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11章 金秋议凌烟 凶讯裂帝心

书名: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靖康元年,九月。

汴京城秋高气爽,御苑里的丹桂香气阵阵袭来。紫宸殿偏殿内,却是一片不同寻常的沉寂。

官家赵桓搁下手中的朱笔,刚刚批完江南的财赋奏疏。

齐安与费鼎宋联名上奏,江南财赋清查大见成效,大批税银粮米正陆续解送入京。户部尚书蔡懋昨日入对时,那张素来愁苦的脸也难得露出几分笑容。

\"总算不愁钱了。\"赵桓轻声自语,目光习惯性地落在墙上那幅巨大的《大宋疆域堪舆图》上,视线在西北边陲停留片刻。

秦会之出使西夏,算来已近一月。至今,半点消息也无。

赵桓修长的手指在紫檀木御案上轻叩着,发出\"笃、笃\"的轻响。对这个人,他素来心思复杂。才干是有,手腕也够,只是史书上那浓墨重彩的\"奸佞\"二字,如根刺扎在心头。

\"陛下,李相公、礼部周尚书在外候旨。\"内侍都知张望轻步而入,声音压得很低。

\"宣。\"

不多时,李纲与周延寿一前一后走了进来。李纲依旧是那身洗得发白的紫色宰执袍,周延寿则是崭新的绯色礼部官服。

\"臣李纲(臣周延寿),参见陛下。\"

\"二位卿家免礼,坐。\"赵桓抬抬手,\"张望,上茶。\"

\"谢陛下。\"

待两人在锦墩上坐定,小黄门奉上热茶后退下。

赵桓这才开口:\"今日召二位来,是为凌烟阁之事。朕欲效仿前唐太宗旧例,图形功臣于阁上,以彰其忠勇。这筹建之事,可有眉目了?\"

李纲忙起身拱手:\"回陛下,臣与工部吕尚书、户部蔡尚书已数度会商。凌烟阁选址定在太庙之东,显龙门左近的高敞之地,取其背倚宗庙、面向万民之意。\"

\"地基如何?\"赵桓问道。

\"工部的营造计划已拟定,地基已在日前开始夯筑,主体梁木亦在加紧采办。预计明年开春,阁楼便可初具规模。\"

\"好。\"赵桓微微颔首,\"图样朕也看过了,气势恢弘,甚是满意。钱粮物料那边,李相公替朕再催催蔡懋,务必保证供给。\"

李纲脸上露出笑意:\"陛下放心。江南财赋经齐学士与费御史整顿,如今国库确实宽裕许多。修建凌烟阁的开销,户部已列出专项,当可足额支应。\"

\"如此甚好。\"赵桓转向周延寿,面色一肃,\"周卿家,第一批入阁忠烈的名录,还有图形规制、祭奠仪典,都议妥了?此事意义非凡,万不可有差池。\"

周延寿连忙起身,从袖中取出厚厚的奏疏,双手捧起:\"回陛下,臣与太常寺郑卿已将自立国以来,尤其是靖康年间,所有为国捐躯、忠义昭彰的文武名录整理完毕,共三十七人。\"

\"三十七人……\"赵桓声音有些沉重。

\"其中,故太师、赠魏国公种师道种少保,一生忠勇,于国难之际力挽狂澜,血荐轩辕,实为我大宋百世军人楷模,当为首批入阁第一人,图形于凌烟阁正殿主位。\"

周延寿停顿片刻,语气带着难掩的沉痛:\"另有故太保姚平仲、故少保王宗濋、故武功大夫张克戬、故武德大夫张斌等殉国将帅……生平事迹、追赠谥号、祭奠仪典、图形规制等,皆已详录于此奏疏中。\"

张望上前接过奏疏,轻手转呈御案。

赵桓接过这份承载着无数忠魂的名册,一页页看得极为仔细。每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眼前便浮现出那些或苍老、或年轻,却同样写满忠诚勇毅的面孔。

\"种少保……姚平仲……张克戬……\"他轻声念着,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沙哑,\"这些都是我大宋的铁骨脊梁啊,却都折损在国难之中。\"

他长叹一声,将名册合上:\"这些为国尽忠的英烈,他们的功绩,朕与大宋亿万军民永世不忘!画像必须召集京中丹青国手,如李唐、萧照之辈,务求逼真传神,将其忠勇刚毅的气概尽数展现!\"

\"臣等必鞠躬尽瘁,不敢有负陛下重托!\"周延寿与李纲齐声应道。

赵桓端起微凉的茶盏,用杯盖轻拨嫩芽,话题一转:\"对了,李相公,在世功臣的遴选章程,朕记得是交给你与秘书少监秦桧一同拟定?如今可有具体条陈了?\"

提及\"秦桧\",赵桓语气依旧平淡,但眼神深处多了几分深意。

李纲立刻听出话中深意,知道官家又想起了远在西夏的秦桧。他躬身回道:

\"回陛下,关于在世功臣入选章程,臣在秦少监离京前,确曾与其秉烛夜谈,反复计议数次。大体遵循陛下定的'德行为先、功绩为凭、文武并重'十二字方针。\"

\"秦桧如何说?\"赵桓淡淡问道。

\"秦少监博闻强识,对典章制度、前朝掌故知之甚详。他认为我朝凌烟阁既要彰显武功,也不可偏废文治。可效仿前唐故事,设立文臣阁、武将阁,分列图形,各彰其功。\"

李纲顿了顿,小心观察赵桓神色:\"他还说此事体大,关系朝中诸多重臣荣辱,标准须公允服众。原意是等他出使西夏归来,或能带回些见闻,再一同斟酌修订,呈报陛下御览。\"

\"嗯。\"赵桓不置可否,手指在茶盏边缘轻抚,\"这秦会之,倒是处处都显得心思缜密,滴水不漏。\"

\"等他回朝再议不迟。\"赵桓摆摆手,目光投向窗外秋空,\"西夏那边,近日可还有新的塘报?秦少监一行,可有确切消息?算算时日,也该到兴庆府些日子了。\"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陡然凝重,连窗外的丹桂香都似乎带上了寒意。

李纲与周延寿交换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不安。

李纲上前一步,声音比方才低沉:\"回陛下,据枢密院每日汇总的西北塘报,自上月熙河路刘法钤辖大破入境夏贼,阵斩其将野利阿骨打后,西夏边境表面上未再有大规模袭扰。\"

\"表面上?\"赵桓敏锐地抓住关键词。

\"正是。\"李纲眉头紧蹙,\"微臣察觉到几分诡异之处。其一,西夏各处关隘盘查之严苛,远胜往昔,几乎是十步一岗、五步一哨,连往来多年的熟商巨贾都被拒之门外,所有商道几乎断绝。\"

周延寿也面带忧色,颤声补充:\"其二,我朝派往西夏的眼线斥候,回报频次大大降低,都说境内气氛诡谲,暗流涌动,兴庆府内更是风声鹤唳。\"

\"还有呢?\"赵桓声音渐冷。

\"其三,也是最让微臣寝食难安的。\"李纲声音更加沉重,\"秦少监一行,按行程早该到兴庆府多日。无论李乾顺何等态度,按惯例也该有鸿胪寺定期驿报传回。可至今……音讯杳然,如石沉大海。\"

周延寿苍老的脸上布满愁云:\"陛下,臣听鸿胪寺驿馆官员说,数日前有几名从西夏逃回的汉人行商,神色惊惶,言称兴庆府内有大规模兵马调动,城中气氛紧张如绷紧的弓弦。\"

\"更有甚者,\"周延寿压低声音,\"隐约听闻西夏国主李乾顺,对我朝天使多有不敬之语,甚至曾当庭咆哮,出言威胁。只是他们急于逃命,所知零星,未能证实。但秦少监至今音讯全无,老臣实在忧心如焚啊!\"

赵桓端茶盏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盏中早已失温的茶水泛起细密涟漪。

殿内空气仿佛凝固,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

李纲和周延寿所言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情报的合理判断。

秦桧,可能真的出事了。

李乾顺那老匹夫!莫非真敢狗急跳墙,做出悖逆天理的蠢事?还是秦桧另有图谋,故意按兵不动,想要挟朝廷?

一时间,赵桓心中疑窦丛生。他对秦桧的才干不怀疑,但对其深藏不露的心机,骨子里始终存着戒备。此次出使,既是看中其外交手腕,又何尝不是对其忠诚的考验?

\"哼!\"

赵桓将茶盏重重顿在御案上,发出清脆撞击声,吓得侍立的小黄门身子一颤。

\"跳梁小丑,也敢在朕眼皮底下兴风作浪!\"赵桓声音冷若冰霜,眼中寒光一闪,\"那李乾顺,莫非以为朕的刀不利,砍不动他那颗昏聩脑袋?还是觉得朕脾气太好,可以任由他反复挑衅我大宋底线?\"

他霍然起身,来回踱步,龙袍下摆划出凌厉弧线。猛地停住,声音如出鞘利剑:

\"传朕口谕给熙河路刘法!令其即刻提升边境戒备至最高等级!严密监视西夏境内一切兵马调动!\"

赵桓眼中闪过毫不掩饰的暴戾之色,语气森然:

\"若彼国有任何不轨之举,或有丝毫危及我大宋使臣安危的迹象……朕许他,临机专断,先斩后奏!一切后果,由朕一力承担!\"

\"陛下圣明!\"李纲与周延寿心中一震,连忙躬身领命。

官家这话,已是杀气毕露!\"临机专断,先斩后奏\",这等几乎等同于开战授权的权力,非到万不得已,君王绝不会轻易授予边关大将!

看来,官家对西夏的耐心也已消耗殆尽!一场大祸,恐怕已在西北边陲悄然凝聚!

就在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之际,殿外突然响起比先前更急促、更沉重的脚步声!

张望眉头一挑,正欲询问何人如此不懂规矩,却见一名身着内侍省七品朱色官服的管事太监,已快步趋至殿门外。

他面色因急奔而潮红,气息不匀,但神情异常肃穆。隔着明黄珠帘,声音因刻意压制而低沉,却依旧保持恭敬:

\"启禀陛下!宫门外有熙河路紧急军情信使,持刘钤辖十万火急军情文书,言有'死字奏'呈上!奴婢不敢耽搁,特此火速禀奏!\"

犹如平地惊雷,炸响在偏殿内!

\"死字奏?!\"

赵桓\"霍\"地从御案后站起,脸色骤冷,双眸精光暴射!

李纲与周延寿面色剧变,骇然相顾!

\"死字奏\"!本朝罕见!非国家生死存亡,或惊天祸事,绝不轻用!

刘法……熙河路……秦会之?!

一股冰冷彻骨的杀气,瞬间弥漫整个偏殿!

赵桓胸口剧烈起伏,额角青筋隐跳。他死死盯着殿门,一字一顿:

\"宣!立刻给朕宣进来!\"

不多时,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进入殿内,手中紧握一卷用明黄丝绸包裹、数道火漆封死的文书。

那黄绸上,赫然用朱砂写着三个如血般触目惊心的大字——

\"死字奏\"!

更有数枚猩红如血的特制军情封印!

\"臣熙河路信使王三,奉刘钤辖之命,八百里加急,呈递死字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35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