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四百三十八章 天文数字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四百三十八章 天文数字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2 20:46:04 来源:书海阁

第438章 天文数字

高祥颔首点头。

却笑了笑道:“说起海关,于谦那儿,倒是下了一份公文来。”

海关和太平府一样,都隶属于郡王府之下,理论上并不属于太平府的下属衙署,因而他们若是要与太平府交涉,只需下达公文,却不需奏报。

张安世对于海关的消息,是最上心的。

毕竟这关乎着银子。

因而张安世饶有兴趣地道:“什么公文?”

“海关那边,询问太平府能否拨出一块土地,三百亩上下,用以筹建学堂之用。”

张安世听罢,不由道:“要筹建学堂,竟不先上奏本王,这个于谦,搞什么名堂。”

高祥笑了笑道:“应该这只是草案,还未有完整的章程,现在只是先询问一下太平府这边的态度。”

张安世心里了然,如今太平府上上下下,大多都是如此,因为人才紧缺,许多冒出来的行业,大量需要人力。

因而,大家也开始效仿官校学堂的模式,譬如现下的海关,它既需要一批缉私的人员,且要求纪律严明。这些人,不只作为武力保障,同时还需这些人能识文断字,并且有足够的算学的能力,除此之外,大量的海关文吏,对算学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若是市面上去雇请,费时费力,而且未必能招募到自己想用之人。

想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专门开设一个学堂,招募生员,且承诺这些人将来毕业之后可直接进入海关,需要什么样的人,可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

张安世此时却忍不住道:“三百亩的地,这学堂的规模可是不小,于谦这个家伙,心大的很啊!”

高祥道:“下官这边,地是可以想办法拨付的,不过诚如殿下所言,这占地太大了。”

张安世想了想道:“等他的章程奏报到了郡王府,再计议吧。”

高祥点头,却是抬眸看了张安世一眼,道:“还有一事……”

张安世道:“你尽管说。”

“各府县,有不少人下文来责问……”

张安世听了,不由得皱眉起来,冷哼一声道:“我们素与其他的府县,没有什么瓜葛,他们下文来做什么?这些人,不必去理会。”

高祥道:“是。”

高祥所奏报的,确实牵涉到了各府各县的问题,大量的海外特产流入,从花椒到蔗糖、香料等等,且因为大规模的流入,价格已经能够让普通人接受了。

再加上大量天竺国的棉花引入,这天竺土地肥沃,日照条件又好,因而广泛种植了大量的棉田,且价格低廉,棉花的特点便是质地轻,因而一艘海船承载的棉花也多,若是摊去运输成本,依旧有利可图。

栖霞这边,不少作坊,将这棉花纺纱,此后制成布匹,居然价格,远低于时下的布匹。

大量的生产原料进入太平府,太平府生产加工之后,货物可谓是堆积如山,除了太平府的军民百姓使用之外,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外销了。

可眼下,直隶倒还好,新政推行之后,各种商货进入千家万户,可其他的府县,已经开始发现,许多的货物,开始慢慢渗透了。

质地更好且价格更低廉的棉布,以往价格高昂,现如今且慢慢平价的蔗糖、香料以及花椒。

尤其是棉布和蔗糖,前者可以让人穿暖,而后者,对于此时的百姓而言,糖历来乃是奢侈品,属于可以与肉等价的。

且此时的糖类食品,在这个时代人而言,营养丰富,大抵和老母鸡差不多的意思。

这蔗糖的价格,却与从前不同,不再是高不可攀。

许多府县,尤其是当地的父母官,显然对于太平府的货物,都有天然反感的,下头的官吏,便索性在各处的码头设卡。因而不少的商贾,怨声载道。

只不过,起初确实是这样,可很快,情况开始慢慢发生了改变。

因为这些吃拿卡要的官吏,很快发现,从前押着这些货物的商贾,渐渐换了人,不再是穿着布衣,脚踏着布鞋的商人,摇身一变,居然是儒衫纶巾的读书人。

这些人根本不将寻常的官差放在眼里,船到了岸,便立即有人负责接驳货物,官差们还未上前,这人只轻描淡写的抽出一份名帖,而后,便对其置之不理了。

这些寻常小吏,都是本乡人,只看名帖,立即不敢怠慢,莫说刁难,只怕还需向来人行一个礼,高呼一声老爷。

而至于县里的县令、县丞、主簿、都尉、巡检人等,虽不是本乡人,可得知了奏报之后,也都不吱声了。

各府县采用的虽然是流官,可朝廷任免一县官吏,真正在官之列的,也不过区区数人而已,整个县里,某种程度而言其实是乡村自治。

而乡村自治的本质,是士绅自治。

对于父母官而言,差役是本地人,士绅是本地人,只有自己是外人,所以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要与本地的士绅打好关系。

毕竟,大明朝廷可不存在所谓给县里的大量拨款,几乎所有的钱粮,或是县里遇到什么事,都需仰仗士绅们筹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可偏偏这些士绅,在本地盘根错节,经过百年的繁衍,还有各种所谓门当户对的婚丧嫁娶。其本质,无论他们是县里东边的还是西边的,相距多少里,说穿了,他们都是亲戚,不是这家女儿嫁给了那家的儿子,就是那家的儿子曾得那家的提点,乃是那家人的门生。

可以说,得罪了一个,就等于统统得罪了。

一旦父母官违背本地的士绅,那么什么事都不用干了,人家若是要给你下绊子,轻而易举。

何况,这些人大多都有功名,甚至还有一些族人在外为官,真要翻了脸,人家还未必瞧得起你这区区七品县令。

正因如此,捏着名帖的县令,哪怕对于这些货物再反感,或者对押运之人居然牵涉到书香门第的子弟再如何觉得匪夷所思。

可这个时候,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起初,这种事还只是遮遮掩掩,或者说,还是少数,可慢慢的……这样的事居然开始泛滥起来。

县里的官道和码头,大量押送货物的车马与船只,比之往年不知增添了多少。

参与的士绅人家,竟也不少。

此时,各府县的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渐渐有了危机感。

他们觉得这样放任下去,不是办法,当下便上奏朝廷,恳请朝廷禁绝此事,另一面,下文太平府,让太平府这边‘规矩’一些。

至于士绅,他们反而是不好苛责的。

毕竟向朝廷奏报,这是自己的职责,和太平府交涉,那太平府能将本官如何?

可当地的士绅不同,大家都在一个屋檐下,直接开了这个口,就等同于撕破了面皮,踩着了别人的尾巴,妨碍了别人发财,难保没有可能出什么事故了。

张安世对于这些气急败坏的父母官,当然是理也不理的,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至少张安世自己,就从锦衣卫得知,现如今太平府里头,兴起了某种代理概念。即商贾负责生产,而货物的集散,则交由各府县的当地人,由他们自行押运货物回乡兜售。

至于这些来代理人,到底是什么来路,张安世不在乎,反正货物这东西,谁卖不是卖。

因而现在栖霞这边,愈发的热闹,而且还多了几分夫子庙才有的文气,不少读书人涌现出来,住店、打尖、听戏,好不热闹,甚至挥金如土。

这倒让锦衣卫这边,一下子来了精神。

现在要凑人头,各藩镇的弘文馆,还缺人呢。

不过盘查之后,却发现这些大行其道的读书人,都拿着各大作坊,还有许多远洋船行的凭书。

这种凭书,大抵都是当地的商户们开具的,证明彼此之间有业务上的往来。

他们拿出这样的凭书,校尉们也只好泱泱而去。

只是这些奏报到了文渊阁和各部,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这种事的危害也是不小的,尤其是大量棉布的流入,使者原先乡间的土布彻底失去了市场,原先较为平静的男耕女织,被大大的破坏。

太平府的布匹花色固然好,还经过了染制,价格因为大规模生产,较为低廉,几乎让许多地方的土布直接绝迹。

而佃户们失去了许多的生计,从而更加难以负担租金的负担。

许多的壮丁,要嘛随人去押运货物,要嘛进入了县里或者府城,为人搬运货物,当然,更多人选择……流入太平府。

这其中受害不小的,依旧还是士绅。

人力的缺失,使的土地的租金不得不一降再降,才可招募佃农耕种。

因而,这些人最是气急败坏。

甚至有人闹到了县学和府学,要求学正和县谕们严惩与太平府勾结的读书人。

夏原吉对此,还是颇为忧心的,毕竟他是户部尚书嘛。

此时,他眉头透着几分忧心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乡间人丁若是大减,必然会大量的粮田荒芜,长此以往,往后的夏粮怎么办?朝廷和百姓无粮,是要出大乱子的。”

众尚书各自喝茶,看似是漫不经心地说着此事。

可实则却是各有自己的心思,越是谈论大事,反而要越显得轻描淡写的样子。

而越是谈论小事,反而越要显得急切,表露出激愤之色。

因为小事无伤大雅,也几乎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大可以激烈一些,显明立场。

可这样的大事,直接牵涉到了国计民生,这就不是好玩的了,一言一行,都极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胡广听了夏原吉的话,便道:“的确,无农不稳,这是大事,确实不可轻视。何况不少读书人,如今竟与商贾无异,也不知各地的学政、教谕们怎么管教的,真是斯文扫地。”

胡广显得既担心又带着几分气愤。

众人又陷入了沉默。

兵部尚书金忠没吭声,他也担心粮食的问题,新政不是不可以推行,可粮食却不能少了。

礼部尚书刘观此时笑了笑,于是在这一群皱着眉头的人里,就显得太与众不同了。见他笑,众人都不免狐疑,夏原吉率先问道:“刘公有何高见?这读书人的事,可是和礼部息息相关,倘若礼崩乐坏,刘公可是难辞其咎。”

刘观道:“圣人也没说过读书人不能经营吧?这与礼崩乐坏又有什么关系?”

夏原吉挑眉道:“可是言利……终究……”

刘观道:“若是言利就要管束,那购置土地,是不是言利?将土地租赁给佃农耕种,是不是言利?要这样说的话,那索性,大家都不言利了,都效仿太平府,岂不是好?索性将土地,统统都分出去,这样便算是在根子上,解决了当下的隐患。反正也无利可言了。”

夏原吉脸微微一红,道:“话不是这样说的,这样说来,刘公莫不是认为,眼下各府县奏报的事……理所当然了?”

刘观立即道:“老夫没这样说。”

夏原吉追问道:“那到底怎样的说法?”

刘观脸不红气不喘地道:“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伱们先争论,哪一边有道理,老夫便附议谁。”

这话就太无耻了点了!

碰到这么个墙头草,夏原吉一时之间,直接语塞无词。

说实话,若非是同僚,夏原吉想给他两个耳刮子。

“无论如何,粮食的问题,不是闹着玩的,就算读书人的事,可以缓议,倘若因此引发土地荒芜,粮产大减,来年若是遭遇了饥馑之年,我等便是千秋罪人。”

众人都看向杨荣,杨荣沉吟片刻,道:“诸公……只看了奏报,可我这儿也有一份奏报。”

一下子,大家愈发的沉默。

杨荣道:“这是詹事府大学士杨溥呈送上来的,他命一些詹事府的人,往各府县早有过调查,上头是这样说的,以往的时候,士绅租赁出土地,交佃农耕种,农人缴佃租五成。”

“除此之外,还需负担朝廷的赋税、徭役,因而,落在佃农之手的,不过区区三成粮而已,若非灾年,这三成的粮,确实勉强能够糊口度日,可有的府县;却需上缴佃租六成至七成,盖因此地人丁多,而土地少,士绅不愁地租无法租赁出去。”

杨荣顿了顿,又道:“现在各府县的奏报,却是说,因为人丁减少,再加上失去了土布的收益,佃农们无以为继,只好相继逃亡,可细细思来,若是佃租降为两至三成,佃农的生活是否可以改善,能够安心务农。”

“其次,还是粮税的问题,杨溥学士所派人细细查过的情况,可谓触目惊心,朝廷所定之粮税,历来不多。可地方上各种名目的摊派和苛捐杂税,却是不少。不说其他,单说损耗这一项,便要求农人自付,说起损耗……为何太平府可以解决,可为何……各府县却加征于民?”

这一番话下来,文渊阁里的众大臣竟是哑口无言,说不出的尴尬起来。

事实上,这些事,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的。

不过杨荣觉得不合理,因而提出。

有人觉得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乃默许的规则,无法打破。

在座之人,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其实即便有争议,他们都有各自的道理,就看大家侧重点在哪里了。

杨荣自然也清楚大家的心思,他微笑道:“所以啊……总算土地要荒芜,依我而言,真要有土地,愿意降租,还怕没有百姓耕种?说到底,就回到了方才的问题上了,还是言利。贩货的士绅在言利,愤怒而起的士绅也在言利,只是彼此之利不同罢了,没有谁高谁下。”

夏原吉依旧忧心忡忡地道:“话虽如此,道理也是这个道理,可……户部这边,还是有所担心……”

杨荣道:“那就再看一看吧。这些奏疏,我等拟票时,还是建议陛下留中不发,且看后续。”

夏原吉叹道:“现下也只好如此了。对啦,现在京城里头,都在说,如今出了一个于谦。此人,诸公可有听闻吗?”

刑部尚书金纯道:“略有耳闻。此人似乎主持海关,是个举人,不过胆气足得很,听闻城阳侯府的一批货,前些日子被他所扣押,还勒令城阳侯补税……”

众人听这金纯说罢,都不禁莞尔。

“此人胆大如斗啊!”

……

永乐十九年初夏。

于谦抱着一沓账目,来到了郡王府。

对于郡王府,他是熟得不能再熟悉了,说是回家也不过分。

等见着了张安世,于谦依旧如往常那般规矩地行礼道:“见过殿下。”

张安世朝他颔首,随和地道:“这些天,本王一直盼你来,可你却少来走动。”

于谦道:“海关事务繁杂,下官抽不开身。”

张安世指着他手里抱着的东西,眼带好奇道:“这是什么?”

“从海关筹建至今的账目,以及大量的收支,特请殿下过目!”

张安世听罢,顿时兴趣盎然,道:“哎呀,本王可是久等多时了。”

喜欢我的姐夫是太子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我的姐夫是太子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