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作者:当年明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1:32:12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杨总兵实在是个守纪律的人,他遵照李如松的命令,延迟出发,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热闹,二话不说,带着一千人也冲了进去。

早不来,晚不来,来得刚刚好。日军正被打得叫苦不迭,杨元的骑兵突然出现,阵型被完全冲垮,混乱之际也没细看对方的人数,以为是明军大部队到了,纷纷掉头逃窜。

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也只能率军撤退。李如松惊魂未定,装模作样地追了一阵,也就收兵回去了,毕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军不知道,他还是清楚的。

碧蹄馆之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伤亡大抵相当。

对于这场战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撒网捕鱼,渔网破了。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场大的战役,但在历史上,此战争议却一直未断,其中最激烈的,是双方的伤亡问题。

在日本的许多战史书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战史》),碧蹄馆之战是日军的一场大胜仗,个别特别敢吹的,说此战日军歼灭明军两万余人。要这么算,李如松除了全军死光外,还得再找一万五千个垫背的。

我认为,这是件难办的事。

不过难办的事,鬼子还是办了,而且一直在办。后来抗日战争里的台儿庄战役,日军矶谷师团(编制相当于一个军)被打成了残废,死伤一万多人,几乎丧失战斗力,日本战报却说就损失两千人,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其不认账和乱记账,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说到底,碧蹄馆之战,不过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规模战斗而已。

但微不足道,并不代表不重要。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场改变了战争进程的战斗。

通过此战,死里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两点:首先,敌人是很难打垮的。

虽然日军被击败,但战斗力尚存,以明军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难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难指望的。

在碧蹄馆之役发生前,李如松曾嘱托朝军随后跟进,人家确实也跟着来了,但仗一打起来,不是脚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观,仗打完才及时出现,真可谓是反应敏捷。

而更让李如松气愤的,是某些浑人。

此时正逢朝鲜阴雨连绵,火器难以使用。日军伏击失败后,全部龟缩于王京,打死不出来,还拼命修筑坚固堡垒,准备死守。但凡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如果现在进攻,那就是寻死。

可柳成龙偏偏装糊涂。他多次上书,并公开表示李如松应尽早进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泼凉水,不出头,现在却又跳出来指手画脚,反正打仗的都是明军,不死白不死,人混账到这个份儿上,真能把死人气活了。

李如松没有理会柳成龙,他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但停下来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作为朝鲜的都城,王京是必须攻克的。

于是在经过缜密的思索后,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总兵杨元率军镇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军镇守宝山,查大受镇守临津,互为声援;李宁、祖承训镇守开城。

这是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为明军本就兵力不足,现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李如松已经放弃了进攻计划。

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

因为要攻克一座城池,并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达了,进攻停止了,战场恢复了平静。日军也借此机会加强防守,整肃军队,等待着李如松的下一次进攻。因为在被忽悠多次后,他们已经确定,眼前的这个对手,是绝对不会消停的。

这个判断十分正确,很快,他们就等到了李如松的问候,但并非攻城的枪炮,而是一把大火。

李如松很清楚,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攻下王京的。于是他索性分兵各处防守,加固后方,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进攻目标——龙山。

龙山是日军的粮仓所在地,积粮数十万石,王京、釜山的日军伙食,大都要靠此处供应。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队(死士)连夜跑到龙山,放了一把火,彻底解决了鬼子们的粮食问题。

这么一来,事情就算是结了,因为武士道再怎么牛,也不能当饭吃,在这一点上,鬼子们的意识是清楚的,认识是明确的。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军全军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复。

自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军入朝起,短短半年时间,日军全线溃败,死伤合计三万五千余人,其军队主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几乎全军覆灭,日军的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交加,斗志全无,再也没法打了。

四月下旬,日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陆地点,全军八万余人渡海回国,仅留四万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日军惨败而归。

日军退却了,但李如松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实上,此时明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军几乎是一盘散沙,许多地方都要依靠明军防守,李如松能够调动的,仅有一万余人,靠这点本钱,想把日军赶下海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要知道,刀枪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钱。

李如松在朝鲜待了半年,已经花掉了上百万两白银,再这样打个几年,估计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谈判,是唯一的选择。

高档次的忽悠

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地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

总之,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够出兵,自然就不谈了。

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半年前,这位仁兄满怀激情地来到李如松的大营,结果差点被砍了头,又关了起来,吃了半年的牢饭,到今天,终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军大营,开始了第二次谈判,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

虽然之前曾被无情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出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弄不到点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日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日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出朝鲜,日军撤出王京(当时尚未撤出)。最后,日本交还朝鲜被俘王子、官员。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