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殿下 > 第 210 章 灯灭之十三

殿下 第 210 章 灯灭之十三

作者:石头与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01 19:54:24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殿下

正文第二一零章

丁璎休沐回家,正见到来家中拜访的欧阳夫妇。

丁夫人同孙女介绍,“这是你欧阳伯母,以前欧阳相爷跟你祖父同阁为臣,咱们两家便交好的。”

丁璎行礼见过长辈。欧阳太太见她相貌秀美气韵端庄,心下便十分喜欢,忍不住挽了丁璎的手称赞,“上次见面还是阿璎牙牙学语的时候,一转眼,阿璎都这么大了。真是大姑娘了。”

“哎,这孩子!”欧阳太太赞叹不已,与丁太太道,“不怕妹妹恼,阿璎比你当年还要出挑几分。”

丁太太笑的见牙不见眼,“阿璎不大像我,眉眼更像我们老太太。”

丁夫人与孙女道,“你这位欧阳伯母,家里五个儿子,平生最盼闺女,见谁家闺女都爱的了不得。”

欧阳太太笑,“这是实话。哎,我一回家就是满屋子小子,真是做梦都想身边儿有个软糯秀美的闺女才好。”

妇人间无非就是说些儿女之事。

欧阳家与丁家的确称得上颇有渊源,非但有上辈人同朝为官的缘分,当年丁相是春闱主考官,欧阳大人还得唤丁相一声座师。

如今欧阳大人来帝都任职,自然要来丁家拜访。

男人那边说的便是旅途风物,衙门趣事了。

丁欢与欧阳家的三个儿子在边儿上陪坐,听长辈们说话。

欧阳大人道,“大郎夫妻带着孩儿们外放,二郎我留他在芙蓉书院读书,三四五郎还小,听闻阿欢也在官学读书,丁叔叔你都在官学任教,官学气象定非比从前,我想也让他们去考一考。”

丁相道,“那就要等秋招了。”官学原本一年只招一次学生,因办学出色,许多中途来帝都就任的官员也有子嗣入学要求,官学招生便改为一年两次。

欧阳大人不愿孩子在家耽误,问,“这能否提前入学旁听?”

丁相道,“明日有我的课,我帮你问一问公主。官学规矩非常严,有时陛下说情都不大好使。”

自打来了帝都,又因接掌的是国子监,欧阳大人颇听了两耳朵公主殿下的丰功伟绩。他只那日街边偶遇了一次公主,除了胆大活泼,尚未看出有何奇异之处。

听丁相这样讲,欧阳大人惊奇,“还有这样的事?”

丁欢在官学读书,对此事知道的颇为清楚,“欧阳伯伯,是真的。镇北将军家的公子要进官学,也是得先考过。听说陛下原是直接令郑家公子进官学的,公主听到不依,说陛下坏了规矩,必得考试才能进。碍着陛下的面子,未令郑家公子等到第二年的春招,让馆长单独考较过,成绩合格才让他们进的。”

欧阳三郎很懂事,“咱们家可没郑家的权势,丁爷爷,我们等秋天的入学试也无妨的。”

欧阳四五郎在边儿上点头,他们自小跟着父亲在外任,也听闻过郑家的名声。

连郑家这样的显赫人家,陛下亲自走后门,都只走了一半,他们家断不敢与郑家比的。

欧阳大人也觉这事轻率,不应令恩师为难。丁相倒不介意,笑道,“问一问又无妨。刚没一口应你,就是这缘故。公主做素向有章程,虽说少了便利,可官学能有当下声势,也多赖公主章程清明。”

丁相道,“你既接掌国子监,国子监的许多新章程,公主也有参与。”

欧阳大人极为赞同,“我看过如今国子监的规矩,称得上法度严谨。”只是,听闻先前唐祭酒颇受公主照顾,如今换了他,公主殿下则颇为冷淡。

眼下孩子们都在,欧阳大人便未多说。

当晚,丁相留欧阳家人在府中用膳。

两家人都家风不错,晚宴也颇为和乐。

欧阳太太颇是喜欢丁璎,尤其她家中儿子多,二子已有举人功名,且尚未婚娶。晚上与丈夫谈及婚姻之事时,欧阳大人何,“恩师的孙女,自然不差。只是阿璎如今在宫中给公主做伴读,她的亲事怕是不易。”

欧阳太太也只是见到好女孩儿提一嘴。

第二日,丁相课后说及欧阳家孩子想进官学读书的事。不出意料被荣烺拒绝了,荣烺说,“要是阿欢,我当他弟弟一样,他是可以直接考试的。欧阳祭酒家的公子不成。”

丁相听这话都笑了,“殿下这是只肯给老臣走门路啊。”

“当然了。丁师傅你又不是旁人,你既是我的师傅,又曾与朝廷有大功。”荣烺私也私的很分明,她摇头道,“欧阳祭酒身为国子监掌舵人,怎么能让官学为他家子弟破例?他别去给国子监破例才好。”

“欧阳祭酒并非这样的人。”丁相倒是提醒荣烺,“殿下莫因钟爱唐祭酒,便对欧阳祭酒挑剔才好。”

“我这人向来对事不对人。欧阳祭酒初见颇有些书生的狂狷气,我观他为人,并非如此。”

丁相哈哈一笑,“即便是圣人,有了子女便有凡心。狂狷书生难道不是人?殿下求全责备了。”

“我才不信欧阳祭酒是狂狷书生。”荣烺道,“我喜欢丁师傅、齐师傅这样的人,就是史师傅成天刻板的跟庙里的经书似的,也有令人敬佩之处。”

丁相其实待欧阳祭酒也只是较寻常师生略近些罢了,丁相最亲近的学生是齐尚书。故而,听荣烺议论大臣,丁相也早习惯了。

颜姑娘道,“殿下你别这么大声说史师傅,叫史师傅听到,又得说殿下偏心。”

“我当他面也是这么说。”荣烺一向都是十分正直坦率的。

姜颖笑,“殿下就是太直率了。”

荣烺不以为意。

丁璎虽也时常听荣烺点评大臣,她来的日子浅,至今不大习惯。那些朝中一等一的高官,她在外都要恭恭敬敬的称一声叔伯,公主殿下兴致起来,随口便能做评论。就好似,他们在公主的眼里都只是寻常普通人而矣。

此事未成,欧阳家也有心理准备。

连丁相亲自开口都求不来情面,那么,除非请得陛下金口,不然这门路是断然走不通的。

欧阳家显然不是郑家,他家还没这么大的面子。

倒是颜姑娘与陈绍陈公子的定亲礼到了。

颜相做事俐落爽快,取了陈公子的生辰八字请高僧一合,在三个吉日里择了最近的,四月二十八做吉日。

荣烺已经将颜姑娘的定亲礼准备好了,因颜姑娘年少,她家中也没什么事,颜姑娘定亲后还会继续留在荣烺身边做伴读。

只是,四月多事。

先是四月中接连传来辽北剿匪不利的折子,荣晟帝召来众臣商议应对之法,还有给辽北的补给粮草,都需筹备。

齐尚书提议郑镇北夺情,回辽北主持剿匪之事。户部赵尚书却不同意,言说匪患不过小事,守孝却关乎德行,焉能因小事陷大臣于不孝之地。

齐尚书专司礼部,孝不孝的还能由赵尚书说了算,当时俩人便在御前辩了起来。

又有刑部尚书言如今的代大将军主持兵事不利,不若另换名将去辽北剿匪。兵部尚书都要冷笑了,有熟手不用,派生手去?难道战事是给生手涨经验值的?

万寿宫直接吵成一锅粥。

荣绵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见大臣争的面红耳赤,不禁有些着急。

荣晟帝一摆手,看向边儿上一直未曾言语的武将,先问郑骁的意见,“镇北你看这战事如何?”

郑骁谨慎道,“从奏章上看还不是大匪患,但辽北匪患多要看关外气侯,倘气侯好,夷人羊马丰足,匪患便少。若他们遭了灾,必要来寻衅的。”

楚将军很干脆,“臣于辽北之事知之甚少,不敢多言。”

白将军看楚将军一眼,“辽北之事,镇北最清楚。”

荣晟帝便问郑骁,“你觉着要如何处置?”

郑骁道,“战事瞬息万变,除了臣说的气侯,也要看夷人内部,若他们内部强大,也会来试试深浅。还得陛下拿主意。”

荣晟帝请教母亲,郑太后问,“阿绵你说呢?”

荣绵犹豫不定,想了想,“我听说辽北驻兵二十万,皆百战精兵。想来即便有匪患骚扰,短时间于大势无妨。心里又担心如今主持辽北的人不够精明强干。”

郑太后继续问,“你看他们谁说的有道理?”

荣绵道,“嗯,各家有各家的理吧。”

荣烺放学回来,听说内阁与几位将军在正殿议事,她蹑手蹑脚偷偷躲门边儿偷看。就她一人这样,颜姑娘几人劝不动,只能离远远的,不跟荣烺一起同流合污,干这偷听偷看的丢人事。

郑太后坐上首宝榻之上,早看到她了,唤她进来,“偷偷摸摸的做什么呢?”

“我放学了。看大家吵的这么凶,就没好进来。”荣烺大模大样的过去,宫人忙搬个绣凳过来,放在郑太后宝榻斜下方的位置。

荣烺坐下后,郑太后开始点名,“颜相为何一言不发?”

颜相道,“臣于兵事只是纸上谈兵,不敢妄议。”

“无事,除了武将,除了徐尚书是武官转文职,你们都是纸上谈兵。纸上也谈一谈。”

颜相行一礼,“战事不容有失。”转而对郑骁道,“镇北纯孝,我们都是知道的。如今战事焦急,何妨以心为孝,以行为忠,如此忠孝两全,方是大忠大孝。”

然后,颜相向荣晟帝道,“臣请陛下夺情,令镇北将军立刻北上,重掌辽北战事。”

赵尚书坚决不同意,“几百匪事而已,焉能因此便夺镇北将军守孝之情?以后朝中必有人诟病镇北将军贪慕军权,有失孝道!”

郑骁立刻道,“请娘娘陛下明鉴,臣如今满心父祖之丧,已无征战之心。还请娘娘陛下另寻良将。朝中人才济济,择一能臣,荡平辽北匪寇,小事耳。”

刑部尚书立刻跟上,“楚大将军也是当世名将,若接掌辽北,必能平叛匪患!”

楚大将军险没扑上去一口咬死刑部尚书,他破口大骂,“真无知蠢才!只要随便读过几本兵书之人,也明白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我久在帝都,从未到过辽北,辽北的气侯地理,我一概不知!此乃地利有失。何况,我从未掌辽北兵,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何人有何长处有何不足,这岂是到辽北便能知晓的。此乃人和有失。三失其二,我去就敢保打胜仗?见过纸上谈兵的,没见过李尚书这连谈都没谈明白的!”

李尚书也不能就让楚大将军劈头盖脸的骂,当即还嘴。赵尚书显然与李尚书一个看法,时不时帮腔一二。

楚大将军英勇豪迈,无奈论口才实在不是这些文官对手,当下气的不轻。

荣烺看看时辰,有些饿了。她不耐烦起来,“吵什么吵!这么点小事还用吵么?”

荣烺站起来,先指了指李赵二人,“你俩觉着,镇北将军领兵与楚大将军领兵,谁胜的机会大?”

这俩人都曾与荣烺有过小小摩擦,不过,是极小之事。只是,二人都不愿意回答荣烺的话。荣烺最恨人轻慢她,她沉下脸,嘴角一翘,讥讽道,“哎哟,你们不知道啊。”把俩人嘲得脸色变幻。

荣烺眼珠一转,学着祖母的样子点名,“嗯,徐尚书,你是兵部尚书,你说说看。”

徐尚书比较识趣,“郑镇北于辽北经验更多,自然是郑镇北更适合辽北战事。”

荣烺站起来,大声道,“若朝中无事,边境太平,谁家里老人过逝,都得给人寄托哀思的时间。若国朝不靖,要打仗了,将士就该披甲上阵,杀敌剿匪,这是将士的职责!别总拿孝说事,当年太.祖皇帝亲娘刚死,第二天便有逆贼攻城,太.祖皇帝难道不想给亲娘守孝?要那时放下战事不管,就没有今日!”

“你们读书比我多,道理比我清楚!旁的事容你们吵闹,战事没情面可讲,谁合适就用谁!”荣烺扫过李赵二人,越看这俩人越像奸臣。

荣烺的视线落在郑骁身上,依旧是冷冷的,“镇北将军不必推辞,辽北是朝廷在北方的屏障,那二十万的将士也是你郑镇北的袍泽,你早去一日,早一日剿完匪患,你的袍泽便能少死一人少伤一人。你若因一个孝字迟步不前,那他们的死伤,你是有责任的!”

“不要做蠢人。”荣烺转头对祖母父亲说,“皇祖母、父皇,别听那两个不知所谓的蠢货啰嗦。让二舅舅起复,谁要不同意,谁就一道去辽北剿匪!”

赵尚书直接疯了,忍无可忍,昂头大声驳斥,“陛下,公主不过女眷,焉能随意插手朝中政务!”

楚大将军刀光剑影一剑封喉,“赵大人,太后娘娘也是女眷。”

赵尚书脸色一白,郑太后深不可测的眸光已经扫了过来,赵尚书冷汗涔涔,荣晟帝斥他,“越发昏馈了!出去!”

赵尚书惨白着脸退了出去。

李尚书死死盯着脚下金砖,将呼吸都放轻,更不敢说话。

荣晟帝面色如常的同母亲商议,“阿烺是孩子话,颜相却是老成持重,朕看还是让镇北起复。辽北战事,交给旁人,朕也不放心。”

郑太后颌首,“皇帝这话很是。”

荣晟帝看向郑骁,温言抚慰,“阿骁,事急从权。朕知你一片孝心,可想想当年舅舅在世时,心中最牵挂的就是朝中安危。外祖母她老人家,更是最通情理的长辈。如今,你是为朝廷不得已夺情,更是为了朕。如此,为辽北太平计,你便起复吧!”

郑骁一片感动,起身跪下,“臣领旨!”

荣烺在边儿上补一句,“二舅舅,你到辽北好生算一算,他杀咱们多少人,咱们就要杀他们多少人。他抢咱们多少财物,要照样再抢回来。只能多不能少!”

这话带劲,郑骁振声道,“殿下的吩咐,臣记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