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北颂 > 第0797章 臣天生独具慧眼!

北颂 第0797章 臣天生独具慧眼!

作者:圣诞稻草人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7:07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川府境内多小部族,朝廷的政令很难影响到他们,那么将川府设为新政的试点,就不具代表性。

赵祯听完了寇季的分析,疑问道:“那四哥觉得,该选何处?”

寇季沉吟道:“三秦之地。”

“三秦之地?”

赵祯一愣,疑惑的道:“为何选三秦之地?”

寇季坦言道:“因为三秦之地够穷。”

在秦汉唐时期,三秦之地绝对是天底下最富庶的地方。

可是到了宋朝,三秦之地就成了一个十分贫穷的地方。

穷到什么地步,穷到用铁当钱。

时至今日,大宋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三秦之地依然有铁钱在流通。

足可见,三秦之地的百姓们有多穷。

造成三秦之地百姓穷的原因是什么?

是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是军功制被取缔、是职业兵代替了府兵、是经过了千百年过度压榨以后土地贫瘠等多种因素。

“够穷?”

赵祯一脸错愕。

寇季直白的道:“不错,够穷……越穷的地方越容易出政绩。只要新政在三秦之地出现成效,使得三秦之地的百姓逐渐变富裕。

那么天下间的百姓都会看得到。

到时候朝廷再向地方推行新政,就会变得十分容易。”

为什么越穷就越容易出政绩呢?

因为起点低。

只要朝廷的资源稍微倾斜那么一点点。

三秦之地的百姓就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富起来。

像是江宁府那些富庶的地方,朝廷资源倾斜一点点,根本翻不起什么大浪。

所以选择三秦之地,更容易出政绩,也更容易让百姓们接受新政。

赵祯自然知道寇季口中那句‘越穷的地方越容易出政绩’是什么意思。

“那便选三秦之地试行。”

赵祯已经被寇季说服,所以毫不客气的选择了三秦之地。

寇季在赵祯说完话以后,问道:“官家准备让谁去担任三秦之地的知府?”

赵祯看着寇季道:“四哥有可推举的人吗?”

寇季坦言道:“范仲淹可担当此重任。”

赵祯一愣,思量道:“范仲淹在河西治理地方的时候,颇有建树,也十分能吃苦,更扛得住压力。李公曾经上奏过许多奏疏,称赞范仲淹。

让范仲淹去担任三秦之地的知府,确实是一个十分好的人选。”

说到此处,赵祯盯着寇季道:“但范仲淹担任了三秦之地的知府,永兴军路的转运使,可就无处安放了。”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调他去河西担任转运使,看他和李迪谁能镇得住谁。”

赵祯闻言先是一愣,随后失笑道:“朝堂上能有几个人镇得住李迪的。调永兴军路转运使去河西,必然会被李迪压的喘不过气。”

寇季淡然道:“臣若是没有记错的话,他在永兴军路任职转运使,快十年了吧。十年时间过去了,三秦之地还是那么穷。

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调他去给李迪当副手,已经是便宜他了。

他若是不愿意,就让他去北边吃沙子,吹冷风。”

赵祯哭笑不得的摇摇头,却没有反驳寇季的话。

此事定下了以后,赵祯又找吕夷简三人商量了一下。

吕夷简三人对寇季的提议不赞成,也不反对。

他们三人分别选择河西、江宁府、川府,也有各自的用意。

吕夷简选择河西,是因为河西之地多俘虏之身的百姓。

朝廷如何在河西折腾都行,真要出了问题,大军往河西一派,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王曾选择江宁府,是因为朝廷在江宁府推行新政的话,会遭受到很大的阻力。

只要朝廷能够扛着阻力,将新政推行下去。

那么以后在其他地方推行新政,就会轻松许多。

张知白选择川府,大致的想法跟吕夷简差不多。

张知白觉得,推行新政,必然会遭到人反对。

一旦闹出了事端,驻扎在大理内的十数万大军,可以快速的赶到川府境内平定。

他们三人虽然各有用意,但是在跟赵祯商讨此事的时候,并没有坚持己见。

因为此事背后真正的谋划者是赵祯和寇季二人。

赵祯和寇季二人的想法和选择,远比他们三人的重要。

他们三人现在要做的就是顶住此事,避免出现纰漏。

他们三人对寇季提出的三秦之地没有表态,但是对寇季推举的人选,倒是举双手赞成。

他们三人十分的欣赏范仲淹。

范仲淹入京以后的所作所为,他们三个人都看在眼里,知道范仲淹是一个能担当大任的人。

若不是范仲淹跟寇季走的太近,他们三人甚至还有心提拔一下范仲淹,将范仲淹当成储相培养。

一个在他们眼里有储相之姿的人,去三秦之地担任知府,主持新政的推行。

他们很满意。

此事定下来以后。

赵祯下旨调任了永兴军路上的转运使等一类的主管官员。

随后,赵祯再次下旨,该永兴军路为陕西府,府城定于长安。

设知府一人,主管民政;设监察使一人,主管监察;设镇府将军一人,主管地方兵马。

府下设立十州七十二县。

州内设知州、巡查、镇州校尉。

县内设有知县、观政官、县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佐官和六曹官吏若干。

在赵祯旨意下达以后,范仲淹就打点了行囊,随同新任陕西府监察使庞籍,一起赶往了长安。

在临行之前,范仲淹特地拜会了寇季。

寇府新宅。

花园。

寇季和范仲淹面对面的坐在软毯上,面前摆放着一张矮几,矮几上摆放着一桌酒菜。

范仲淹一边为寇季斟酒,一边道:“先生,听闻学生能够出任新设的陕西府知府,是您推举的?”

寇季端起酒杯,浅尝了一口,撇撇嘴道:“朝野上下皆知的事情,还需要问?”

范仲淹苦笑了一声道:“学生不是这个意思。学生的意思是,先生既然推举学生去出任陕西府知府,那么必然有什么事情需要学生做。

学生就是想问问,先生打算让学生做什么。”

寇季闻言,似乎来了兴致,他放下了酒杯,盯着范仲淹笑道:“知道昭陵不?”

范仲淹缓缓点头,“唐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陵墓。”

寇季点头笑道:“听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本,就在李世民的昭陵之中。你去了陕西府以后,带人挖了李世民的墓,将里面的兰亭集序真本拿给我。”

范仲淹闻言,一脸惊恐的看着寇季。

寇季见此,哈哈大笑。

范仲淹见此,意识到自己被耍了,哭笑不得的看着寇季。

寇季笑了许久,止住了笑声道:“你认识我也有些年了,知道我不喜欢朝堂上那一套行事规矩。我推举你出任陕西府知府,是看中了你的才能,并没有其他目的。

你在我面前说客气话,恐怕并不是真的想帮我做什么吧?”

范仲淹坦言道:“朝廷突然改路为府,学生身为朝廷新设的第一府的知府,所要面对的都是未知的东西。如何治理一府,自然得向先生你请教一番。”

寇季猜到了范仲淹找上门会问这个问题,心里也有腹稿,他对范仲淹道:“朝廷改路为府,旨在推行新政。新政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

朝廷治府、府治州、州治县。

数县为一州、数州为一府、数府为一国。

所以,你到了陕西府以后,需要做的就是指引府下各州的知州,治理各州。

各州再指引州下各县,治理各县。

具体如何指引,就不需要我教你了。

你曾经在地方任职过很长一段时间,知道如何治理地方。

你在河西也学习过如何带领百姓发家致富,知道如何带领百姓发家致富。”

范仲淹听完了寇季的话,若有所思。

范仲淹又不是什么官盲,他为官的时间比寇季还长,寇季一点,他就明白了府治的关键。

也开始思索起了如何依照新政治理地方,带领百姓发家致富。

寇季在范仲淹思索的时候,继续道:“随后我会将汴京城内的纺织作坊,迁移到长安,助你一臂之力。”

范仲淹闻言,缓缓回神,他沉声道:“先生厚爱,学生愧不敢领受。”

汴京城的纺织作坊,算是汴京城内的一大支柱产业。

算上其他各地的分作坊的话,算得上是大宋的一大支柱产业。

其产出的布料,不仅供应给大宋百姓,也远销到了青塘、西州回鹘、交趾、辽国,以及海外诸国。

每一岁的岁收,多的惊人。

如此一大支柱产业,从汴京城撤出,扎根到长安。

长安必然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富起来。

寇季此举,等于是在他上任的时候,送了他一桩大功绩。

以纺织作坊如今的规模,迁移的话必然会有所损失。

所以范仲淹觉得寇季的恩情,他领受不起。

寇季笑着道:“我也没说一下子就将纺织作坊迁移到长安。我会先派遣人去长安设立分作坊。然后借着分作坊,招工、引商。

等到长安的分作坊有了成效以后,我才会将汴京城内的纺织作坊全部搬到长安去。”

范仲淹听到这话,脸色好看了不少,他盯着寇季道:“先生,学生不明白,纺织作坊在汴京城内办的好好的,为何要迁移到长安去?

若仅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话,那大可不必。

学生承蒙官家和先生厚爱,此去陕西府,一定会引领着陕西府的百姓发家致富。

学生不才,但也在河西跟着先生学习了许多牧民之道。

有先生教授的牧民之道,学生一定能够让陕西府的百姓富起来。”

寇季笑道:“将纺织作坊搬到长安去,有照顾你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为了纺织作坊的发展。”

范仲淹狐疑的看着寇季。

寇季坦言道:“当初初建瑞安镇的时候,瑞安镇上的百姓,一个个穷的叮当响。所以她们做事十分认真,干活十分卖力。

纺织出的布料,远比其他地方的布料要好不少。

可近些年,她们做工没有以前卖力了,纺织出的布料也出了瑕疵。

已经渐渐的影响到了纺织作坊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信誉。

所以为了纺织作坊的以后,必须得给它换一个地方了。”

范仲淹脸色一变,眉头皱成了一团,沉声道:“她们……忘恩负义?!”

寇季失笑道:“胡说八道!她们始终记得我的恩情,也始终记得朝廷的恩情。”

范仲淹沉声道:“她们既然没有忘恩负义,纺织作坊纺织出的布料为何会出现瑕疵。”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因为她们现在有钱了,做事就没有以前那么认真了。”

瑞安镇上的百姓,以前是一群灾民,一个个穷的叮当响,为了讨一口饭吃,什么都能做,什么都会认真做。

可如今不同了。

随着寇准在瑞安镇上创立了文昌学馆,吸引了大批家有薄财的读书人的家人移居到了瑞安镇。

瑞安镇借着跟这些人做买卖、出售、出租屋舍,渐渐的富了起来。

再加上寇季几次出征,都带着瑞安镇上的青壮。

他们跟着寇季捞了不少军功,也捞了不少浮财,所以更加富裕。

外加上锻钢作坊不断升级,作坊内的劳力们的报酬不断的提升,使得他们更富。

瑞安镇上富裕的人多了,人心也就变了。

男子们几乎都想着进锻钢作坊,或者去战场上搏一个富贵。

女子们都想出去做生意,想多赚一点贴补家用。

所以女子们在下了工以后,一个个都干起了兼职。

不是挑着担子在汴京城内叫卖各种零碎的东西,就是在汴京城外、或者瑞安镇上摆上一个小摊,给过往的商客提供吃食。

一些女子们做生意赚的多了,干脆就离开了纺织作坊,一门心思的做起了生意。

如此风气下。

纺织作坊内的女工,不断的在锐减。

女工纺织出的布料质量,也不断的在下降。

如今,一心一意为纺织作坊出力的女工,已经是极少一部分人了。

有鉴于此。

寇季才生出了将纺织作坊迁移到其他地方的心思。

寇季之所以敢将如此庞大的一个纺织作坊迁移到其他地方,就是因为除了汴京城纺织作坊,其他设在保州、雷州、西宁州三地的纺织作坊。

纺织出的布料产量和布料质量,一直在直线上升。

范仲淹不知道纺织作坊的内情,所以听到了寇季的话以后,迟疑道:“百姓们有钱了,也不是一件好事?”

寇季瞥了范仲淹一眼道:“一个倒夜香的,在倒夜香之余,做起了其他生意,并且发现其他生意远比倒夜香更有前途,你觉得他还会安安稳稳的倒夜香吗?”

范仲淹闻言,沉默不语。

寇季坦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之常情。”

范仲淹依旧沉默不语。

寇季失笑道:“你总不能觉得穷人肯听话肯吃苦,就一直让人穷下去吧?”

范仲淹终于开口了,“学生不是那个意思。”

寇季笑道:“你觉得此事难以接受,我倒是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曾经一贫如洗的瑞安镇百姓,终于富起来了。

我不用再担心他们会饿死。

朝廷也不用在担心他们会饿死。

更不用担心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会作乱,会造反。

如今离开了纺织作坊,瑞安镇的百姓依旧能富裕。

那我们就将纺织作坊迁移到其他地方,让其他地方的人也借着纺织作坊富起来。

等到其他地方的人不需要纺织作坊的时候,我们再前往别处。

每迁移一次纺织作坊,就能造福一批人。

对我们这些当官的而言,这是一件十分值得高兴的事情。”

范仲淹叹了一口气道:“学生只是觉得,百姓们富了可以,但不能为了争名逐利,失去仁义。”

寇季摇头笑道:“你又胡说了。生意场上的事情,那有什么仁义可言。纺织作坊一直在盈利,所以你觉得百姓们离开了纺织作坊,失去了仁义。

可你有没有想过,纺织作坊若是不赚钱,甚至不断的往进赔钱。

百姓们若是为了守着仁义,一直逗留在纺织作坊不肯走。

那得是多悲哀的一件事?”

寇季说到此处,指了指自己,“纺织作坊若是倒了,于我而言,不过是少了一份收入而已。没了这份收入,我也饿不死。

可百姓们若是为了仁义守着纺织作坊,纺织作坊一旦倒了。

那他们很有可能就会回到以前,继续一贫如洗的过活,继续饿肚子。

你要记住,人只有在吃饱了以后,才会讲仁义。

若是吃不饱,要仁义有个屁用。”

范仲淹愕然的看向寇季。

寇季淡淡的道:“你别看我现在坐在这里跟你侃侃而谈,谈论仁义道德。在华州的时候,家中没有米粮,为了一口吃的,我能光着屁股在一众洗衣服的妇人们面前,跳到水里去摸鱼。

我也能冒着被人扭送到官府的风险,跑到街道上去骗人。”

范仲淹深吸了一口气,对寇季深深一礼,“学生受教了。”

寇季点点头道:“去了陕西府,好好干,别丢我的脸。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是跟监察使、镇府将军起了冲突,就来信给我。

你先生我虽然人微言轻,但是关键时候帮你说那么一两句话,还是很管用的。”

范仲淹听到此话,认真的看向了寇季。

“先生,您是不是谦逊过头了?”

寇季笑骂道:“滚蛋!”

范仲淹哈哈一笑。

随后,范仲淹陪着寇季又聊了一些闲事,然后离开了寇府,背上了行囊,坐上了马车,离开了汴京城。

寇季在范仲淹走了以后,稍微给赵祯提了那么一点点建议。

然后韩琦、欧阳修、文彦博几个人,便成了陕西府治下十州的知州。

在范仲淹等人调任陕西府以后,在朝廷路改府的开始试着推行以后。

朝野上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

因为在很多人眼里,祖宗成法,最好就是一成不变。

唯有如此,江山社稷才能长治久安。

而朝廷改路为府,明显有些违背祖宗成法,所以一些人自然站出来提出反对的意见。

只不过反对的声音并不大。

因为改路为府以后,朝廷任用的地方官员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隐隐有些增加。

一些地方官员的职权也没有缩减,反而增加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此次推行新政,只在永兴军路,并没有涉及到其他的府路。

所以其他府路的官员在持续观望,并没有急着反对。

当然了,还有一部分官员,觉得朝廷推行改路为府的政令,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机会。

因为在朝廷推行的改路为府的政令中,知府、知州两大衙门的大部分官职的权力得到了提升。

各地知府、知州,甚至一些转运使,自然不会跳出来反对此时。

而朝廷在改路为府的时候,增加了一些官职。

那些官职低的,有希望攀一下更高的职位,自然也不可能跳出来反对。

所以,反对此事的声音很小。

小到寇季、赵祯几个人懒得出手打压。

当然了,赵祯、吕夷简、王曾、张知白四人最近也没心情打压谁。

他们的目光都被一个人所吸引。

那个人便是居住在城外三清观内的何仙姑。

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更何况是色胚。

何仙姑长的足够美,又颇具出尘气息,所以在入了汴京城以后,仅仅露了几面,便引起了汴京城内很多人的注意。

有权贵慕名拜访,得见仙颜以后,立马将其吹捧的天上有地下无的。

然后更多的人跑去拜访。

在得见了仙颜以后,何仙姑的美名,一瞬间传遍了汴京城。

然后,寇季告诉赵祯的那一番谎言,站不住脚了。

赵祯为此特地将寇季招进宫。

伏暑殿内。

赵祯目光幽幽的盯着寇季,叹气道:“四哥,你不是说那何仙姑相貌平平、身段平平、出口皆是粗鄙之语吗?

怎么汴京城内见过她的人都说,她相貌如同天仙、身如拂柳、谈吐更是不凡。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还懂得经书学问、兵法谋略,琴棋书画更是无一不精。

如此冠绝天下的才女,怎么到了四哥口中,就成了一般女子。

四哥,你可是在欺君。”

若是一般人听到此话,恐怕早已吓的浑身哆嗦了。

但寇季又岂是一般人。

他听完了赵祯的话,脸不红心不跳的道:“世人愚昧,只知道以皮囊相人,所以觉得那何仙姑十分不凡。可臣不同,臣天生独具慧眼,能够透过人的皮囊,看透人心。

在臣眼里,何仙姑就是一个十分寻常的一般女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