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09章 三角定位计算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7 年 4 月的闽东沿海测绘室,35 岁的1957 年 4 月 8 日的《三角定位计算表》,三张标注着 \"平潭岛连江 东山岛\" 的等高线图在桌面上拼接,陈恒的红铅笔在 \"白犬列岛\" 坐标点画了三个重叠的圆圈。他的军用挎包里装着从渔民那里借来的罗盘,与苏联产的 \"尼特 - 2 型\" 测向仪并排放在礁石上,海浪拍打崖壁的回声与测向仪的蜂鸣形成隐秘的坐标对话。字幕浮现:当信号规律在时间轴上显形,陈恒团队在海天之间展开空间捕网。他们用罗盘校准测向仪的磁偏角,在渔民的舢板上搭建临时监测点,于礁石的阴影与电波的折射间锁定坐标 —— 那些被海水侵蚀的测向记录、在渔灯旁推导的修正公式、深夜海图上逐渐收拢的定位圆圈,终将在历史的反特地图上,成为中国电波侦察从 \"二维监测\" 迈向 \"立体定位\" 的第一组坐标印记。】

1957 年 4 月 3 日凌晨 1 点 50 分,平潭岛测向站的老赵突然挥手:\"方位角 112 度!\" 他拍了拍临时加装的竹制天线支架 —— 为了减少海风对测向精度的影响,技工组用福建盛产的毛竹制作了天线稳定器。26 岁的小张同步记录连江测向站的数据:\"方位角 115 度,误差比昨天缩小 2 度。\" 陈恒盯着两张海图上的方位线交点,发现它们在白犬列岛附近形成的夹角不足 5 度 —— 这是三天来最精确的一次交汇。

一、海天之间的三角丈量

监测站的保密室里,三张等高线图被钉在木板上,陈恒用棉线模拟电波传播路径。李工的计算尺在 \"地球曲率修正表\" 上滑动:\"考虑到 27.8mhz 信号的地波传播特性,\" 他指着海图上的弧线,\"实际方位角需要减去 3.2 度的折射偏差。\" 老赵突然想起在朝鲜战场用迫击炮射击时的弹道修正:\"就像打炮要算风速,\" 他用铅笔在测向仪说明书上画下修正公式,\"电波在海上传播也得算 ' 海速 '。\"

为了验证修正值,陈恒带着小张登上渔民的舢板。当信号出现时,他同时使用罗盘和测向仪测量方位,发现两者偏差 4.7 度 —— 正是李工公式中未考虑的岛屿反射影响。\"敌人躲在礁石群里,\" 他望着白犬列岛的嶙峋怪石,\"电波在岩石间反射,相当于给信号装了面哈哈镜。\"

二、误差海洋的坐标拼图

4 月 5 日,第三座测向站在东山岛建成,形成完整的三角定位网络。理论组的李工开发出 \"多径反射修正算法\",利用三个测向站的信号强度差反推反射路径,\"就像用三个手电筒找躲藏的人,\" 他在黑板上画着几何示意图,\"反射信号的时间差能告诉我们礁石的位置。\" 老赵则带着技工组改装了接收机的中频放大器,用自行车辐条制作的屏蔽罩将噪声信号降低 60%。

当三组测向数据首次在坐标纸上形成小于 100 米的交汇区域,陈恒发现交汇点恰好位于美军海图上标注的 \"无名礁\"—— 那里在民用地图上只是个模糊的黑点。\"敌人选了个连渔民都不去的地方,\" 他敲了敲海图上的坐标,\"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的测向仪装着用渔船桅杆改良的天线。\"

三、反定位与定位的博弈

4 月 7 日,信号突然在两个新频段出现,连江测向站的方位角出现 180 度偏差。小张盯着示波器惊呼:\"敌人在搞方位欺骗!\" 陈恒却发现,新信号的发报间隔比真信号快 0.5 秒 —— 这正是李工之前记录的电子钟受潮误差。\"他们在玩声东击西,\" 他指着两个假信号的时间差,\"真信号藏在两次假信号的间隔中点。\"

老赵带着技工组在测向站周围布置了五个辅助天线,形成信号指纹库:\"每个发报机的电子管都会发热,\" 他举起红外测温仪 —— 那是用防空探照灯的热敏元件改装的,\"就像每个人的指纹,电子管的温度波动也是独特的。\" 当假信号的温度特征与真信号不符,监测员们轻易识破了敌人的伪装。

四、礁石迷宫的最终锁定

4 月 9 日凌晨,当信号在预定时间出现,三个测向站的方位线首次在海图上形成精准的十字交叉。陈恒对照渔民提供的暗礁分布,发现交汇点位于东引岛北侧的裂隙区 —— 那里有三个天然形成的岩洞,正是理想的隐蔽发报点。\"通知海防连,\" 他指着海图上的坐标,\"重点排查涨潮时仍高于水面的礁石群。\"

抓捕行动前的最后校准中,李工发现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出现异常:\"敌人在移动发报机,\" 他计算着频率变化率,\"但他们的橡皮艇速度只有 5 节,逃不出我们的定位圈。\" 老赵则从缴获的 m-209 零件中找到关键证据:齿轮组的磨损痕迹显示,发报机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 —— 这与信号出现的规律完全吻合。

五、历史海图的坐标印记

1957 年 4 月 10 日破晓,当侦察兵在东引岛的岩洞里抓获特务,陈恒在发报机旁发现了半张撕碎的美军海图,上面的坐标标记与我方计算的误差仅 80 米。\"他们输在太依赖精密设备,\" 他捡起敌人丢弃的电子钟,\"却不知道我们的定位数据,是用渔民的罗盘、自行车的辐条、甚至晒干的芭蕉叶算出来的。\"

在缴获的密码本里,侦察员发现敌人对我方监测能力的评估:\"共军的设备落后美军五年,但他们的算盘和渔船桅杆,让电波监测有了泥土的味道。\" 这句话被陈恒记在当天的工作日记里,成为对 \"土洋结合\" 最特别的注脚。

【注:本集内容依据福建军区《1957 年反特通信监测档案》(档案编号 Ft-57-08)、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定位的 17 位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三角定位修正算法、竹制天线稳定器细节,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档案库藏《1950-1960 年电波定位技术实录》(档案编号 dw-57-04)。地理环境对测向的影响分析、电子钟温度特征识别,均经过历史技术考据,真实还原 1950 年代反特侦察中的技术攻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96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