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 分类:女生 | 字数:0

九门之虎骨梅花

书名: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1

解府的青砖地缝里还凝着未化的霜气,庖丁叔蜷在膳房门槛上的样子像团被揉皱的旧棉絮。解九爷踩着晨露过来时,正看见张副官弯腰用指尖拨开那摊暗红的血渍——血里掺着细碎的白梅瓣,在晨光里泛着诡异的光。

“六十岁生辰,该是金盆洗手的日子。”解九爷的白手套轻轻落在庖丁叔僵硬的手腕上,“解家规矩,到了年纪就得把账本钥匙交出来,他守了三十年库房,手里攥着的东西比命金贵。”

张副官直起身,军靴碾过一片沾血的梅瓣:“佛爷让我来贺寿,没成想先见了命案。这符印……”他指向庖丁叔心口,那里用鲜血画着朵五瓣梅花,花心嵌着半枚虎骨碎片,“北平去年也出过类似的案子,死者都是古董行当里的老人。”

解九爷忽然笑了,指尖敲了敲腰间的算盘:“巧了,庖丁叔年轻时在北平当过长班。去看看库房。”

库房铜锁完好无损,但最里层的樟木箱上多了道新划痕。解九爷蹲下身,从箱底摸出片沾着油泥的虎骨——比庖丁叔心口那半片薄些,边缘的齿痕像是被什么动物啃过。

“光绪二十六年,解家从陕西收过一批货。”他忽然开口,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起来,“其中有对虎骨屏风,后来被八国联军抢走半扇。当时经手的,除了庖丁叔,还有三个老人。”

话音未落,后院突然传来惊叫。张副官拔枪冲出去时,正看见洗衣妇刘妈吊在晾衣绳上,裙摆垂落处,同样的虎骨梅花符印在晨风里微微晃动。

“她丈夫曾是解家赶车的,”解九爷站在廊下,看着那朵染血的梅花,“光绪二十六年护送屏风去天津,路上遇见过劫匪。”

张副官忽然想起什么,从怀兜里掏出张泛黄的照片:“佛爷给我的,说解家这几年总有人失踪。你看这个。”照片上是群穿着马褂的人,前排左三是年轻时的庖丁叔,右首站着个戴瓜皮帽的男人,手里捧着半扇虎骨屏风。

解九爷的目光在照片角落停住——那里有个模糊的孩童身影,腰间系着串梅花形的银锁。

“那是当年守库房的老马头的孙子,”他忽然提高声音,“去看看老马头!”

老马头住的偏院已经空了,炕桌上摆着碗没喝完的粥,粥里沉着片虎骨。墙角的蛛网被撞破,地上的脚印一直延伸到后墙根——那里有个新挖的土坑,坑底铺着层干枯的梅枝。

“他跑了?”张副官皱眉。

“解家人不会跑。”解九爷捡起根梅枝,枝桠间卡着块碎玉,“这是当年那批货里的和田玉,老马头的儿子就是因为护这玉丢了命。”

夜幕降临时,账房先生周先生死在了成堆的账本里。他的手指死死抠着本光绪二十六年的流水账,上面用朱砂画着个十字,旁边写着“西安,虎啸园”。

“虎啸园是当年陕西最大的古董行,”张副官翻着卷宗,“光绪二十六年大火烧了个精光,老板姓胡,据说烧死在库房里。”

解九爷突然按住他的手:“你看这页——七月十三,付马夫刘三银二十两,运虎骨屏风至天津。刘三就是刘妈的丈夫。”他指尖划过另一行,“同日,收胡老板定金五十两,约定三月后交货。”

窗外突然飘起雪,有片雪花落在账本上,晕开个小小的湿痕。张副官抬头时,看见窗纸上映着个瘦长的影子,手里举着半扇虎骨屏风。

“抓活的!”他踹开门冲出去,雪地里却只有串梅花形的脚印,延伸到花园深处的梅树底下。

梅树洞里藏着个铁盒子,里面是件孩童的棉袄,夹层里裹着半张泛黄的药方——治的是虎骨划伤后的破伤风。

“老马头的孙子小时候被虎骨屏风划伤过,”解九爷突然明白了什么,“光绪二十六年那场火,胡老板根本没死。”

张副官猛地想起照片上那个戴瓜皮帽的男人:“他就是胡老板?可他为什么要杀人?”

“因为解家吞了他的货。”解九爷的算盘响得急促,“那年大火后,胡老板托解家保管剩下的半扇屏风,结果解家转手卖给了俄国领事馆。他找了三十年,终于查到当年经手的人。”

这时,管家匆匆跑来:“九爷,老马头找到了,在祠堂……”

祠堂的香案上,老马头趴在族谱前,背上插着半扇虎骨屏风。屏风的骨缝里嵌着张字条,是用鲜血写的:“欠我的,总得用骨头来还。”

解九爷盯着屏风上的梅花雕刻,突然笑了:“他还会来的。这半扇屏风缺了块月牙形的骨片,就在解家的密室里。”

深夜的密室里,煤油灯忽明忽暗。解九爷捧着那块月牙形骨片,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你终于来了,胡老板。”他转过身,看见个佝偻的老头,手里握着把磨得发亮的骨刀——正是照片上那个戴瓜皮帽的男人。

“我等了三十年。”老头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当年你们烧了我的虎啸园,抢了我的屏风,还杀了我儿子!”

张副官突然从暗处走出:“你儿子是那个戴银锁的孩子?”

老头猛地抬头:“他当年被你们的人划伤,染了破伤风,死的时候才七岁!”

解九爷把骨片放在桌上:“光绪二十六年的账,解家认。但杀你儿子的不是解家人,是俄国领事馆的护卫。”他翻开本暗黄色的册子,“这是当年的验尸记录,伤口是俄式军刀划的。”

老头愣住了,骨刀“当啷”落地。煤油灯突然炸开,火光里,所有人都看见屏风上的梅花突然渗出鲜血——那些雕刻的沟壑里,竟藏着三十年的血渍。

“庖丁叔他们不是要吞你的货,”解九爷的声音很轻,“他们是想把屏风运到天津,交给你在法国租界的弟弟。没想到半路上被领事馆的人截了胡。”

老头瘫坐在地,抓起块虎骨碎片,碎片上还留着孩童的齿痕——那是他儿子当年啃着玩的。

天快亮时,张副官在解府门口烧了那半扇屏风。灰烬里,虎骨渐渐化成雪白的粉末,混在飘落的梅瓣里,像场迟来三十年的雪。

解九爷站在廊下,看着账本上被朱砂圈住的名字——光绪二十六年,解家护院共十三人,全部死于俄国领事馆的枪下。

“金盆洗手,洗的是手上的血。”他收起算盘,“可有些债,得用下辈子来还。”

张副官回头时,看见解九爷的白手套上,沾着片鲜红的梅瓣。远处的天际线泛起鱼肚白,解府的梅树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有谁在枝头,轻轻叹了口气。

张副官用军靴碾过最后一点火星时,天边已经泛起青灰色。虎骨烧透的焦糊味混着雪水的潮气,在解府的青砖地上漫开,像摊洗不净的陈年血渍。

“这屏风烧得蹊跷。”他弯腰捡起块没烧透的骨片,断面处竟嵌着枚锈迹斑斑的铜扣,“寻常虎骨烧起来是酥白灰,这骨缝里怎么会有铜锈?”

解九爷正站在梅树下翻那本光绪二十六年的护院名册,闻言抬头时,鬓角沾着的雪粒恰好落在泛黄的纸页上。“光绪年间的虎骨屏风,讲究‘骨嵌铜筋’,俄国领事馆当年抢货时,特意要过这铜扣的样式。”他指尖点在名册末尾的朱批上,“你看这笔迹,和胡老板留在祠堂的血字,是不是很像?”

张副官凑近了看,那朱批的弯钩处果然有个极细微的折角,和“骨头来还”四个字的笔锋如出一辙。“你的意思是……”

“胡老板不是来讨债的。”解九爷突然笑了,白手套在梅枝上轻轻一弹,抖落的雪沫溅在名册上,“他是来送东西的。”

话音未落,西跨院突然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两人赶到时,只见胡老板蜷在地上,喉咙里发出破风箱似的喘息,指缝间渗出的血正往青砖缝里钻。他手边的紫檀木盒翻倒着,里面的半枚虎符滚落在地,与张副官口袋里那枚铜扣严丝合缝地拼在了一起。

“虎啸园的镇店之宝,”胡老板的眼睛已经蒙上白翳,枯瘦的手指死死攥着解九爷的袖口,“当年解家护院帮我藏的,说……说等风声过了,交还给戴着梅花银锁的人……”

他的头猛地歪向一边时,解九爷突然注意到他后颈有个淡青色的梅花印记。那印记边缘泛着黑,像是用烧红的铁钳烫出来的。

老马头的灵堂设在西厢房,棺木前的长明灯总在午夜时分莫名熄灭。第三夜子时,张副官守在灵前,看见窗纸上映出个小小的黑影,正踮着脚往供桌上爬——那孩子手里攥着串梅花银锁,锁身上的铃铛在寂静里叮当作响。

“别动!”他猛地掀开帘子,却见那孩子扑通跪在灵前,把银锁往老马头的牌位前一放,哇地哭出声来:“爷爷说,把这个还给胡爷爷,他就不杀我了……”

解九爷这时从外间进来,手里拿着盏琉璃灯。灯光照在银锁内侧,隐约显出几行刻字:“七月十三,虎啸园,十三人。”

“老马头根本没跑。”他突然蹲下身,轻轻擦去孩子脸上的泪,“他是去给你找这个了。”琉璃灯转向供桌下的暗格,里面赫然躺着件血衣,衣摆处绣着半朵梅花——正是当年解家护院的制服样式。

孩子突然指着血衣上的破洞:“爷爷说,这是俄国鬼子的子弹打穿的。胡爷爷的儿子,也是被他们打死的。”

张副官突然想起什么,从怀兜里掏出张照片。那是他在北平查案时拍下的,照片里的俄国领事馆墙上,挂着半扇虎骨屏风,屏风的梅花雕刻里,嵌着十三颗铜扣。

“十三颗铜扣,对应十三名护院。”解九爷的算盘在供桌上噼啪作响,“胡老板不是要报仇,是要让我们找到这十三人的尸骨。”

子时的梆子刚敲过,灵堂的门突然被风吹开。雪地里,不知何时立着十三盏白纸灯,每盏灯下面都压着块虎骨碎片,拼起来正是那扇屏风缺失的另一半。

解府的地窖藏在花园最深处的老梅树下,入口处的青石板上刻着朵反向的梅花。张副官掀开石板时,一股混着霉味的腥气扑面而来,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黑暗里腐烂了三十年。

“光绪二十六年,解家护院把胡老板的儿子藏在了这里。”解九爷举着煤油灯走在前面,石壁上的刻痕在灯光里忽明忽暗,“他们用虎骨屏风挡住入口,自己引着俄国兵往相反的方向跑,最后……”

他的话卡在喉咙里。地窖尽头的石壁上,嵌着十三具白骨,每具骨架的手里都攥着块虎骨,拼成的梅花图案中央,躺着个小小的骷髅,脖颈处还套着串银锁——正是那孩子手里那串的另一半。

“胡老板的儿子根本没死于破伤风。”张副官蹲下身,指尖拂过骷髅肋骨上的刀痕,“这是俄式军刀的痕迹,和护院名册上的记录一致。”

解九爷突然注意到骷髅的牙齿缝里卡着块碎布,布上绣着半个“胡”字。“当年护院们把孩子藏在这里,本想等风声过了送他去法国租界,没想到俄国兵搜查到了地窖。”他的声音有些发颤,“这些护院是回来救孩子时被杀害的。”

煤油灯突然晃了晃,石壁上的影子扭曲成虎啸的形状。张副官抬头,看见地窖顶的石缝里渗下暗红色的液体,滴在骷髅的银锁上,竟像活过来似的泛起红光。

“这不是血。”解九爷用指尖沾了点,放在鼻尖轻嗅,“是朱砂。有人在这里祭拜了三十年。”

胡老板的尸身停在东跨院时,解九爷在他贴身的衣袋里摸到本线装书。书皮已经泛黄,封面上画着两朵交缠的梅花,一朵用朱砂染就,一朵嵌着细碎的虎骨粉。

“《双梅记》,”张副官念着扉页上的字,“胡啸山着。这胡老板原来叫胡啸山。”

书页里夹着张药方,墨迹已经晕开,却能看清“虎骨三钱,乌梅五枚”的字样。药方背面画着张地图,标注着天津卫郊外的十三处地点,每个地点旁都画着朵梅花。

“他这三十年,一直在找护院们的尸骨。”解九爷翻到最后一页,那里贴着张剪报,是宣统三年的《北平晚报》,报道里说俄国领事馆失火,半扇虎骨屏风不知所踪,“原来屏风是他偷回去的。”

正说着,那孩子突然跑进来说,祠堂的香炉里长出了红色的梅枝。两人赶到时,只见香炉里的灰烬中,果然冒出株嫩芽,芽尖上顶着个小小的花苞,苞衣上竟有虎骨的纹理。

“这是用虎骨粉混着骨灰种的。”解九爷突然明白了什么,“胡啸山杀的那些人,根本不是当年的经手者。庖丁叔他们是自愿赴死的,为了让我们找到这本《双梅记》。”

他翻开账本,光绪二十六年的流水账最后一页,用淡墨写着行小字:“十三人骨,葬于梅下,待虎啸时,归位双梅。”

天津卫的雪下得比长沙紧。张副官带着十三名士兵,按《双梅记》里的地图找到十三处坟茔时,每个坟头都立着块无字碑,碑前的梅树都开着血红色的花。

“解九爷说,这十三棵梅树是护院们的亲人种的。”士兵们挖开第一座坟时,张副官突然想起解九爷临行前的话,“每具尸骨的胸口,都该有半枚虎符。”

果然,第一具尸骨的肋骨间嵌着半枚虎符,与地窖里找到的那半枚拼在一起,恰好是朵完整的梅花。当第十三枚虎符归位时,天边突然响起虎啸般的风声,十三棵梅树的花瓣同时飘落,覆在新挖的土坑上,像层厚厚的雪。

解府的地窖里,解九爷正将十三枚虎符嵌进石壁上的凹槽。当最后一枚虎符归位,整个石壁突然缓缓移开,露出后面的密室——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摆着完整的虎骨屏风,屏风的梅花雕刻里,嵌着第十三颗铜扣。

“这才是真正的虎骨梅花。”解九爷轻轻抚摸着屏风,骨缝里渗出的朱砂在灯光下缓缓流动,“胡啸山用三十年的时间,让护院们的忠魂归位,也让解家欠的债,终于有了偿还的地方。”

那孩子这时捧着银锁走进来,银锁与屏风上的梅花图案对在一起,竟发出清越的响声。屏风突然泛起红光,护院们的白骨渐渐隐入石壁,只留下十三朵朱砂梅花,在石墙上灼灼绽放。

张副官回长沙复命时,解九爷送他到城门口。梅花开得正盛,落在解九爷的白手套上,像滴未干的血。

“佛爷问,这案子算不算结了。”张副官勒住马缰,手里攥着那本《双梅记》,“胡啸山的弟弟在法国租界收到屏风了,说要把它捐给博物馆。”

解九爷笑了笑,指尖在算盘上轻轻一弹:“结不了。解家的规矩,欠了的债,总得有人接着还。”他从袖中取出枚梅花铜扣,递给张副官,“这是第十三颗,当年落在俄国人手里,上个月才从拍卖会上赎回来。”

铜扣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背面刻着个极小的“解”字。张副官突然明白,解九爷的白手套为什么总也洗不干净——那上面沾着的,从来不是梅瓣。

回城的路上,张副官听见身后传来算盘声,噼啪作响,像极了三十年前那个雪夜,十三名护院冲向俄国兵时,腰间铜扣碰撞的声音。他回头望去,解府的梅树在风中摇曳,枝头的梅花落了满地,竟铺成条通往地窖的路,路上的脚印,每一步都踩着朵虎骨梅花。

张副官的马队刚过洞庭湖,解九爷就收到了天津来的电报。电文只有七个字:“第十三扣,非虎骨”。他捏着电报纸走到梅树下时,晨露正顺着新抽的枝芽往下滴,落在去年埋虎符的地方,洇出个深色的小坑。

“九爷,祠堂的香案裂了。”管家捧着块碎木片过来,木茬里嵌着点银白色的粉末,“木匠说这木头里像是掺了东西。”

解九爷用指尖刮下点粉末,放在鼻尖轻嗅——是锡箔烧透的味道。他忽然想起胡啸山临死前攥着的紫檀木盒,盒底的暗格里藏着张揉皱的药方,边角处用朱砂写着“锡裹骨,可避金”。

“去把库房第三排的樟木箱打开。”他转身往内院走,白手套在晨光里泛出冷光,“就是庖丁叔当年守的那排。”

樟木箱的铜锁早已锈蚀,撬开时扬起的灰尘里混着细碎的虎骨渣。箱子底层铺着层油纸,揭开后露出十三根裹着锡箔的骨条,每根骨条上都刻着半个梅花纹。解九爷拿起其中一根,锡箔在掌心慢慢融化,露出里面泛着青黑色的骨头——那不是虎骨,是人骨。

“光绪二十六年,解家护院十三人,无一生还。”他忽然笑出声,算盘珠子在箱盖上噼啪作响,“胡啸山哪是要归位虎符,他是要我们认回这十三具尸骨。”

正说着,那孩子抱着银锁跑进库房,锁身上的铃铛突然急促地响起来,串锁的红绳顺着骨条的纹路慢慢渗出血色。解九爷顺着红绳望去,十三根骨条在晨光里拼出个完整的“囚”字,字心嵌着枚生锈的铜扣——正是张副官带回的第十三颗。

张副官在长沙城门口遇见法国领事时,对方正抱着个锦盒往佛爷府里去。锦盒上的烫金梅花纹在夕阳里泛着光,与解府屏风上的图案分毫不差。

“这是天津寄来的谢礼。”领事掀开盒盖的瞬间,张副官看见半扇虎骨屏风,屏风的梅花眼里嵌着张泛黄的纸,“说是解先生托我转交佛爷的,上面有三十年前的账。”

纸上是用俄文写的审讯记录,墨迹已经发黑。张副官认出其中几个词:“虎啸园”“十三人”“活埋”。最末行画着个简易地图,标注着领事馆后院的枯井位置。

当晚子时,他带着三名士兵撬开枯井的石板。井壁上的砖缝里卡着些破烂的衣物,衣角处绣着半朵梅花——与解家护院的制服一模一样。士兵们往下挖了三尺,铁锹突然碰到硬物,刨开泥土后,露出十三具叠在一起的尸骨,每具尸骨的手腕上都套着个铜环,环上刻着俄文的编号。

“这些不是死于军刀。”张副官捏起块碎裂的头骨,断面处有明显的钝器击痕,“他们是被活活打死的,再抛尸枯井。”

井壁的砖上刻着串歪歪扭扭的汉字,像是用指甲抠出来的:“屏风藏玉,梅下有金”。张副官突然想起解九爷电报里的话,第十三颗铜扣不是虎骨所制——那是用和田玉磨成的,玉心嵌着点碎金。

解九爷收到张副官送来的铜扣时,正坐在账房核对光绪二十六年的采买记录。铜扣放在账本上的瞬间,泛黄的纸页突然渗出暗红色的印记,在“和田玉十斤”那行字周围晕开,像朵正在绽放的梅花。

“原来虎啸园的货不止屏风。”他指尖点在印记中央,那里隐约显出个“胡”字,“胡啸山的父亲当年是西安最大的玉商,光绪二十六年运了批和田玉去北平,结果在半路被劫了。”

那孩子这时举着银锁跑进来,锁身上的铃铛突然掉了个,滚到铜扣旁边时,铃铛里的小铁柱竟吸住了铜扣里的碎金。解九爷捡起铃铛,发现铁柱上刻着个极小的“解”字——这是解家特制的响铃,里面掺了磁石,专用来识别藏在古董里的金银。

“去地窖把屏风搬出来。”他站起身时,算盘珠子突然自己动了起来,算出串数字:“七、十三、二十一”。这是解府地窖的暗格编号,对应着光绪二十六年的三个月份。

地窖里的虎骨屏风在煤油灯下泛着青光。解九爷让下人拆开屏风的底座,里面果然藏着块拳头大的和田玉,玉上刻着幅地图,标注着西安城外的二十一处地点。最末处画着朵梅花,花心写着“金藏梅根”。

“胡家的玉里藏着金矿的位置。”他突然想起老马头炕桌上的那碗粥,里面的虎骨碎片其实是块金箔,“庖丁叔他们不是在守库房,是在护着这张地图。”

子夜的风突然从地窖口灌进来,屏风上的梅花雕刻里,竟渗出细碎的金粉,落在地上拼出个“杀”字。解九爷弯腰去捡时,金粉突然化作火星,点燃了地上的煤油——火光里,屏风的骨架渐渐显露出玉的纹路,原来整扇屏风都是用和田玉雕琢的,外面裹了层虎骨伪装。

张副官带着士兵赶到西安时,城外的梅花开得正艳。按玉上的地图找到第二十一个地点,那里有片荒废的梅林,每棵梅树的根须都裸露在地面,纠缠成网状。

“解九爷说,挖开第三十七棵树。”张副官看着手里的电报,眉头拧成个结,“他怎么知道是第三十七棵?”

士兵们刚刨开树根,就听见“当啷”一声脆响,铁锹碰在个铁盒子上。盒子打开的瞬间,金光刺得人睁不开眼——里面装满了金条,每根金条上都刻着朵梅花,花心里嵌着小块虎骨。

“这些金条的成色,和俄国领事馆当年流出的一致。”张副官拿起根金条,背面刻着行俄文,翻译过来是“胡氏玉矿”,“原来俄国人抢屏风,是为了找金矿。”

正说着,梅林深处传来枪响。张副官带人冲过去时,看见七个穿着俄国军装的人正围着个老头,老头手里举着半块虎骨,骨头上的梅花纹与金条上的分毫不差。

“他是胡啸山的弟弟,胡啸海。”老头被救下时,嘴角还淌着血,“我哥当年让解家护院藏的不是屏风,是金矿的账本。”他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的账册上,记着光绪二十六年俄国兵屠杀玉矿工人的记录。

夕阳落在梅林里时,张副官发现每棵梅树的根下都埋着个铁盒,里面的金条拼起来,正好是十三根——对应着解家十三名护院。

解九爷在解府的密室里发现那封血书时,正逢庖丁叔的头七。血书写在块虎骨上,字迹已经发黑,却能看清开头的“解家后人亲启”。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我等十三人受胡氏所托,护金矿账册至天津。”血书里的字歪歪扭扭,像是用手指蘸着血写的,“俄人追至,账册藏于梅根,尸骨葬于俄馆枯井。若有后人见此骨,当将账册公之于世,还胡氏清白。”

血书的末尾画着朵反向的梅花,与地窖入口的刻痕一模一样。解九爷突然想起胡啸山后颈的梅花印记,那其实是用烧红的金条烫出来的,印记里藏着个“清”字——胡家是前明锦衣卫的后代,世代守护着皇家金矿。

“难怪俄国人非要抢这屏风。”他把血书放在屏风的玉座上,两者接触的瞬间,玉座突然裂开,露出里面的金矿账册,“这账册里记着俄国人侵吞中国金矿的证据,一旦公布,足以引起外交风波。”

那孩子这时突然指着账册上的插画,画上的十三名护院正围着个穿官服的人,那人腰间的玉佩上刻着个“解”字——正是解九爷的祖父。

“原来解家早就卷进来了。”解九爷的算盘珠子突然掉了颗,落在账册上,正好压住插画里的官印,“我祖父当年是西安知府,默许了俄国人的恶行,解家欠的债,比我们想的要多。”

张副官把金矿账册交给佛爷时,长沙城正下着春雨。佛爷翻开账册的瞬间,里面夹着的片虎骨突然掉出来,骨头上的梅花纹在雨水中慢慢晕开,显露出十三个人名——都是当年参与屠杀的俄国军官。

“解九爷说,这十三人的后代,现在都在北平做古董生意。”张副官看着窗外的雨,想起解府的梅林,“他要亲自去北平,了了这笔账。”

解九爷动身去北平时,解府的梅树突然开满了白花。他穿着身素色长衫,手里捧着个黄铜盆,盆里盛着从俄馆枯井里舀来的水。走到城门口时,他将金盆放在地上,往水里撒了把虎骨粉——水瞬间变成了红色,像盆凝固的血。

“解家规矩,六十岁金盆洗手。”他弯腰掬起盆里的水,往脸上泼去,“可这手上的血,得用三十年的债来洗。”

那孩子捧着银锁跟在后面,锁身上的铃铛在风中叮当作响。张副官站在城楼上看着他们的背影,突然发现解九爷的白手套上,不知何时沾了朵金色的梅花,花心里嵌着点碎玉,在阳光下闪着光。

北平的雪比长沙的冷。解九爷找到那十三名俄国军官的后代时,他们正在拍卖会上竞拍半扇虎骨屏风——正是当年从领事馆失火现场偷走的那半扇。

“这屏风的另一半,在我手里。”解九爷走上拍卖台,将带来的玉屏风与拍卖品拼在一起,完整的梅花图案突然渗出金光,“你们祖父欠的债,该还了。”

屏风的金光里,渐渐显露出当年的屠杀场景。竞拍者们吓得四散奔逃,只有解九爷站在原地,看着屏风上的梅花慢慢褪色,露出里面洁白的玉质——原来所谓的虎骨梅花,从来都不是用骨头做的,是用玉和金,还有三十年来的血与泪。

张副官再次见到解九爷时,是在解府的梅林里。他正蹲在地上,将第十三颗铜扣埋进土里,扣上的梅花纹在夕阳里泛着最后的光。

“佛爷把账册交给了总理衙门,俄国人赔了金矿,还了尸骨。”张副官递过去壶酒,“胡啸海在西安重建了虎啸园,说要给那孩子留着。”

解九爷仰头喝了口酒,酒液顺着嘴角流进衣领,沾湿了里面的血书残片。“那孩子该姓胡,不姓马。”他指着梅树下的新坟,里面埋着老马头和胡啸山的骨灰,“老马头当年把他藏起来,就是怕胡家断了根。”

风吹过梅林,枝头的白花簌簌落下,覆在新坟上,像层厚厚的雪。解九爷的白手套落在坟前,手套里露出的手指上,有个淡青色的梅花印记——是用玉屏风的碎渣烫出来的。

“解家的规矩改了。”他站起身时,算盘珠子在袖中轻轻作响,“以后不用等六十岁,手上的血洗干净了,随时都能金盆洗手。”

张副官看着他走进内院的背影,突然发现梅林深处的雪地上,有串小小的脚印,每一步都踩着朵梅花,脚印尽头的祠堂门口,那孩子正举着银锁,锁身上的铃铛在暮色里轻轻摇晃,像在唱首迟来三十年的安魂曲。

北平的雪落进解九爷领口时,他正站在俄国领事馆的废墟前。断墙残垣里钻出丛野梅,枝头的白花沾着黑灰,像蒙了层陈年血垢。张副官踩着碎砖过来,手里攥着张泛黄的布告,墨迹被风雪浸得发蓝:“宣统三年冬,俄馆失火,焚十三具无名尸骨。”

“这十三具,就是当年的护院。”解九爷指尖划过布告上的火漆印,印泥里掺着的金粉在雪光里闪了闪,“胡啸山放的火,他把尸骨混在俄人尸堆里烧,就是想让他们‘归乡’。”

废墟深处突然传来铃铛响。那孩子举着银锁从断墙后跑出来,锁身上的红绳缠在段焦木上,焦木断面露出圈虎骨纹——正是虎骨屏风的残件。解九爷蹲下身细看,焦木里嵌着张揉烂的银票,票面金额是五十两,盖着西安虎啸园的朱印。

“光绪二十六年的定金。”他突然笑出声,算盘在袖中噼啪作响,“胡家当年付的定金,解家根本没动,直藏在屏风里。”

雪越下越大,野梅的根须在冻土下拱动,露出半截生锈的铜扣。张副官挖出来时,发现铜扣背面刻着个“解”字,与解九爷祖父的私章分毫不差。“原来你祖父早就留了后手。”他擦去铜扣上的泥,“这扣子里是空的。”

解九爷将铜扣掰开,里面藏着粒米粒大的玉珠,玉珠上刻着极小的“还”字。“他知道欠了债,留着这个给后人做念想。”风雪卷着梅瓣扑在他脸上,“现在该还了。”

解府的金盆摆在祠堂正中时,长沙刚过惊蛰。铜盆边缘刻着圈反向梅花,盆底沉着十三片虎骨碎,拼起来是“清”字——胡家先祖身为锦衣卫时的印记。解九爷卷起袖子,露出手腕上淡青色的梅花烫痕,正要将手伸进盆里,却被那孩子拽住了衣角。

“爷爷说,洗手要等梅花开满十三枝。”孩子举着银锁指向院外,十三棵新栽的梅树在春雨里抽芽,枝头的花苞泛着胭脂色,“胡爷爷的弟弟从西安寄来的花苗,说这是用金矿的土养的。”

张副官突然注意到金盆里的水在打转,水底沉着的虎骨碎慢慢浮起,拼出张人脸——正是胡啸山的模样。“这水是从西安引来的。”他想起解九爷特意让人去虎啸园取的泉水,“里面掺了虎骨粉和朱砂。”

解九爷的手刚碰到水面,祠堂的香突然齐齐折断,灰烬里冒出串火星,在半空拼出“虎啸园”三个字。他猛地想起胡啸山血书里的话:“金盆非洗尘,是洗债。”原来解家要洗的不是手上的血,是当年默许俄人作恶的罪。

“去把金矿账册的副本取来。”解九爷收回手,白衬衫的袖口已被水浸红,“烧在金盆里,才算真的了了。”

账册燃起来时,梅树的花苞突然炸开,花瓣落在金盆里,与虎骨碎缠在一起,像团燃烧的雪。那孩子把银锁扔进火里,锁身熔化的瞬间,露出里面藏着的半张纸条,上面是胡啸山儿子的字迹:“谢谢解家叔叔。”

西安虎啸园的开张宴设在梅林深处。胡啸海抱着支骨笛,笛身上的梅花孔泛着玉色,竟是用虎骨屏风的残件雕的。解九爷接过骨笛时,笛尾的铜环突然弹出根细针,针尖沾着点黑色的粉末。

“是当年治破伤风的药。”胡啸海灌了口酒,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矿砂,“我哥寻了三十年,就想给侄子讨个公道。现在药还在,人却不在了。”

骨笛吹起来时,梅林里的积雪簌簌往下掉。解九爷发现笛音能让梅枝震动,枝头的花瓣落进旁边的池塘,水面浮起层金色的油膜——是金矿的矿脉在水底延伸的痕迹。“这笛子不只是乐器。”他转动笛身,发现梅花孔能拼出张简易矿图,“是胡家找矿的信物。”

宴至深夜,那孩子突然抱着骨笛跑进矿洞。众人追到矿洞深处,看见他正对着面石壁吹奏,石壁上的水珠顺着虎纹状的裂缝往下淌,露出里面嵌着的十三块玉佩,每块玉佩上都刻着解家护院的名字。

“护院们当年把玉佩藏在这儿。”解九爷摸着玉佩上的刀痕,“他们知道自己活不成,留着这个让后人认亲。”

骨笛的尾音在矿洞里回荡,像谁在低声哭泣。胡啸海突然跪倒在石壁前,矿灯的光映着他鬓角的白发:“我哥到死都不知道,侄子的破伤风其实能治,是当年的药铺掌柜被俄人买通,给了假药……”

解九爷将骨笛放在玉佩中间,笛身与石壁碰撞的瞬间,十三块玉佩突然亮起青光,在黑暗里拼出朵完整的梅花,花心处渗出滴金色的水珠,落在地上凝成粒金沙。

解九爷回长沙时,解府的老梅树开了满枝白花。他让人把十三名护院的玉佩葬在树下,又将虎骨屏风的玉芯埋在坟前,算是给这段横跨三十年的恩怨做了了结。张副官送来佛爷的手谕,上面只有四个字:“尘埃落定”。

“定不了。”解九爷坐在梅树下翻账本,新记的一页写着“虎啸园入股银五千两”,旁边画着朵小小的梅花,“胡家重建虎啸园,解家该出份力。”

那孩子这时抱着个锦盒跑过来,里面是胡啸海托人送来的虎骨梅花符印,符印背面刻着行小字:“怨可解,恩不忘”。解九爷把符印放在账本上,符印与纸页接触的地方,突然显出行淡墨字,是庖丁叔的笔迹:“老奴六十,替九爷守最后一夜。”

原来庖丁叔早知道自己会死,他在寿宴前就把库房的钥匙藏进了梅树的树洞里,还在钥匙串上挂了片虎骨——正是当年护院们从虎啸园带回来的信物。

春雨落在梅树上,解九爷的白手套沾了点花瓣的汁水,红得像血。他想起胡啸山临死前的眼神,那里面没有恨,只有释然。或许所谓的虎骨梅花,从来都不是复仇的符号,是十三名护院用命护住的信诺,是胡家三十年寻亲的执念,也是解家终于敢直面的过往。

张副官离开时,听见祠堂里传来算盘声,噼啪、噼啪,混着梅瓣落地的轻响,像谁在低声数着岁月里的债与恩。他回头望了眼,看见那孩子正坐在梅树下,用银锁的铃铛给埋在土里的虎骨碎伴奏,铃声清越,惊起几只落在枝头的鸟,鸟翅带起的花瓣,落在新坟上,像层温柔的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392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