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二百零三章 危机重重

重生之宋武大帝 第二百零三章 危机重重

作者:殷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8:41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二百零三章 危机重重

“郑将军急急差人前来送信,肯定是有捷报了。”李隽笑言,接过战报,展开读了起来,他一脸的笑容突然之间就不见了,瞬间就成了一脸的惊诧,失声道:“怎么这样?”一个趔趄,差点摔在地上,把桌上的茶水都给掀翻在地上。

李隽冷静沉着,胆识过人,就是泰山崩于前,眉头也不会挑一下,如此惊讶到失态的事情可不多,可以说少之又少,廖胜功他们是个个惊讶万状,以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李隽。

“皇上,出了什么事?”廖胜功知道必然是发生了天大的事情,要不然李隽断不会如此表现,小心地试探着问道。

这话正是赵良淳他们心中所想,一齐盯着李隽,期盼李隽给出答案。

稳稳心神,李隽明白他们的心情,恢复平静,道:“旭烈兀过了黄河。”

这个消息具有惊天动地的效果,廖胜功他们一听,个个是惊讶得难以形容,嘴巴张了老半天都没有说出话来。过了好一阵,赵良淳埋怨道:“这个郑静和,他是怎么搞的?焦山水战,他以少击多,以弱胜强,现在倒好了,海军强大了,他居然没有把旭烈兀阻住在北岸。”

这话很是有道理,欧军行点头附和道:“是呀。”

“你们不要埋怨他,他也尽了力。”李隽为郑静和开脱,道:“这个旭烈兀,他渡河的法子还真是神了,一艘船没用就过了黄河。你们说,在不用船只的情况下要怎样才能渡过黄河?这个法子非常奇妙,可以称得上大手笔,但又很简单。”

能得李隽称赞的事情不多,他如此盛赞,不用说旭烈兀的法子极其高明。可是,一下子渡过几十万大军的法子,除了用船还真难想得到。就是用船也不见得就能渡过三十万,何况还有强大的南宋海军在黄河上游弋,困难就更大。

廖胜功他们想了半天也是想不到一个好法子,李隽看着廖胜功,意思是要他发表一下看法。廖胜功足智多谋,妙算无方,遇到这个天大的难题也是束手无策,道:“皇上,臣无能,无力把三十万大军一下子渡过黄河。”

欧军行,赵良淳,朱瑞祥不等李隽问他们,纷纷表示“臣无能。”

“自古以来,军队遇到大江大河都是很棘手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工具,不好过河。”李隽充分发挥一个学者的特长给他们解释道:“将领们为了渡河可谓是伤透了脑筋,因而就有千奇百怪的法子,用船自是不用说了,这办法谁都知道,韩信木罂渡黄河也是一策。这个旭烈兀更了不起,他渡河的法子既不是用船,更不是用木罂,而是用的马、木头和稻草。”

走到地图前,指着地图道:“他先是用计在原阳一带大张旗鼓地造船,吸引住郑将军的注意力。这一招,可虚可实,郑将军把他在这带的造船厂给清理掉了。他算准时机,轻军疾行,来到阳城附近,在这里,每个士卒分到一根长五尺、碗口粗细的圆木和一捆二十斤重的稻草,他就是用这些东西渡过黄河。”

廖胜功一拍脑门,道:“皇上,臣明白了。旭烈兀是把战马赶进黄河里,让士卒抓住马尾巴。一个骑兵和一个步兵一组,把两根木头并排着放,两个士卒骑在木头上,前面的士卒抓住马尾巴和控制方向,后面那个士卒不住地用稻草捆划动。他这是把稻草当桨用,渡河就容易多了。这主意真是高明!”

李隽眼里满是赞许之色,朱瑞祥有点想不通了,问道:“皇上,可是,郑将军也不是好惹的,郑将军听到风声,必然会率领海军赶去,足以把他打到河里去喂王八。”

赵良淳脱口而出道:“朱将军,你说错了。郑将军根本就到不了他渡河的地方,而且郑将军还会遇到危险,避免危险的唯一办法就是靠岸停泊。”

朱瑞祥更奇了,问道:“为什么?”

欧军行给他解释道:“旭烈兀早就算到郑将军必然要趁他渡河之时来个半渡而击,是以他才要稻草,用来对付郑将军。”

“你的意思是说他把稻草扔在河里,这也难不倒郑将军,我们有打捞船,可以打捞起来。”朱瑞祥一脸的迷糊,突然猛拍脑门,道:“我真是笨死了。稻草缠住木头,连在一起,可以连绵数十里,甚至上百里,根本就不可打捞。即使可以打捞,也要费很多时间,等郑将军打捞完,他早就过了黄河。”

李隽很是赞许地点头道:“你说对了,根本就没法打捞。光是稻草倒好办,里而有不计其数的木头,会把渔网弄破。如此之多的木头,不要说鱼网,就是铁丝网也是难以怕上用场。郑将军最好的办法就是靠岸,等稻草和木头流到下游去再去上游。”

感慨道:“旭烈兀的办法非常简单,说到底,一文不值。可是,就是这最简单的办法给我们制造了天大的困难。越是最简单的办法,越是不平凡!”

在历史上,军队跨越大江大河的确让将领们头疼,象韩信那样的大将之才自然不是难事,他不用船,用木罂就行了。而这个旭烈兀的法子更简单,简单到了原始的地步,但又不得不承认他很高明。

事实上,一根五尺、碗口粗细的圆木完全可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这点我有亲身的经历。两根圆木并排在一起,两个人骑在上面更不会沉下去。稻草二十斤一捆,在水面上当作桨用正合适,其产生的力量比木桨还要大。当然,需要的力量也大得多,不过,这些士卒都是精锐之卒,身强力壮,不是那些船夫所能比,还对付得来。

抓住马尾巴是为了得到一个牵引力,好控制方向,前进的速度更快。马在水里不会沉下去,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据《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在成都附近打了败仗掉进河里,就是抓住马尾巴逃出来的。

旭烈兀准备稻草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对付郑静和,木头和稻草混杂着流向下游,在漩涡、急流的作用下,稻草就会纠结在一起,无异于一根长长的稻草绳,把那些木头给缠住,整个河段就给封死了。在如此牢不可破的河段面前,不要说低技术含量的宋代无敌战舰,就是现代高技术含量的航空母舰都会感到威胁,郑静和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泊船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木料中有好多是给削尖了的,在这种情况下,无异于一把利锥,郑静和要是不选择泊船的话,唯一的结果就是船毁人亡。

至于辎重问题,旭烈兀根本就不用考虑,用不着,到了黄河南岸还有什么得不到的?富饶的中原要什么有什么,他一点也不担心。

当然,他是等军队流过黄河,向下游行进一段,离开他们渡河的地点,再把稻草打散,和木头扔在黄河里。数十万根木头,数百万斤稻草还有不把黄河封死的道理。

这一计策要想成功,还一个条件,就是河面不能太宽,水势要缓,不然的话,必然是葬身黄河。

这主意太出人意料了,廖胜功他们一阵沉默。他们之所以沉默,是因为旭烈兀带来的危胁,这威胁不仅仅是他的数十万大军,还有他的智慧以及杰出的军事才干。

“你们不用多想,他来了也好,免得黄河北岸的老百姓在他的魔爪中多受苦。”李隽已经恢复了常态,言笑宴宴,道:“当务之急,是我们要赶在旭烈兀真正发挥作用之前多打些胜仗,多消灭鞑子,最大可能地削弱忽必烈的实力。南线和西线开始围歼行动,我们的重心就放在东线!”

李隽如此说必然是有了对付旭烈兀的法子,廖用功他们的眼眼一下子放出光芒来了,道:“皇上圣明!”

旭烈兀这一渡河成功,还引发一个非常好的后果,那就是天才的造船大师周山获得了启发,他说“这一事件让我意识到无敌战舰的不足,要想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航运行自如,只有使用铁皮作为船体了,我决心研制更加高级的轮船。”

“三弟!”忽必烈远远看见旭烈兀在众将的簇拥下大步而来,很是激动,快步跑了过去。

自从旭烈兀西征以后,两人就没见过面,旭烈兀西征顺利,灭国数十个,但是战争本来就有很多风险,无异于刀头舔血,他在西征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凶险,也曾险象环生,生死悬于一线,此时乍见忽必烈,也是激动难已,欢呼一声:“二哥!”快步跑了过来,张开双臂投在忽必烈怀里,很是激动地道:“二哥,终于又见到你了。”

这话说起来很是轻松,可是其中蕴含着多少感情,只有亲历者才能说清楚,忽必烈也是心神激荡,拥着旭烈兀,道:“三弟,你回来了,你回来了就好。”

两人相拥一阵,这才分开,旭烈兀很是感慨地道:“大哥他,已经给南蛮害死了,小弟这次回来,就是要南蛮血债血尝。”

蒙哥死在钓鱼城下是他咎由自取,要是他不发动对南宋的侵略战争的话,他怎么会死在钓鱼城下?旭烈兀还真会颠倒黑白。

忽必烈很是赞同他的说法,道:“是啊,三弟,新仇旧恨,我们一起来算。三弟,走,到二哥的行宫去,我们好好谈谈。这些年,你还过得好吧?”把旭烈兀端详一阵,当年出征时的旭烈兀雄姿英发,现在旭烈兀依然是神采奕奕,活力十足,只是双鬓上多了少许华发,不用说是艰苦的军旅生活造成的。

“看来,你过得还不错。”忽必烈很是放心,拉着旭烈兀的手往行宫行去。

旭烈兀走在忽必烈身旁,道:“二哥,小弟没有听从你的旨意,把真定千里之地赏给了将士们,让将士们好好地玩了一场。小弟有矫旨之罪,纵军为匪之罪,还请汗兄处罚。”

真定惨剧,忽必烈早已知晓,久受汉文化影响,具有仁心的忽必烈对于这事很是不爽,可他还没有笨到一见面就追究旭烈责任的地步,更何况他现在太需要旭烈兀了,不要说只是真定一地百姓遭了殃,就是再有几个地方的老百姓倒了霉,他也会装聋作哑,装作不知,安慰旭烈道:“三弟,你这样做也有你的不得已。将士们跟随你东征,万里行军极是艰苦,要是不给他们一些好处,难以号令。”

忽必烈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对于其中的关键一眼就看穿,这话真的是说中了要害。旭烈兀原本以为忽必烈好歹也要数落他几句,没想到他竟是如此“宽宏大度”,心中颇有几许感动,道:“谢汗兄。”

“别说这些了,你还没到过中原,就到朕的行宫去看看,去看看中原的繁华。”忽必烈和旭烈兀上马,在侍卫的保护下,飞马而去。

“你们都下去。”忽必烈对群臣道。

群臣自是知道,忽必烈他们兄弟重逢,自有很多话要说,其中不免涉及到不该为他们知道的**,施礼后知机识趣地退了出去。

忽必烈把一杯热茶递给旭烈兀,道:“三弟,你尝尝,这是今年新出产的碧螺春。”

旭烈兀接过喝了一口,赞道:“好茶。”走到地图前,道:“二哥,我们多年没见,没想到竟是在这种情况下见面。按理,应该先叙兄弟之情,再议国事。不过,救兵如救火,现在军情紧急,我们只能先谈国事,再叙兄弟之谊。二弟,要小弟做什么,你说吧。”

听了这话,忽必烈是感动得不得了,他万万未想到旭烈兀如此无私,一见面就提让他头疼之极的国事,嘴上却道:“三弟万里而来,很是疲惫,还是先歇歇再说不迟。”

“二哥,你不用担心,这点风霜之苦,小弟还经受得起。”旭烈兀直入主题,道:“非常人才能成非常之功,二哥,你我皆为非常之人,当此非常之时必行非常之事。”

忽必烈脱口道:“好!那我就给说一下情况。现在的情况,对于朝廷很是不利,东西南三面都给南朝分割包围了,要是没有援军的话,要不了多少时间,我军就会全军覆没。三弟来得正是时候,你的大军可以机动使用,我打算以这些陷入重围的军队为饵,由三弟的军队进行奇袭,来个里应外合。”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办法,旭烈兀的军队是精锐之师,要是来个里应外合的话,吃亏的就是南宋军队。

“嗯,有道理。”旭烈兀问道:“二哥,哪里的情况最是紧急?”

忽必烈指着地图道:“这里,虞城。南朝的皇帝已经到了这里,大量的火炮已经部署在这里,我想他们是准备对这里下手了。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在你赶到之前围歼掉朝廷在这里的军队,以便腾出手来对付你。”

“二哥,最不紧急的是哪里?”旭烈兀问道。

忽必烈一下按在洛阳以西,道:“这里。南朝虽已控制了洛阳,但是他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吃掉阿术也不可能。南面,介于二者之间。”

“那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旭烈兀指着南线,道:“然后就是这里。把南线和西线的军队救出来,再来和南朝决一死战。”

他之所以如此设想,是因为他的部队要赶到前线还需要几天时间,也就是李隽说的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点时间。他一过了黄河就飞马赶来和忽必烈见面,固然有兄弟之情,也有商议军机之必要。

他的想法很不错,东线最是危急,等到他的军队真正发挥作用时,说不东线已经全军覆没了。权衡之后,还不如先救南线,再救西线,然后集中所有军队与李隽决一死战。

忽必烈摇头,道:“三弟有所不知,东线是必救之地。朝廷的三卫禁军和怯薛兵团大部都给包围了,要是不救的话,东线一失守,朝廷的精锐尽失。”

对于怯薛兵团和五卫禁军,旭烈兀当然知道那是忽必烈手里最为精锐的部队,即使其他军队损失了,只要这两支军队还在,就会东山再起,微一凝思,道:“只有这样了。二哥,小弟先率一部分军队赶去东线,后面的军队到了再开到东线去。”

他的主力还在黄河南岸快速东进,跟他赶到汴京的部队不过两万多,最好是等后面的部队到了再一起压上去。不过,现在的情况紧急,已经不能等了,他才如此说。

忽必烈有点无奈地道:“只能如此了。后面的部队,除了调到东线的以外,我会要他们去南线和西线。”三十万大军全压到东线,那也没有必要,不如分出一部分去其他两条战线。

“二哥所言极是。”旭烈兀把茶杯放下,道:“二哥,小弟这就出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