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一百八十二章 大都风云(下)

重生之宋武大帝 第一百八十二章 大都风云(下)

作者:殷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8:41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一百八十二章 大都风云(下)

“你们真是猪,给你们搞砸了。”赵佥阴沉着一张脸,恨恨地盯着林异迁,右手按在宝刀上,刷的一声响,宝刀已经抽出一截,喝道:“这么重要的事情,你们放在心上了吗?你们倒好,我们刚到大都附近,你们就把我们到来的消息通报给了鞑子。了不起啊!了不起!”

要是眼睛可以杀人的话,赵佥眼里射出的光芒足以让林异迁死一百次。赵佥是个极富胆略的人,即使出入千军万马中也不会皱一下眉头,要他如此发火的事情不会很多,但是眼前这事不要说他发火了,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发火。

本次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建立在“出其不意”四字上,出其不意地攻击天津,让蒙古军队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遭到猛烈的打击固然是其中的一环。更重要的一环却是要保证消息不泄露,给从天津出发的南宋军队进攻大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让大都附近的蒙古军队在没有任何淮备的情况下遭到攻击。那样的话,也只有这样,本次行动才会成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郑静和派出了很多精锐的小分队,他们的任务不是参与进攻,而是截杀蒙古信使,不让天津陷落的消息送到忽必烈手里。这个林异迁就是一个小分队的负责人,他们负责截杀一个信使,但是这个信使太狡猾,他们一路追下来都没有成功,直到大都附近才成功截杀。

成功是成功了,但是却引起了蒙古巡逻队的注意,蒙古巡逻队追出来和他们打了一仗,好在蒙古巡逻队不是太多,给他们打败了。他们并没有做到全歼蒙古巡逻队,不少蒙古军卒逃回去了,这无异于把宋军到来的消息告知了忽必烈。

如此一来,无异于前功尽弃。可以想象得到,蒙古人得到消息后,会马上调动大军压上来,那样的话不要说赵佥他们的兵力有限,就是兵力再多些也不是对手,这毕竟是孤军深入,没有增援,难以为继,其后果非常严重,一个不好就会全军覆没。

一番努力,成功之际却遇到这种事,赵佥恨得牙痒痒的,恨不得立马把林异迁给杀了,咬着牙一字一顿地道:“几万大军的努力就给你们破坏了,你还有什么话说?”

“将军责备得是!”林异迁万分愧疚地道:“可是,鞑子也实在是太狡猾了。”

赵佥一下拔出宝刀,喝道:“你还嘴硬!”

“住手!”赵良淳策马而来,喝住赵佥,道:“这事也不能全怪他们,他们也尽力了。”战场上的意外情况本来就很多,可以说多如牛毛,象这种全面截杀蒙古信使的事情难度就更大了,无异于大海捞针,出点意外也很正常。

赵佥狠狠地瞪了一眼林异迁,很不甘心地把宝刀插回鞘中。

“没你的事了,你下去吧。”赵良淳对林异迁道。

林异迁站着不动,道:“将军,都是我的错,是杀是剐,我都认了,请将军不要为难弟兄们,这事和他们没关系。”

“好样的,有种!这才象男子汉!”赵良淳大拇指一竖赞道:“你们从直沽寨一路追下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放心好了,我不会处罚你们。你只要记住今日这个教训就是了。”

赵良淳这话不似作伪,林异迁迟了一阵,才道:“谢将军。小的就是出生入死,也不能报答将军恩德之万一。”

“话不能这么说了。留得有用之身,多为朝廷,多为老百姓杀鞑子就是最好的报答了。”赵良淳语重心长地道。

林异迁给赵良淳叩了几个响头才跑走。

“就这么便宜了他。”赵佥很是不满,问道:“赵将军,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是撤还是打?我们还是撤吧。”

现在这种情况下,最万全的办法就是撤退。要不然的话,五卫禁军和怯薛兵团一压上来,什么都完了。

赵良淳想了一下,道:“这事着实不太好办。不过,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我在想,即使鞑子知道我们来了,他们也不会相信。即使相信了,他们执行起来也不见得很快,只要我们抓住机会以最快的动作发起进攻,胜利的把握很大。”

“理也是这个理。”赵佥话锋一转,道:“可是,要是鞑子的动作很快的话,我们的危险可就大了。这关系很大,最好是和郑将军商量一下。”郑静和足智多谋,在这种情况下听听他的意见会有很大的好处。

赵良淳沉思着道:“要是郑将军能来自然是好,可是他现在不是将军喽,成了财主,该叫他郑财主才对。他们在直沽寨发现了鞑子的金库,现在他坐镇直沽寨指挥运输这批黄金,没法来大都。再说了,和他商量的话,会坐失时机。我的意见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干他娘的!没错,我们这是在火中取栗,很危险,很烫手,但是一旦成功,将是惊天之壮举!”顿了顿,接着道:“发现现鞑子的金库是意外之财,我们小心行事,一见苗头不对就撤,无论成功与否,都是赚!”

他的话说得很平淡,但话里的意思却是不容置疑,赵佥受到感染,振奋起来了,道:“那我们就干他娘的。说吧,我做什么?”

“你的目标,我给你想好了。”赵良淳回答说。

“各部各单位各个兵士都注意了,皇上有旨,马上回营,不得在街上逗留。超过一炷香时间没有回营者,斩!”一批批蒙古传令兵在大都街头上奔走不停,把忽必烈的旨意传达下去。南宋军队到来的消息来得太过突兀,不要说蒙古朝臣难以相信了,就是忽必烈都是几经周折才相信这是真的。

至于普通蒙古士卒和平常一样,要么在训练,要么上街溜达去了,忽必烈的旨意传下来也是没用,好多士卒不在营里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五卫禁军和怯薜兵团的将领只好派传令兵上街去传令了。

按理,五卫禁军和怯薜兵团这两支蒙古最为精锐的部队,被誉为蒙古的总预备队,拱卫着大都,外于高度戒备状态,只要忽必烈一声令下,随时都会投入战斗。

理是这个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一支军队进入战备状态,才会取消休假,才不会有士卒外面。但是,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从战术上来说,南宋都不可能攻击大都,蒙古人上至忽必烈本人,下对普通士卒都是抱着这种心态,自然是不会处于全面战备状态,士卒不在营里又何足怪?

当然,这两支部队中总有一部分是处于全面战备状态,不会有士卒休假,那毕竟是一部分,数量不会很多。

从忽必烈几经周折相信了耶律铸的话,南宋打过来了,把旨意传达下去,直到传令兵走上街头去传令,这已经费了很多时间。

再说了,即使把士卒找回去了,要他们相信南宋已经打到大都了还真有点困难,据事后那些士卒回忆说“当时我们接到命令,要我们在大都和南朝军队打一仗,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命令。可是,我们的心里却是知道,这根本就不可能。要是说天上会掉下馅饼,还砸进嘴里,我还相信有可能,要说南朝军队打到大都来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直到南朝人的宝刀砍到我们身上,痛苦迫使我们相信这是真实的存在,战斗正在发生。可惜,已经晚了!”

士卒回营后还要整顿,准备,部署,这又要花时间。一算下来,时间已经用去了不少。

东汉名将吴汉号称“朝受命,夕引道”,意思是说早上接到出征的命令,他下午就能出发,这已经为后人很是称赞,被后人视为楷模。他从接到命令到出发也要花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准备,而蒙古人在这种情况下要花的时间只会比他长,不会比他短。赵良淳考虑的情况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远,他们需要的就是这时间差,只要抓住这时间差,一切都会成真。

自从成吉思汗攻占大都以来,蒙古军队走上街头大声传令,弄得大都战云密布的事情很少发生,特别是忽必烈定都大都以来,承平生活非常的宁静,如此折腾可以说是几十来的第一次,不要说大都的老百姓难以相信,就是那些蒙古士卒也不大相信。

不少老百姓驻足围观,窃窃私议,多所猜测,要不是害怕蒙古人,肯定是上去问个明白。

至于那些士卒的表现说起来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不少人问道:“兄弟,你们搞什么鬼?谁打来了?南朝人?他们还在江南呢,怎么会到大都来,你发什么神经!你看你们,给你们一闹,都成什么样子了?”

传令兵的回答也很妙,道:“他娘的,你问老子,老子问谁去?你想知道,回去问你的老娘吧,她给你老爹干的时候是不是稀里糊涂。”

受辱的士卒当然不服气,只是碍于他们是传令兵,有公务在身,惹不起,要不然肯定是冲上去狠揍一顿。当然,他们心里把国骂甩给了传令兵,在盘算如何用黑拳收拾传令兵。

不明所以的蒙古士卒们很快就明白过来了,因为最正确的答案就在眼前。这答案不是别的,就是南宋军队整齐的队列,在日光下闪闪发光的宝刀,如虹的气势,漫天的杀气,还有他们经过之处留在他们身后的尸体。

“大宋朝万岁!华夏万岁!”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响起,一道黑色的水线出现在视线里,这道水线非常优美流畅,就是最优秀的丹青国手也不可能画出水线的气势与神韵。

随着水线的流动,还有如雷的蹄声,惊天动地的呐喊!正是自从临安保卫战以来屡建奇功的玄甲骑兵,他们在赵佥的率领下,好象一股黑色的旋风出现在大都街头。他们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等他们消失后,那些传令兵和在街上溜达的蒙古士卒已经倒在地上,他们身上的鲜血证明他们的生命已经被终结了。

玄甲骑兵的呐喊仅仅是个开头,与他相互呼应的呐喊声从大都各处响起,发自不同地方的“大宋朝万岁!华夏万岁!”的呐喊声汇成一首惊天动地的壮歌!

在这一刻,大都为之震颤!

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大都结束了几百年没有华夏军队的屈辱历史!

一说大都,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一说北京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元宋之际的北京就叫大都。大都作为都城的历史并不长,差不多七百年,但是并不是说北京的历史就不长,相反北京的历史可以考证到三千年去。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近七百年才开始崛起,那是由中国的历史所决定。先秦汉唐之际,中国的中心是在关中之地,长安为首都便是最好的说明。到了两宋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向东转移,一个原因固然是因为唐末战乱,长安损毁严重,难以恢复旧观所致,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东部的开发程度比西部更好,更成熟。

到了宋元明清之际,北京的政治地位大幅提高,元明清把首都定在北京,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因为这里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让人头痛的问题,那就是“北方问题”,所谓的北方问题就是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扰中原一事。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苦,秦始皇派蒙恬收回河朔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贾谊),随后修了著名的长城。汉武大帝的做法更加直截了当,派大军越过“瀚海”,发起“漠北决战”,上演了“单于夜遁逃”和“封狼居胥山”的壮举,对后世影响极巨。

匈奴在遭到两汉王朝的沉重打击后,发生分裂,一部内附,一部西迁。(西迁一部的故事,将在本书后面有介绍。)造成了漠北地空,鲜卑随之崛起,占领了原匈奴的广漠草原。到了隋唐之际,突厥又在北方草原崛起。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当时有一个伟大的君主,就是唐太宗,他的做法和汉武大帝如出一辙,那就是派李靖夜袭阴山,灭了突厥。

到了唐末宋初,出现了契丹,后来又有女真,蒙古的先后崛起。

在宋以前,除了鲜卑因为崛起于“五胡乱华时代”,中国当时处于战乱年代,无法与之抗衡,其余的如匈奴、突厥都给华夏军队大破败之,甚至灭国,可以说这是中国在处理北方边患问题上最为辉煌的篇章。到现在,都没有哪个王朝能与之相比。

但是,宋朝在处理北方边患问题上毫无建树。

无论北方的少数民族是匈奴也好,是鲜卑也好,是突厥也好,是契丹也好,是女真也好,是蒙古也好,他们占领的是同一块草原,他们千百年来重复做着相同的事情,那就是从代地云中等地出发,侵扰中原,把战火无情地烧向了华夏腹心之地——中原,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而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表里河山,易守难攻,是中原的北方战略屏障,要守中原必先守燕云之地。正是从这种战略角度出发,忽必烈才决定定都北京,以此巩固中原,伺机灭南宋。北京的政治地位自此扶摇直上,直到今天。

燕云之地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宋朝自开国以来就没有掌握住燕云之地,因为燕云之地在五代十国时期就给“儿皇帝”石敬塘出卖给了辽国。辽国亡于金,金国继有燕云之地。金国亡于蒙古,蒙古人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一战略要地的主人。

也就是说,三百多年以来,北京没有出现过华夏的军队了。别的不说,只是这一声呐喊就足以史册留芳,为后人所颂扬!

千秋万载,此声永垂!

“他娘的,你们是怎么带的兵?这么多人出去传令,居然不回来报到。”忽思札拍着帅案对一众将领喝道:“这是皇上的旨意,你们谁担待得起。”

“大人,这好端端的,怎么突然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个将领很是不解地问道:“大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来了这么久,你一点消息也没有给我,我们怎么做,你好歹也得给我们消息。”

他的话立即引来一片附和声,道:“就是!要打南朝,我们到中原去和南蛮干就是了。南蛮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到大都来撒野,这不是开玩笑吗?”

“你问我,我问谁去?”忽都札不无懊恼,道:“哪那么多废话?叫你们呆着就呆着。就你不相信?老子还不相信呢。”

一个威严的声音响起,道:“你们应该相信这是真的!”

“谁?”忽都札他们脱口问道。

“我!大宋朝将军赵良淳!”赵良淳骑在马上,策马而来,他的身后跟着如狼似虎的南宋兵士,扫了众人一眼,道:“怯薛兵团,不错嘛!你们的豪情不出这个地方。”手里的马鞭指着屋子说道。

高大的皇城清晰地出现在纵马飞驰的赵佥视线里,皇城后面住着一个人,他就是蒙古的皇帝:忽必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