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作者:当年明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1:32:12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皇太极的态度相当好,说愿意和谈,而且表示,如果和谈成功,就马上率军撤回原地。

当然,这位老兄一向不白给,末了还说了一句,如果和谈不成功,我就打过去,具体时间,是在今年的秋天。

崇祯愿意和谈,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过了几个月,在他的暗中指使下,杨嗣昌正式提出,建议与清朝和谈。

此后的事情,打死他都想不到。

建议提出后,按史料的说法,赞成的人很少,反对的人很多,事实上,是只有人反对,没有人赞成。

最先蹦出来的,是六部的几个官员,骂了杨嗣昌。然后是一拨言官,说杨嗣昌卖国,应该拉出去千刀万剐,全家死光光。

但把这件事最终搅黄的,是最后出场的一个人——黄道周。

黄道周同志的简历,我就不多说了,这位仁兄后来有个外号,叫“黄圣人”,后来跟清军死战到底,堪称名副其实。

黄圣人当着皇帝的面,直接跟杨嗣昌搞辩论,一通天理人欲,先把杨嗣昌说晕,然后发挥特长(他的专业是理学),从理论角度证明,杨嗣昌主张议和,是天理难容、违背人伦等。

说了半天,杨嗣昌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崇祯虽然气不过,但黄先生理论基础太扎实,也没办法,等辩论完了,也不宣布结果,当场就下了令,黄道周连降六级,到外地去搞地方建设。

皇帝大人虽然出了气,但和谈是绝不可能了,杨嗣昌再也没提。大家都能等,皇太极例外,他在关外等了几个月,眼看没了消息,认定是被忽悠了,就又打了进来。

对当时的崇祯而言,和谈是最好的出路,其实问题很简单。当年汉高祖如此英雄,还得往匈奴送人和亲,皇太极从来没要过人,无非是要点儿钱,弄点儿干货,也就完事了。

但如此简单的问题,之所以搞得这么复杂,如此多人反对,其实只是因为一件东西——心态。

我曾研习过交通史(中外交往),惊奇地发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人其实差不多。穷了,就瞧不起你、打你;富了,就给你面子、听话。

比如美国,说谁是流氓谁就是流氓,说打谁就打谁,盟友遍布天下,时不时还搞个会盟,弄个盟军,全世界人民都羡慕。

但这事你要真信了,那就傻了,要知道,那都是拿钱砸出来的。听话,就是友好邻邦,就给美元、给援助,很人道;不听话,就是流氓国家,给导弹,很暴力。

而且山姆大叔是真有钱,导弹那是贵,一百万美元一个,照扔,一扔就几十个,心眼太实在。我估摸着,要全换成手榴弹,从飞机上往下扔,也能扔个把月。

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实力。

谁有实力,谁就是大爷,没实力,就是孙子。美国有实力,其实也就一百多年,趁着英国老大爷跟德国老大爷干仗,奋发图强,终成超级大爷。

相比而言,中国当大爷的时间,实在是比较长,自打汉朝起,基本就是世界先进国家,虽然中途闹腾过,后来唐朝时又起来了,也是全世界人民羡慕,往死了派留学生。相对而言,欧洲除了罗马帝国挺得比较久,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帮封建社会的职业文盲砍来砍去。直到明朝中期,中国都是世界领先。

鉴于时间太久,心态难免有点儿问题,比如后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当大爷了,就派使者到中国,见到乾隆。本意大致是要跟中国通商。

然而,乾隆同志对他们说,回去给你们乔治(当时的英国国王)带个信,就说你的孝心我知道了,你的贡品我收到了(战舰模型),我天朝应有尽有,你就不要再费心了,给我送这些东西,是比较耽误事的,你们那里是蛮荒之地,生活很困难,好好种地,我这里东西很多,赏点儿给你,回家好好用吧。

几十年后,在蛮荒之地种地的英国农民们,驾驶着战舰打了进来。

这种毛病由来已久,毕竟牛了太多年,近的朝鲜、越南、日本且不说,最远的,能打到中亚、西伯利亚。自古以来,就是天朝上邦,四方来拜。外国使臣来访,表面上好吃好喝招待着,临走还捎堆东西,说天朝物产丰富,什么都有,只管拿。背地里说人家是蛮夷,没文化,落后,看你可怜,给你几个赏钱。

牛的时候,怎么干都行。等到不牛了,还想怎么干都行,那就不行了。

明朝的官员思维,大致就是如此。就军事实力而言,谈判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没有人选择。

这种行为,说得好听点儿,叫坚持原则。说得不好听,叫不识时务。明朝最后妥协的机会,就这样被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拒绝了。

十年前,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曾经很讨厌黄道周,讨厌这个固执、不识时务的人。我始终认为,他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直到我知道了黄道周的结局。

七年后,当清军入关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

唐王的地盘,大致在福建一带,他是个比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个不太有追求的下属——郑芝龙。

郑芝龙的打算,是混,无论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郑芝龙说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郑芝龙的手里,所以说了一年多,只打雷不下雨。

这时黄道周站出来,他说:“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坐而待毙,何如出关迎敌。”

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

黄道周说,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后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乡、同学、学生,招来了一千多人。

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号,1645),黄道周出师北伐。他的军队没有经验,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武器。他们拥有的最大杀伤力武器,叫做锄头、扁担。所以这支军队在历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担军”。

黄道周的妻子随同出征,她召集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这支部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这是自寻死路。

然而,黄道周坚定地向前进发,明知必死无疑。正如当年他拒绝和谈,绝不妥协。

三个月后,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打了这支队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

结果毫无悬念,批判的武器没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黄道周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无数人轮番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

三个月后,他在南京就义,死后衣中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落款:

大明孤臣黄道周。

正如当年的他,不识时务,绝不妥协。

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至少有一点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