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明春色 > 第七百三十六章 失我谅山

大明春色 第七百三十六章 失我谅山

作者:西风紧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3:38:22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张辅等大将率领的京营三万多人、携带大量火器,先坐着巢湖水师的战船,辗转到了桂林府,水路将近三千里,用了超过一个半月时间;若非没有江河水路设置,明军步行花的时间只会更长。

裴友贞在广西布政使司治所,拿着圣旨叫各地官府召集了大量徭役壮丁、官船,水陆并进,把京营官兵的家当送到了南宁府。大伙儿在南宁府,得到了从广西、广东征调的数万卫所军,继续向安南国方向进发。

大军通过原先的边境、镇夷关(友|谊关)时已经是九月中旬了。

按照安南国的季节划分,上个月就已进入旱季;而旱季又分凉季和热季,其中凉季无疑是最舒适的季节,顾名思义凉快不热,而且道路干燥好走,病虫也少。这个凉季只有秋冬的部分月份,三四个月时间。然而明军却要花一个多月在路上。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朝廷从决策到发兵、时间已经够短了;如果错过今年的旱季,只能再等一年多时间。

柳升跟着张辅,骑马冲上了一个山坡,他见张辅的脸色不太好,却不知道是不是浪费了时机的原因。

但或许让张辅不开心的,其实是柳升自己。一路上,柳升总觉得张辅说话有点呛人。

此时柳升便没吭声,免得自讨没趣。诸将一起向南边眺望着,大地上还笼罩着些许雾气,不过站在高处已能看见、那边是一个小盆地;周围都是山林,唯有前面,有一片稍微平坦的地方。

“支棱隘。”有个武将说了一声。

但那是安南人的名字,现在明军给它取了个新名字:谅山卫。

从中原王朝入安南、东西两条路,走广西要比走云南近;而从广西一过谅山地区,便是红河平原地带,一马平川。所以安南人有一句谚语:失我谅山,则失天下。

话虽如此,安南国却一直没在这里设置比较大的建制。究竟怎么回事,谁也不知道;或许因为补给问题,让安南国政府难以长期维持?

周围的山区住的都是瑶族、苗族等部族,经常叛乱;安南国也是一个有很多少民的地方,他们难以从少民部族那里收到足够的税赋。

但是当今大明皇帝朱高煦刚刚登基,便立刻下旨在谅山地区设卫了。明朝官府不仅抽调了东关(又名升龙,今河内)的兵力在这里屯田、建城;还修建了驿道,设置官铺、驿站、屯堡体系,并让安南都督府和广西布政使司,不计损耗沿驿路补给此地。

柳升一路走来,又站在山坡上瞧了一会儿地图,心下不仅感概:有一个本身就是带兵统帅的人做皇帝,至少打起仗来会省事不少。只有会打仗的人,才不需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自己就明白哪里是兵家要地。

不过柳升没有说出来,因为张辅仍然不太高兴。主帅一脸严肃地审视着山川、以及驿道上的军队,那副表情叫人有些畏惧、不敢轻易造次。

山下的这股明军人马,包括卫所军、以及辎重营将士,总兵力只有几万人,但在这条山林间的驿道上行军,仍然十分宏大,浩浩荡荡的队伍不见首尾。

四面的山林很静谧,明军控制了整个地区,行军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只有军队动静的场面,莫名笼罩着一种威严与肃穆气息。

步骑的脚步声如同某种乐器合奏一样,保持着均速的节奏,在牛皮鼓的声音中整齐地行进。驴车、独轮车,与军队一起仿佛充斥了整个山谷,半空中的雾气与尘埃混作一团,如同云层一般。

张辅似乎忍不住了,转头对柳升开口道:“我军兵力并不充裕。安远侯在圣上跟前,真是想了个妙主意,还得分兵两万多人。”

这老兄终于把心里的不痛快说了出来,柳升早就猜到是这么回事、又不能确认,现在倒是爽快了。

原来柳升以为,自己与张辅的私交不错。毕竟一起打过汉王军、又一起投降,平时家里办甚么事,彼此间都有往来。然而柳升忽然觉得,甚么情谊都是一厢情愿罢了;在张辅心里,怕只有军功最重要。

或许去年在蒙古、柳升立了大功,张辅也是不太痛快的。

柳升不动声色地说道:“末将只是提个主张,拍板决策的、不都是圣上?”

“哼……”张辅从鼻子里发出轻轻一声,“过谅山卫到安南、一路毫无险阻,安远侯非要走海路,你懂海上的事吗?两万多将士,要是遇到海面不靖,有甚么闪失,我看你怎么交代。”

柳升却不买账,继续驳斥道:“末将不太懂,可那阉官侯显拍了胸脯的。那次在柔仪殿,大帅也在场。侯显不说了,清化以北是个海湾,东边有琼州(海南岛)、雷州府挡着,风浪不大;两广福建的水师破船,也能到这边来,何况是京师的海船?”

张辅皱眉看着柳升,柳升与之对视了一会儿。张辅没有再多说了。

只要柳升不违抗军令,他便根本不怕张辅怎么样。因为他与张辅共事了很久,太了解张辅。

此人处事有点虚伪,常常很不厚道,譬如当初张辅觉得汉王势微,便径直捉了汉王府长史、送京师邀功。但张辅又是个合格的武将,他不会因私废公、影响战局,当年“平汉之战”时期,张辅看不惯的人太多了,也没有怎么样。

唯独一次让人以为挟公报私的事,是对付何福;结果后来也真相大白,何福确实有异心,张辅没冤枉他……

大军陆续到了谅山卫附近的平坦地区,各军择地扎营。诸将进了卫城,来到临时设置的中军行辕。

很快便有一个武将赶来中军行辕禀事,来人叫李彬,与张辅很熟络的样子。柳升知道永乐朝征安南之役时,张辅也在安南统兵,看起来李彬好像是张辅的旧部;那次柳升没来,不太了解情况,所以只是猜测。

李彬带来了黄中的书信。

目前的安南都督府副都督(都督是安南国王)便是黄中,那厮在大明的内|战期间,是废太子那边的人;而且多次拒绝汉王府的招降,直到京师被攻破了才无奈奉诏。但皇帝没有清洗这些人,依旧让黄中在安南领兵;大概因为黄中是张辅的旧部,还认张辅为恩人的缘故。

此中干系,让柳升觉得,当今圣上与张辅好像是同一种人,一般不会只因为好恶、而去对付某个人。

李彬道:“黄都督一连说了好几次,要末将在大帅跟前认错请罪,言称有负大帅之恩。”

张辅一边拆信,一边马上问道:“他干了甚么事?”

李彬道:“黄都督撤走了北江府、慈山府(今越南北宁省)的驻军。现在东关府(河内)与谅山卫的驿道已断了,要联络只能从西边绕行。

上个月以来,叛军多路北进,人马愈众、来势凶猛。东关府与谅山卫都不敢弃,黄都督担心兵力分散吃败仗,便弃了北江等地,聚集兵力于东关、谅山两地固守待援。后来这些地方全被叛军占据,黄都督自觉不战而退说不过去,已知错了……”

张辅却反应淡然,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他隐隐还松了一口气,似乎觉得事情并不严重。

李彬又道:“自本月之后,叛军陆续在两处聚拢了重兵,一处在东关府的黄江(红河)下游,威胁东关重地。一处在北江府,此地叛军将领是阮帅;他们不知何处得到了消息,好像已预先知晓援军从谅山卫来。”

张辅很快便下令道:“派人绕路回去、告诉黄中,立刻调集主力渡过黄江,控制东江(河内东面的红河支流)沿岸,烧掉所有舟桥。”

李彬愣了一下,似乎觉得听错了似的,忙问道:“大帅之意,黄都督不用固守东关城?”

张辅皱眉反问道:“黄中不离开东关,谁来断叛贼阮帅的退路?”

李彬躬身作拜,沉声提醒道:“东关府的东南面,叛军那股人马极多,或有十万之众……”

张辅冷冷道:“不是还没到东关吗?”

“是,是。”李彬只得抱拳应允。

张辅转身看向柳升:“安远侯那两万多人,明日便开拔,出谅山山区之后,直插志灵寨。你要先让前锋军搭舟桥,渡过太平江,再从东边迂回攻打志灵寨。这样渡江既不会被袭扰,也能少渡几次河。”

柳升第一次来安南,他可没张辅那么熟悉;对一些小地名和具体的地区,柳升记不住。他急忙翻出了一张地图,寻找着张辅军令提及的地方。

那个标记了志灵县的地方、马上就找到了,十分显眼,就在四条江河的汇流处。

南北流向的是太平江,果然如张辅所言,先渡江到太平江的东边,走陆路便能径直到志灵县;否则还要横渡商江、梂江、太平江。

柳升不得不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张辅又道:“安远侯拿下志灵寨之后,先驻军数日、控制太平江北段;待本将剿|灭了叛|匪阮帅,你便叫两广福建的沙船、沿松台河(今海防市的北面河流)前来接应火炮辎重,前往入海口。”

柳升抱拳拜道:“末将得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