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71章 郑国叩首明心志

书名: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紧接着,郑国弯腰从身侧取出随身携带的《泾水治水图》,缓缓摊开在大案之上,用青铜镇纸压平卷角。

他指着瓠口两侧的峭壁,详细说道:“此处需筑‘干砌石坝’,以竹笼装石垒成。竹笼取材方便,且能随水势灵活调整,如此,便可抵百年洪水,保坝基稳固。”

随后,他的手指继续划过舆图上关中平原的线条,耐心解释道:“渠道需呈‘龙首’状,高处引水,低处灌田,可借水势冲散盐碱。如此规划,水自流而田自润,事半功倍。”

说到这,郑国像是想起什么,解下腰间皮囊,将汝水泥沙倾倒在舆图旁。

他指着这些泥沙,语气中带着十足的自信,继续说道:“此沙可肥田,每亩只需三斗,次年禾苗必壮如牛犊!这是我在多地治水积累的经验,绝非妄言。”

此刻,申徒寿不禁微微前倾身子,眼睛瞪得滚圆,满是钦佩,之前的紧张早已被对郑国学识的叹服所取代。

接着,郑国指尖沿着泾水河道缓缓移动,眼中闪烁着光芒:

“此渠当从瓠口起始,借泾水之浊,冲关中盐碱。河道需蜿蜒三百里,途经云阳县、池阳县......一路串联各处,将生机引入每一寸土地。”

在接下来的两个时辰里,郑国全神贯注、滔滔不绝地详细阐述着每一个关键节点。

他时而以算筹堆叠出瓠口地形,时而用花椒粒标注支渠节点,讲到关键处甚至解下腰带模拟水流走向。

从如何利用地形走势,到怎样合理分配水流,再到预估可能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皆事无巨细,一一阐述,将心中的治水蓝图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嬴政听得入神,竟不知不觉将佩剑搁在案上,身体前倾至几乎与郑国并肩。

“三百里河道,那需征调多少民夫?又要耗时几何?”

吕不韦忽然开口,目光紧盯着郑国,打断了他关于“跌水堰”的讲解:“先生可知,秦国去年刚征完陇西戍卒,若再征十万民夫,关中农事谁来料理?”

“至少十万民夫,十年工期,耗粮一千万石。”

郑国的回答掷地有声,仿佛早将这些数据刻在心底:“但渠成后,关中可增良田四万余顷,粟米年产量至少翻三倍!”

此刻,他推开算筹堆成的“北山”,露出下方用炭笔勾勒的粮仓图:

“如今关中亩产不过一石,待渠成后,亩产至少可达三石!届时即便遇灾年,秦国也可有三年之蓄。”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哗然。

嬴永与嬴辉对视,似乎在计算十万民夫能转化为多少战力;蔡泽的喉结上下滚动,脑子里全是“八百万石粮食”的运输路线。

“先生可知,修渠所需的十万民夫,秦国如何征调?”

紧接着,吕不韦不依不饶,继续追问道:“如此浩大工程,所需钱粮又从何而来?”

“巴蜀之地增种粟米,敖仓旧藏亦可支撑。”

郑国镇定自若,他的回答简洁明了,却又给人一种成竹在胸的感觉:“当年李大人修都江堰,让蜀地成‘天府之国’,如今臣修泾水渠,可让关中变‘天下粮仓’。至于民夫......”

接着,他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拍在案上:

“此乃《役夫管理策》,可仿秦军部曲制,每五百人设屯长,十屯设将作少府,军法约束,赏罚分明,如此一来,便可确保劳逸有度。

同时推行轮作制,将征调的民夫分批次劳作,农忙时返乡耕种,农闲时集中修渠,两不相误。

也可仿李大人治蜀之法,以‘以工代赈’招募饥民,许以军功爵。饥民吃官粮修渠,既能解粮荒,又得劳力,更可让百姓知‘修渠即保家’。如此,民心齐聚,便是十万民夫亦如臂使指。”

待郑国阐述完毕,殿内一片寂静,唯有嬴政手指敲击案几的声音,众人似乎都在思考他的建议。

华阳太后忽然轻笑一声,打破沉默:“先生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用饥民修渠,既省粮又固民,还能消弭隐患。”

秦臻这时微微点头,身影向前半步:

“大王,臣已与治栗内史完善《屯田令》,可在修渠沿线开垦新田,以屯丁耕战结合,所产粮食直接充作渠工口粮。如此,可省三成运输损耗。”

闻听此言,郑国将目光缓缓转向角落里站着的那个清瘦身影。

只见那人负手而立,眼中带着几分似曾相识的狡黠,仿佛在哪里见过。

郑国的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些记忆的片段,他突然想起,四年前在王屋山道场,那个与韩非讨论了三日三夜“法势之学”的年轻人,好像就是他。

少顷,郑国俯身叩首,声音沉稳却又饱含着无尽的真诚与坚定,徐徐说道:“外臣虽乃韩国臣子,且深知韩王用意。”

话语间,他微微抬眼,目光扫过殿内众人,神色未有半分闪躲:

“但治水乃天下公器,若外臣因邦交之争而荒废技艺,有愧于列祖列宗,更是亵渎了大禹治水之魂,更有负天下苍生。”

听到郑国的这番话,嬴政抓起案上的酒樽,仰头饮尽。

然后他放下酒樽,目光炯炯,紧紧地盯着郑国,高声赞道:“好个郑国!果然如先生所言,心中眼里只有水势,毫无邦交算计。”

言罢,嬴政将目光转向坐在一旁的华阳太后,问道:“祖母太后以为如何?”

华阳太后眯起眼睛,伸手扶了扶眼镜,在郑国身上逡巡。

片刻之后,她微笑道:

“哀家不懂水利,却信得过左庶长的眼光。当年司马错力排众议主张伐蜀,满朝皆言‘险’,可如今再看,却是妙棋,奠定了秦国的根基。”

“好!既如此,寡人便信郑先生一次。”

接着,嬴政的声音陡然冷肃起来:“但丑话说在前头,若郑先生有负寡人信任,做出有损秦国利益之事......”

说到此处,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后又落回郑国身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29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