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明春色 > 第六百五十三章 定心丸

大明春色 第六百五十三章 定心丸

作者:西风紧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3:38:22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最近在金川门内外,每天都有大量军队北行,车仗人马的队伍一直延伸到龙江港。

将士们带着大量的武钢车,这种笨重的车辆、中原王朝从汉代就开始使用了;但而今明军若只在国内作战,不会用这种拖累行军速度的军械。

只有北击蒙古,将士们才会携带这种车辆!明军不仅用武钢车运输辎重,而且为了在无所屏障的荒漠草原上、便于利用武钢车来立营,防备游牧骑兵的突袭。

朝廷预计秋季进入鞑靼人的活动区域,但在初夏的调动、京师便人尽皆知了。实在没办法保密,集结二三十万大军本身就是一件庞大的事……

朱高煦并未亲自率领京营官兵行军,他还要等大概近两个月才出发。

他这几天都在武英殿忙着召见大臣,对朝廷决策中枢进行改革。君臣经常提到的词是:贴黄、典宝处、内阁。

在朱高煦离朝、御驾亲征的期间,朝廷诸事需要决策,须得一个临时决策机制。

永乐朝时,朱棣有时候也不处理奏章,太子朱高炽负责这件事;但本朝朱高煦的嫡长子瞻壑才几岁大,显然无法承担此事,只能依靠大臣。

大概机制是以“典宝处”、“内阁”为主的决策程序。

朝廷奏章几乎都是走通政司,通政司将奏章收集好之后,先送到内阁。内阁设在皇宫西华门内的武英殿,以正殿、东西两侧的凝道殿和焕章殿为办公区域。

而原来翰林院的内阁,已经被裁撤了。

人员九人,由六部、大理寺、守御司、翰林院九个衙门,其堂官(长官)各一人进宫当值议政。

九人先对当天的所有奏章进行“贴黄”。宋朝的大臣写了奏章意犹未尽,常在后面贴黄纸写上补充条款;但此时朱高煦把宋朝的旧事搬出来,却不是为了补充,而是为了归纳概括每本奏章的内容……以便诸臣能更直观地明白,究竟都有一些甚么事。

接着大伙儿挑出有异议的重要奏章,内阁诸官员、便对这些奏章的处理方案进行表决。赞成人数最多的方案,将被初步采用。

处理好的奏章,继续往北送到武英殿的后院敬思殿“典宝处”。典宝处六人,管宝玺的是司礼监太监王贵,其他五人都是临时差遣,计有韦达、丘福、何福、裴友贞、吕震。

内典宝处不能提出新的决策主张,但具有一票否决权。只要他们六人之中、有一人对方略有异议,这件事便会被扣住、暂停执行。

否定方略的人,必须写出详细理由;然后这份奏章将快马向北递送,径直交到皇帝行宫,由皇帝裁决。所以典宝处也不能随意地否决决策。

且马上就必须作出反应的紧急事宜,典宝处不能否决。是否紧急,先由内阁说了算;若典宝处有异议,则典宝处六人主张,只要有三个人认为紧急,就当作紧急之事权宜处置。

所有决策的奏章,“贴黄”的内容梗概和处理方略,都要记录在卷宗上。每个月送到行宫,由皇帝查阅……

整个“典宝处”、“内阁”大致设置之后,大臣们几乎都明白:内阁的职权已经完全变了!

以前的内阁,不过是给皇帝查漏补缺、顾问的机构;但现在,内阁已经变成了王朝的决策机构。

而典宝处六人究竟是怎么回事,明眼人心里也是明净似的。

丘福是靖难功臣,韦达是伐罪功臣,何福是开国功臣,裴友贞是汉王府文官嫡系,吕震是废太子政|权投降文官,王贵是宫里的走狗。

圣上朱高煦这么设置典宝处成员,意思很明显:在他不能临朝的期间,朝廷能维持运转就行了;决策不能太影响任何一方的利益,否则根本就通不过!

最近朱高煦虽然还在京师,但是他已下旨:即日起,奏章由典宝处和内阁处理,改朱批为蓝批。

他想试运行一下这套决策机构。

……从武英殿出来的官员们,走西华门出宫。因为最近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时不时在西边的柔仪殿,中枢机构也设在了西面的武英殿;所以原先武将才走西华门的约定俗成的规矩,此时已荡然无存。

一众大臣里,最感到意外的人是礼部侍郎吕震。他的脸有点红,当然是因为内心难掩的激动。

永乐朝以来,吕震站的地方简直错得不能再错!太宗皇帝还在位时,他就是倾向“废太子”的人,还因此被太宗怪罪下狱。“洪熙朝”的一两年内,他更是朝廷里的亲信大臣!

但就是他这样一个人,居然能参与决策国家大政!现在这个典宝处,虽谈不上大权独揽,但权力极大,一个人就可以否定国家大事、非同小可。

大伙儿陆续走出了西安门,工部尚书茹瑺、礼部尚书胡濙、翰林院学士胡广都走了上来,十分客气地与吕震执礼道别。

翰林院学士胡广见张鹤过来,还开玩笑地夸赞道:“吕侍郎最叫人羡慕的,是有个好女婿,年轻俊才、进士出身,还十分孝顺。”

“哈哈,胡学士对他太过誉了。”吕震开心地笑道。

张鹤也谦逊地说道:“不敢当不敢当。”

胡广再次抱拳道:“告辞,明日庙堂上再会。”

吕震岳婿俩也作揖还礼,目送胡广一会儿,这才转身走向他们的马车。

俩人上了马车,张鹤立刻沉声道:“以前胡濙茹瑺胡广这等人,对岳父大人不理不睬,生怕沾上咱们似的。今日真是很客套啊,那胡学士便好像是岳父大人的好友似的。”

吕震笑道:“万一内阁弄出了啥事、对他们那些人不利,他们还仰仗着老夫否掉方略哩!”

他说罢,与女婿相视一笑。

张鹤笑罢,又道:“当今圣上还真是与众不同,历朝都提防着大臣结党,圣上这不是默认了大伙儿分山头?”

吕震想了想,低声道:“圣上也是没法子的。大明朝十年间经过了两次内|战,打得是一锅粥;如今这朝廷里甚么人都有,恩怨更是扯都扯不清楚!圣上又忙着北征,圣上一走、京师文武没人调和,怕不知要出多少事!”

“岳父大人言之有理。”张鹤点头道,“所以圣上只能用制衡之道了?”

吕震看了张鹤一点,赞许道:“你有长进。”他说罢立刻沉吟道,“不过这对咱们是天大的好事。”

张鹤认真地琢磨着。

吕震便明说出来:“典宝处的人选确定,证实了一件事:圣上真的决定不清|洗朝臣了!否则何必让老夫这等人进内阁?这就是一枚定心丸!那些走错路子的文武,此时都能安心下来了;官场上朝不保夕的日子,从今往后便将不复存在!”

他说到这里,也是长长地吁出一口气道:“不仅让诸臣觉得身家无虞,且各自都在宫中有说得起话的人,从此何必再人心惶惶?”

张鹤好像想起了甚么往事,这时才恍然回过神来,抱拳道:“恭贺岳父大人,重回凤池!”

吕震一改以前的低沉忧虑之色,踌躇满志地把手放在胡须上,语重心长地说道:“君子掌国器,必得先为民谋福,而不是只想着一党之私!”

张鹤忙一脸敬仰地欠身鞠躬道:“小婿谨记岳父大人教诲。”

吕震微笑地问道:“贤婿刚才在想甚么?”

张鹤立刻拜道:“回岳父大人,小婿忽然想起‘伐罪之役’时出使汉王府之事,那时小婿见到了黔国公的长女沐氏;方才便琢磨着,可能圣上是故意做给小婿看的。”

吕震不置可否。

张鹤又道:“圣上常常不循常规,却似乎所虑甚远。”

吕震沉吟道:“此事对咱们没坏处,但对朝廷长远之计,尚且难料啊……”

礼部侍郎、典宝处大臣吕震,似乎确实在履行“不为一党之私”的言论。次日,便发生了一件事。

户部尚书夏元吉找到吕震,要他否决一份奏章。

奏章是守御司南署钱巽写的,原先南署除了发官俸,每年还有皇宫内务府调拨的钱银、用度之物价值一万贯;钱巽上书,请旨将南署预算增加二十倍!其中户部和内务府各出一半。

其中还写一堆理由,甚么建造水坝、设置重赏规矩等等花销巨大的谋划,利国利民一大堆道理。夏元吉看了暴跳如雷,一个新设的莫名其妙的衙门分署,一处就要花二十万贯?!

最奇妙的是,这么一个无理要求,居然在内阁通过了!

夏元吉没办法,只好命令官职更低的吕震:立刻在奏章画上一个大大的蓝色叉叉。

吕震是礼部的,根本不理会夏元吉的命令,很快便婉言拒绝了夏元吉的要求;理由是南署办的是正事,他吕震不能因为交情(有个屁交情,只不过彼此身份都是降官罢了),而不顾大局。

其实吕震心里非常明白:这样一份奏章,相信大多文武都在腹诽,为何还能在内阁通过?还不是因为圣上支持守御司南署。

守御司这个衙门,本来就是圣上自己设的。此时的文武朝臣,完全不想与圣上对着干。

既然如此,吕震为啥要去触那霉头?!

最关键的是:圣上还在京师,轮得上他吕震跳出来么?毕竟内务府也要每年调拨多达十万贯,若非圣上默许,阉人王贵早就把奏章否决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