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74章 师徒夜话辨浊清

书名: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申徒寿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忽然想起在汝水治堤时,百姓们用荷叶包着糯米糕,递到他们师徒手中。

那些百姓粗糙的手掌上满是老茧,可递来的糯米糕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申徒寿心中,比世间任何玉器都要珍贵。

他知道,关中的百姓们也是如此,他们也渴望着水渠的建成,渴望着能有肥沃的土地,收获温饱的希望。

当他想到这些时,心中的不安渐渐消散。

他相信,当水渠建成之时,关中的百姓们一定会像汝水的百姓们一样,热情地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粟米饭,那将是对他们师徒二人最大的认可与褒奖。

申徒寿看着那跃动的火焰吞噬最后一丝羊皮,灰烬在夜风中打着旋儿,最终消散在咸阳微凉的空气里。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那份沉重的负担彻底呼出,随后转身走向屋内。

而此时,屋内的郑国摸了摸袖中那份韩非送的《孤愤》抄本。

那薄薄的抄本,承载着韩非的满腔抱负与无奈。

他想起韩非说 “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两立” 时,眼中燃烧的火,那是对理想的执着,对现实的愤懑。

可如今,那团火却变成了咸阳城头清冷的月光,冷冷铺在他脚下的青砖上。

烛火在一阵微风中突然熄灭,郑国在黑暗中轻轻叹了口气,摸出随身携带的算筹。

他指尖轻动,算筹相互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此刻,他的脑海中飞快地闪过各种数字和算式。

他开始在心中默算:若按每日三升粟米的标准来计算,十万民夫一年需粮百万石。然而,这还仅仅是民夫的口粮。

但若是加上工匠和官吏们的消耗,那一年总耗粮量至少将达到一百二十万石。

想到此处,郑国不禁眉头紧锁,这样巨大的粮食需求,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秦国的敖仓虽富,可即便有着如此雄厚的储备,若连续十年承受这般庞大的消耗,就算是铁打的粮仓,也迟早会见底......

郑国的手指在算筹上微微颤抖,他清楚,这水利工程背后,是一场与时间、与资源的艰难博弈。

“夫子在算什么?”

正当郑国沉浸在复杂的思绪中时,申徒寿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少年的身影在昏暗中影影绰绰,手里捧着一盏新点的烛台。

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年轻而充满好奇的脸庞。

郑国抬起头,眼中没有迷茫,只有水工面对复杂水势时的专注与清明:“都烧了?”

“是,夫子。”

申徒寿走进屋内,将烛台轻轻放在桌上,说道:“在离开章台宫时,我看见那个左庶长送了相邦一卷帛书,正是他提及的‘屯田令’。”

申徒寿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郑国的反应,他知道,这“屯田令”或许会给当前的局势带来新的变数,而郑国的判断,将至关重要。

郑国抬头,暖黄的烛光照亮了弟子年轻的脸,那脸庞上带着求知的渴望与对未来未知的忐忑。

他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带申徒寿去汝水时,这孩子还不到自己腰间,个头小小的,跟在他身后,眼里满是新奇与懵懂。

可如今,申徒寿已能独自测算水势,在水利之道上崭露头角。

“去睡吧。”

郑国将算筹收起,然后继续道:“明日还要去记录泾水水位。”

然而,申徒寿却没有动,他向前凑近郑国,声音里带着夜色般的深沉,压低声音道:“夫子是不是早就知道,秦国的‘将计就计’,其实是要借修渠一事来整顿吏治?”

郑国沉默片刻,伸手拨弄烛芯,火苗猛地蹿高,将他脸上的皱纹照得一清二楚,那些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沧桑,更藏着对世事的洞察。

少顷,郑国平静地说道:“审徒啊,你要记住,这世上的渠有两种。一种是泥土砌的,它可以引水灌溉,滋养万物;

而另一种,则是用人心砌成的。

我们这些匠人,只需专心修好那泥土的渠,至于那人心的渠......”

他轻轻吹灭烛火,黑暗再次笼罩,寂静中传来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自有后人去评说。”

黑暗中,郑国摸索着拿起《考工记》残卷。

他借着月光,指尖轻轻抚过“匠人营国,水地以县”这几个字。

忽然,他笑了,笑容里有释然,有坚定。

掘墓人也好,功臣也罢,他郑国只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这个前无古人的治水壮举,让关中大地再无饥荒,让天下百姓皆能饱食。

少顷,申徒寿低声道,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夫子,明日弟子除了记录泾水水位,还要做什么?”

“整理所有河图、笔记。”

郑国在黑暗中,指尖点在摊开的关中舆图上:“尤其是汝水‘束水冲沙’的详细记录和瓠口的地勘草图。

少府送来的账册舆图,你要尽快吃透,特别是历年泾水洪峰流量记录和关中各县土质详图。

待李冰大人的反馈一到,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就要动身去瓠口。”

接着,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强秦之基”四字,语气沉凝:

“这条渠,是建在秦国的筋骨上,更是建在你我毕生所学之上。容不得半分侥幸,唯有精算、勤力,以水工之诚,对治水之道!”

.........

与此同时,章台宫书房内,嬴政正对着郑国的治水图沉思。

秦臻立于嬴政身侧,当他的指尖划过‘横绝堤’的标记时,缓缓说道:“大王可看出,此堤与都江堰鱼嘴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闻言,嬴政并未立刻作答。

而是若有所思地敲了敲案几,然后反问道:“先生可知,仲父之前为何会提议让李冰审验方案?恐不像他说的那般简单。”

“相邦此举,实则是在试水温。”

秦臻目光微沉,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接着解释道:“若李冰认可郑国的方案,便坐实了‘用敌之材’的美名,彰显相邦的容人之量与远见卓识;若否决......”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没有继续说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481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