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35章 四大名着:燕青惜别李师师

书名: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1

陈桥驿的秋风吹得正紧,卷起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掠过校场。十万梁山军列成方阵,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枪戟如林,旌旗似海——“讨贼先锋”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下,宋江立马横枪,身后关胜、林冲、武松等一百单八将按序排列,个个目光如炬。

三日前,徽宗驾临陈桥驿犒军,见梁山军容整肃,将士威猛,龙颜大悦,当场便要封宋江为“镇国大将军”,卢俊义为“辅国大将军”。不想回宫后,蔡京却在御书房拦住他:“陛下,梁山贼寇虽降,终究是草莽出身,聚则力强,散则力弱。若将他们分调天南地北,各守一方,既能消弭后患,又能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岂不两全?”

徽宗本就对梁山众将心存忌惮,听蔡京一说,顿时点头:“爱卿所言极是。传旨,命宋江率三十将驻守河北,卢俊义率三十将镇守江南,其余四十将分赴各州,不得有误。”

旨意传到陈桥驿,校场上顿时炸开了锅。李逵一斧子劈在旁边的旗杆上,火星四溅:“什么鸟旨意!分明是想拆散咱们弟兄!俺不去河北,要去跟卢员外守江南!”

武松冷哼一声:“去江南?去了怕不是要被奸臣一个个害死!”阮小七更是跳起来:“宋大哥,咱们回梁山去!不受这窝囊气!”

宋江望着群情激愤的弟兄,心中沉重。他勒马出列,高声道:“弟兄们,稍安勿躁!皇上或许是好意,只是被奸臣蒙蔽。我这就修书一封,求信使带回东京,表明我等弟兄生死与共,绝不分离!”

吴用在旁低声道:“宋大哥,蔡京这是釜底抽薪之计,怕是不会轻易罢休。”宋江点头:“我知道,但总要试一试。”

信使走后,梁山军在陈桥驿僵持了五日。这日午后,戴宗快马加鞭从东京赶回,翻身下马便喊:“宋大哥,好消息!方腊在江南起义,连破常州、润州,朝廷急得团团转,宿太尉在皇上面前力荐大哥,说只有梁山军能平叛!”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銮铃声——宿太尉亲自带着圣旨来了。他翻身下马,展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宋江等将既已归顺,当为朝廷分忧。今方腊作乱,特封宋江为讨贼先锋,率梁山军南下平叛,事成之后,论功行赏,钦此!”

宋江领旨谢恩,心中稍定,却见宿太尉悄悄递来一个眼色,知他必有话要说。入夜后,宋江在帐中密见宿太尉,宿太尉叹道:“宋头领,此次平叛是良机,也是险境。蔡京、童贯已在皇上面前说你拥兵自重,皇上虽未明说,心中已有猜忌。你万事小心。”

宋江拱手:“多谢太尉提醒,宋江省得。”

次日,大军整装待发。燕青找到宋江:“宋大哥,俺想再去趟东京,见李师师姑娘一面,一来辞行,二来……也想探探皇上的心意。”

宋江沉吟片刻:“去吧,早去早回,军中不能没有你。”

矾楼的夜晚,总是带着几分暧昧的暖光。李师师坐在窗前,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手中摩挲着一支玉笛——那是燕青上次留下的。忽听楼下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她心头一跳,推门而出,正见燕青立在廊下,一身戎装,比往日更多了几分英气。

“你来了。”李师师轻声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来跟姑娘辞行。”燕青躬身,“大军明日便要南下平叛,此去生死难料,特来谢姑娘往日相助之恩。”

李师师转身回房,倒了杯酒递给他:“我知道你迟早要走。梁山弟兄是为了天下百姓,这份心意,我懂。”她顿了顿,从妆匣里取出一枚玉佩,上面刻着“忠肝义胆”四字,“这是我家传的玉佩,你带着,或许能保平安。”

燕青接过玉佩,触手温润:“姑娘的情意,燕青记下了。只是……此去若能建功立业,洗清弟兄们的罪名,燕青便心满意足了。若不幸战死,也算是对得起‘忠义’二字。”

“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李师师打断他,眼眶微红,“我已变卖了矾楼的产业,换成了十万两银子,明日让人送到陈桥驿,算是我捐给大军的粮草钱。”

燕青大惊:“姑娘这是何苦?”

“我虽为女子,也知家国大义。”李师师望着他,“方腊作乱,百姓遭殃,你们去平叛,是救民于水火。这点钱,算不得什么。”她忽然笑了笑,“还有,我已对皇上说,此后闭门谢客,潜心礼佛。他……不会再来了。”

燕青沉默。他懂她的意思——她不想再卷入朝廷的纷争,也不想让徽宗因她而迁怒梁山。他上前一步,深深一揖:“姑娘大恩,燕青无以为报。若有来生……”

“不必来生。”李师师打断他,“你我相识一场,已是缘分。若你能平安归来,记得带支江南的梅花给我,便好。”

燕青转身离去时,听到身后传来悠扬的笛声,还是那曲他们曾合奏过的《折柳词》,只是这一次,笛声里满是离别的怅惘。

他不知道,此时的徽宗,正坐在回宫的轿中,脸色铁青。方才他微服来矾楼,想给李师师一个惊喜,却在门外听到了她与燕青的对话——尤其是那句“不会再来了”,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好个李师师,竟为了宋江的人,敢拒朕于门外!”徽宗咬牙,“宋江!你好大的胆子!”

回到宫中,徽宗越想越气,竟觉得李师师与宋江有私情,否则为何要变卖产业资助梁山?为何要劝他远离奸臣?一股醋意混杂着猜忌,让他坐卧难安。

次日清晨,蔡京、童贯、杨戬三人联袂来到矾楼。此时的矾楼已人去楼空,只剩李师师和几个老仆。蔡京开门见山:“李姑娘,皇上近来对宋江颇有微词,你若能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宋江的坏话,比如他私通方腊,拥兵自重,我等保你富贵无忧。否则……”

童贯阴恻恻地补充:“姑娘貌美如花,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岂不可惜?”

李师师端坐椅上,冷冷道:“三位大人看错人了。宋江是忠义之士,我敬佩他,却无半分私情。要我诬陷忠良,除非我死!”她说着,猛地抓起桌上的剪刀,便要刺向心口。

“住手!”一声暴喝传来,徽宗从屏风后冲出,一把夺过剪刀,望着李师师苍白的脸,心中又痛又悔——他方才躲在暗处,将一切听得明明白白,终于信了她对宋江只是敬仰。

“皇上……”李师师泣道。

徽宗扶起她,沉声道:“是朕错怪你了。”他转向蔡京三人,“你们三个,竟敢胁迫朕的人,好大的胆子!”三人吓得跪地求饶,徽宗冷哼一声:“滚!”

经此一事,徽宗对宋江的猜忌稍减,却仍存试探之心。三日后,他在御书房召见宋江,桌上摆着一壶酒,两只酒杯。

“宋爱卿,朕敬你一杯,祝你旗开得胜。”徽宗亲自为宋江斟酒,眼神却带着审视。

宋江望着杯中酒,心中一凛——宿太尉曾说过,皇上多疑,恐会试探。他端起酒杯,朗声道:“皇上,臣虽出身草莽,却知忠义二字。若皇上信臣,这杯酒,臣饮下;若皇上不信,臣也饮下,只盼皇上日后能看清奸臣,善待百姓,善待梁山弟兄!”

说罢,他仰头便要饮下。徽宗忽然抬手拦住:“慢着!”他拿起另一杯酒,一饮而尽,笑道:“朕与爱卿开玩笑罢了!朕怎会不信你?”他从墙上取下一把宝刀,递给宋江,“此刀名为‘断佞’,赐给你,望你既能斩贼,也能斩佞!”

宋江接过宝刀,跪地谢恩:“臣定不负皇上所托!”

出征那日,陈桥驿的校场上,旌旗蔽日,鼓角齐鸣。宋江手持“断佞”宝刀,立于高台上,望着台下的梁山弟兄,朗声道:“弟兄们!我等聚义梁山,为的是替天行道;今日南下,为的是平定叛乱,护国安民!此战,不求功名,只求百姓安宁,只求弟兄们堂堂正正做人!出发!”

“出发!出发!”十万大军齐声呐喊,声震云霄。

燕青策马走在队伍中,摸了摸怀中的玉佩,望向东京的方向——那里有他敬爱的姑娘,有未了的牵挂。但他知道,前路虽险,却必须走下去。

李师师站在矾楼的最高处,望着南方扬起的尘土,手中的梅花枝轻轻颤动。她知道,这一别,或许便是永恒,但她不后悔——为了那些守护百姓的好汉,为了心中的大义,值得。

而东京的皇宫里,徽宗望着梁山军远去的方向,手中摩挲着李师师退回的凤钗,心中五味杂陈。他不知道,这场让他寄予厚望的南征,最终会将宋江和他的弟兄们带向何方,也不知道,大宋的江山,又将迎来怎样的风雨。

大军一路南下,渡过黄河,穿过淮河,所过之处,百姓夹道欢迎。宋江传令:不许扰民,不许掠财,凡有战乱孤儿,皆收入军中抚养。梁山军的纪律,让沿途百姓赞不绝口,都说“宋江的兵,比朝廷的兵强百倍”。

这日,大军行至润州城外,远远望见城楼上插着方腊的“永乐”大旗。宋江勒住马,举起“断佞”宝刀:“弟兄们,第一战,就在这里!”

刀光在阳光下闪过,映照着弟兄们坚毅的脸庞。一场注定惨烈的征战,就此拉开序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975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