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 > 第258章 朱元璋的血脉传承

大明皇长孙 第258章 朱元璋的血脉传承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1:55:56 来源:书海阁

早朝的事情看似非常的繁琐,实际上是有具体的秩序和规律的。

在朱元璋介绍完大孙,早朝便就开始了。

早朝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便是接见入京和离京的官员,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过的。

这些人员,凡是在六品下,是没有资格进入到奉天殿中,所以在这个时候,皇帝就会选择召见或者不召见。

没被点到名字召见的,由官宦通传后,便在庭下或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可以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其二,便是处理边关要务。

像是草原上,沿海上,包括大明其他边疆地区的军务问题,随着兵部,都督府提出,一一进行商议和处理。

当然,能够在早朝上讨论的,一般都是普通军务,加急的边关奏报,自然在第一时间,就到了皇帝手中。

这两个处理完后,就是常规意义上的上奏换环节了,这基本上和朱英在后世影视上看得差不多。

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这被称为“打扫”,这其实也有打招呼的意思在里面,从而避免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混乱和尴尬。

如果真的有两个人抢着出班奏事,则通常由通政司或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

官员出班之后,需要到御前金銮殿下奏事,说完之后便重新回到班列。

奏事时需要大声朗读奏章。

通政司、鸿胪寺官员除了引导官员们奏事之外,有时还需要代读奏疏,而为了达到“美观瞻”的效果,一般选取该衙门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声”标准的官员。

针对这些政务,如果能够立即处理的,皇帝便会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如果不能立即处理,皇帝通常会在早朝之后召见相关官员进行商议,除了紧急政务之外,一般不会当廷进行轻易决断。

而之所以朱英觉得无语,就是在这个环节上。

朱元璋在这个环节上,有多么的离谱,就是京城里的大小案件,竟然都能在早朝上来说事。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连京师里一些盗匪之事,都在亲自询问审判。

朱英敏锐的发现,当一件稍微有些离奇的案件出现在朝堂上的时候,老爷子就会变得极为兴奋起来,然后自行根据现有的线索,推敲,分析,甚至是直接定案。

“原来你是这样的老爷子。”

朱英心中腹诽道。

感情大明往后的皇帝,出现一堆奇葩这个事情,原来并非什么基因突变,而是血脉真正意义上的血脉传承。

只是在老爷子这里,表现得并非很明显,所以才会不为人知,毕竟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福尔摩斯推理这个概念。

尤其是在老爷子开国皇帝这个位置上,很多人都认为是陛下对权力的把控,而不是个人的爱好。

唯有带着前世记忆的朱英,一下子就察觉出来了。

深思之下,朱英这才发现,看似对权力很看重的老爷子,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

“或许曾经的太子,就跟我现在情况上差不多吧,老爷子巴不得把所有的奏章全部推过来。”

须知,皇帝的权力体现,就是在于批阅奏章上。

不管是人事调动,还是案件处理,都是体现皇帝的至高权威。

朱英还没入宫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迫不及待的丢奏章过来了,哪怕是去河南处理瘟疫的事情,相隔几百里地。

朱元璋都不觉得麻烦,依旧是每天按时按点送过来。

在宫里,更加不用多说了。

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在哪个朝代,亦或是哪对父子之间,几乎都是很难出现的。

历代的皇帝,不防着太子就不错了,废太子这样的事情,在各个朝代中,简直不要太多,哪里会像朱元璋这样。

巴不得早点退休。

就在朱元璋激情推导案件的时候,他突然察觉到了大孙些许诡异目光。

“咱大孙不会发现咱的喜好了吧?”

朱元璋心里叮咚一下,有些怀疑的看向朱英。

随着朱元璋的沉默,本来有些热闹的朝堂,也就变得安静下来。

“大孙,对于目前的这个案件,你可有什么看法。”

朱元璋微微沉吟,直接将问题推到了大孙这里。

这个案件能够放到朝堂上来讨论,自然也是官员们感到非常棘手的。

京师里一个姓徐的商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妻子,李氏。

这让他身边的朋友,对其都非常的羡慕,若是妾室的话,怕早就出大价钱买走了。

在洪武二十年的时候,徐姓商人和好友赵某一同出去跑商。

在回来的时候,却只有赵某一人回来。

赵某对李氏说,你的丈夫在一同坐船的时候,不幸掉入河中淹死,且有人证,还有官府的公文,这件事便就是如此定性了。

看到公文的李氏,虽然很是伤心,但也只能接受事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没了丈夫的李氏,便就是个寡妇,虽然家中还有些钱财,但李氏活得也很辛苦。

寡妇门前是非多,更别说是像李氏这么漂亮的女人。

而在这个阶段,赵某在很多方面,都会给李氏帮忙,平时也会不断的献殷勤。

李氏和丈夫并没有诞下子嗣,而丈夫的双亲,也很早就过世了,李氏的情况基本上也差不多。

虽然知道赵某的目的,李氏作为一个孤身女子,最终还是答应了赵某,改嫁给了赵某,还生了两个孩子。

直到今年,也就是在上月底的时候,南京城下了一场大雨。

赵某和李氏的两个孩子,就在门廊下面玩水,这个时候就有一只青蛙出现,从门廊下的积水跳到了台阶上。

年纪较大的孩子,拿着一根小木棍,将青蛙重新捅到了积水之中。

此时,赵某正和李氏在旁边看着。

或许是触景生情,或许是其他缘故,赵某突然感叹道:“当时他落水的时候,也是这般模样。”

这话刚出口,赵某就后悔了。

虽然声音很轻,但就在旁边的李氏,却是听得清楚。

李氏立即意识到,当初自己的丈夫徐姓商人落水被淹死,绝对不是那般的简单,其中另有缘由。

于是就不断追问赵某,当年自己丈夫的死,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某在多天的追问后,终于还是没忍住,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告诉了李氏。

原来当初赵某见李氏漂亮,嘴上没说,心里时常惦记着。

甚至在私底下多次找徐某谈过,想要花费大价钱,希望徐某能够把妻子让给自己,不过被徐某断然拒绝。

而后赵某假惺惺的道歉,取得了徐某的原谅,并且再次共同出去做生意。

在那次船上,碰上水浪最大的时候,赵某邀徐某观赏,趁其不备,将其推下水中。

那般汹涌的水浪,精通水性的船夫在赵某付出全部身家,百两贯钞求其救人的时候,也不敢下水。

这般水势,再精通水性也没用,基本上下去就是十死无生。

而船上的乘客,包括认识徐,赵二人的商人,也被赵某这等慷慨所感动。

毕竟一百贯钞,可不是个小数目,足够普通家庭数年的基本所需。

在官府断案的时候,这些人证自然就比较倾向赵某。

而赵某之所以把事情交代得这般详细,是他认为这件事都已经过去了五年。

现在李氏跟自己还有了两个孩子,生活上也还算不错,至少吃喝不愁。

就算是知道了当年的事情,也不会去官府报案。

李氏听完后,并没有大怒或者呵斥之类的,也让赵某放下心来,甚至当晚还亲热了一番。

然而在第二天,赵某出门后。

李氏直接将两个孩子杀了。

然后带着孩子的尸首,去官府自首,并且状告赵某当年杀夫的案情。

当官府问她为何要杀子的时候,李氏解释道:“这两个孩子,是我丈夫仇人的后代,她要替自己的丈夫报仇。”

这个案件顿时就引起了京师的轰动,而办案的官员,对于这件事也不知道如此处理,毕竟大明律法中并没有相关的条款。

赵某自然是死刑没得跑,李氏这边就很为难了。

尤其这件事,还发生在京师城里,受到的关注自然不同。

于是这个案子,就在今天由官员呈报了上来。

朱英听到老爷子的询问后,良久没有开口,他心中知道该如何,但这个判决,却不能由他的口说出。

最后才叹息着说道:“爷爷,这个案子,孙儿并不懂得如何判定。”

杀人者偿命,这是大明律法。

但现在的大明,对于女子贞节这块,也是高度的重视和提倡。

李氏虽然杀了人,但是却很符合大明现在的国情。

现如今,大明推行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儒家经典《礼记》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这就是“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由来。

《礼记·檀弓》还记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仟仟尛哾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身负父母的血海深仇,誓不与仇人共处苍天之下。不要做官,睡草垫枕盾牌,等着报仇。

如果在公共场所遇见仇人,也不用回家拿兵器了,直接冲上去开干就是。

而现在李氏的为夫报仇,显然也是符合儒家的主流思想。

这样类似的案例,在唐朝武则天时期,曾经出现过一次,武则天的定夺,先是赦免了当事人,而后又因为其他官员的上奏,说其触犯了王法,便又将其赐死。

同样的难题,放在了朱元璋的身上。

大明可没有后世劳改的概念,也不存在坐牢的刑罚。

像是那种牢狱之灾,坐牢数年,甚至是数十年,那并不叫刑罚,而是叫作待审。

也就是目前这个案子,暂时不好判,当事人就在牢里等着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至于等多久,这就看案子的案情什么时候清晰了,真相大白了,再来决定是判怎样的刑罚。

古代刑律对于蹲牢房的时间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有些得罪人的倒霉蛋,可能就会在牢里蹲一辈子,而他们坐牢的理由其实就是待审,不审不判就永远是待审状态。

对于李氏这样的妇人,判案确实很棘手。

符合她的刑罚,要么就是无罪释放,要么就是流放或赐死。

各中的重点就在于情和法之间的分寸把握。

李氏杀子,是因为对丈夫的深爱,已经凌驾到了母爱之上。

这样坚贞的情感,显然引起了朱元璋的共鸣,当初的大妹子为了他,何尝不是连自身都不顾了。

在听到这个案子的时候,朱元璋就不由想起了曾经,那个最关键的时候。

是朱元璋在加入起义军后,遇到的生死危机。

那是朱元璋受到猜忌被关押,连吃食都是问题的时候,是马皇后忍受饥饿,节食给朱元璋吃,得以存活。

而后更是为了一口吃的,去厨房帮忙,趁人不备她将一张刚刚出锅的烙饼贴在胸口,用衣襟掩饰起来,并带给了朱元璋。

当她从胸前取下这块烙饼的时候,已经是被烫出了一个焦疤。

彼时李氏的情感,虽有些扭曲,但对丈夫的这种爱,得到了朱元璋认同。

最后,朱元璋赦免了李氏的罪过。

早朝过后,华盖殿中。

朱元璋对朱英问道:“大孙,是否认为刚才的案子,咱的定夺,有些使得大明律法的威严,受到了侵犯。”

在这个问题上,朱英确实不知道,该是如何回答。

朱元璋显然也没有追根问底的意思,而是说道。

“前唐时期,武则天碰到这样的案子,于官员劝说下,最后还是将其赐死,而今日早朝,咱将其无罪释放,却无官员上奏。”

“大孙莫非以为,朝中的大臣们,是不知道前唐时期,武则天定案的典故吗。”

“不,恰恰相反,朝中的大臣们,至少有过半都读过,然而在今日,却无人提起这个事情。”

“大孙,你可知道是为什么嘛?”

朱英轻轻摇头。

朱元璋缓缓说道:“因为咱是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大明的律法,是咱定下的,是为了体现咱的意志。”

“大臣们知道这个典故,却不敢提,是因为他们知道,咱也读过这个典故。却还是将其赦免了。”

“咱赦免了李氏,看似大明的律法受到了侵犯,然而终其缘故,终究是咱的定夺。”

“能够赦免李氏者,也唯有咱,除了咱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个权力。”

“大孙可是明白了咱的意思。”

喜欢大明皇长孙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皇长孙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