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253章 明朝的愤怒(4)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第253章 明朝的愤怒(4)

作者:当年明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1:32:12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麻贵,大同人,时任宁夏总兵。和李如松一样,他也是将门出身,但要论职业发展,这两人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早在嘉靖年间,这位仁兄就已经拿刀上阵拼命了,打了若干年、若干仗,到了隆庆时期,才混到个参将,然后又是若干年、若干仗,到万历年间,终于当上了大同副总兵,万历十年(1582)修成正果,当上了宁夏总兵。这一路走来,可谓是一步一个坑,吃尽了苦,受够了累。

人比人,那真是气死人。看人家李如松随便晃晃,三十四岁就当上了山西总兵,现在更是摇身一变,当了讨逆总司令,跑来当了自己的上司,麻贵的心里很不服气。

可还没等他老人家发作,李如松就发火了,刚来没几天,就把他叫去骂了一顿,还送了他一个特定评价:无能。

这句话倒不是没有来由的。李如松到来的时候,叛军首领哱拜已收缩防线,退守坚城,麻贵也已将城团团围住,并日夜不停攻打。但这帮叛军很有点硬气,小打小守,大打大守,明军在城下晃悠了半个多月,却毫无进展。

麻贵打了多年仗,是军队的老油条,且为人高傲,动辄问候人家父母,平时只有他骂人,没有人骂他。

但这次挨了骂,他却不敢出声,因为他清楚眼前这个人的背景,那是万万得罪不起的,而且他确实攻城不利,一口恶气只能咽肚子里,苦着脸报告李司令员:敌军坚守不出,城池高大,十分坚固,实在很难打,最后还毕恭毕敬地向新上司请教:我不行,您看怎么办?

虽然麻贵识相,但李公子脾气却着实不小,一点不消停,接着往下骂。麻贵一咬牙,就当是狗叫吧,骂死也不出声,等到李如松不骂了,这才行个礼准备往外走,却听到了李如松的最后一句话:

你马上去准备三万口布袋,装上土,过几天我要用。

攻城要布袋作甚?麻贵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敢问为什么,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如果几天后没有这些布袋,他还要挨第二次骂。

几天之后,李如松站在三万口土袋的面前,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下达了简洁的命令——堆。

麻贵这才恍然大悟。

李如松的方法并不神秘,既然敌城高大,难以攻打,那就找土袋打底,就好比爬墙时找两块砖头垫脚,够得差不离了就能翻墙,简单,却实在是个好办法。

就这么一路往高堆,眼看差不多了,当兵的就踩在布袋堆上往城头射箭,架云梯,准备登城。

但城内的叛军首领哱拜实在有两下子,也不是吃素的,在城头架起火炮投石机,直接轰击布袋堆上的士兵,打退了明军的进攻。

敌人如此顽强,实在出乎李如松的意料,于是他派出了自己的弟弟李如樟,在深夜发动进攻。李如樟也没给哥哥丢脸,领导带头爬云梯。无奈叛军十分强悍,掀翻云梯,打退了明军,李如樟同志自由落体摔伤,好在并无大碍。

进攻再次受阻,李如松却毫不气馁,他叫来了游击将军龚子敬,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组建敢死队。

所谓敢死队,就是关键时刻敢拼命的。龚子敬思虑再三,感觉一般士兵没有这个觉悟(客观事实),便召集了军中的苗军,先请吃饭,再给重赏,要他们卖命打仗,攻击城池南关。

要说还是苗兵实在,吃了人家的,感觉过意不去,上级一声令下,个个奋勇当先,拼死登城。城内守军没见过这个阵势,一时之间有点支持不住。

李如松见状,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前来支援,眼看就要一举拿下,可这伙叛军实在太过扎实,惊慌之后立刻判明形势,并调集全城军队严防死守,硬是把攻城部队给打了回去。

明军攻城失败,麻贵却有些得意:说我不行,你也不怎么样嘛。

但让他吃惊的是,李如松却不以为意,非但没有愁眉苦脸,反而开始骑着马围着城池转圈,颇有点郊游的意思。

几天后,他又找到了麻贵,让他召集三千士兵,开始干另一件事——挖沟。

具体说来,是从城外的河川挖起,由高至低,往城池的方向推进。这种作业方式,在兵法上有一个专用称呼——水攻。

李如松经过几天的围城观察,终于发现,叛军城池太过坚固,如果硬攻,损失惨重不说,攻不攻得下来也难说。

但同时他也发现,城池所处的位置很低,而附近正好也有河流,于是……

这回哱拜麻烦了,看着城外不断高涨的水位,以及墙根处不断出现的裂缝管涌,只能天天挖土堵漏,面对茫茫一片大水,想打都没对手,手足无措。

此时,李如松正坐在城外高处,满意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他知道敌人眼前的困境,也知道他们即将采取的行动——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三天之后的一个深夜,久闭的城门突然洞开,一群骑兵快速冲出,向远处奔去——那里有叛军的援军。

明军似乎毫无准备,这群人放马狂奔,竟未受阻挡,突围而去。

但自由的快乐是短暂的,高兴了一阵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自己的前方,突然出现了大队明军,而且看起来,这帮人已经等了很久。

逃出包围已然是筋疲力尽,要再拼一次实在有点强人所难。所以明军刚刚发起进攻,脱逃叛军便土崩瓦解,死的死,降的降。

由始至终,一切都在李如松的掌握之中。

他水攻城池,就料定敌军必然会出城求援,而城外叛军的方向他也早已探明,在敌军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但仍有一件事情出乎了他的意料——叛军援军还是来了。

其实来也不奇怪,围城都围了那么久,天天枪打炮轰,保密是谈不上了,但这个时候叛军到来,如果内外夹攻,战局将会非常麻烦。

麻贵一头乱麻,赶紧去找李如松。李司令员仍旧是一脸平静,只说了一句话:

管他城内城外,敌军若来,就地歼之!

对方援军很快就兵临城下了,且人数众多,有数万之众,城内的叛军欢欣鼓舞,明军即将败退,胜利唾手可得!

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就亲眼看到了希望的破灭,破灭在李如松的手中。

麻贵再次大开眼界,在这次战役中,他看到了另一个李如松。

面对人多势众的敌军,李如松不顾他人的劝阻,亲自上阵。更让麻贵吃惊的是,这位正二品的高级指挥官竟然亲自挥舞马刀,冲锋在前!

和西方军队不同,中**队打仗,除了单挑外,指挥官一般不在前列。这是很明智的,中国打仗规模大,人多,死人也多,兵死了可以再招,将军死了没地方找,也没时间换,反正冲锋也不差你一个,所以一般说来,能不冲就不冲。

明军也不例外,开国时那一班猛人中,除了常遇春出于个人爱好,喜欢当前锋外,别人基本都待在中军。后来的朱棣倒也有这个喜好,很是风光了几回,但自此之后,这一不正常现象基本绝迹,包括戚继光在内。

但李如松不同,他带头冲锋,那是家庭传统,他爹李成梁从小军官干起,白手起家组建辽东铁骑,一向是领导率先垂范,带头砍人。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如松对这项工作也甚感兴趣。

于是在李如松的带领下,明军向叛军发动了猛攻,但对方估计也是急了眼了,死命抵住明军的冲击后,竟然还能发动反攻。

毕竟李如松这样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明军都是按月拿工资的,被对方一冲,怕死的难免就往回跑。而此时,李如松又表现出了患难与共的品质——谁也不许跑,但凡逃跑的,都被他的督战队干掉了。他也不甘寂寞,亲手杀了几个退却的士兵(手斩士卒畏缩者)。在凶神恶煞的李如松面前,士兵们终于认定,还是回去打仗的好。

在明军的顽强阻击下,援军败退而去,城内叛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哱拜又发现,经过多日水泡,城池北关部分城墙已经塌陷,防守极其薄弱。

现在无论是李如松还是哱拜,都已经认定,战争即将结束,只剩下最后的一幕。

在落幕之前,李如松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在场的人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进攻北关,因为瞎子也看得见,这里将是最好的突破口。

李如松点了点头,他命令部将萧如薰带兵攻击北关。

但是接下来,他却下了另一道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命令:

全军集合,于北关攻击开始后,总攻南关!

所有人都认定北关将是主攻地点,所以进攻南关,才是最好的选择。

兵者,诡道也。

从那一刻起,麻贵才真正认识了眼前的这个人,这个被称为纨绔子弟的家伙。他知道,此人的能力深不可测,此人的前途不可限量。

进攻开始了,当所有的叛军都集结在北关,准备玩最后一把命的时候,却听到了背后传来的呐喊声。李如松这次也豁出去了,亲自登云梯爬墙,坚守了几个月的城池就此被攻陷。

紧跟在李如松身后的,正是麻贵,看着这个小自己一茬的身影,他已经心服口服,甘愿步其后尘。但他不会想到,五年之后,他真步了李如松的后尘。

看见明军入城,叛军们慌不择路。要说这哱拜不愧是首领,比小兵反应快得多,一转手就干掉了自己的两个下属,并召集其余叛军,找李如松谈判,大意是说我之所以反叛,是受了这两人的骗,现在看到你入城,已然悔过自新,希望给我和我家人一条活路。

李如松想了一下,说:好,放下武器,就饶了你。

哱拜松了口气,投降了。

延续几个月的宁夏之乱就此画上句号,由于其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史称“万历三大征”之宁夏之乱。当然,关于哱拜的结局,还要交代一句。

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尽灭拜(哱拜)族。

这正是李如松的风格。

投降?早干吗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