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4章 四大名着:草船借箭

书名: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1

建安十三年冬,赤壁的江雾像一匹扯不开的白绫,将两岸的营寨都裹得严严实实。周瑜站在帅帐的沙盘前,指尖捏着一枚木质令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那是昨夜从曹操水寨截获的密信,上面的字迹经诸葛亮辨认,确是蔡瑁、张允的手笔,却被他一眼看穿是周瑜伪造。

“孔明这人,留不得。”周瑜将令牌狠狠砸在沙盘上,荆襄九郡的模型顿时塌了一角。鲁肃刚掀帘进来,正撞见这幕,怀里的账册差点掉在地上。

“都督,曹军的箭支清点完了,共缴获三万余枝。”鲁肃捡起令牌,见上面刻着“水军都督”四字,便知周瑜又在琢磨算计诸葛亮的法子。

周瑜转过身,袍角扫过案上的令箭:“三万枝够什么用?传我令,让诸葛亮来帅帐。”

诸葛亮来时,正见周瑜对着一堆竹箭皱眉。他摇着羽扇,笑意温然:“都督找亮,可是为箭支发愁?”

“正是。”周瑜抬眼,目光如淬了冰,“大战在即,我军箭支短缺。孔明先生足智多谋,可愿监造十万枝箭?十日为限,如何?”

帐外的风卷着雪沫子打在窗纸上,发出簌簌的响。鲁肃心提到了嗓子眼——十万枝箭,便是百个工匠日夜赶工,十日也未必能成。

却见诸葛亮轻笑一声:“十日太久。大战在即,岂能拖延?三日便够。”

周瑜猛地站起,案上的铜爵晃倒在地:“先生此言当真?”

“军中无戏言。”诸葛亮羽扇轻叩掌心,“亮愿立军令状,三日内若交不出十万枝箭,甘受军法处置。”

鲁肃想拦,已被周瑜用眼色制止。他当即取来笔墨,看着诸葛亮在军令状上落下苍劲的笔迹,心头那块石头反倒沉了下去——这等事,纵是神仙也难成,诸葛亮这回必死无疑。

送走诸葛亮,鲁肃追上他的脚步,急道:“先生怎敢立此军令状?三日内如何造得出十万枝箭?”

“子敬莫急。”诸葛亮拉住他的衣袖,往江边走,“亮不需造箭,只需借箭。”

“借箭?向谁借?”

“曹操。”诸葛亮望着江心的雾,“三日后必有大雾,子敬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鲁肃虽满心疑惑,却还是点头:“先生请讲。”

“请子敬备二十只快船,每船三十名军士,船上皆用青布蒙住,两侧立满草人。再备些鼓乐,切记不可让都督知晓。”诸葛亮眼中闪着狡黠的光,“此事若成,破曹便多了三分胜算。”

鲁肃回去后,悄悄命人备船。他怕周瑜察觉,特意将船停在芦苇荡深处,青布、草人都趁着夜色运上船。周瑜派来的细作只探得鲁肃最近常往江边跑,却不知他在忙活什么。

第一日,诸葛亮在帐中读书,周瑜派来的人回报:“孔明先生正与马谡对弈,一局棋下了整整半日。”

第二日,细作又报:“孔明先生去了黄盖营中,两人饮酒到深夜。”

周瑜坐在帅帐,听着这些消息,嘴角勾起冷笑:“装模作样。明日便是第三日,看他拿什么来交差。”

第三日凌晨,江雾果然浓得化不开,三步外便看不清人影。诸葛亮带着鲁肃登上快船,二十只船首尾相连,往曹军水寨驶去。

“先生,这雾……”鲁肃望着白茫茫的江面,手心直冒汗。

“这雾,便是咱们的盾牌。”诸葛亮命军士将船缆解开,“擂鼓!”

顿时,二十只船上鼓声大作,军士们呐喊着,仿佛要渡江劫营。曹军水寨的哨兵慌了神,连忙报知曹操。

“大雾漫天,必有埋伏!”曹操披甲出帐,望着江心隐约的船影,喝道,“不可出战!传令下去,弓箭手往雾中射箭,逼退敌船!”

刹那间,曹军水寨的箭如暴雨般射向江面。那些青布蒙着的船身很快插满了箭支,草人的衣襟、发髻里都扎满了箭矢,连船板缝隙里都嵌着断箭。

“先生,差不多了。”鲁肃数着草人身上的箭,声音发颤——每只草人少说也中了五六百枝箭。

诸葛亮笑着下令:“调转船头,让船的另一侧也受些箭。”

船身缓缓转过来,曹军的箭又一阵猛射。待两侧草人都插满箭,诸葛亮才命人高喊:“多谢曹丞相赠箭!”

二十只船趁着浓雾返航,船身因载满箭支而吃水极深,划桨的军士都得使出浑身力气。鲁肃摸着船舷上密密麻麻的箭,叹道:“先生真乃神人!”

诸葛亮大笑:“此非亮之能,乃天时相助。”

回到江东水寨时,雾刚散了些。周瑜正带着亲兵在营门等候,见诸葛亮的船靠岸,冷笑道:“孔明先生,三日之期已到,十万枝箭何在?”

诸葛亮指着船上的箭:“都督自己看。”

军士们将箭从船上卸下来,堆在营门前,竟像座小山。周瑜命人清点,不多不少,正好十万零三千枝。

“这……”周瑜看着那些簇新的狼牙箭,箭杆上还刻着“曹”字,顿时明白过来,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诸葛亮走上前,拱手道:“都督,箭已备齐,可解燃眉之急了。”

周瑜望着他从容的笑脸,喉头一阵发紧——他原想借造箭之事除掉诸葛亮,却反倒让对方立了奇功。这种被人玩弄于股掌的感觉,比输掉一场战役更让他难受。

鲁肃在旁劝道:“都督,孔明先生此举,也是为了破曹大计。”

周瑜猛地转身,拂袖而去。回到帅帐,他将自己关在里面,砸碎了案上所有的瓷器。亲兵们都不敢出声,只听帐内传来一声压抑的怒吼:“诸葛亮!我必除你!”

而此时的诸葛亮,正与鲁肃在帐中饮酒。鲁肃道:“先生,公瑾对你的忌恨更深了,往后怕是更难相处。”

“亮早有准备。”诸葛亮饮尽杯中酒,“待破曹之后,亮便随主公往荆州去,与江东暂避锋芒。”

他望着帐外的江雾,轻声道:“天下未定,孙刘还需联手。公瑾虽忌我,却也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三日后,赤壁的江面上刮起了东南风。黄盖的二十艘火船借着风势,冲向曹军的连锁战船。那些从曹操那里“借”来的箭,此刻正插在吴兵的箭囊里,射向慌乱逃窜的曹兵。

周瑜站在楼船之上,看着满江火海,忽然对鲁肃道:“那十万枝箭,射得真准。”

鲁肃默然点头——他知道,周瑜这话里,有不甘,有敬佩,还有一丝连自己都未察觉的释然。

而诸葛亮早已带着赵云,往夏口接应刘备去了。临走前,他给周瑜留下一封信,上面只写着:“同心破曹易,共保江东难。望都督珍重。”

周瑜看着那行字,久久不语。江风卷着火星掠过甲板,烧红了半边天,也烧出了一个三分天下的未来。草船借箭的故事,很快传遍了长江两岸,人们都说:“卧龙先生不仅会借风,还会借箭,真是神了!”

只有鲁肃知道,那不是神,是算无遗策的智慧,和一份在乱世中求存的苦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5461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