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霓裳铁衣曲 > 第五十六章 佳婿

霓裳铁衣曲 第五十六章 佳婿

作者:克里斯韦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5 00:19:41 来源:23小说

“另外赐下姓氏?自有领地家臣郎党?”卢氏越听越是糊涂,不解的问道:“这是何意?难道那些孩子不姓王了?”

“不错!”王文佐点了点头:“他们将被赐予倭人之贵姓,入主其家,这些贵姓之家臣领地郎党自然也就为其所有!”

“这样也行?”卢氏听得目瞪口呆:“这些倭人贵姓家中难道没有男丁,他们怎么会坐视他人鸠占鹊巢?”

“若是不愿意的,那就全族族灭,家名断绝,再继承其名就是了!”

卢氏张了张嘴,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片刻后才又问道:“那你方才说的那个继承你姓氏的可以继承母家的产业,难道那孩子的母家也没人了?”

“不错,确实没人了!”王文佐稍微停顿了一下:“确切的说,母家五代之内的宗亲已经没有了,若是五代之外的,应该还有!”

看着王文佐那张诚恳的脸,卢氏突然觉得背后生出一股寒意,原本她还想打听一下这个母家是何人、留下的产业是哪些,现在她突然觉得有些东西还是莫要问的太细的好。

“阿耶,阿娘,九哥您也来了!”崔云英的声音将卢氏的注意力从思忖中扯了回来,她有些慌张的回过头,看到女儿和丫鬟进了门,正在向自己和丈夫行礼,对面的崔弘度和王文佐也站起身来。卢氏心中不禁有些后悔自己不应该这么快把女儿叫出来见王文佐的,自己先前对这个男人的看法好像有些错了。

“七妹好久不见,愈发的俊秀了!”崔弘度一边打着招呼,一边对王文佐介绍道:“这位便是叔父的掌上明珠!”

“在下王文佐,见过崔姑娘!”王文佐向进门的少女矜持的点了点头,如今的他自然已经不再会为眼前女人的美丽而失态,他只是轻拍了一下手掌,站在身后的曹文宗就从袖中取出一个手掌大小的木盒,上前呈上:“在下远道而来,一点意思不成敬意,还请崔姑娘笑纳!”

崔云英看了母亲一眼,却没有伸手去接,崔辨咳嗽了一声:“王长史是自己人,这礼物你就收下吧!”

“是!”

崔云英应了一声,接过木盒,刚打开一看,丫鬟红缨和她便齐声惊叹,原来木盒里面却是数十枚珍珠,这些珍珠都有小指头般大小,绕着一颗大母珠滴溜溜的滚动。这些珠儿单就一颗已是希世之珍,何况数十颗?更何况除了一颗母珠特大之外,其余的珠儿都是差不多大小。但见珍珠光彩柔和晶莹,相辉交映,木盒上上竟似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虹晕。

“这,这,这,这太贵重了——”崔云英已经被眼前的珍宝惊得结巴了,她虽然只有十六七岁,但也知道这是价值连城的稀世之珍,哪里敢收:“我不能收下,你拿回去吧!”

“这木盒中有49颗小珠,一颗母珠,都是东珠中的上品,乃是黑水靺鞨人献给高句丽王的贡品,我攻破平壤后,从高句丽王的宝库中所得。”王文佐笑道:“今日赠予姑娘,还请收下,请个匠人做成项链,戴在身上,正好衬托姑娘的美貌!”

看着手中的珍珠,听着王文佐的温言,崔云英心里哪里还舍得放手,她下意识的将目光转向母亲,问道:“阿娘,这珍珠我能收下吗?”

俗话说知女莫过母,卢氏见女儿这般,哪里还不知道女儿的心思,再说这等处境,自己若是不让女儿收这盒珠子,那等于打了王文佐的脸,可就把人给得罪了。像王文佐这样的朋友,一百个也嫌少,像这样的仇人,半个都多了。想到这里,卢氏心中暗自叹了口气,点了点头:“云英你还不谢过王公子的厚礼!”

崔云英心中暗喜,赶忙将木盒合上,交给一旁的丫鬟,向王文佐盈盈一拜:“云英多谢王公子厚礼!”

双方见罢了礼,卢氏让人在自己身边摆上一个位置,让女儿坐下,重新温了酒,上来把盏。此时桌上的气氛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崔云英虽然羞红着脸,低着头,可眼角余光却丝毫不离对面的王文佐。

“王长史!”崔辨指了指丫鬟手中的木盒,笑道:“当初你攻破平壤城中,在高句丽王的府库中像这等宝物应该还有不少吧?”

“确实不少!”王文佐笑道:“毕竟高句丽国立国有近八百年,雄踞海东亦有四五百年,这么长时间的累积,如何会少?”

“是呀,是呀,要不然也不能抵抗我大唐这么久!”崔辨笑道,想象着高句丽王山海一般的府库,如今却多半落入了面前男人手中,就好像有无数只蚂蚁在身上爬,说不出的难受。

相比起崔辨,卢氏却清醒的多了:“王长史,这宝物既然是高句丽王府库中物,按说就应该属于天子吧?”

“夫人说的是!”王文佐笑道:“不过当时情况特殊,我虽入平壤城,但泉盖苏文的两个儿子都在城外,且手中各领重兵,而我手中只有一万孤军,若是不开启府库,重赏将士激励士气,只怕会出什么变故,等不及英国公大军抵达,战局又生反覆,事后朝廷也追认了!”

“叔父,叔母,是这么回事!”崔弘度见崔辨和卢氏还是神色茫然,赶忙将当初王文佐与新罗联军,而新罗人故意分营,高句丽人乘机先攻新罗军,形势危急之下王文佐领兵直扑平壤城下,高句丽王乘机起事,开城乞降之事叙述了一遍。最后道:“二位,虽然现在看来高句丽有必亡之理,但其实当时形势十分危急,若是行错了一步,南线就是全军覆没,那时高句丽人便可固守乌骨城,以为长久计,大唐这次很可能会无功而返,所以王长史当时所为实在是不得已!”

“我原先听说此番征辽是势如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