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作者:当年明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1:32:12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花扇》),虽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脸。

左良玉,字昆山,无学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这么个出身,你让他饱读诗书,就是拿他开涮。

没书读,也得找工作,长大以后,左良玉去当了兵,小兵。

他的成长经历,跟曹文诏类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诏好,到崇祯元年的时候,就已经混到了都司。

顺便说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天启年间,他还是个小兵时,有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个人。

当时的左良玉,实在没啥特点,谁都瞧不上,但这个人算是例外,看见左良玉后,惊为天人,说他很好,将来很强大,就说了几句话,建议朝廷给他提了个游击。

这位慧眼识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还记得他,因为天启二年,他还曾经提拔过另一个人——袁崇焕。

按侯恂的说法,左良玉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出人头地。

但事情跟他所说的,似乎还是有点儿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祯元年,还是个小人物。

但不负侯恂所望,左良玉终究还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较特别。

这事之前也提过,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尽,袁崇焕来收拾残局,收拾来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给收拾了。

当兵的没拿到工资,才兵变,左良玉有工资,自然不参加,但手下的兵哗变,他负领导责任,就这么被赶回了家。

回家待了几天,又回来了。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又把他招了回来,去打关内四城,就是在那里,他开始崭露头角,和曹文诏并肩作战,收复了遵化。

恰好,这段时间侯恂也混得不错,顺道给他提了副将,从此顺风顺水。

客观地讲,左良玉同志的进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侯恂是个眼光很准的人,袁崇焕,他没有看错,左良玉,也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战很猛,且足智多谋,虽说没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给人下套挖坑,此外,他个人的战斗技术也相当厉害。

除作战外,左良玉还有点儿个人技术,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长矛,而是弓箭,据说百发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极快。

到山西后,果然不同凡响。

先在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然后在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最后到了武安,被大败之。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农民军全歼,他自己带着几个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来,实在很没有名将风采。

不过不要紧,就算名将,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何况还有个不会发挥失常的名将。

对于皇帝的任命,曹文诏很感动。

猛人被感动,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猛打、猛杀。

崇祯六年(1633)二月,曹文诏开始攻击。

他追击的敌人,有二十万,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不用怀疑,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曹文诏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他的追击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对手——上天龙。

上天龙究竟是谁,就别问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诏手下的第一个首领。

上天龙手下,有上万人,摆好阵势,曹文诏率军冲锋。

这位兄弟抵抗的时间,也就是那一冲的瞬间——一冲就垮。

垮得实在太快,所以头头也没来得及跑,就被曹文诏杀了。

他的第二站,是盂县。

盂县,离太原没多远,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这个外号,是很有点儿哲学意味的,毕竟在世上,也就是个混,但曹文诏用实际行动生动地告诉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难的。

双方在盂县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诏的六倍。

六十倍都没用。

曹文诏毫不费力,就击溃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没跑掉,被曹文诏斩杀。

当时的太原,算是民军的天下,因为这里是三十六营首领、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带混。

曹文诏来后,就没法混了。

在他到任几个月后,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台、盂县、定襄、寿阳贼尽平。”

曹文诏实在太猛,他连续作战,连续获胜,先后击溃十几支民军,但凡跟他作战的,基本都撑不过一天。此后,他又在太谷、范村、榆社连续发起攻击,“贼几消尽”。

其实打到这个份儿上,就算够意思了,但曹文诏是个比较较真儿的人,非要干到底,因为那个最终的目标,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诏是明白人,他知道,就凭对方这二十多万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动,让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发动了连续攻击,关于这段时间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大致是时间、地名、斩杀人数——曹文诏斩杀的人数。

短短十五天内,曹文诏率军七战七胜,打得紫金梁到处乱跑,先到泽州,再到润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诏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胜。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诏死磕。

但事实证明,死磕未必能行,死倒是肯定的。

一个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经损失了近三分之一,这么下去,实在赔不起了。

于是他作出决定,分兵。

紫金梁现在的想法,是曹文诏再猛,也没法分身,分兵之后,就看运气了,谁运气不好,被逮着,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这么办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营之一)去武乡,过天星(三十六营之一)去高泽。

关于结局,史书上记载如下:“文诏皆击败。”

到底怎么办到,我到今天也没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们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没命了。

曹文诏是山西总兵,山西是没法待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直隶(河北),另一个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里,他还是比较安全的。

这个想法再次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曹文诏同志是很负责的,别说中国河南,就算欧洲的荷兰,估计照去。

在曹文诏的追击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亏,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济源,终于解脱了。

人死了,就解脱了。

所幸,他还算是善终,在被曹文诏干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祯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营联盟宣告结束。

紫金梁结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将是一个更为强大的人。

合谋

当然,对当时的起义军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诏还在追。

紫金梁死后,曹文诏继续攻击。在林县,他遇上了滚地龙率领的民军主力,一晚上工夫,全灭敌军,杀死滚地龙。此后又攻下济源,在那里,他杀死了三十六营的重要头领老回回。

洪承畴在陕西,陕西消停了,曹文诏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虽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对于众位头领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体的地点,是河南怀庆。

河南怀庆,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区,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钻山沟,是个好地方。

于是,崇祯六年(1633)六月,山西、陕西的民军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还算凑合,虽说曹文诏经常进来打几圈,但时不时还能围个县城,杀个把知县,混得还算凑合,到崇祯六年六月,来这里的民军,已经有十几万人。

但好日子终究到头了,因为另一个猛人,来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的时候,最能打的两个,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诏。

就军事天赋而言,两人水平相当,也有人说,左良玉还要厉害点儿,之所以打仗成绩不好,说到底还是个人员素质问题。

曹文诏率领的,是关宁铁骑,所谓天下第一强军,战斗力极强,打起来也顺手。

但左良玉估计是跟袁崇焕关系不好,来的时候,没有分到关宁铁骑(大多数在祖大寿的手上),只能在当地招兵。

这就比较麻烦了,倒不是说当地人不能打仗,关键在于,参加民军闹事的,大都也是当地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苦人家,闭只眼就过去了,官军也好,民军也罢,都是混饭吃,何必呢?

而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军队——昌平兵。

明代的军队,就战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强。北方的军队,最能打的,自然是辽东军,问题在于,辽东军成本太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儿,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剽悍,他们一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几天。

他虽然很猛,也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儿兵力,追着在屁股后面踹几脚还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万万不能的。

在对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个月,终于等来了要等的人。

根据崇祯的统一调派,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达武安,完成合围。

对首领们而言,现在醒悟,已经太晚了。

下面,我们介绍下在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英雄。据史料记载,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外,还有若干历史人物,如薛仁贵、刘备(都是外号),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没想明白这外号啥意思,估计是说他跑得快)、逼上路(这个外号很有觉悟)、一块云(估计原先干过诗人)、三只手(这个……);此外还有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龙(应该之前已经被曹文诏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这个圈里。

对诸位首领而言,崇祯六年的冬天应该是过不去了。

因为除被围外,他们即将迎来另一个相当可怕的消息。按规定,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指认一名前线总指挥,根据级别,这个包围圈的最高指挥者,必定是曹文诏。

当然,如果真是曹文诏管这摊子事,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因为以他老人家的脾气,逮住这么个机会,诸位首领连全尸都捞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诏。

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

崇祯六年九月,曹文诏被调离,赴大同任总兵。

关于这次任命,许多史书上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毁长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调走,纯粹是找抽。

而这笔账,大都算到了御史刘令誉的头上。

因为据史料记载,曹文诏当年在山西的时候,跟刘御史住隔壁,曹总兵书读得少,估计也不大讲礼貌,欺负了刘御史,两人结了梁子。

后来刘御史到河南巡视,曹总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对劲儿了,又开始吵。刘御史可能吃了点儿亏,回去就记住了,告了一黑状,把曹文诏告倒了,经崇祯批准,调到大同。

史料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明代编制,山西总兵和大同总兵,算是同一级别,而且崇祯对曹文诏极为信任,别说一状,一百状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晓。

崇祯七年(1634)初,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同。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还是没辙。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很勤奋,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都穿旧衣服,也不好色(没有时间),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没享受权利,尽承担义务。这样的皇帝,给谁谁都不干。

可怜

可怜的崇祯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诏调到大同,是因为他没有办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毕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这么多,要有两个曹文诏,这事就结了。

对于皇太极的这次进攻,崇祯是有准备的,但当进攻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准备不足。

皇太极进攻的兵力,大致在八万人左右,打宁远没指望,但打大同还是靠谱的。

自进攻发起之日,一个月内,大同防线被全面击破,各地纷纷失守,曹文诏虽然自己很猛,盖不住手下太弱,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击破周边地区后,皇太极开始集结重兵,攻击大同。

大同是军事重镇,一旦失陷,后果不堪设想,就兵力对比而言,曹文诏手下只有两万多人,而主力关宁铁骑,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个时间问题。

于是崇祯也玩命了,在他的调派下,吴襄率关宁铁骑主力,日夜兼程赶往大同,参与会战。

曹文诏也确实厉害,硬扛了十几天,等来了援兵。

皇太极眼看没指望,抢了点儿东西也就撤了。

崇祯七年(1634)的风波就此平息,手忙脚乱,终究是搞定了。

曹文诏同志就惨了,虽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为最高指挥官,责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里有人帮他说几句话,才捞了个戴罪立功。

但皇太极这次进攻,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既不是抢了多少东西,杀了多少人,也不是让曹总兵背黑锅,而是那个包围圈的彻底失败。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机会将民军彻底抹杀。

这是第一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