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73章 十年护韩千年渠

书名: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郑国随后抬头望向殿外,声音低沉:“真正的根基,并不在朝堂之上的权谋争斗,而是在田里,在百姓的温饱之中。”

他的话语带着几分沧桑,也带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洞察。

这时,华阳太后轻咳一声,示意一旁静立的宫娥呈上锦盒。

待宫娥将锦盒呈到郑国手中之时,华阳太后开口道:“这是哀家特意命人从蜀郡抄来的都江堰图纸,先生或许能用得上。”

郑国闻言,心中一暖,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

当他展开图纸时,只见图纸边缘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朱批,每一处批注都显得格外用心。

而这些批注的署名,无一不是“李冰”二字。

郑国的眼眶不禁一热,这不仅仅是一份图纸,更是治水人之间跨越山川的传承。

“外臣唯有一事相求。”少顷,郑国稳了稳情绪,躬身说道。

“但说无妨。”

“请允外臣自聘水工。”

说着,郑国便在泥沙上画出一道渠线:“治水工匠需熟知水性,臣想从韩国带些旧部入秦,他们跟随臣多年,对水情了如指掌;

另在关中招募学徒,培养本地治水人才。

水脉如人脉,唯有知根知底,方能驱遣自如。”

“先生可知。”

吕不韦双手抱胸,语气似笑非笑:“若带韩人入秦,难免有人非议‘夹带私兵’,毕竟如今秦韩之间,局势微妙。”

此话一出,殿内气氛再度紧绷起来,众人心中都清楚,吕不韦这话说得并非毫无道理。

“无妨。”

嬴政挥了挥手,朗声道:“可仿客卿之制,先生旧部皆入‘郑国渠署’户籍,受秦国律法约束,一视同仁;

学徒则从秦人家中选拔,如此内外兼顾,既能发挥先生旧部专长,又能让秦人参与其中,日后也能更好地维护渠务。”

他忽然抓起案上的花椒罐,倾倒在郑国划出的渠线上:“就像这蜀地花椒,种在关中,历经水土滋养,也能长出自己独特的味道。

秦国向来包容,只要一心为秦国效力,无论来自何处,皆可为秦国栋梁。”

嬴政目光坚定,望向郑国,似在向他传递信任与决心。

“外臣明白。”

郑国抬起头,眼中满是感激与坚定。

.........

酉时末刻,郑国缓缓走出了章台宫后殿。

他站在殿前,下意识地抬头望向天空,只见漫天星斗倒映在殿前的水池里,宛如一条璀璨的水渠。

申徒寿脚步匆匆地跟上来,欲言又止。

少顷,他听见郑国低声道:“公子,郑国只能护韩国十年。但这渠,能护天下百姓千年。”

当夜,在少府丞嬴永的引领下,郑国被安置在了水工署。

在房间内,郑国缓缓展开韩王的密令,那帛书上‘拖慢工期,耗空秦粮’的字迹,在烛火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

就在这时,申徒寿抱着从少府领来的钱粮账册走了进来。

他走到郑国身前,压低声音道:“夫子,秦人给的账目太详细了...连十年后的粮草损耗都算清了。”

闻言,郑国捏着帛书的手忽然顿住。

他眉头微皱,仔细翻看起账册来。

果然,账册里关于巴蜀屯田的数字精确到了个位,敖仓存粮的记录更是精细到了升。

每一个数字,都像是一颗精准的棋子,被秦人巧妙布局在这庞大的修渠棋局之中,显然是秦人早就准备好了的修渠预案。

郑国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账册上的数字,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波澜。

他忽然想起章台时,嬴政在提及“将计就计”时,眼底闪过的那一丝寒芒。

那根本不是被韩国摆弄的棋子所应有的眼神,而是一个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掌控全局的执棋者才有的目光。

“去把《考工记》残卷拿来。”郑国突然开口道。

申徒寿听到这话,不禁有些诧异,但还是迅速照做了。

郑国接过残卷,轻轻摩挲着。

然后,他抬起头,平静地看着申徒寿,缓缓说道:“从明日起,你每日记录泾水水位,需精确到寸。”

“师父?”

申徒寿犹豫了一下,终于忍不住问道:“可韩王的命令......”

“烧了吧。”

郑国没有让他把话说完,直接打断道。

说着,便将密令递给了申徒寿。

他的眼神中,有解脱,有坚定,更有对未来未知的期许。

申徒寿看着手中的密令,心中一阵纠结。

郑国似乎看穿了弟子的心思,他微微叹了口气,继续说道:“韩王要的是疲秦!可我要的,是让关中再无饥荒。”

他望着窗外明月,想起韩非临别时塞给他的竹简,那是《五蠹》中关于‘农战’的段落,墨迹犹新。

“公子非说得对,渠成之日,韩国或许会亡。但这天下,该有更多人活下来。”郑国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无奈与怅惘。

随后,郑国转身,走到桌前,铺开嬴永给他的纸张。

这种传闻中来自秦国的奇物,此刻正摊在他掌心,触感细腻,比缣帛更轻更薄。

他的指腹无意识摩挲着纸面,耳畔回想起数年前在新郑市集听闻的传言:咸阳工坊造出了能写字的 “树叶”,贵族子弟争相收藏,一张竟抵一斗粟米。

在韩国不受重用的他,连竹简都要反复刮削使用,遑论这稀罕物了。

当嬴永将整沓纸张递给他时,郑国指尖微微发颤,略带疑惑的看了一眼嬴永。

嬴永看见他这副神情,只是淡淡的说了句:“先生莫要如此,管够。”

这句话敲在郑国心头,比咸阳城外的渭水更令人震撼。

少顷,他轻轻蘸饱墨汁,毫不犹豫地写下八个大字:“疲秦之计,强秦之基。”

笔尖刺破纸背,在桌子上留下一道深痕,那痕迹如同他此刻的决心,要将自己的名字刻进大秦的水渠之中,让后人永远铭记。

与此同时,申徒寿拿着密令走到院外,随后投入炭盆。

火苗腾起时,他看见羊皮上“拖垮秦国”的字迹在火焰中扭曲、蜷曲,最终化为灰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92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