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343章 阴谋(1)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第343章 阴谋(1)

作者:当年明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1:32:12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袁崇焕是一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

围绕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罢,英雄也好,几百年吵下来,毫无消停迹象。

但一直以来,对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感到很纳闷儿。因为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级:

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张居正。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革,万历同志幼小的心灵没准儿能茁壮成长,明朝也没准儿会早日完蛋。总而言之,都没准儿。再比如秦桧,也是关键人物,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总而言之,他们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但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儿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袁崇焕,是第二级。

明末是一个特别乱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就快掉下去了,还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极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祯、杨嗣昌),出场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级人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一级人物也有,只有一个。

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

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

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

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

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为什么一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个卖国贼?

卖国贼肯定不是。那些指认袁崇焕是所谓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

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

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儿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儿勉为其难。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

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

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

“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

都解开了。

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

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一线。

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

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

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

在眼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

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的人物,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

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一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乾时期,日子过安稳了,发现不对劲儿了。

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

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

所以要搞点儿丑闻绯闻之类的玩意儿,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一出,太没水准。

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

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一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著,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

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伟大的英雄袁崇焕——

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聪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抽签

对袁崇焕而言,一切都结束了,但对崇祯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当然,未必会更好。

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邪恶的阉党,却惊奇地发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站立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崇祯上台不久,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一件事——吵架。

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纯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

一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一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龟孙?

就是他自己。

这一切乱象的源头,来源自一年前崇祯同志的一个错误决定。

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务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

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

比如天启七年(1627),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

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

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崇祯同志的首任内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内阁之一,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

下课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被赶走、自己走。

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内阁大臣又比较软,好好说话,就是不听,首任内阁刚成立,就一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

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谁干活?

所以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

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

在这份名单上,有十一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有一个人,必定能够入阁。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儿名的,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明末倒也凑合,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