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 > 第350章 安南初始

大明皇长孙 第350章 安南初始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1:55:56 来源:书海阁

石炭,或说煤炭的大卖,尤其是慢慢排队的景象,让许多的商人感觉到羡慕。

这低廉的价格,稍稍打探就知晓,是官府出手了。

其实本身煤炭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价,这其中的行情,主要还是取决于官府,之前高昂的价格,主要是因为这玩意不允许民办。

在管控之下,流出得少,自然这价钱就贵了起来。

第二天,商人们就感觉到春天来了,官府告示,从今往后,将会审查有足够实力的商会,可向官府申请办理开煤款文书。

这就是说,只要你发现了一处煤款,然后向官府提交相应的资质,就可以自己采矿售卖了。

虽说其中有许多的条款,但这依旧在整个商界,掀起了千层浪。

“大明之景象,越发不同,连采矿已然准许民办了,我等商人的好日子,终于算是盼到头了。”

“太孙殿下流落民间之时,多经商事,其群英商会,更是商界顶流,对于商业之事门清,这才有如此善举。”

“若石炭价钱下来,百姓亦是用得起,这每逢冬季,当有多少人免于寒冬而死,功德无量。”

“嘿,不知有多少大商,将会因此暴富。”

“那有如何,终归这日子,当是越来好了。就是这矿工的工钱,可不是个小数,这告示文书里明明白白写着,当保障下矿之人安危,若有事故,当有抚恤。”

“好家伙,这抚恤视年岁不同,为三十两,可真金贵。”

“哼,在那些大商手中,三十两算得了什么,不如那销金窟给头牌的赏钱,太孙殿下仁义,先把规矩定死了,不然谁人敢下矿。”

大量信件从京师发往大明全国,在南方这边的煤矿并不多,可在北方,却有大量存在。

在京师的各地大商帮,死的死,跑的跑,群英商会一家独大。

但这并不代表各地商帮在京师就没有驻点了。

相反,在京师遭到收毁灭性打击后,各地商帮们更加注重消息的传播,毕竟这天下的规矩,都是朝堂立起来的,商人更加懂得信息情报的重要性。

一些消息提前知晓的好处太大了,像是江南那边的商帮,更是开辟了一条特殊的路线,专用于情报的传递。

哪怕是说那一趟的货物价钱亏损,都在所不惜。

“今年的京师,可真是热闹非凡呀,往年怕是要到了年关近几日,才有这等盛况。”

“这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如此严寒,竟都不呆在家中。”

秦淮河畔附近街道,酒楼二楼。

李景隆看着窗外的景象,有些感叹的对着朱棣说道。

朱棣轻轻点头,有些羡慕的说道:“不得不说,太孙在商事上,真有一番天赋,便是本王,也不得不佩服。”

“可不仅仅是百姓,便是本王府中,仪华诸子,彼女仆从,每日都赶着上街,从未见过这般勤快。”

李景隆笑着回道:“这怕是花销也不少吧,现在也不知怎得,这街面上花钱的人,突然就多了起来,往前稍微有点钱财,哪个不是好好藏着。”

“可观如今,都纷纷去买这买那,连天寒地冷都阻挡不了,太孙当真有点东西。”

朱棣回道:“这便是太孙的那群英商会,大肆从各地购置货物,而后低廉倾销,听仪华说,有些货物的价格,比之本王北平,都要低廉数分。”

“早知道这里可是京师,货物从各地运来,反而比地方上卖得低廉,简直不可想象。”

朱棣和李景隆,或者说整个大明,都没怎么见识过批发价的威力。

朱英有着前世的记忆,自然是对这一套非常的熟络,虽然运输条件要差一点,但价钱的下降,也是实实在在的。

对于这种贱卖的行为,多数商人感觉不可理喻,薄利多销商书有之,但这么大面积的倾销,几乎牵扯到所有的日用品了,也委实太过于恐怖了。

别的地方不说,至少在京师长江边的码头,大量的货物不断运入,哪还有店铺敢提价,那纯属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舅妈那边,不知进宫后如何了。”寒暄感叹一番后,李景隆开口问道。

关于徐仪华进宫的事情,朱棣也告诉了他。

就整个京师而言,朱棣唯一能够说下心里话,并且有所交流的,也就只有李景隆了。

朱棣微微摇头道:“仪华去寻了宁妃,不过宁妃虽然答应了帮忙其中说和,但对于太孙的忌惮非常之高,本意是想在府中宴请,现在看来只能是年关大宴上,再寻个时机了。”

李景隆闻言轻轻点头,而后叹道:“太孙殿下的手段太多了,目前所见,军事,商事,政事,人事,无不精通,天予之才,难以匹及。”

“现在陛下每日欢喜得很,今年各地丰收,国库丰盈,内帑在太孙的营作下,怕是钱财不缺,这次正旦大宴,据说太孙令旨招来全国各地名厨,更是集四海之珍稀,彼时菜肴之丰盛难以想象。”

“陛下一向提倡节俭,但这次虽欣然同意,显然这个中花费,全由太孙支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说到这里,李景隆灵光一闪道:“最近告示文书,官府给予开矿采买之权,我若没记错的话,北平煤矿不少,表舅何不趁此机会,也下手一番,想来个中利润颇丰。”

朱棣听到这话,稍稍有些迟疑,道:“这买卖之事,商人之道,本王堂堂藩王,何以自降身份,行这低贱之事。”

李景隆立即道:“此言差矣,如今太孙群英商会,有声有色,更是为国库,内帑创获破丰,我已知有不少人,也想在这从中得利。”

“往前都盯着田产,自从凉国公那事出后,多少勋贵都把目光放向了买卖经营之道上,这可是真金白银。”

“现在番薯等高产作物,已然开始运往全国各地,可见明年粮价,定是大跌,现在唯有跟着太孙殿下,行那买卖经营之道,方才能有足够钱财。”

朱英操控商业,用政策辅助,其中赚取的钱财,太过于惊人了。

虽然没人可以核算出大概有多少,但傻子都明白,码头上的货物堆积如山,在京师成立大肆倾销。

其余商会在京师,不过是苟延残喘。

京师百万人口,这其中的获利,难以估量。

各行各业,现在几乎都在群英商会的掌控之中。

各坊的货物,基本上也全是由群英商会收购,销往外地。

因为属于群英商会的货物进出,都会有明显的标识,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就知道这其中的体量有多大了。

朱棣心中沉思一番。

按照李景隆这个说法,确实如此。

现在储君都带头从商了,而且似乎非常不错的样子,可见在往后的日子,重农抑商的政策,可能会有所改变,商人的地位,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得到提升。

至少在从商这块,大家没那么鄙视了。

早知道在之前,哪怕是仅仅数个月以前,京师的商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衙役,都能对之呼来喝去,且没有丝毫担心。

哪怕这家商会后面,也有着自己的背景,然作为后台,几乎不会在商事之中露面。

大明律,官员及家属禁止从商,但至少不少人暗中操控经营。

现在朱英将这一切,全部都摆在了明面上,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各地商帮遭到打击的时候,几乎没人站出来说话,任由毁灭。

其实哪个大商会的后面,没有着官府人员的支持,所谓官商勾结,自古如此,想要做大,难以避免。

现在太孙出手,无人阻拦,也无人敢阻。

一旦牵涉进去,没有幸免的可能。

皇室不同,或者说像是朱棣这样的藩王,甚至是李景隆这样的勋贵国公,没有律法的限制。

朱棣严格来说,也有经商买卖,譬如京师产业,店铺经营,只是这些朱棣从来没有放在眼中。

若是以前的朱棣,肯定会对李景隆这话嗤之以鼻,可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后,尤其是昨日心态的变化,现在沉思下来,倒也感觉不错。

“北平那边,的确煤矿较多,若是能够拿下来,倒也是笔不菲的钱财。”

朱棣在心中稍稍盘算一下,发现的确大有可为。

煤炭在北方的需求,动下脑子就知道,是绝对的必需品,尤其是北平往辽东,奴儿干等地过去,更甚。

现在那边发现肥沃黑土,朝堂将要大量迁徙百姓,军队。

这煤炭根本不愁销路,几乎挖出多少,就能卖出多少。

这和直接挖银子有什么区别。

朱棣北平的王宫附近,都亦是有大量煤矿存在。

大明末年崇祯上吊的煤山歪脖子树,也跟煤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所谓的煤山,并不是真的是一座有很多煤的山。

那里山清水秀,跟煤可没多大的关系。

之所以被称为煤山,是因为历史上朱棣在这里修建皇宫的时候,曾经堆放过煤,所以煤山只是个俗称。

真正的官方称呼,是镇山,万岁山,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下有百果园,更有鹿、鹤等寓意吉祥的动物养殖。

北平皇宫修建后,山上松柏遍布,园内鹤鹿成群。御园北部建有寿皇殿等宫殿楼阁,种植众多名贵果树。每逢重阳佳节,明后历代皇帝,都会去登山宴饮。

“就看今年正旦大宴,太孙他会不会放过我了,若是能镇守辽东,加上这煤矿买卖,后勤不愁,何惧草原诸部。”

朱棣感叹着说道。

他这大半辈子,都在跟塞外各族打交道,大大小小的战争,几乎每年都在发生。

直到今年,才去了沿海平倭。

当皇帝这种事情,在知道大兄朱标薨逝的时候,确实有很大的想法,甚至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可现在,无论如何,在名义上也好,在实际上也罢,已经是无法改变。

他最想过的生活,还是回到北平,跟草原上那些蛮子打仗。

从出生之际,他就生活在军营之中,随着大军各方征伐,长大后亦是如此。

若是去做个富贵闲散王爷,真是要了他的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天生,便统军打仗之人。

......

“安南这地,果真神奇,这都马上要正旦了,竟然丝毫不感觉寒冷,反而连盔甲棉衣都有些穿戴不住。”

“前面的路,有些过于崎岖,却是易守难攻,难怪东家曾经说要占据安南,确是个好地方。”

“群山遍地,不熟悉地形者,难以作战,且瘴气丛生,咱们到这里的时候,恰逢冬季,若是夏季,怕是炎热非常。”

“此言有理,这安南若打,便不能在春夏时节,反而是秋冬时节最佳。”

安南山多,地形狭长,多为密林。

大军在这里头作战,四处掣肘。

纵有百万大军,也难以发挥十之一二的实力。

历经数月时间,从京师出发的五万大军,终于是抵达了安南南部。仟千仦哾

之所以有这种感叹,因是在穿过山区后,抵达了安南南部平原。

南部平原跟之前大军所经历的山区,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这里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一眼看去极为富庶。

“前面便就是王都了,这般久的时间,终于是要到了。”

前方已经陆陆续续有人影出现,不过在五万精锐大军的威慑下,哪有什么人敢于停留。

安南这边的军队,大部分都是由各土着部落组成,一般有个万人,那就是了不得的大规模了。

五万大军是概念,他们几乎一辈子都不曾看到过的。

尤其那整齐的盔甲,单单一眼看去,心神震撼。

而在这个时候,王都已经开始混乱不堪。

因为大军是带着文书直接过来的,按理说应该前行通知。

但是因为山区太多,容易迷路,寥寥几个向导。

而提前通知,或许也有故意的想法,以之震慑。

突然五万大军出现在安南王都城外,没有人觉得会是什么好事。

安南王宫中,宦官吓得连滚带爬。

“大王,大王,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城外大军攻城了!!!”

这一声大喝,让本来就乱的王宫,更加乱了。

喜欢大明皇长孙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皇长孙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