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 > 第277章 特色实业兴国

大明皇长孙 第277章 特色实业兴国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1:55:56 来源:书海阁

对于大阅兵,朱英信心还是比较足的。

即便是稍微差点,那整齐的方队,第一次出现的震撼,效果肯定是没问题。

目前的下一步目标,就是放在商业上了。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七,晴。

朱英带着叶月清,走在秦淮河畔的街道上,向着平安茶楼走去。

路边的行人,依旧是极为热闹,但朱英的心情,却有些截然不同了。

来到京师,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对于朱英来说,是完全换了一个世界。

有时候事情的变化,真的就是难以预料到的,再是深思熟虑的计划,都没有变化来得快。

“曾经刚来到京师的时候,我还没想过,就这么留了下来。”

“本来觉得顶多两个月,就会去安南,没成想世事难料。”

朱英有些感叹的说道。

这些事情,叶月清也是知晓的,尤其是对于安南的谋划,可谓是花了朱英太多的心思。

当时的情况,是所有的直属势力,朱英都准备调度到安南去。

核心成员对于安南的计划,或多或少都有了解。

“殿下,安南那边,应该不要多久,就能到了呢。”叶月清轻声的说道。

这次出来,没有秉笔太监郭忠,张三也是暗中保护,锦衣卫的宋忠也没跟着。

这让叶月清的心中,微微荡起一丝涟漪。

朱英听到这话,顿时来了些兴趣,笑道:“刘胜那厮,如今应该是斗志满满吧,希望在那边,他不会让我失望,可以整出点事情来。”

“现在我自己不能去了,他代我去,倒也是差不多。”

微微沉吟片刻,朱英吩咐道:“晚点你给传封书信过去,让刘胜的动作,稍微快一点,如今大明这边,大致是明年,那些作物都可以推广开来。”

“但水稻和小麦,才是我汉人喜爱的关键,番薯这些,也仅仅是能解决饥饿,安南的环境对于水稻生长极为有利。”

“水稻的种植,往往一年能收割三次甚至四次,对于所有可以种植水稻的地方,必须要先想办法占领下来,至于手段,看他自己了。”

“占据这些优势的水稻种植区域,五万大军的生活保障便就不再是问题,指不定到时候,安南的粮食,还可以反馈到大明来。”

对于安南的水稻,朱英可以说是垂涎已久,现在五万军人马过去,还是大弟子带队,怎么着也得把好处给捞足了。

聊着聊着,两人很快就来到了平安茶楼。

这是朱英在京师,最初立足的地方,也是和老爷子开始认识的地方。

目前来说,茶楼的生意就没差过,即便现在不是饭点,茶楼的大堂里也是满满的人,打包的更是排着队。

前面的眼尖的小厮,隔着老远就看到了朱英,顾不上生意,连忙跑进去跟张伯汇报。

待朱英来到平纳茶楼门口的时候,一身锦衣的张伯,已经出现在门口迎接。

“东家。”

听到这个称呼,朱英当真有种恍若如梦的感觉,他貌似已经很久,没有听人说起过了。

微微晃神后,朱英就走了进去,上楼梯,直入二楼。

便是曾经最喜欢坐着的窗边,这里恰好可以看到热闹非凡街道。

“我这次过来,是有几件事情跟你交代一番。”朱英开口说道。

张伯躬身道:“东家日理万机,些许小事,只需差人过来招呼一声即可,怎能劳烦东家亲自走上一趟。”

朱英微微摇头道:“宫里待久了,便就顺道出来散散步,见见这人间烟火气,再者说了,这次的安排,也不是说几句话就能将明白的,当面说得清楚些。”

“是,东家。”张伯恭声道。

朱英随后笑道:“这次主要是有三个事情,第一个事,便是和你关系匪浅。”

听到这话,张伯有些疑惑,不过没有出声,等待东家的解释。

朱英也未卖什么关子,直接道:“昨日我和爷爷商议着,对于现在商会账目及其收益,准备一并纳入到皇宫内帑中去,这也就意味着,往后张伯可以管辖内帑的账目,多少算是个官身。”

听到朱英的话,张伯先是一喜,而后面色就开始变得挣扎起来。

不过短暂迟疑过后,张伯面上出现一幅视死如归的表情,沉声道:“但凭东家安排。”

朱英见此,微微皱眉,问道:“张伯不喜欢?”

张伯坚定的说道:“既然是东家的安排,老奴自然得遵从,再者说了,老奴现在儿子孙子都有了,便就是挨上一刀,也无甚大不了的。”

朱英闻言,顿时失笑道:“想什么呢,我还能让张伯入宫当那太监不成。”

张伯是东海女真部族,崇尚武力。

对于这样的汉子来说,去当一个阉人,可谓是宁死也不可能。

但如今的张伯,却愿意为了朱英,放弃心中的信仰,或者说,朱英已经成为了张伯心中的信仰。

曾经,张伯的部族,不过千人,每年都会面临饥饿,死亡,还有超不保夕的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自从跟了朱英后,部族里的生活,就越发的好了起来。

东海女真,也被称呼为野女真,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文化传承,对于他们来说,谁让他们的族人吃饱饭,就可以为其效死忠。

这些年跟随来,张伯亲眼见证了,部族的日子越发的好了起来,所有的族人,心中开始有了盼头。

年轻力壮的族人,以能够加入到朱英商会的护卫为最大愿望,张伯本人,也是贴身护卫朱英。

不过就是一刀罢了,有甚大不了的,只要能够报答东家的恩情,哪怕是刮了这身皮肉又如何。

张伯沉声道:“东家,老奴是知晓宫里的规矩的,能够在宫里待着的,只有宫女官宦,这是规矩,大明的规矩。”

“东家可不能为了老奴,而破坏这个规矩,不值得,也没必要。”

张伯的声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心中的决心。

听到这话的朱英,对于张伯越发的满意,便再次说道:“张伯,我可没说过,让你入宫去呢,这商会如此多事,哪还有你入宫享受清闲的时间,你可是得为我,继续努力奋斗。”

“咱们的商会,这到大明才多久,虽说目前形式还不错,但终究没有真正的扎根下去,怎么着,这才哪到哪,你就要退居幕后了?”

张伯有些尴尬,没成想是会错了意。

朱英没在此时上纠结,道:“这次过来,最为重要的,便就是须你去找几个地方,要宽敞,能够待的人多,我准备办几个大的场子,用来制作糖霜,纺织制衣,酿酒,开窑瓷器等等。”

“这边估摸着,怕是要招数万的长工,干就干大的,地方不要太偏了,靠近外城便行,场所一定要大,包括长工们的住宿,也安排在一起。”

“还要预留一些扩大的区域,等上了路子,自然还是要加大的。”

实业兴国,手工业的制造,在如今的大明并不算昌盛,多数的劳动力,基本上都在于田地之中,京师这边,很多也都是无所事事。

要么就是在家里混日子,要么就是到处干短工的活。

而朱英开商道的第一步,就是把工厂,先给办起来。

现如今的情况,其实是已经有了办工厂的底子,像是江南地区,许多地方都初具规模。

尤其是纺织业。

当然,数量最多的,还是以小作坊为主,一般是一个家庭,或者几人办的,民办在这个年代,几乎无人考虑,也不具备这等条件。

投资太大,而且稍微有点权力的,就能直接给整垮了。

再者说了,别说招几千人,便是招几百人,随便一个图谋不轨的谋反罪就下来了,树大招风,便就是这般。

张伯迟疑的问道:“东家,这人倒是好招,可是咱们商会里,也没这么多大师傅呀,能带得过来嘛,这么多人,若是出了什么差池,那可就不好办了。”

“老奴这心里,着实是没谱呀。”

朱英安慰道:“这些你无须担心,我已经通知了内务府,便是宫里各个局的宦官女官们都会过来,前期或许慢一点,顶多不过月余的时间,学徒们也就能上手了。”

“也无须懂得太多,就按照火药司的模式来,把活都分割开来,一步步的做,无须一人都给做了,这样子速度快许多。”

“学徒们做久了,便就越发精湛了。”

张伯回道:“是老奴多虑了,东家安排的事情,定然早就有了筹算,宫里的人能够过来指导,想必做出来的东西,指定是差不了。”

宫里宦官八局,其中抛开兵仗局,银作局不谈。

其他例如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几乎是代表了整个大明最为顶尖的手工艺水准。

这些都是为皇家服务的。

现在朱英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人才全部都发挥出来,把实业给兴办起来。

往后不管是海外出口,还是大明内销,都有足够的货物保障。

不管是什么东西,当进入到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后,他的成本,就会开始大幅度的降低。

现在的朱英,就是要将这些所有东西的价格,全部都打下来,干出后世批发的概念。

不管是什么货物,直接就是量大管饱,质量上乘。

而且在这样的制作环境下,手工业的提升,也会越发的娴熟起来。

作为大明未来的皇帝,在发展商业这块,当然不能以捞钱为主,最为重视的,还是所有商业的健康发展。

若是说捞钱,小手段太多了。

随便整个彩票出来,就能让整个大明都疯狂起来。

这个中的收益,简直是难以想象。

哪怕是搞个刮刮乐,也恐怖得很。

可是这些,对于民生毫无意义,反而会让很多人,一门心思扑在一夜暴富的心态上,弄得家破人亡。

“去准备吧,若是有什么问题,直接去锦衣卫找宋忠解决,快些把地方敲定好。”

“还有,在纺织这块,只招女工就行了,京师里的女子,能有的活计太少了,能够做一份长工,补贴家用当是足够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纺织厂的选址,尽量在外城内看看有什么好的地方,多数女子,可能还需随时能回家,这一点上,要考虑好。”

朱英吩咐道。

解放女性的劳动力,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大明女子婚后,当然不会像大户人家的闺女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每天也是有很多事情。

但是绝多数的女子,只能待在家里,或者帮人洗衣,赚取微薄的钱财。

更多的就在家里盼着丈夫的收入过日子。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有一份洗衣的工作,都已经是很不错了。

而且在纺织这块,女子也比较容易上手,针线活几乎所有的女子都会。

纺织,制衣,这些朱英都是要做的。

大明是几乎没有成品衣卖的,即便是店铺里,也都是样衣,看了款式喜欢,然后店家定制。

也就是说,如今的大明购置衣裳,全都是私人定制。

普通百姓家里,也都是买了布匹,然后回家自己动手制作。

像是朱元璋身上穿的,不管是衮服,朝服,还是常服,几乎都是马皇后自己动手缝制。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的衣服已经破旧了,却从没有换过。

顶多是缝缝补补。

不是没人可以做,只是因为马皇后不在了,不是马皇后制作的衣裳,朱元璋穿在身上,便就觉得不舒坦。

现在朱英就是准备制作成衣。

当然,要彻底打开成衣的市场,改变百姓们从小到大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定的。

但朱英可不愁销量。

不管是治安司的成员,还是军中的将士们,这些订单足够让纺织厂的女工们,干上八辈子都做不完。

更别提朱英往后将会为自己旗下的所有工厂定制厂服,包括群英商会的店铺,制作特定款式的服饰。

统一的服饰,带来的效果是与众不同的,更加容易形成凝聚力。

朱英要做的,就是让整个大明百姓,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群英商会。

这就是朱英的,特色实业兴国路线。

喜欢大明皇长孙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皇长孙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