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雪中孤城:疫病封锁下的末日求生

作者:奶龙宝宝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195章 江雾里的影

书名:雪中孤城:疫病封锁下的末日求生 作者:奶龙宝宝 字数:4.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31

早上6:42,第一缕阳光刺破雾霾,在浑浊的空气里投下淡金色的细针,扎进每个士兵干涸的瞳孔。

张涵吃力地爬上战壕,双手紧握步枪,血污的脸庞透着坚毅,望向尸横遍野的滩沙江。

他想看看自己死守一晚上的成果,也想弄明白自己到底图个什么。

阳光越来越亮,江面上的雾气虽未散尽,滩涂却逐渐清晰。

昨夜阵亡士兵的头盔在江水中漂着,盔里浸满暗红的血水,随着水波轻轻晃动。

靠近岸边的浅水区,泥浆呈赭红色,混着细碎的布条、毛发和骨渣。

寒冷的早晨,正值鱼类觅食的活跃时段。

灰黑色的鲫鱼群密集地游向岸边,鱼鳍划开水面发出细碎的\"哗啦\"声。

它们啄食着漂浮的残躯:几条较大的鱼正撕扯着一截穿着破军裤的腿骨,鱼鳞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

更小的鱼苗则聚在一块肿胀的腹部周围,嘴巴一张一合,叼走露出的内脏。

江水里不时泛起气泡,那是腐肉在水下分解时释放的气体,带着浓重的酸臭味。

不管昨夜双方经历过怎么样的厮杀,可在这一刻,他们的身份都是公平的,那就是成为鱼类的早餐。

阳光笼罩着张涵满是泥血的身体,一晚上的激战,从死亡边缘挣扎苟活的感觉,他经历过多次。

命运似乎总在捉弄他,即将坠入深渊时拉他一把,刚升起希望又将他推回死亡边缘。

鱼群在晨光中翻动,这场战争又何尝不像一个巨大的鱼缸,活着的人在拼命厮杀,而死亡不过是沦为鱼群的饲料,在浑浊的江水里,连挣扎都泛不起太大的涟漪。

“快抓住这个机会,这将是最好的宣传素材。”从后方刚刚抵达的战地摄影小组主持人林栖梧敏锐观察到了这一幕,立刻朝着旁边的摄影师说道。

摄影师迅速扯下相机防尘罩,拇指飞速转动对焦环,另一只手不断调整三脚架角度,寻找合适的拍照时机。

“安静,别说话。”林栖梧精准挡住正要开口的吴俊,手臂伸直,掌心下压示意噤声,余光瞥见摄影师的取景角度,立刻用下巴朝滩涂方向示意:“低一点,把漂着钢盔的江面收进去。”

在如今胶着的战争局势下,后方民众迫切渴求着希望的火种,而政府也急需向世人展现前线战士们历经的艰辛与苦难。

这些她比谁都清楚,犹记出发前的作战会议上,主编\"啪\"地一声,将印着烫金徽标的红色任务卡拍在长桌上,投影幕布上循环播放着前几日撤下阵地的摄影组素材。

“每个阵地必须产出直击人心的画面,但记住,绝望的情绪绝不能出现。”主编的声音混着会议室空调的嗡鸣,在耳畔回荡,“要让民众看见牺牲,更要让他们坚信胜利终将到来。”

正因如此,前线的采访与摄影工作至关重要,即便被视作面子工程,也得做到尽善尽美。

因为不久后,它们将配上激昂的解说词,化作民众手机里不断转发的\"前线纪实\",传递着被重塑的\"真实\"。

快门“咔嚓”响起时,摄影师的手腕因长时间悬空猛地一抖。

林栖梧几乎瞬间夺过相机,“不行,角度太平了,拍不出战场的纵深。”她快速滑动屏幕,放大照片里士兵胸前模糊的血迹,“重来,你爬到防炮洞顶上去,从上往下拍,把滩涂上的鱼群也收进画面。”

“可那里没有掩体……”摄影师的抗议被林栖梧的眼神打断。

“现在是拍宣传照重要还是命重要?”她扯下脖子上的围巾,不由分说塞进摄影师手里,“裹在镜头上挡挡反光,动作快点!”

重新调整机位时,取景框里,张涵的身影被阳光切割成明暗两半,背后赭红色的江水翻涌着,鱼群争抢残躯的画面清晰可见。

此刻,他身上军服的破洞边缘毛糙,沾着干涸的血迹,脸上的血痕一道道交错,后背因为长时间激战微微佝偻。

这些无需遮掩的狼狈,这些浸透战场气息的细节,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不需要刻意的摆拍,不必添加多余的修饰,眼前的一切,就是最直击人心的真实。

摄影师深吸一口气,稳稳托住相机,这一次,按下快门的手指不再颤抖。

“这张……”林栖梧盯着回放画面,激动的话都说不出来。

照片里士兵颤抖的指尖、钢盔边缘的弹痕,还有滩涂上的尸体以及鱼群,所有元素在逆光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她猛地转身,双手死死抓住摄影师的肩膀,几乎要将对方摇晃起来:“成了!就是这个感觉!再连拍十张!”

寒风呼啸着掠过战壕,吹得她迷彩服上的“cNc-07”编号标识猎猎作响。

而此刻,和他们一样,来自中央新闻播报组的六个摄影小组,正分散在不同战线的阵地上,重复着相似的工作,用镜头“记录”着一场场精心雕琢的照片。

“初升的朝阳,浴血奋战的士兵,主编看了,绝对会很满意。”林栖梧低头反复翻看相机里的照片,作为从业三年的战地记者,她清楚这张照片意味着什么。

没有佩戴勋章的军官微笑着摆拍,没有整齐列队的制式照片,只有这个被炮火摧残的普通士兵。

后方总在宣扬光鲜的胜利图景,却很少有人愿意直面这样的现实。

正是这些连名字都难以留存的普通人,用伤痕累累的脊梁撑起了整片国土。

当这张沾满硝烟的照片登上头版,或许能让后方真正看清,是谁在炮火里铸就了国家的尊严。

完成拍摄后,她用力拍了拍硬邦邦的裤腿,把沾满泥点的防风镜推到头顶,湿漉漉的头发立刻贴在了汗津津的额头上。

“小同志,”她放轻声音,朝江边的身影喊道,“你叫什么名字?”

张涵单手抄着步枪杵在战壕上,听到女人的声音,猛的转过头警惕地看向她,目光在她胸前的记者证和身后的摄影师之间来回扫视。

林栖梧扬了扬手中的照片,顺手将垂落的头发别到耳后:“等你的照片上了中央日报,给你留个名,以后也好跟人显摆。”

张涵盯着她看了几秒,又瞥了眼摄影师正在收拾的设备,突然轻笑一声,笑声里带着几分嘲讽和疲惫:“显摆?在这儿,名字比地上的烂泥还不值钱。”

“就算侥幸活下来,也只会变成档案袋里的一行字。”说完,他把枪背到肩上,转身跳下战壕,朝着碉堡走去,“你们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没功夫配合表演。”

林栖梧站在原地愣了愣,随后低头继续调整相机胶卷。

以往采访时,士兵们总会主动整理仪容,争着讲述自己的“英雄事迹”,可眼前这个满身血污的男人,连眼神都懒得施舍。

吴俊望着张涵的背影,低声说道:“林记者,那是张涵,昨晚哪里打的最激烈他往哪拱。他们班十多个人,现在就剩下七个……您别往心里去,他不是针对你。”

“没事,你们在前线的每一名士兵都值得尊敬。”林栖梧露出两颗虎牙,突然又想起了什么:“吴排长,你们这儿有完整的感染者尸体吗?需要拍些‘作战成果’素材。”

“这?”吴俊支支吾吾,愣是没挤出一句整话。

怒火“腾”地一下窜上心头,完整的尸体?

这些戴着干净手套、背着崭新相机的记者,哪见过感染者举着生锈砍刀嚎叫着扑来的样子?

哪知道当那些泛着青白的面孔贴着自己鼻尖,挥着匕首劈来时,人连呼吸都会停滞?

更不会懂前线士兵为什么宁愿把尸体炸成齑粉,也要浇上汽油烧成焦黑的炭块。

而现在,这些被他们拼命销毁的恐怖存在,竟成了记者镜头里的“作战成果”。

……

第19征召师溃兵收容站,早饭的香气裹着柴火烟熏味,终于让这些形容枯槁的士兵提起一点精神。

队伍排得歪歪扭扭,凹陷的眼窝里燃着对热食的渴望。

空地上炊事班支起两口黢黑的大铁锅,沸腾的白米粥咕嘟冒泡,蒸汽裹着米粒撞在锅沿又跌落回去。

班长用长柄铁勺反复搅动,溅起的粥点在他油污斑驳的围裙上烫出深色斑点。

铝盆里码着腌萝卜,被刺刀切成粗细不均的条块。

朱大常拿着发下来的一次性塑料碗排着队,身后的汤向荣仍在叽叽喳喳地念叨着:“这就是活下来的特权,至少能吃上一口热乎饭。”他一边说,一边用袖口蹭了蹭流到鼻尖的清涕,眼睛却直勾勾盯着铁锅。

朱大常没搭腔,脖颈僵硬地扭向警戒线外。

三名军官戴着防风镜,笔挺的军装与溃兵们褴褛的迷彩服形成刺眼对比,他们已经在那站了差不多20多分钟,有人握着钢笔敲打着皮质登记本,有人压低嗓音小声交谈。

手指在溃兵队伍里来回比划,活像牲畜市场里捏着钞票、挑剔打量待售耕牛的商贩,眼神里满是对货品品相的审视与算计 。

“旅长。”宫安心拿着统计表汇报,“第19征召师的溃兵清点完毕,现存1600余人,其中90%以上都是征召兵。”

“意料之中。”邓伟雄斜靠在吉普车的车身上,右手无意识地抠着车门上剥落的油漆。“离我们不到100公里的第27征召师更惨,收拢时连一千人都不到。师长被督战队押到战壕边,后脑勺顶着火辣辣的枪管,还在喊'我尽力了。”

宫安心翻开统计表,笔尖悬在空白处迟迟未落,眼睛紧张地偷瞄旅长阴沉的脸色:“那这些溃兵打散后编入我们伤亡较大的部队?”

“你看看那些蔫头耷脑的样子!”邓伟雄用手搓了搓通红的双眼,“这就是一堆被打散的沙子,随便掺进主力部队,能把钢筋混凝土都给磨成渣!要不是军部拿作战条例压着,非得让咱们旅接收,你以为我想?”说到这,他连连叹气:“再说了,溃兵要是换个编制就能打仗,还要咱们这些正规军干什么?”

旅部政治工作处处长孙晓东上前半步,军帽檐下的眼睛快速在两人之间扫过:“但这支部队确实撑不起来了,骨干死的死逃的逃,排以上军官全被军法处带走。\"他压低声音,\"听说师参谋长被带走时,尿顺着裤管流了一路。”

邓伟雄听完愈加头痛,拇指轻轻敲击着额头,良久才缓缓说道:“编入后勤直属营,再给他们挂个预备队的名头。等防线吃紧,照样得顶上去填战壕。”

“可是后勤直属营只有400多人,能管理的了吗?”宫安心壮着胆子发问,身体却不自觉往后缩了半寸,后背抵上冰凉的吉普车。

“政治部新组建的宪兵营干什么吃的?”邓伟雄语气加重,“被带走审查的军官还没走远,这些软脚虾要是敢折腾,也就不至于枪都被收了,屁都不敢放。”

“旅长,我清楚。”孙晓东啪地立正,“宪兵营新兵正愁没机会立威,保证杀一儆百。”

邓伟雄伸手按住孙晓东即将敬礼的手,手掌在对方手臂上重重一压。“光靠吓唬可不行,”他朝正在分粥的炊事班努努嘴,几个溃兵捧着碗蹲在地上,狼吞虎咽得顾不上烫,“这也是我为什么让后勤部队给这些逃兵先吃饭的原因,吃饱了才有力气听话。”

“等下把那些打仗敢往前冲、受伤还坚持战斗的挑出来,直接提拔当班长。给他们挂衔,配指挥权,底下人自然会眼红。人都想往上爬,有了对比和竞争,队伍里就有了互相监督的劲儿,这样才能把一盘散沙拧成一股绳。”

宫安心茅塞顿开,后退一步,脚跟并拢发出“咔”的声响,上半身笔直地向下弯曲,深深鞠了一躬道:“旅长,受教了。”

虽然自己是正儿八经军校毕业,还从基层排长一步步晋升上来,学过不少军事教材里的典型案例,但真到了战场上灵活运用,才知道有多难。

而今天旅长的一番话,让他明白有时候遇到个好长官,确实能教会自己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49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