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63章 老仆千里送遗书 儒臣慧眼识忠魂

书名: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申时三刻,灵州城外,宋军大营。

夕阳西下,血色残阳将整个军营染成一片金红。经过连日的攻城血战,这支两万余人的大军此刻正在休整,但军营内外依然戒备森严。巡逻的哨兵每隔一刻钟就要换岗,探马更是来来往往,不断向中军大帐汇报着四面八方的军情。

在距离军营外围三里之处,一个衣衫褴褛、风尘仆仆的老者正艰难地向这边走来。这便是李仁爱府中的老管家福伯,他已经连续赶了一夜一天的路,双脚早已磨出了血泡,但怀中那封沉甸甸的遗书,却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力量。

\"站住!什么人?\"一队巡逻的宋军斥候发现了他,立即围了上来,长枪齐指,\"再往前一步,格杀勿论!\"

福伯急忙停下脚步,举起双手表示没有恶意,用带着浓重党项口音的汉话说道:\"军爷息怒!老汉不是细作,是来求见贵军主帅的!老汉有要事禀报!\"

\"哼!又是一个想要投降的党项狗!\"为首的什长冷笑一声,\"滚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子,我们陛下说了,要投降就让你们的皇帝李乾顺亲自来!其他人免谈!\"

\"不是的,军爷!\"福伯急得额头冒汗,\"老汉不是来投降的!老汉是来送信的!是我家老爷的遗书!\"

\"遗书?\"什长皱了皱眉,\"你家老爷是谁?\"

\"我家老爷是...是李仁爱!大夏礼部尚书李仁爱!\"福伯声音颤抖地说道,\"老爷昨日以身殉国,临终前托付老汉将这封遗书送给贵国皇帝陛下!求军爷行个方便,让老汉进营面圣!\"

什长一愣,他虽然不认识什么李仁爱,但听说是西夏的礼部尚书,倒也不敢小觑。不过军令如山,没有上级允许,绝不能放任何外人进营。

\"你说你是李仁爱的家奴?有何凭证?\"什长怀疑地打量着他,\"万一你是细作,想要混进营中刺杀陛下怎么办?\"

福伯闻言,立即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精美的荷包,里面装着李仁爱的私印和一块玉佩。\"军爷请看,这是我家老爷的私印和贴身玉佩,老汉岂敢作假?\"

什长仔细看了看,虽然不认识上面的西夏文字,但玉佩的质地和雕工确实不凡,看起来不像是普通人能够拥有的。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你进营。\"什长摇摇头,\"军令如山,违者斩首!你若真有要事,就在这里等着,我派人去通报。信不信由上官定夺!\"

福伯心急如焚,他知道老爷的遗书事关重大,拖延一刻都是对老爷的不忠。但眼前这些宋军神情严肃,显然不是能够通融的。

正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了马蹄声。一匹快马从军营方向驰来,马上坐着一个身穿青色儒衫的中年文士,正是随驾参赞胡寅。

胡寅奉赵桓之命前往灵州城中查看战后情况,此刻正要返回大营复命。看到前方有人聚集,便策马过来查看。

\"何事喧哗?\"胡寅在马上问道。

什长急忙抱拳行礼:\"禀报胡参赞,此人自称是西夏礼部尚书李仁爱的家奴,说要面见陛下,献上什么遗书。卑职不敢擅自做主,正要派人通报。\"

\"李仁爱?\"胡寅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他虽然没有去过西夏,但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随驾参赞的职务中,他经常需要分析各国政情,自然知道李仁爱在西夏朝堂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胡寅翻身下马,走到福伯面前,仔细打量着这个风尘仆仆的老者。以他多年阅人的经验,眼前这个老人眼中虽然带着疲惫和悲伤,但却没有丝毫的狡诈和恶意,反而有一种令人敬佩的坚韧和忠诚。

\"老丈,你说你是李仁爱的家奴?\"胡寅温和地问道,\"李仁爱现在何处?为何要让你独自前来?\"

福伯见来人气度不凡,语气温和,知道遇到了能说话的人,急忙跪倒在地:\"回禀官人,老汉家老爷已于昨日晨时自尽殉国。临终前,老爷将这封遗书托付给老汉,命老汉务必亲手交给贵国皇帝陛下!\"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那封用黄绢包裹、火漆封口的书信,双手举过头顶。

胡寅心中一震,李仁爱自尽了?这可是西夏朝堂中少有的明智之士,他的死对于西夏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李仁爱自尽?\"胡寅沉声问道,\"可是因为灵州失守?\"

\"正是。\"福伯老泪纵横,\"老爷在朝堂上直言西夏只有降与亡两条路,陛下...陛下无言以对。老爷回府之后,安排完家事,便写下了这封遗书,然后...然后以身殉国。临终前,老爷说这封信事关党项万民生死,务必要送到贵国皇帝手中!\"

胡寅接过书信,仔细查看封口上的火漆印记。这确实是官印的样式,而且封口完整,显然没有被拆开过。

\"老丈起来说话。\"胡寅扶起福伯,\"你可知这信中写了何事?\"

\"老汉不识字,不知具体内容。\"福伯摇摇头,\"但老爷临终前说,这封信中有他对贵国皇帝的最后建言,关乎西北安定,关乎党项万民的生死存亡。还说...还说这或许是化解仇恨、减少杀戮的最后机会。\"

胡寅听到这里,心中更加凝重。他知道,李仁爱既然以生命为代价写下这封信,其中的内容必然非同小可。

\"老丈,你可知李仁爱曾经去过我大宋?\"胡寅试探性地问道。

\"知道,知道!\"福伯连连点头,\"去年秋天,老爷曾经带着察哥将军去汴京商议榷场互市之事。回来后,老爷曾对夫人说,贵国皇帝年纪虽轻,但英明神武,绝非等闲之辈。\"

胡寅暗自点头,这更加证实了福伯的身份。关于李仁爱和察哥前往汴京一事,确实有记录,当时他们提出的条件涉及割让土地换取贸易特权,被赵桓断然拒绝。

\"老爷还说,\"福伯继续道,\"当时察哥将军在汴京城中颇有微词,认为贵国皇帝过于强硬,不知变通。但老爷却说,正是因为这种不妥协的态度,才让他看清了两国的实力对比,也让他更加坚信和平共处才是正道。\"

胡寅心中了然,难怪后来李仁爱在西夏朝堂上多次主张与大宋和解,原来早在那次出使中,他就已经看清了形势。

\"可惜察哥听不进老爷的劝告,\"福伯叹了口气,\"这才有了后来杀死宋使的祸事。老爷为此痛心疾首,曾在家中长叹,说察哥此举必将给大夏带来灭顶之灾。\"

\"察哥杀宋使一事,李仁爱是何态度?\"胡寅紧追不舍。

\"老爷当时在朝堂上痛哭流涕,跪求陛下三思,说宋使不可杀,杀了就是不死不休的血仇。\"福伯回忆道,\"但陛下被察哥的慷慨激昂所迷惑,反而斥责老爷'胆小如鼠,有辱国体'。老爷回来后,在书房里独坐了一夜,第二天眼睛都哭肿了。\"

胡寅越听越觉得李仁爱确实是个明智之士,可惜生不逢时,遇到了李乾顺这样的昏主。

\"那李仁爱对当前的战局有何看法?\"胡寅问道。

\"老爷说,大夏败局已定,再无挽回的可能。\"福伯如实回答,\"但老爷也说,贵国皇帝虽然年轻,却心怀天下,必不会嗜杀成性。只要能够妥善处理战后事宜,或许党项万民还有一线生机。\"

胡寅听到这里,对李仁爱的敬意更深了一层。这位西夏的礼部尚书,即便在绝境中,想的仍然是如何为本民族争取生存空间,这种忠君爱民的情怀,确实令人敬佩。

\"老丈,你这一路辛苦了。\"胡寅诚恳地说道,\"李仁爱的忠义,本官深为敬佩。这封遗书,本官必定亲自呈献给陛下。\"

\"多谢大官人!多谢大官人!\"福伯激动得又要下跪,被胡寅扶住。

\"你且随我回营,先休息用膳。\"胡寅吩咐身边的亲兵,\"给这位老丈安排住处,好生照料。\"

\"遵命!\"亲兵立即应承。

胡寅重新上马,心中思绪万千。李仁爱的这封遗书,很可能会影响赵桓对西夏的最终处置方案。作为随驾参赞,他有责任向陛下详细汇报李仁爱的为人和这封信的来历。

一刻钟后,中军大帐。

赵桓正在与折可求商议下一步的进军计划,听到胡寅求见,便让其进帐。

\"臣胡寅叩见陛下。\"胡寅行礼后,将李仁爱的遗书双手呈上,\"陛下,臣刚才在营外遇到一位老者,自称是西夏礼部尚书李仁爱的家奴,献上李仁爱的遗书一封。\"

\"李仁爱?\"赵桓接过书信,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朕记得此人,曾与察哥一同来汴京商议榷场互市。当时朕觉得此人颇有见识,只是提出的条件。。。,朕不能答应。\"

\"正是此人。\"胡寅点头道,\"据其家奴所言,李仁爱已于昨日自尽殉国,临终前写下这封遗书,务必要其家奴送到陛下手中。\"

赵桓闻言一怔,随即叹了口气:\"可惜了,此人虽是敌国之臣,但确实是个明白人。朕原本还想着,若能收降此人,必能为朕治理西北出力。\"

说着,他拆开了火漆封口,展开书信细细阅读。

帐内一时安静下来,只听得见赵桓翻阅纸张的轻微声响。随着阅读的深入,赵桓的神情越来越凝重,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显然信中的内容引起了他的深思。

良久,赵桓放下书信,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明仲,你觉得李仁爱这个人如何?\"赵桓问道。

胡寅斟酌了一下,回答道:\"臣虽未曾与其谋面,但从其家奴的描述和这封遗书的内容来看,此人确实是个忠君爱民、深谋远虑的贤臣。可惜遇到李乾顺这样的昏主,才有今日之悲剧。\"

\"朕也是这样想的。\"赵桓点点头,\"此人在信中所言,颇有见地。特别是关于战后治理西北的建议,值得朕深思。\"

折可求在旁听得有些糊涂,忍不住问道:\"陛下,李仁爱在信中说了什么?\"

赵桓将书信递给折可求:\"你也看看,这李仁爱临死前,还在为朕出谋划策,为党项万民请命。\"

折可求接过书信,仔细阅读。看完后,他也不禁感慨:\"此人确实是个忠臣良将,可惜不为我所用。不过他的建议确实值得考虑,若能采纳,对我军治理西北大有裨益。\"

\"那么,\"赵桓沉思良久,缓缓说道,\"你们觉得,朕应该如何处置李乾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02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