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246章 谜团(2)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第246章 谜团(2)

作者:当年明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1:32:12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南京是明朝的第二首都,从六部到都察院,所有北京有的中央机构它都有,但毕竟皇帝大人住北京,所以除了南京户部(管理南方户籍)和南京兵部(统领南京军队)外,大多数机构都是摆设。

一般说来,只有在朝廷混不下去的,才会被发配到南京,美其名曰:养老。

都察院就是一个闲人部门,大家都没事干,骂人的自然也没事干,然而仅一夜之间,一切都已改变——海先生上任了。

由于上班没事可干,自然就没人去上班了,于是都察院的御史们总是自得其乐,逛街的逛街,看戏的看戏——工作没前途,还不准偷偷懒?

海瑞先生的答案是不。他拿出了三十年前治理学生的方法来对付御史——记考勤。但凡敢于迟到早退的,必须到单位,哪怕没事干,也得坐在这里。

虽然大家明显表示出不适应,但海先生的威胁是很明确的——养老不是最惨的结局,下岗才是。

而随着整顿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御史们才发现,原来一切才刚刚开始,海先生很快玩出了新花样。

一次,有位御史过生日,在家请了戏班子唱戏,这在当年,应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老百姓家也经常干。但海先生却勃然大怒,把这位御史抓了起来,打了一顿板子,理由是:根据明太祖时期律令(注意这个日期),官员请人唱戏违法,所以是打你没商量。

因为这件事干得实在有点过,御史们的精神压力开始陡然增大,每日在海先生的恐怖阴影下,战战兢兢,终于有一天,畏惧变成了愤怒。

在明代,御史专管骂人,从皇帝到扫地的,想骂谁就骂谁,除了一个例外——御史长官,要知道,那是顶头上司,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给自己惹事。

现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到了。

万历十四年(1586),御史房寰率先发难,攻击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奏疏一上来,朝廷就炸了锅。海瑞这种传奇人物,恨的人多,喜欢的也不少,大家开始吵作一团。而海瑞兄还是那么有性格,啥也不说,上了个辞职报告——不想干了。

吵到最后,报到了皇帝那里,但万历兄的态度却十分奇怪,他既不处理骂人的房寰,也不批准海瑞辞职,该干吗还干吗,搞得两位当事人都非常纳闷。

万历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至少在海瑞的问题上,他比张居正要聪明得多。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真用海瑞,因为他很明白,这是个偶像型的人物,可以贴在门上,挂在墙上,烧香拜佛地供起来。

但绝不能用。

说到底,海先生只是个撑门面的,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的那个冬天,死亡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没有儿子,仅有的妻子女儿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着他,在寒风呼啸之中,海瑞对仆人说出了人生的最后遗言。

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这样的奇人,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往往都带有深刻含义,比如什么人生短暂、努力工作之类,或是喊两句口号,让大家热血沸腾一番。

然而海先生的遗言既不深刻,也不沸腾,只是让人瞠目结舌:

“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

说完就去了。

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的话,也是威名赫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遗嘱。

这句话的来由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没有暖气,每逢冬天,兵部就会给各部的高级官员送柴火钱,数量也不多。

而在他死之前的那天,兵部送来了柴火钱,而经其本人测量,多给了六钱银子。

这一次,我是彻底无语了。

在海瑞死后,他的好友佥都御史王用汲来为他收尸,遍寻海瑞的住处后,他只找到了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和几口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

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级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这就是他的全部财产。

听说海瑞的死讯后,南京城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场景,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号啕大哭。出殡的时候,据说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

人民,只有人民,能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如何评论这位传奇人物,实在是一个难题,对的说了,不对的也说了,现在要搞个总结,实在谈何容易。

在名著《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借用别人之口,对那位命运多变的主人公方鸿渐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

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

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海瑞。

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个无助的迷路者。

第三件事,才是一切的关键所在。

自万历十四年(1586)十一月起,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

他开始消极怠工,奏疏不及时批示,上朝也是有一天没一天,大臣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最近头晕眼黑,力乏不兴。

既然身体不舒服,那就歇会儿吧,在当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看来,这不过是个生理问题,不久之后,没准还要陪这位仁兄去天坛拉练,等一等就是了。

一直等到死,他也没能等到这个机会。

到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兄算是彻底不干了,不但不上朝,除了内阁大臣外,谁也不想见,每天闷在宫里。他的爷爷嘉靖皇帝怠工二十多年,看这个势头,这孙子打算打破这一纪录。

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

在明代历史中,有很多疑团,比如建文帝之谜,比如明武宗之死,对于这类问题,我一向极有兴趣,研究之后,多少也能略得一二,只有这个谜题,我始终未能解开。

为什么那个热血青年会突然变成懒汉?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为什么偏偏是这种举动?

一般说来,人性的突然转变,往往是因为受了某种较大的刺激,那么到底是什么刺激?在万历十五年的深宫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上问题,全然不知。

我唯一知道的是,自此之后,大明帝国进入了一个奇怪的状态,谜一般的万历王朝正式拉开了序幕,无数场精彩的好戏即将上演。

闪电战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消停了,但这对于老百姓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动总比乱动好。只是大臣们有点意见,毕竟每天都见不到领导(内阁大臣除外),伤心总是难免,不过到目前为止,也还没闹出什么大事。

平静,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

四年之后,平静被打破,因为一封不起眼的奏疏。

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福建巡抚赵参鲁奏报:

根据琉球使节反映,近日突然出现上百来历不明者,前往琉球朝鲜一带收购海图以及船只草图,并大量收购木材火药,用途不明。

在当时,每天送往朝廷里的奏疏多达几百封,基本上都由内阁批改(皇帝已不怎么干活了),和什么水灾民变比起来,这件事情实在太小,于是它很快就被埋入了公文堆中。

两个月后,浙江巡抚奏报:

近日获报确知,倭酋平秀吉于北九州肥前国荒野之上修筑城池,规模甚大,余情待报。

上一封大家都看得懂,这一封就需要翻译了。

所谓倭,就是日本;所谓酋,就是头头;所谓平秀吉,就是丰臣秀吉。

具体说来,是日本的头头丰臣秀吉在北九州的荒野上修了一座城池。

这实在是一条太不起眼的新闻,所以很快它也被埋入了纸堆。

顺便说一句,丰臣秀吉修建的那座城池现在还在,它就是位于日本九州地区的名护屋。

而在当时,修建这座城池,只有一个缘由:

当这座城池建好的时候,站在城楼的最高点,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地点——朝鲜海峡。

这是两条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信息,所以无人关注。但当它们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事情已经不可挽回。

万历二十年五月二十四日,水落石出。

五月二十六日,辽东巡抚紧急奏报:

“急报!前日(二十四日),倭贼自釜山登陆,进攻朝鲜。陆军五万余人,指挥官小西行长,水军一万余人,指挥官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水陆并进,已攻克尚州,现向王京(首尔)挺进,余者待查。”

六月十三日,辽东巡抚急报:

“急报!已探明,倭军此次进犯,分九军,人数共计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倾国而来。倭军第一军小西行长、第二军加藤清正、第三军黑田长政已于昨日(十二日)分三路进逼王京,朝军望风而逃,王京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亡平壤,余者待查。”

七月五日,辽东巡抚急报:

“十万火急!七月三日,倭军继续挺进,抵近平壤,朝军守将畏敌贪生,打开城门后逃之夭夭,平壤已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往义州。”

七月十六日,兵部尚书石星奏报:

“自倭贼入侵之日起,至今仅两月,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仅有全罗道幸保。朝军守将无能,士兵毫无战力,一触即溃,四散而逃,现倭军已进抵江(鸭绿江)边,是否派军入朝作战,望尽早定夺。”

最危急的时刻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