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九百七十七章 农业增产的问题

农业,是大明的根基所在。

大明是一个巨大的农耕经济体,这是朱允炆无法改变的根本国情,哪怕是再革新,再发展,这个根本国情也无法改变。

重视农业,提高亩产,遏制土地兼并,依旧是民治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个又一个王朝中强调的休养生息,其施政内涵是不扰民、不劳民力、轻徭薄赋,但没有一个王朝专注于提升亩产,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最多是某个时期出现了先进的耕作工具,朝廷主张普及,仅此而已。

似乎收成这个东西,就指望四个字:

老天给脸。

如果风调雨顺,那好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如果水旱虫灾,那惨了,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只能‘已分忍饥度残岁……’

真正关注亩产,由朝廷主导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专注从土壤、种子、耕作、施肥、治虫等各方面全面提升亩产的,只有朱允炆设置的农学院。

农学院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他们不仅掌握了土壤酸碱改良,还从民间中汲取办法,掌握了麦子砒-霜拌种、稻谷砒蘸稻秧防治地下虫害的技术,通过石灰、硫磺杀除虫卵,通过焚烧秸秆、天然金坷垃,提升土壤费力。

他们甚至掌握了“杂交”理念,提出了优良种子的相互掺杂,即从一地选择丰收之后的饱满种子,与另一个地方的饱满种子掺在一起播种,以确保种子优良。

朱允炆深入到农学院之中,了解到制约农业亩产提升的主要因素已经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农业技术推广层面。

“农学院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究,对铁犁、三脚耧等工具制作标准做好,交付兵仗局、将作监打造,同时安排专人进入山东、河南、北直隶等地,调匠人全力制作工具,至于相应花费,则报入国子监,交户部审核与拨付。”

朱允炆清楚新工具、新耕作方式对增收的作用,别说亩产增收三斗,就是增收个一斗,朱允炆也需要不惜代价地去推广。

一亩地增产一斗,十亩地就增产一石,五十亩地,那可就是五石,对百姓来说,这可就是近二两银子,少了饥荒与困顿,对朝廷来说,这就是三斗多的农税,朝廷多少开支不都是这一点点农税积累出来的?

盛仲、何太吾连忙答应。

朱允炆看了一圈,道:“收割麦子,不能仅有镰刀,还应该设计更有效率的工具。”

“这个……”

何太吾有些迷茫,割麦子还有比镰刀更有效率的?

朱允炆示意何太吾拿出纸笔,简单勾勒出了一种名为“掠子”的割麦工具,

掠子是一个带网兜的大簸箕,直径四尺,在边缘处放置一把锋利的割刀。使用掠子的时候,左手拿着长杆,右手拽着方向绳的手柄,就这样左右手来回控制,一放一拉就可以把一大片的小麦杆割断,然后用力一抖把小麦从网兜中颠出来即可。

掠子工具的出现年代已不可考,据说宋代有了,并没有普及开来。朱允炆打算将这种工具推广起来。

割麦子的时候都是抢着收的,这里的抢,不是与他人抢,而是与老天爷抢,夏收麦子,最怕突发大雨,收割季的时候,恨不得日夜忙活,早点收割完。

镰刀效率低,还总需要弯着腰,而掠子却不然,可以站着使用,效率超镰刀五倍之多,你镰刀收割一亩地,用掠子就可以收割五亩。

这种工具在后世一些农村尚且存在,一些地方不方便使用机械收割的,通常都会使用掠子、镰刀。

何太吾看着“掠子”,凭借着多年耕作经验,想象出了实物与操作方式,不由地感叹:“皇上,这种工具好啊!”

朱允炆笑着说:“这掠子来自于民间,如果农学院可以深入到山西、山东一带调查下,或许可以看到。农学院想要提升亩产,减轻耕作压力,还需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向农民多学习,多请教。”

盛仲、何太吾深以为然。

农学院定位是农业增产,不向农民学习是不现实的,闭门造册对农学院一点用处没有。

朱允炆指了指掠子的图纸:“这种工具制作起来简单,就作为农学院打开局面的第一个产品吧。眼下四月初,河南、山东、北直隶收割夏粮多是在五月中旬至下旬(文中日期皆是农历),可以赶赴地方批量制作,也可以制作之后运往地方,如何安排就看农学院了,朕希望这一个工具可以让百姓记住农学院。”

盛仲、何太吾连忙答应,也清楚这是一个打响农学院名头的绝好时机,农学院的研究成果想要得到更广大百姓的认可与支持,就必须让他们感觉到农学院的东西并非是空有其表,而是真正可以给他们带去好处的。

在朱允炆离开农学院之后,盛仲当即找匠人制作了掠子,并亲自到田间,以半亩青苗试验,结果大获成功。

何太吾在找胡濙申请了相应资金之后,召集农学院五百监生,一口气选出了四百监生,命其各带匠人、掠子图纸与农学院旗帜,赶赴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农学院的监生,多数出自寒门与底层,对这种工具的宣传更有热情。

朱允炆进入医学院,对王宾、盛寅等人夸赞不已:“燕王、魏国公、兵部来信,高度夸赞医学院。对战哈里与帖木儿,重伤军士七千余,但经过军医抢救之后,只有三百五十六军士没有抢救过来,其他军士,或残或废,但总算是保住了性命。而轻伤军士只有寥寥几个感染伤口,没有抢救回来。医学院的医术救死扶伤,可谓是功勋卓着。”

七千多重伤,死了三百多,比例只有百分之五,这个结果相对于过去重伤病营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数据已得到了极大改善。

如果没有这些年来医学院的诸多成果,外伤医治、麻醉药物、缝合技术、包扎技术、正骨技术,包括高效率的运作方式,七千重伤军士里面恐怕要死去一两千人。

王宾摸着发白的胡须:“医学院能有今日,全是皇上的功劳。”

盛寅连连点头。

太医院也好,医学院也好,医学研究都过于集中在经络、气血、五行,关注人体自身恢复,效果虽好,但确实不适合外伤医治。

但随着朱允炆新医学理念的提出,医学院被打开了一扇大门,人体的秘密一点点被揭露出来,外科与手术,微观病症的研究逐渐深入,并走向实用。

现在的中医,即可治内伤,也可医外伤。

朱允炆摆了摆手:“医学院的功劳,属于医学院所有人,属于每一次投身医学的人,把功劳都归给朕可是错误的,每一份成就背后,都是你们的付出,你们的荣耀没有人可以抢走,朕也不例外。”

王宾、盛寅等人笑得很是舒心。

有这么一个明事理,不争功,又卓有见识,全力支持医学院研究的皇帝,是医学院的福气。

盛寅犹豫了下,对朱允炆说:“皇上,医学研究已经到了关键阶段,但皇上所说的静脉、动脉,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臣听闻此番俘虏众多,是否可以给医学院一些俘虏作相应研究。”

朱允炆清楚盛寅所谓的研究,就是**解剖,而这是王宾等人一直都反对的,认为这种事有伤天和。

“战俘是不可能给医学院的,他们中许多人都需要拿去换取银两,以补贴国库。”

朱允炆拒绝了盛寅。

征安南,让火器一战成名,西征再一次展示出了火器无与伦比的威力,全火器军队将会成为大明未来军队革新的方向,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先决资源:

铁!

以大明目前的铁矿业规模,很难支撑起庞大的耗费。

虽然朱允炆准许在一些矿山中使用火药开矿,但这种方式的开矿只局限于藩王控制的“国营”铁矿场中,商人、民间铁矿场并没有办法采取火药开矿的方式,开矿依旧是落后的敲敲打打、烧石头等方式。

无论什么方式,扩大铁矿产量的一个方法就是增加矿工。而这一批俘虏,正是朱允炆需要的矿工。

没矿工,没铁矿,没铁矿,怎么炼铁,怎么制造火器,怎么打造铁甲战船,怎么将蒸汽机发扬光大……

这批俘虏精贵的很,不能随便拉到小黑屋里给绑在板子上给解剖了。大明的资本化与初级工业化,需要一批免费劳力付出……

盛寅有些失望。

朱允炆想起什么,说:“水师那里还有几个俘虏,你们去找陈挥索要过来,拿去研究吧。”

“水师?”

盛寅有些奇怪,水师怎么会有俘虏?

去年水师去了对马岛,听说打了大胜仗,但也没听说带来俘虏啊。

朱允炆没有解释,王绥他们带来了一些俘虏,证明在倭国有银矿、金矿,希望说服朱允炆早点筹划倭国。

倭国的事,朱允炆暂时搁置了,但俘虏还活着,现在轮到他们发挥作用了,为了大明的医疗事业,他们需要拿出自己的命。

想起后世的非人道实验,朱允炆不介意为了大明医学,多抓一些鬼子来。

盛寅兴奋了,现在的医学诸多研究都是对死人的,**研究不推动,就无法解决根本的医学问题,难以深入了解人体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更无法找到输液、止血的依据。

虽说这个过程是不人道的,但为了伟大的医学事业,总需要一些罪大恶极的人用他们的命来赎罪。

朱允炆在国子监连续考察了三日,到访了每一个分学院,对其发展方向、侧重点作了引导,表扬了诸多先生的无私付出,鼓励监生努力进修。

王宾、古朴、董伦等一干院长请求朱允炆对国子监作一次演说,以激励人心。

朱允炆答应下来,决定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题,给大明夯下实干兴邦、重视实践的发展基调……

喜欢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