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373章 降维

新书 第373章 降维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长安城中,班彪也一脸疲惫地结束了创作。

他的《王命论》,终于写出来了!

洋洋洒洒千余字的雄文,从帝尧受命说起,重点阐述了高祖得天下的过程。

班彪看着自己呕心沥血的文章,心情澎湃,暗道:“世俗之人见汉高祖兴于布衣而得皇位,不通达其缘由,以为只是恰巧遭逢暴乱之世,得以举兵得势。而如今有些游说之士,竟把争天下比作逐鹿,好似侥幸捷足者便能得到。”

“他们都错了!”班彪朝空气猛地一挥。

“岂不见饿俘徒隶,饥寒失所,想有一套粗布短衣,一石粟米仍得不到,终于抛尸荒野,为何?因为穷达有命!连贫穷都是命中注定,更何况是天子之尊?”

他在文章里,总结了高祖兴盛之由,大概有五点:一是帝尧的后裔,二是身体形貌多奇异,三是神武而有征兆应验,四是宽厚明察而仁德忠恕,五是知人善任。

按照这排序,第一、二显然比后三点更重要。

“跋足劣马之车,不能驰骋千里的道路;燕雀之类,不能飞到鸿鹄的里程;楶棁小材,不作栋梁之用;凡夫俗子,不能任帝王之位。”

劣马、燕雀,指的是谁,不言自明,魏、蜀两王是也。

“《易经》说:鼎折足,覆公餗(sù)。就是因为不胜其任啊,天命难违,神器有命,强求觊觎汉家天下没有好结果。若是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遇折足之凶,伏斧铺之诛!”

“而真正的英雄,应当谨慎避祸,学习王陵、陈婴明于天分,杜绝韩信、英布的非分之念,不听逐鹿邪说,好好为汉守土,保护百姓,以待英主兴起后献出,如此,则不失为一长沙王,福柞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再看了一遍,班彪颇为满意,觉得此文足以批驳第五伦让人写的那些歪理邪说,剩下的事,就是散播出去。

他深知魏王心眼小,当初刚进长安时,就将复汉一派的一群遗老秘密处死,班彪当然不能暴露本名,否则必死无疑。为了谨慎起见,也不敢假其余人之手,只能自己抄。

班彪艰难地将一大摞笨重的竹简抬上案几,揉着酸痛的手腕:“无事,我写字快。”

“每天能抄两篇,五天就是十篇。”

“等慢慢散播出去,必能十传百,百传千,好叫世人知晓,王命在汉!”

……

“叔皮,这几日怎如此憔悴?”

班彪作为秘书郎,掌管图书经籍,他本就爱书,本职工作做得十分勤勉得当,但这几天却颇为疲乏,不但整个人瘦了一圈,黑眼圈也日益明显。

奉常王隆遇到他时,还当班彪这二十有一的小年轻不懂得爱惜身体,彻夜勘伐,少不了一番规劝。

殊不知,班彪白天里在藏书阁中忙活,暮鼓响后下班回到官员宿舍,又要阖门后,就着怎么点也不明亮的烛光,抄写他的王命论。

从日入抄到次日夜半,困倦得不行,就头悬梁,锥刺股,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

有时候被鸡鸣吵醒,猛地醒来,发现自己居然在案几上睡着了,墨迹未干的字粘在手上,竹简的痕迹印在面皮,那些理念也仿佛刻在了骨子里。

抄到第四天实在是撑不住了,遂告病休憩了一日,终于将十篇副本写完,竹简已告罄,又得想办法让家里送来——他不敢在长安大量购买,第五伦的绣衣卫鼻子很灵敏。

等班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入得宫中时,却发现各官署的官吏,都在捧着一些黄色的东西阅读、议论。

班彪好奇之下走过去,还被人塞了两份。

“《汉亡论》?”

“《过汉论》?”

拢共五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叙述了汉德已尽这个事实,除却回忆汉成、哀以来七亡七死,指出新朝之弊实发端于汉之外,也有讲述如今诸汉荒谬的……

尽是第五伦御用文人的作品,杜笃、伏隆等人文才本就优异,如今文章经过润色修正后,已颇为优秀。王隆得第五伦授意写的那篇,更不逊色于班彪文章,成了一柄柄利剑,每个字都戳在他心窝里。

到这时候他才意识到第五伦考策论的居心,但见三公九卿官署都发了不少,班彪顿时急了,第五伦究竟是动用了多少人手,一夜之间抄了这么多?

“这些文章……来自何处?”

“来自少府,听说大王令工匠作器械,自此不需抄写,一篇文章,一日就能复制百份!”

“日印百份、千份?”

这是降维打击啊,班彪不镇定了,面色愈发难看,相比之下,自己披星戴月,日抄两份算什么啊……

再低头去看,只觉得每个字都是第五伦和他的御用文人们对自己的嘲笑,这些字并非用手慢慢抄写,是没有灵魂的官样文章。

但他却不敢当众撕毁,只将其递给旁人,自己则蹒跚着走出宫,再请一天休沐。

然而长安城的士人,也开始在里巷散播这些东西,热烈讨论,声音嗡嗡入耳,有人关心的是,两年后的文官考试是否会以这些文章为模板,也有人念着那些“汉德已尽”的证据,深以为然。

第五伦将两项重大科技突破组合在一起,构成自己的宣发武器,让工匠们加班加点造纸开印,先印个上千份,在长安太学、五陵士林里传,最通俗易懂的那篇是承宫所作,可以让人念给不识字的人听。

除此之外,还让人写了些适合在街头散播的八卦文章,诸如卢芳本胡种,认匈奴单于为丈人行,做了儿皇帝,这胡儿编造的世系错漏百出,名为汉帝,实为汉奸;刘婴是傻子,文章夸大了其痴傻程度,还编造说,与其“皇后”同房还要几个傅姆帮忙指导;刘玄是无寸功而窃取汉帝之位,生活荒淫无度。刘子舆是假冒,自汉末以来,天下已经出了五十三个刘子舆云云……

这才是普通人能听懂并感兴趣的事啊,农忙已过,一些百姓闲着也闲着,晒太阳之余,凑在亭里听个热闹也不错。

粗俗,污蔑!班彪肺都快气炸了,民智愚昧,竟然信了这些小道消息,但诸汉确实不争气,至今还没一个能承汉高事业的明君出现。

他憋着气,又不能与人辩论,脸色憋得铁青,只回到了居所后,竟是呕出了一口黑血,趴在桶边,竟嚎嚎大哭起来。

“悲乎,我现在明白了,何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关注公 众号

四月份时,第五伦的宣传册子已经和大批新制的夏衣一起,送到了前线。

“真是好物什。”奉命率军征讨上党郡的前将军景丹,见到此物后啧啧称奇,一篇篇翻阅起来。

“这些文章,城内那些跟着鲍永,想一心为汉尽忠殉命之人,当真应该看看!”

景丹抬起头,望向被围了三阙的上党首府:长子城。

从三月份开始,短短一月时间,上党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

此郡隶属于并州,西边是河东的汾水盆地,东边越过太行山是河北平原,上党居于两者中间,郡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为两河要会,自战国以来攻守重地也。

秦、赵两国就为了此处,打了长平之战,当秦国全取上党,遂居高临下,制三晋之命,汉初韩信收上党,乃下井陉。

上党虽是四塞之固,东带三关,但西边面对河东时,除却一些丘陵外,并无太好的防御,更何况北汉政权已经大乱:刘子舆在迎亲路上忽然失踪,真定王与赵王相互指责,甚至爆发了战争,广阳王彷徨不知所措,而东边的铜马军则开始西进。

这节骨眼上,谁还管上党鲍太守死活?鲍永现在就是没有赵军援助的韩将冯亭,面对魏军举大军来击,只能节节败退,守于长子城。

奉命来到前线劳军的是郎官伏隆,郎官们经过一月培训后,被安排到了不同的岗位上,用第五伦的话说就是”实习“,伏隆因刚毅有节,被第五伦遣去典客官署。

到了典客任职,伏隆才明白为何冯衍身为元从,明明很努力想混上丞相之位,却越来越被边缘化。

他对魏王不顾汉中感到不满,直言这样会重蹈三秦王覆辙,开始夸大蜀军力量,吹嘘李熊之智,公孙之才。魏王没理会,展示岑彭之奏言,让冯衍驳之。冯衍最终没争过岑彭,就在酒后与郎官们说什么“吾入蜀之劳,毁于一旦”,颇为委屈。

他不敢怪魏王,遂将怒火转向岑彭,看不起这“降虏”,以为行伍老卒之见,坏了大事,以后若叫公孙述坐大,岑彭是要负全责的!

怎么,封侯加邑,一世富贵不够,还非得拜个丞相,当爹妈供着哄着才满意?

核心位置有限,有进就会有出,有的人登上热炕,也有人要下去坐冷板凳,决于上意。

后来冯衍总算后知后觉,领会魏王先取北方的战略意图后,又请命东行,吹嘘用三寸之舌,可以说得上党、太原投降,不废一兵一卒。

魏王只评了一句:“余以兵道取天下,将士征伐为主,纵横为辅。敬通劳苦功高,暂且在家休沐安逸富贵,不必奔波了。”

反手却点了伏隆来前线,魏王喜欢此子办事牢靠,又熟悉河北人物,一是一二是二,不会乱整幺蛾子。

有些人啊,少用他,反而是在救他。

伏隆道:“冯典客与鲍永为友,请命来劝降鲍永,然大王未允。大王说,鲍永偏执之人,欲劝其弃汉降魏,何其难也,不必白跑一趟。”

“冯典客只修书一封,由下吏带至此处。”

“大王没有说错,鲍永本人确实不可能降服。”

景丹这些时日算是见识到这个人的死硬了,鲍永有一定能力,曾大破本地的青犊流寇,被北汉封为中阳侯,且衣着朴素,爱护民众兵卒,没有什么可挑剔的点。若是在太平世道,景丹很乐意和鲍永结交,把酒言欢,但如今却兵戈相向……

“各为其主罢了。”

景丹如此想着,让人在土山上,将冯衍的帛信,连同第五伦的许多宣传册子射入长子城中。

冯衍写来的信,是专门针对鲍永的,只说汉时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民有七死而无一生,今人以为汉时一片晏然,以此为由拥护汉帝,实在是荒谬。

而这句话正是鲍永之父所言,被昏聩的汉哀帝下狱,又被王莽处死,杀鲍宣者不独王莽,亦是汉哀、董贤这昏君乱臣,如今反为汉尽忠,岂不谬哉?

又言,北汉自诩正统,然而塞北失陷,不出兵收复,上党被围,不出兵救援。兵威丧尽,国权日损,四方背叛,铜马西侵。刘子舆音信全无,恐怕凶多吉少,就算他还活着,亦是假刘,难道鲍永还要为殉节不成?

而魏王已定三辅,河东、北地从风响应。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若以上党一郡为敌,这是蚍蜉撼树,早晚事败身危,还请三思!

过了一日,城内射了回信,景丹打开一看,顿时笑了。

“鲍君长说,他与冯衍就此绝交。”

这封信,除却斥责冯衍欺骗朋友,背信弃义,将其骂得狗血淋头外,当真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叫景丹看了都有些喜欢。

“永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挈瓶之智,守不假器。是以晏婴临盟,拟以曲戟,不易其辞;谢息守郕,胁以晋、鲁,不丧其邑。”

“大丈夫动则思礼,行则思义,未有背此而身名能全者也!”

“仆虽驽怯,岂苟贪生而畏死之辈!曲戟在颈,不易其心,诚仆志也。”

立场如此坚定,看来不死不休,是免不了了。

看到这,景丹皱起眉来,值得注意的是,鲍永的信中,还透露了一个在景丹看来,颇不可信的消息。

鲍永坚信他侍奉汉帝刘子舆是真正的天子,但刘子舆如今去处成了个迷,有人说他在真定王那边,有人说被赵王软禁,有人说他死了,可鲍永这信中却扬言……

“诸王虽乱政,然吾主已东狩信都,得铜马众数十万附从,号曰‘铜马帝’,不日西驱来救上党,匡复汉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