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四百九十三章 震惊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四百九十三章 震惊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2 20:46:04 来源:书海阁

第493章 震惊

朱棣显然对域外之事,极有兴致。

他看着郑和,而郑和则躬身道:“奴婢扬帆,先经天竺,随即远渡重洋,走的乃是当初邓健的路线,先至一处大陆,随之一路沿着这大陆的沿岸前行,绕行了足足数千里,一路向北,抵达了这极北之地。”

朱棣一面认真地听着,一面低头看着海图。

郑和又道:“此地亦是土地肥沃,多是白面红法之鬼状,似是分裂为诸国,倒与我中国先秦时相似。”

“先秦?”朱棣惊奇地道:“是春秋?”

郑和道:“大抵如此,此地有大小邦国数十上百,彼此攻伐,又或连横合纵,已征伐数百年。”

朱棣颔首:“征战数百年,倒是亏得他们能闹腾。”

郑和道:“奴婢也是这样想的。”

朱棣揶揄地看向张安世,道:“张卿,你不是也对海外的事极有兴趣吗?张卿如何看待?”

张安世的话却是出人意表,只见他道:“征战数百年……臣才觉得可怕。”

“哦?”朱棣道:“何以见得?”

张安世便道:“长年累月的混战,必定使其士农工商,统统都为战争服务,为了不使自己战败,那么必定要舍弃一切毫无用处的繁文缛节,将所有的物资和财货,统统投入军备之中,且必定要推崇武力,一切文人,也势必追求简单有效的阴谋权术,而不会陷入清谈。其对战争空前的重视,也势必会令他们的战术不断的更迭。”

张安世想了想,也打算引经据典,于是道:“就好似是战国时一般,起初是李悝变法,使魏国强盛,又创下魏武卒的军制,以至魏国强极一时,于是各国为了生存,就势必纷纷变法。此后赵武灵王,开始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达到顶峰,各国见状,必定迅速跟进,此后,便又有了楚国的吴起变法,燕国启用苏秦、乐毅,秦国的商鞅变法。”

“为使增强国力,外御敌国,各国无不屡屡更迭内政、军事,且使匠术也随之战争,不断的更迭,臣听闻,战国时许多锻造兵器的技艺,即便是放在数十年前,我大明的匠户,也未必能与之争长短。所以臣以为……还是要警惕为宜,切切不可姑息。”

朱棣听罢,倒是认真思索起来。

其实对于许多事,像朱棣这样的人,一点即明。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当时天下最动荡的时期,可同时,也是变法和武器以及战术更迭最快的时期。

几乎数十年功夫,就出现一种新的变法,出现新的霸主,而很快,其他各国纷纷效仿学习,在此基础上,又更迭出更新的东西。

于是朱棣深以为然地道:“张卿之言,不可谓不深思熟虑,我中原一旦安定,则势必要承平,承平日久,也未必是福。只是而今天下承平,当如何才能杜绝承平散漫之心呢?”

张安世道:“臣……以为,当定下一些章程,只是如何拟定,却还需太子殿下来主持。”

朱棣便看向朱高炽道:“太子与张卿、金卿人等好好议一议,拿出一个章程来。”

朱高炽称是。

朱棣又看向郑和:“这样说来,这如赤鬼一般的诸国,不可小看,郑伴伴可还有什么要进言的?”

郑和道:“我大明的诸多财货,都受他们的喜爱,奴婢船上的一些人,与他们交易,即便寻常的瓷器,他们也愿争相购置,除此之外,其国对于航海,也颇有兴趣,其中有佛郎机国,他们精通航海术,还有英格兰国,亦对航海颇有兴趣,奴婢还听闻,他们与东边的大食人,亦是征战不休,只是百国林立,彼此攻伐,实在混乱不堪,奴婢也无法尽言。”

朱棣听罢,不由得唏嘘,感慨地道:“此地若是出一个始皇帝,更为心腹大患。”

郑和又道:“至于这沿途,奴婢经一大洲,上一次航行,其实就已抵达该洲东岸,只是此番航行才知此洲之巨,该洲人肤如黑炭,多为土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此地虽不贫瘠,不过许多落脚的船员,一旦靠岸,却容易滋生疾病,幸赖船上备有芜湖郡王所产的药物,竟可治愈。”

“该洲从奴婢的航程来看,只怕不下中原三倍,亦是不容小觑,奴婢回航时,留下了数百人,于各处的口岸,令他们驻留,待来年再下西洋,再派船只去补给……”

朱棣颔首。

郑和又道:“再有天竺国,天竺国亦是百国林立,其中还有诸多当初蒙古人征伐所存之汗国,奴婢此番回航时,再天竺进行过较长时间的驻留,在天竺一大岛,花费重金,购置了土地,建立了一处码头,也了解了天竺的风土人情……”

朱棣道:“莫非这天竺,与那佛郎机所在之国,也是先秦之时吗?”

郑和道:“正是。”

朱棣:“……”

朱棣心里其实觉得很意外!

说实话,朱棣其实是有些不理解的,在根深蒂固的思想之中,至少朱棣是认为,天下遂归于一统乃是常态的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所谓大一统,早在汉朝时,就已成了深入骨髓的主张。

原以为天下其他各洲,也必是如此,今日方知,原来大明才是那个异数。

朱棣皱着眉头楠楠地道:“诸多汗国……”

他背着手,皱着眉头,来回踱步,显得心事重重。

张安世看着不语的朱棣,骤然明白了朱棣的心意。

说到揣摩上意,乃是张安世的长项,于是气势汹汹地道:“陛下,暴元祸乱华夏有百年之久,不曾想,这域外竟还有这样多的暴元残党,太祖高皇帝虽以布衣出身,却驱逐鞑虏,陛下乃太祖高皇帝高皇帝子孙,理应继承太祖遗志,驱逐暴元,还我……还天竺人河山。”

一下子的,这话就像突然炸锅了一般,下头百官开始窃窃私语。

他们深知张安世是个什么德行,这家伙平日里还算平和,现在却突然气势汹汹的,十之**这家伙是揣摩了上意。

可若是陛下如此……这莫非是要……

朱棣听罢,则是微笑道:“元人残暴,使我华夏涂炭,不曾想,天竺人竟也遭此劫,哎……”

郑和在旁道:“陛下,其实……那蒙古诸汗国,还未深入天竺,大多只在西域一带……这……”

张安世立即道:“这就更糟糕了,暴元侵略成性,势必要南下,到时……”

朱棣没等张安世把话说下去,便压压手道:“好了,好了,天竺国的情形,先上一道章程,再做定论。”

顿了一下,突然想起了什么,却是看向郑和道:“至于那捉拿的赤毛鬼,过几日押解来见。”

郑和道:“奴婢遵旨。”

一场朝会,就此结束。

朱高炽出宫的时候,领着张安世。

二人先是一前一后,此后并肩而行。

朱高炽这才低声道:“方才在御前,你那一番话,颇有道理。只是现在父皇要本宫上一道章程,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张安世笑了笑道:“姐夫,从前有一个说法,叫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倘若如此,或可解决了。”

朱高炽背着手,学着朱棣的样子,阔步而行,一面道:“可是安世,伱不要忘了胡惟庸。”

所谓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这里头涉及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地方上有经验的官吏和武将,他们在一步步上升的过程中,势必会培养出大量的亲信和下属。

譬如一个人,在经历了知县、知府、布政使的过程中,他定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一个班底,而这个班底之人,随着此人最终进入中枢,甚至成为宰相或者内阁大学士,那么此人不但获得了中枢大全,而且其门生故吏,也遍布于天下,经过他的培养之后,其门生故吏也担任各处要职。

正因如此,才是胡惟庸败亡,或者是历朝历代,相权尾大不掉的原因。

当然,历史上也有许多的尝试,既然如此,那么皇帝就干脆频繁地去更换宰相,一两年换一个新的。

可这样,却又导致了新的问题,即人家位置还未坐热,又有人取而代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政令无法延续。

因此,现在才催生出了所谓内阁制,内阁制的大学士,往往起于翰林,几乎没有任何地方上的经历,一辈子可能都在京城为官。

而翰林的工作,往往也只和文字打交道,使这大学士,彻底沦为了秘书机构。

这样的做法,确实解决了胡惟庸的问题,可新的问题是,相权虽然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且因为没有真正经历过大风大浪,没有治理一方的经验,固然其政治的智慧足够,却无法做到知悉下情。

张安世自是明白朱高炽的顾虑,便又笑了笑道:“姐夫,这也未必没有办法。”

朱高炽顿时抬眸看向张安世,道:“哦?说来听听看。”

张安世却是道:“现在就算说了,姐夫也认为我信口开河,只有眼见为实。至于这章程的事,就交给我吧,我送一份大大的章程给陛下,保管陛下满意。”

朱高炽笑了:“你这家伙……”

他露出几分无奈之色,却没有继续说下去。

对于张安世,他是极度信任的。这家伙是他从小看到大的,折腾的本事有,可办事的本领却也不少。

当即,他道:“父皇性子急,你赶紧一些,否则到时必是本宫要受父皇的责备。”

张安世信誓旦旦地道:“姐夫放心便是了。”

朱高炽此时又想起什么来,便道:“那天竺国,你为何要喊打喊杀?”

张安世道:“倒并非针对天竺人,而是……我听闻,天竺人历史上饱受侵略,实在不忍……最初的时候,听说先是什么波斯人攻入过印度、此后又有马其顿人,再之后更有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波斯人、突厥人、现在竟连蒙古人也虎视眈眈,这数千年来,征战不休,无一日安生,所以……“

朱高炽倒吸一口凉气,好家伙。

张安世所说的这些入侵者,有一些是朱高炽闻所未闻的,却也有不少……是他略有耳闻的。比如安息、月氏、波斯、突厥等等。

不过以上诸国,不,准确的来说,这甚至谈不上是国,对于朱高炽而言,说他们是诸部更合适。

毕竟这些人许多连称国的资格都没有,譬如月氏,就曾是匈奴人手下败将,汉武帝征匈奴,曾就想联络被匈奴驱逐的月氏人,一同对匈奴动兵,可惜月氏人被匈奴人打出了阴影,再也不肯东进,没想到……他们居然南下了。

至于突厥,也算是熟人,只不过……唐朝时,早已被驱逐,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些突厥人,竟还能在域外死灰复燃。

朱高炽看着张安世微微带笑的样子,不禁道:“倒没想到,你还有此善心。”

张安世居然叹口气道:“姐夫,我只是想给长生积点德。”

朱高炽:“……”

好吧,这理由,他无力反驳!

张安世平日懒,但是他是一个行动派,回到了栖霞,张安世便立即开始修书,而后叫人将这书信送了出去。

而紫禁城中,朱棣似是突然有了心事。

郑和所带来的天下诸国的消息,虽没有给朱棣带来巨大的震动,可带来的思考,却也是不小的。

冲破了地理的迷雾之后,似朱棣这样的雄主,当真开眼看过了世界,又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思考呢?

亦失哈见陛下心事重重,看了一下天色,便提醒道:“陛下该用膳了。”

“嗯。”朱棣淡淡地颔首。

亦失哈本打算命人传膳,朱棣却突然又道:“明日赐一些东西给郑伴伴,他在外不容易,好不容易回京来,该享一享福了。”

亦失哈忙是道:“奴婢遵旨。”

朱棣又道:“你说,张卿所言之事,可有道理……”

“陛下指的是……”

朱棣此时却露出了几分感慨道:“历朝历代,在经历了战乱之后,文臣武将,大多精良,所以往往开国之后,总是不免进入鼎盛。可数十年之后,天下承平,文臣得不到历练,武将也因此而马放南山,不出数十年,天下看似是承平,却已有疲态了。看来天下承平,也未必是尽是好事。”

亦失哈笑了笑道:“不是有一句话吗?叫做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想来芜湖郡王所言是这个道理。”

朱棣点头道:“是啊,朕思来,不是没有道理,朕的儿孙,现在倒有几分样子了,可若是天下的文臣武将,却大多都是庸碌之辈,只怕也难有成就。”

亦失哈则是关切地道:“陛下思虑甚多,这样下去,只怕……”

朱棣道:“朕乃天子,能不思虑多吗?这天下的事,朕不去想,就得让儿孙们想。朕手头不去解决,就得让儿孙们解决。太祖高皇帝,当初也是呕心沥血,定下法度,可终究……不也棋差一着,出了一个朱允炆吗?朕不希望自己如太祖高皇帝一样,留下遗恨。”

亦失哈想了想,便劝道:“陛下何必忧心忡忡?不妨且看看太子与芜湖郡王殿下,进上的章程便是。”

朱棣颔首:“只好如此。”

次日清晨,郑和便来觐见,说是两个赤发鬼来了。

朱棣顿时提起了精神,满腹好奇,当即便召大臣,要教大臣们也一道来见识一二。

张安世倒没有急于入宫,作为曾经的锦衣卫头头,还是要对这两个‘赤发鬼’进行一番核查的,确保万无一失。

这二人,果然是一头红发,相貌是典型的欧洲特征,胡子拉杂,二人嘀咕了很久,叽里呱啦的。

大臣们已经陪着朱棣在殿里等候,张安世才领着校尉押解二人入殿。

此二人一入殿,顿时引起了百官们的注意力。

众人看着这二人,俱都是骇然之色。

古人对于欧洲人的相貌,大多都不适应,只觉得面貌奇丑无比,宛如恶鬼。

现在当真亲见,更觉得毛骨悚然。

此二人在殿中站定。

朱棣作为一个帝皇,还是很能稳住自己的表情的,此时他神色平静,只细细打量着二人。

这二人居然直接跪下了,开口道:“见过陛下。”

说的竟然是汉话,虽然这汉话……带着一种类似于杨荣一般的福建口音。

不过细细思来,这倒也合理。

这二人被船队抓获,回程时有一年之久,在这船队上,作为俘虏,自然而然也有交流的需要,一年的时间,足够和船上的人学习到一些简单的交流了。

朱棣认真地观察了这二人半响,才道:“尔二人可有名姓?”

二人齐声道:“有汉名。”

朱棣道:“报上来。”

其中一个道:“我叫二蛋。”

另一个道:“草民驴球。”

朱棣:“……”

殿中顿时哗然了。

郑和则是急了,慌忙道:“陛下,这可能是船中水手……胡闹……给他们取的名姓……奴婢……”

喜欢我的姐夫是太子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我的姐夫是太子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