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唐朝贵公子 > 第四百一十二章:感激涕零

唐朝贵公子 第四百一十二章:感激涕零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6:08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无福消受!

其实这话,真不是谦虚。

紫鱼袋?我陈正泰如今还缺人关注吗?

至于时刻入宫?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殊荣,可在陈正泰看来,这却也未必是什么好东西。

要是这后宫里头,哪一个几乎不受宠爱的后妃莫名其妙的有了身孕,那这算谁的?

不是我陈正泰的,这说出去也得有人信哪。

所以陈正泰决定再三推辞,好歹陛下给一点实惠性的东西吧,哪怕是多给几块地也好啊。

可李世民却坚持道:“且不论你我乃是君臣,但说长者赐,不可辞,却之不恭。也不能这般一味推辞了。就这样吧,往后要时常入宫来拜见你的母后,看看你母后的身体。”

这算是把话说死了的节奏了,陈正泰自觉无话辩驳了,只好乖乖地道:“喏。”

李世民随即将目光落在长孙冲的身上。

他现在突然发现,这个外甥实在讨人喜欢。

虽然从前总觉得长孙冲是个糊涂孩子,可现在……横看竖看都很顺眼,于是感慨的对长孙无忌道:“无忌啊,你生了一个好儿子。”

这简短的不能再简短的话,让体会了过山车的长孙无忌,一时手足无措。

毕竟一开始,他还沉浸在自己的妹妹驾崩的痛苦之中。转过头,发现自己的儿子竟把武楼给点了,长孙无忌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下要完。可谁晓得,转眼间,大悲竟又变成了大喜,原来儿子烧了武楼,是因为要救自己的姑母。而自己的嫡亲妹妹,竟是死而复生了。

一想到这个,他便觉得今日自己的脑子有些麻木,心里感慨万千,这人生真的无常啊。

紧接着,陛下的这一句你生了一个好儿子,令长孙无忌顿时心花怒放。

当然,这不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得到了夸奖。

而是他很清楚,陛下对于冲儿的态度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陛下一旦对长孙冲的态度变成了信任,那么对于长孙家的未来而言,必是有着巨大的裨益。

长孙无忌忙道:“陛下,犬子……无状,竟敢火烧……”

李世民摆摆手,神色轻松地道:“这无妨,不过是一个武楼而已? 只要观音婢无恙,即便是把宣政殿烧了,那也是有功的。”

长孙无忌忙点头? 他还是清楚陛下对自家妹妹的在意的!

等过了半个时辰? 又熬了一碗粥来? 给长孙皇后吃下,长孙皇后气色恢复得更好了,此时神志清醒? 得知陈正泰看出自己的症状? 为了急救,居然敢带着长孙冲跑去武楼放火,心里不禁唏嘘。

此时不免对李承乾道;“太子? 你这师兄是很有本事的人? 众皇子和你年龄相差不小? 你们兄弟之间? 难以守望相助。可陈正泰既是你的师兄弟? 也是你的妹夫? 你素来性子急,凡事要多听听他的意见。”

这是长孙皇后的真心话。

为人母亲的,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

自己这个儿子,聪明是聪明,唯一的美中不足? 就是性情不好? 说难听一点? 这种性情不稳的人? 其实是不适合做天子的。

可他是嫡长子啊,又是自己亲生的,他将来不做天子? 谁来做呢?

就在方才,即将弥留之际,长孙皇后以为自己与这个世界将永远隔绝的时候,除了对于这个世界的惋惜之外,便是担忧这个儿子了。

想到没有了自己在这个世上,没有了自己的袒护和庇佑,皇帝这么个如钢铁一般的性子,再搭上太子这烂漫的性情,这世上再没有人给他们父子二人居中调和,天知道最后会发生什么。

任何太子一旦被废黜,结局都是极悲惨的。

长孙皇后觉得自己已经死去了一次,正因如此,才知人生可能随时遭遇不幸,因而做了这么个交代。

她一直都觉得,陈正泰性子好,为人也忠直,绝对是一个可以托付性命的人,他今日急救她,担着巨大的干系,若是她不能醒来,陈家只怕未来的恩荣便要不再了。可即便如此,陈正泰依旧挺身而出,这不是普通人可以下定决心的事。

让太子凡事都和陈正泰商量,能让长孙皇后安心,将来她当真驾崩,也可瞑目了。

李承乾眼角的余光,感激的扫了一眼陈正泰,而后乖巧的应下:“是,儿臣记住了。”

“这便好。”长孙皇后面上带着欣慰,她知道李承乾不是一个听话顺从的人,不过……好像这句话,李承乾应当会听进去的,这两个小子,本就性子契合,又是玩伴,这么多年在一起,没见红过脸。

长孙皇后随即道:“陛下,臣妾有些乏了,当歇一歇,现在已无事了,陛下就不要担心了。”

李世民细细地观察长孙皇后的气色,觉得不错,此时总算放下心来。

于是他道:“既如此,那么观音婢好好休息。”

说罢,他便带着太子和陈正泰等诸人出了寝殿。

随即,李世民亲自到了武楼一趟,这里的火已熄灭了,值守的宦官和禁卫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纷纷来请罪。

李世民则是高兴地道:“你们何罪之有呢?说起来,你们救火还有功劳呢,每人赐一个金饼吧。”

当然……毕竟是好端端的一个配殿,里头有不少李世民的心爱之物,也不知抢救出来了没有,李世民还是觉得有些可惜的,可和长孙皇后的性命相比,这些显然就微不足道了。

他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和颜悦色地回头对众人道:“走,去文楼,教人煮茶,朕许久没有这样轻松快活了。”

于是众人便随李世民至文楼,这文楼在宣政殿的左侧,与武楼相对,不过李世民不经常来,他不喜欢文楼这个名,太酸腐。

进了楼,他率先坐下,接着又命人赐座。

李世民这才叹口气道:“尔等都是朕的至亲之人啊,平日也难聚在一起好好的说说私话,今日倒是难得凑一起了。”

长孙无忌忙道:“是臣的错,平日走动的少了。”

李世民就笑着道:“无忌从前一直喊朕二郎,可现在……喊陛下的时间比喊朕李二郎的时间要多了,说话也变得比从前拘谨了许多。”

长孙无忌莞尔一笑,现在突然出了长孙皇后的事故,似乎一下子让长孙无忌感慨良多,生命如此脆弱,有的人说不见就可能不见了,这些年,他醉心于官场,每日都在揣摩人心,现在突然有一种大江东去不复返,人还是该珍惜眼下的心思。

虽然李世民是想说一些私话,不过一群大男人凑在一起,很快这话题,便又关注到了朝中。

李世民道:“百济那里……听闻是其王太子登基,这王太子成了新的百济王。而现在的百济王,却还在长安。百济国可能已派出了遣唐使,不日将抵达长安,正泰,对这百济国,你应当是知情的,你有什么看法?”

陈正泰道:“百济立国已有四百年之久,这是三韩之地,他们的宗王,在那里扎根极深。我大唐想要击溃他们很容易。可要是派遣唐军占领他们的州府,将百济辟为州郡,只怕就有些难度了。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行,只是占领所需的花费多,还有剿除这无休止的反抗,只怕会引发入不敷出。而且……拿下了百济,势必会引发新罗的警惕,到时,我大唐又要元整新罗吗?即便是拿下了新罗,又还有倭国,此三国,于我大唐而言,暂时陆路不通,这一次我们击溃了他们,杀入了王城,将与我们敌对的百济王绑缚来了长安,已经对百济形成了巨大的威慑。所以儿臣以为,这王太子若是派出了遣唐使,与我大唐交好,只要他们肯顺从,愿意视大唐为上邦,那么……也未尝不可。”

李世民认同地颔首道:“房卿等人也是这样想,点到即止嘛。”

陈正泰随即又笑道:“可若是点到即止,却也不成。”

“嗯?”李世民狐疑的看着陈正泰:“你继续说下去。”

陈正泰道:“让其为藩属,是因为我大唐控制不便。可这并代表,我大唐只取其名分。所以儿臣的意思是……这百济……事关的乃是我大唐对外羁縻诸藩的基本国策,也是未来诸藩国的一个标榜。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看着陈正泰:“看来你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谈不上,儿臣的意思是,百济若要称藩,除了必要的所谓上贡称臣之外,还需满足我大唐几点要求。如若不然,这样的藩国,不要也罢。这其一:既为大唐藩国,那么,我大唐还是需派出流官前往百济。”

“派遣流官?”李世民愣了一下,忍不住道:“既然不置州县,派流官做什么?”

陈正泰便道:“这流官,当然不是直接管理他们的百姓,而是要像他们派遣的遣唐使一样,我大唐为了顺应百济民心,理当派驻流官,抵达百济,在百济之后,建立官署,职责嘛,当然是监视百济国君臣的举动,若是有百济君臣残害百济百姓的,我大唐难道可以坐视不理吗?又或者,有我大唐的钦使前往百济,自然需要流官负责招待。还有大唐的商贾、遗民,过境此地,也需百济的流官办理相关事宜。”

李世民暗暗点头,派一些人员去而已,想来百济国的反弹不会很激烈,而大唐有的是官,都快人满为患了,丢一些出去,也是无妨。

李世民便道:“你的意思是,派出使者?”

“不是使者。”陈正泰很认真的道:“而是要让百济国专门设立一个官署,此官署名,可称为监察院或是御史院等等,主官由我大唐派出,最好从御史里挑选,抵达百济国之后,负有记录百济朝廷动静,纠弹百济百官朝仪,侦察与逮捕贪赃枉法的百济不法官吏,同时,在这监察院之下,还需设有一个专门的监狱,负责审问和关押。当然,名目上,这个监察院,还是隶属于百济国,只是所有的官吏,都受我大唐派出的御史指派。”

李世民皱眉,这样……百济国就未必肯接受了,这不等于将一半的司法权,交给了大唐?

当然,现在的百济国,可谓是风雨飘摇,他们倒是想不接受都难。

“除此之外。”陈正泰继续道:“还需让百济开辟一个港口,令我大唐在百济建立水寨,使我大唐可驻扎一部分水师。现在百济的水师已经全军覆没,他们现在面临新罗和高句丽人的威胁,我大唐愿用水师保护他们,想来他们也不会不接受。”

“这其三,便是准许百济各州县与我大唐通商,甚至建立供我大唐商贾们歇息和交流的商业会馆。”

“陛下,有了这三条,这才算是有了藩属之实,而非我大唐只取百济国一个名分。”陈正泰似乎对此,有过很深的考量。

他见李世民还在推敲,便又耐心地分析道:“建立监察院有一个好处,一方面可以监视百济君臣,使其对我大唐完全顺从,另一方面,也可惩治一些贪赃枉法之徒,赢得百济的民心。若是有人反唐,也可以贪墨的名义,将其掐住。建立水寨,一方面可让我大唐的水师保护来往的百济的商船,也可使我大唐得水师,有了一个可以新的补给点,一旦大唐与高句丽开战,大唐水师可以自百济和三海会口同时出动,使高句丽首尾不能相顾。何况驻扎了军马,也可使百济君臣们不敢胡作非为,是保障了监察院的权威。这其三,建立商会,则是大规模的百济进行贸易,贸易的过程之中,我大唐商贾便可深入他们的州县,与地方上的世族、贵族甚至州县官长,建立稳定的联络渠道,既可挣钱,销出我大唐的宝货,也可使百济最基层的州郡,再离不开我大唐了。”

………………

今日第一章,别急,还会继续写,下午休息了一下,继续开足马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