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作者:当年明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1:32:12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道德文固然有趣,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应该是顾宪成。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那次京察中,吏部尚书孙鑨——撤职了,考功司郎中**星——回家了,首辅王锡爵——辞职了,而这事幕后的始作俑者,从五品的小官,考功司员外郎顾宪成——升官了(吏部文选司郎中)。

升官了还不说,连他的上级,继任吏部尚书陈有年,也都是他老人家安排的,甚至后来回无锡当老百姓,他依然对朝廷动向了如指掌。李三才偷看信件,王锡爵打道回府,朝廷的历任首辅,在他眼中不是木偶,就是婴儿。

这是一团迷雾,迷雾中的一切,似乎和他有关系,又似乎没有关系。拨开这团迷雾之后,我看到了一样东西——实力。

顾宪成的实力,来自于他的官职。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书(部长),其次是侍郎(副部长),再往下就是四个司的郎中(司长),分别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但是,这四个司的地位是不同的,而其中最厉害的,是文选司和考功司,文选司负责人事任免,考功司负责官员考核。这两个司的官员向来无人敢惹,升官还是免职,发达还是破产,那就是一句话的事。

相对而言,验封司、稽勋司就一般了,一般到不用再介绍。有鉴于此,明代的吏部尚书和侍郎,大都由文选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而顾宪成先生的升迁顺序是:吏部考功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副职)——文选司郎中。

这就意味着,那几年中,大明的所有官员(除少数高官),无论是升迁,还是考核,都要从顾宪成手底下过,即使不过,也要打个招呼,就是不打招呼,也得混个脸熟。

此外,我们有理由相信,顾宪成大人也是比较会来事的,因为一个不开窍的书呆子,是混不了多久的。

在这个世界上,实力和道德,经常是两码事。

东林之中,类似者还有很多,比如李三才。李三才先生的职务,之前已经说过,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兼漕运总督。

都察院佥都御史多了去了,凤阳是个穷地方,不巡也罢,真正关键的职务,是最后那个。

自古以来,漕运就是经济运转的主要途径,基本算是坐地收钱,肥得没边。普天之下,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只有盐政。

坐在这个位置上,要想不捞外快,一靠监督,二靠自觉。很可惜,李三才不自觉。从种种史料分析,他很有钱,有钱得没个谱,请客吃饭,都是大手笔。至于监督,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位李先生本人就是都察院的御史,自己去检举自己,估计他还没这个觉悟。作为东林党的重量级人物,李三才在这方面的名声,那真是相当的大。大到几十年后,著名学者夏允彝到凤阳寻访,还能听到相关事迹,最后还叹息一声,给了个结论——负才而守不洁。

列举以上两人,只是为了说明一点:东林,是书院,但不仅仅是书院;是道德,但不仅仅是道德。它是一个有实力、有能力、有影响力、有斗争意识的政治组织。事实上,它的能量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那段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争斗的方式,是京察。

万历二十一年(1593),顾宪成失望地回家了,他虽费尽气力,却终究未能解决对手,京察失败。

但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十二年后,即万历三十三年(1605),京察开始,主持者杨时乔,他的公开身份,是吏部左侍郎,他的另一个公开身份,是东林党。当时的首辅,是浙党首领沈一贯,对于这位东林党下属,自然很不待见,于是,他决定换人。沈一贯是朝廷首辅,杨时乔只是吏部二把手,然而意外发生了,虽然沈大人上蹿下跳,连皇帝的工作都做了,却依然毫无用处。杨侍郎该怎么来,还怎么来,几板斧抡下来,浙党、齐党、楚党、宣党……反正非东林党的,统统下课,沈一贯拼了老命,才算保住几个亲信。

那么现在,请你再看一遍之前列举过的几条史料,玄机就在其中:

万历三十三年,京察,沈一贯亲信以及三党干将被逐。万历三十五年(1607),沈一贯退休回家。同年,王锡爵的密信被李三才揭发,复出无望。一年后,东林派叶向高成为首辅,开始执掌朝廷大权。是的,这一切的一切,不是偶然。而最终要获得的,正是权力。权力已经在握,但还需要更进一步。

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京察,主持人吏部尚书孙丕杨,东林党。此时的首辅已经是叶向高了,东林党人遍布朝廷,对于那些非我族群而言,清理回家之类的待遇估计是免不了了。然而一个人的掺和,彻底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李三才。此时的李三才已经升到了户部尚书,作为东林党的干将,他将进入内阁,更进一步。

算盘大致如此,可打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听说李三才要入阁,朝廷顿时一片鸡飞狗跳,闹翻了天,主要原因在于李先生的底子不算干净,许多人对他有意见。而更重要的是,这人实在太猛、太有能力,东林党已经如此强大,如果再让他入阁,三党的人估计就只能集体歇业了。于是,一场空前猛烈的反击开始。

明代的京察,按照地域,分为南察和北察。北察由尚书孙丕杨负责,而南察的主管者,是吏部侍郎史继楷,三党成员。他选定的考察对象都是同一个类型——支持李三才的人。

很快,浙、楚、齐三党轮番上阵,对李三才发起了最后的攻击。他们的动机十分明确,明确到《明神宗实录》都写了出来——“攻淮(李三才)则东林必救,可布一网打尽之局”。

在集中火力打击之下,李三才没能顶住,回家养老去了。但就整体而言,此时的东林党依然占据着优势,叶向高执政,东林党掌权,非常强大,强大得似乎不可动摇。然而就在此时,强大的东林党,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一直以来,东林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很道德,强大之后,就变成了你不道德。工作方针,原先是党同伐异,强大之后,就变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总而言之,不是我的同党,就是我的敌人。

这种只搞单边主义的混账做法,最终导致了一个混账的结果:在东林党人的不懈努力下,齐、浙、楚三党终于抛弃了之前的成见,团结一致跟东林党死磕了。他们的折腾,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回报:万历四十二年(1614),叶向高退休回家。

万历四十五年(1617),京察开始,主持京察的,分别是吏部尚书郑继之、刑部尚书李志。

郑继之是楚党,李志是浙党。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但凡是东林党,或者与东林党有关的人,二话不说,收拾包袱走人,这其中,还包括那位揭发了梃击案真相的王之寀。

萨尔浒之战前,朝廷斗争情况大致如此。这场斗争的知名度相当小,但在历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明朝而言,其重要程度,基本等于努尔哈赤 皇太极 李自成 张献忠。

因为这是一场延续了几十年的斗争,是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斗争。因为在不久之后,东林党将通过一个人的帮助,彻底击败浙、齐、楚三党。然后,土崩瓦解的三党将在另一个人的指挥下,实现真正的融合,继续这场斗争,而那时,他们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阉党。

万历四十五年的京察,标志着东林党的没落,所谓东林党三大巨头,顾宪成已经死了,邹元标到处逛,**星家里蹲。

两大干将也全部消停,叶向高提早退休,李三才回家养老。此时的首辅,是浙党的方从哲,此时的朝廷,是三党的天下。对东林党而言,前途似乎一片黑暗。但新生的机会终会到来,因为一个人的死去。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万历不行了。

高拱、张居正、申时行、李成梁、东林党、朝鲜、倭寇、三大征、萨尔浒、资本主义萌芽、不上朝、太子、贵妃、争国本、打闷棍。

我只能说,他这辈子应该比较忙。关于这位兄弟的评论,我想了很久,很久,却是很久,很久,也想不出来。

你说他没干过好事吧,之前二十多年,似乎干得也不错。你说他软弱吧,他还搞了三大征,把日本鬼子赶回了老家。你说他不理朝政吧,这几十年来哪件大事他不知道?

一个被张居正压迫过的人,一个勤于政务的人,一个被儿子的问题纠缠了几十年的人,一个许多年不见大臣、不上班的人,一个终生未出京城,生于深宫、死于深宫的人。

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于是,我最终懂得了这个人。

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现实的真正意义,并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牺牲品。

大致如此吧。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八年逝世,年五十八岁。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他还不够勇敢。

明光宗朱常洛

虽然几十年来,万历都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常洛,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作出了抉择,将皇位传给了这个久经考验的儿子。

担惊受怕几十年的朱常洛终于熬出头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一日,朱常洛正式登基,即后世所称之明光宗,定年号为泰昌。

由于此时还是万历年间,按照惯例,要等老爹这一年过完,明年才能另起炉灶,用自己的年号。

可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年号,竟然没能用上。因为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年,明光宗却只活了一个月。

一个撑了三十八年,经历无数风雨险阻到达目标的人,却在一个月中意外死亡,是很不幸的。

导致死亡与不幸的罪魁祸首,是郑贵妃。

郑贵妃

应该说,朱常洛是个好孩子,至少比较厚道。几十年来,他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目睹了父亲的冷漠、朝廷的冷清,感受到了国家的凋敝、时局的危险。他不愿意再忍受下去。于是,当政后的第一天,他用几道谕令显示了自己的决心。

大致说来,他是把他爹没办的事给办了,包括兑现白条——给辽东前线的士兵发工资,废除各地矿税,以及补充空缺的官员。

这几件事情,办得很好,也很及时,特别是最后一条,把诸多被万历同志赶下岗的仁兄们拉了回来,实在是大快官心。于是一时之间,光宗的人望到达了顶点,朝廷内外无不感恩戴德,兴高采烈。

但有一个人不高兴,非但不高兴,而且很害怕。

万历死后,郑贵妃终于明白,自己是多么的虚弱,今日之城内,已是敌人之天下。所谓贵妃,其实也不贵,如果明光宗要对付她,贱卖的可能性是相当的大。

很快,一件事情就证明了她的判断。

考虑到万历死后不好办,之前郑贵妃软磨硬泡,让万历下了道遗嘱,讲明,一旦自己死后,郑贵妃必须进封皇后。

如此一来,等万历死后,她就成了太后,无论如何,铁饭碗是到手了。明光宗看上去倒也老实,丝毫不赖账,当即表示,如果父皇如此批示,那就照办吧。

但他同时表示,这是礼部的事,我批下去,让他们办吧。按说皇帝批下来就没问题了,可是礼部侍郎孙如游不知怎么回事,非但不办,还写了个奏疏,从理论、辈分、名分上论证了这件事,最后得出结论——不行。光宗同志似乎也不生气,还把孙侍郎的奏疏压了下来,但封皇后这事再也没提。郑贵妃明白了,这就是个托。

很明显,这位看上去很老实的人,实际上不怎么老实。既然如此,必须提前采取行动。

经过深思熟虑,她想出了一个计划,而这个计划的第一步,是一件礼物。十天之后,她将这件礼物送给了朱常洛,朱常洛很高兴地收下了。光宗皇帝的性命,就丢在了这份礼物上。

这份礼物,是八个美女。

对于常年在宫里坐牢,哪儿都不能去,啥也没有的朱常洛而言,这是一份丰厚的礼物。辛辛苦苦、畏畏缩缩了几十年,终于可以放纵一下了。

古语有云:一口吃不成胖子,但朱常洛应该算是不同凡响,他几天就变成了瘦子。在史料上,含蓄的文言文是这样描述的:

“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白天日理万机,晚上还要辛勤工作,身体吃不消,实在是件十分自然的事情。

于是不久之后,朱常洛就病倒了。这一天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十日。

计划的第二步即将开始实现,四天之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十四日。皇帝的身体依然很差,身体差就该看医生,于是崔文升出场了。

崔文升,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前面曾经讲过,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务,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

可是这人来,并不是要给皇帝写遗嘱,而是看病。因为这位崔兄多才多能,除了能写外,还管着御药房,搞第二产业。

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第二产业是不能随便乱搞的。诊断之后,崔大夫胸有成竹,给病人开了一服药,并且乐观地表示,药到病除。他开的这服药,叫泻药。

一个夜晚辛勤工作,累垮了身体的人,怎么能服泻药呢?所以后来很多史书都十分肯定地得出了结论:这是个蹩脚庸医。

虽然我不在现场,也不懂医术,但我可以认定:崔文升的诊断,是正确的。因为之前的史料中,有这样六个字:是夜,连幸数人。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应该知道,就不解释了,但大家也应该知道,要办到这件事情,难度是很大的。对光宗这种自幼体弱的麻秆而言,基本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是他完成了。所以唯一的可能性是,他找了帮手,而这个帮手,就是药物。

是什么药物,大家心里也有数,我就不说了。这类药物在明代宫廷里,从来就是必备药。从明宪宗开始,到天天炼丹的嘉靖,估计都没少用。明光宗初来乍到,用用还算正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