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74章 四大名着:诸葛妆神

书名: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字数:2.6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1

建兴八年秋,渭水两岸的芦苇已染上枯黄,蜀军的连营沿着北岸绵延数十里,“汉”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望着南岸的魏军大营,羽扇轻摇间,想起三日前曹真的死讯——那封他亲笔写的战报,字字如刀,细数曹真兵败祁山、损兵折将的罪状,据说老将军看完当场呕血,三日后就断了气。

“丞相,”姜维捧着曹叡的诏书抄本走进来,纸上的朱批还带着墨香,“曹叡下诏逼司马懿出战了,说‘再不出战,以通敌论处’。”

诸葛亮接过抄本,嘴角勾起一抹淡笑。曹真一死,魏国在雍凉能打的只剩司马懿,可这老狐狸比谁都能忍,若不逼他,定会像乌龟一样缩在壳里。“他想战,我便给他战。传令下去,明日在渭水河畔摆八卦阵,让司马懿见识见识什么叫阵法玄妙。”

次日清晨,渭水南岸的魏军大营里,司马懿正对着曹叡的诏书发愁。案上的粥冷了大半,他却浑然不觉,手指在地图上的八卦阵图上反复摩挲——这阵法是诸葛亮根据《周易》推演的,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环环相扣,当年在白帝城,陆逊就差点被困死在阵中。

“父亲,”司马昭进来时,甲胄上还带着晨露,“蜀军已在北岸布阵,旗号上写着‘八卦阵’,诸葛亮还派人来下战书,说您若不敢应战,就自缚来降。”

司马懿把诏书往案上一拍:“竖子欺我太甚!传我令,全军渡河,破了他的八卦阵!”

渭水之上,魏军的战船密密麻麻,像黑蚁般涌向北岸。司马懿站在旗舰上,望着对岸的蜀军阵形——只见八门分明,旗帜变幻间,仿佛有无数兵马在阵中穿梭,看得人眼花缭乱。

“此阵变幻莫测,”张合的儿子张苞(与蜀将张苞同名)在旁提醒,“父亲可要小心。”

司马懿冷哼一声:“不过是些障眼法。传令,攻生门!”

魏军的精锐冲向阵中的生门,刚踏入阵,就被一阵箭雨射退。想退时,却发现来时的路已被变幻的旗帜挡住,四周的蜀军忽然从四面八方杀来,刀光剑影里,魏军瞬间溃散。

“攻景门!”司马懿又下令。可景门里冲出的蜀军,个个手持火把,点燃了地上的柴草,浓烟滚滚中,魏军辨不清方向,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

就这样,魏军攻了八门,败了八门。司马懿在阵外望见,气得须发倒竖,却眼睁睁看着儿子司马昭被蜀军围困,差点成了俘虏。直到黄昏,他才鸣金收兵,带着残部逃回南岸,五万大军折损了近半。

站在北岸的诸葛亮,望着魏军狼狈逃窜的背影,对身边的杨仪道:“司马懿虽败,却没伤元气。他这是在保存实力,等着咱们粮尽退兵。”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日子,司马懿又缩回营中,任蜀军如何挑战,就是不出。诸葛亮正发愁如何再逼他出战,忽然闻报:“永安都尉苟安解运粮草到了,只是……延误了十日。”

苟安被押进帐时,满身酒气,甲胄上还沾着脂粉——这十日他根本没赶路,在沿途的酒馆里饮酒作乐,还纳了个小妾。“丞相饶命!”他跪在地上,头都不敢抬,“路上遇着山洪,所以来晚了……”

“山洪?”诸葛亮把一份塘报扔在他面前,上面明明白白写着“近十日沿江无雨”,“你在阳平关的醉仙楼喝了五日酒,在白帝城的青楼住了三日,当我不知道?”

苟安顿时面如死灰。蜀军军法严明,延误粮草可是死罪。

“拖出去,斩了!”诸葛亮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北伐粮草本就紧张,若不严惩,日后谁还会把军法当回事?

“丞相开恩!”杨仪忽然出列求情,“苟安虽有错,却也是李严大人的亲信。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不如杖责八十,让他戴罪立功?”

诸葛亮沉吟片刻,终究还是点了点头:“看在杨长史的面上,饶你死罪。杖责八十,即刻押送回永安,交李严处置!”

八十军棍打得苟安皮开肉绽。他趴在囚车上,望着远去的蜀营,心中的怨恨像野草般疯长——他觉得诸葛亮是故意刁难,若不是杨仪求情,自己早就成了刀下鬼。

行至半途,苟安趁看守不备,滚下囚车,连夜投奔了魏营。司马懿见他来降,亲自为他松绑,还端来上好的金疮药:“你若能为我立功,我保你荣华富贵。”

苟安顿时来了精神,把蜀营的情况添油加醋说了一遍,最后道:“诸葛亮在军中威望极高,连陛下都要让他三分。我听说……成都有流言,说丞相想自立为王。”

司马懿眼中闪过精光:“你若能回成都,把这流言坐实,让刘禅召回诸葛亮,我封你为列侯!”

苟安拍着胸脯保证:“包在我身上!我在成都有不少旧识,定能把这水搅浑!”

半个月后,成都的街头巷尾忽然传开流言。一个穿粗布衫的“蜀军逃兵”跪在宫门前,哭诉诸葛亮在祁山私练甲士,还说“刘禅昏庸,不如取而代之”。更有人在锦官城的城墙上贴出匿名布告,画着诸葛亮身披龙袍的画像。

刘禅在宫中吓得坐立不安。他本就对诸葛亮“事必躬亲”有些不满,听了流言,更是彻夜难眠。太监黄皓在旁煽风点火:“陛下,丞相手握重兵,若真有异心,成都可就危险了!”

“那……那怎么办?”刘禅哆哆嗦嗦地问。

“不如召丞相回成都,”黄皓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若他肯回,说明没异心;若不肯回,便是真要反了。”

刘禅觉得有理,当即下诏,命诸葛亮“即刻班师回朝,商议北伐事宜”。

诏书送到渭水北岸时,诸葛亮正在灯下研究进攻长安的路线。接过诏书,他的手微微颤抖——他太了解刘禅了,若非有人煽风点火,绝不会在这关键时刻召他回去。

“丞相,”姜维看着诏书,眉头紧锁,“这定是苟安那厮的奸计!您若回去,北伐大业就功亏一篑了!”

诸葛亮望着窗外的月光,想起刘备在白帝城的嘱托,想起祁山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模样,心中一阵刺痛。可他终究是汉臣,君命如山,不能不遵。

“传令各营,”他深吸一口气,羽扇重重一落,“拔寨回师!”

撤军那天,渭水北岸的蜀军默默地收拾行装,没有欢呼,没有呐喊,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和战马的嘶鸣。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最后望了一眼南岸的魏军大营——司马懿的帅旗在风中飘扬,像在嘲笑他的功败垂成。

“司马懿,”诸葛亮轻声道,声音被风吹散,“你赢了这一局,却赢不了天下。”

南岸的望楼上,司马懿望着蜀军撤退的背影,忽然对司马昭道:“诸葛亮虽退,却非战败。此人忠君爱国,若刘禅能信他,我大魏危矣。”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可惜啊,忠臣最难做。”

蜀军的队伍缓缓向西,消失在祁山的群峰间。诸葛亮坐在车上,打开那份未写完的《后出师表》,笔尖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处停留良久,终究没能落下。

成都的方向,暮色沉沉。他知道,回去等待他的,不仅是刘禅的猜忌,还有那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可他别无选择——为了刘备的嘱托,为了兴复汉室的梦想,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他也要走下去。

渭水的水依旧东流,带着这场“诸葛妆神”的余波,也带着两位智者的较量,奔向那注定波澜壮阔的未来。而祁山的风,还在吹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忠臣的无奈与执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5419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