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五百零六章 双喜临门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五百零六章 双喜临门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2 20:46:04 来源:书海阁

第506章 双喜临门

何况增设官吏,对藩国而言,本就是好事。

藩王们有了更多属臣,对于他们也加大了便利。

何况依靠招揽人才,来吸引大量的秀才迁入,其吸引力也绝对不小的。

这世上从来不乏郁郁不得志之人,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可惜没有门路,只需下了决心,藩国增加了人口,秀才有了去向,可谓皆大欢喜。

张安世沉吟道:“解公……这番话,不无道理。藩国的情况,解公最是熟悉,若是拟定出一个章程,是好事。既如此,那么本王让郡王府的书佐们,也拟一个章程出来,参详一二。”

“若如此……”解缙道:“那么殿下就做了一件利在千秋之事了。”

张安世不禁笑了:“利在千秋?”

解缙微微一笑道:“殿下是否想过,而今制约海贸的,是什么问题?”

张安世听到他提及到了海贸,倒也认真起来,正襟危坐,道:“你不必卖关子,但言无妨。”

解缙道:“在于人员的交流,下官初到爪哇时,那几年因为海贸还未兴起,进入爪哇港的舰船寥寥无几,赵王卫和人马以及家眷,慢慢在爪哇定居,时间一久,也就渐渐对大明有所生疏了。”

“这等生疏,来源于大明实在远在天边,彼此不通,一切都需依靠自己,人员也无法往来,这才不过是寥寥数年而已。可是殿下有没有想过,若是这样下去,过了十年,二十年,甚至过了一代、两代,三代人之后,会发生什么?”

张安世下意识地点头道:“距离太远,虽是同文同种,可时日一久,虽还语言文字相通,可定居的久了,无法频繁交流,确实容易梳离。”

解缙道:“现在海贸兴起,商贸的往来频繁,倒有不少的商船,频繁在爪哇港,可在下官看来,这依旧还是有欠缺的,因为人员的往来,实在因为万里碧波阻隔,而慢慢生疏。所以当务之急,想加深往来。”

张安世道:“这也没有错,若只靠皇帝同宗之间的血亲来往,何况即便是血亲,过了几代之后,怕也渐渐不亲了。”

解缙接口道:“唯一的办法,就是需要有频繁的客船往来,需要让人流动起来!此次……其实就是一个契机,要让大明的士民百姓,不畏惧往藩国,而藩国百姓,也可轻松往大明,只有有了往来,才会有婚娶,才会有联络,才可彼此不分。”

张安世道:“所以你认为,靠这秀才任官,还有藩国官吏与大明官吏彼此借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正是。”解缙道:“客船往来,最难的就是往来的人太少,正因太少,所以几乎没有专门从爪哇至大明的客船,下官若要来大明,就必须得在爪哇港等待回程的商船返航,而这些商船,需要卸货,需要停泊停留,可能返航的日期是五日,也可能是十天半个月。这不但耽误了时间,而且还需事先与船主交涉,费时费力。”

“唯一一艘,往来于大明与爪哇的客船,也是三月一班,每三个月,往来于大明一趟,也是费时费力,而且因为往来的人少,它也不得不载货,而为了载货,船上不免污浊不堪,更混杂着许多气味,这一趟下来,实在是苦不堪言。下官询问过船东,他也没有办法,那边说的是,倘若客人足够多,他们恨不得三五天就能发一趟船,且绝不载货,甚至若是人多,船价还可降低许多,这客船……也会尽力以舒适为主,而非是商船那般,只求载货,对客舱敷衍了事。”

张安世暗暗点头。

解缙接着道:“所以……现在正是打开这个局面的时候了,眼下最紧要的是在航线上增加人流,当有一群读书人,频繁往来于大明至各藩国的航线,还有不少官吏因为公务的缘故,经常往返,那么……足以带动客船的往来,若是人渐渐增多,使大明于爪哇等藩国有了真正的客船,船期也可大大的缩短,那么……出海就有了更多的保障和便利,那么原先……那些爪哇想往返于大明的军民百姓,原本因为往来不便望而却步之人,自然也就有出航的意愿,久而久之,越来越多人出航往返,甚至可以做到每日发一条客船的地步的话,此中便利,可想而知?只要有足够的人往返,那么大明与爪哇,与诸藩国,都将同心同德,殿下以为如何呢?”

张安世听罢,感慨道:“这倒也是至理,看来……这藩国增设官吏之策,本王要亲自向陛下奏报才好。”

解缙等的就是这个,当即道:“只怕要辛劳殿下。”

张安世道:“这几日,我会拟一个章程,此事,还是我去请奏吧,到时你附议即可。”

解缙不吝好话道:“殿下为了朝廷,如此尽心竭力,难怪陛下信任有加。”

可张安世对于解缙的马屁,是十分警惕的,于是道:“伱这第二桩事是什么?”

解缙似乎也看出了张安世的警惕,脸上神色依旧自然,道:“这第二桩,乃是学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学堂?”张安世有些意外。

解缙道:“大明之所以有别于天下其他的蛮夷,只在崇文重教四字。殿下看过春秋吗?”

张安世道:“啊……这个,本王熟的很。”

“那么……春秋之中,曾有一言,叫做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此话殿下可有印象?”

张安世:“……”

解缙道:“殿下应该很懂吧。”

张安世脸一红,倒是大喇喇地道:“本王光顾着看故事去了。”

解缙微微一笑,道:“这句话进一步的阐述,就是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意思是: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乃是中国之人。这即是礼,现在诸藩国已远离中国,久而久之,若是渐渐的接受蛮俗,则迟早会变成夷人。唯有坚持崇文重教,才可永葆本色。”

张安世似乎想起了什么,随即道:“本王记得,当初朝廷倒是流放了一些读书人,在各藩国的同文馆,这难道还不够?”

“远远不够。”解缙道:“同文馆是教化蛮夷和土人的,我大明的海外子弟,当然要学中国的学识。”

张安世道:“既如此,那么让诸王自行委派人去教授才是。”

解缙摇了摇头,才道:“这也不成,一方面,是人才难得,其二,是师资薄弱,所以……需请殿下这边……帮衬一二。”

张安世倒也没有拒绝,而是道:“如何帮,你说罢。”

解缙道:“栖霞主要的几个大学堂,如官校学堂,算学学堂,工学学堂,医学院等等,可至各藩,设立分学堂,所有的博士、助教,都由殿下委任,当地藩国子弟,在分校修学两年之后,再入栖霞学习三年,也依各大学堂一样,准予毕业,殿下以为如何?”

张安世不由道:“且慢,我们方才好像说的是崇文重教,对吧?既是崇文重教,难道学的不是孔孟之道,怎么成了办学堂?”

解缙微笑:“因为天下无不变之法,天下也无因循守旧之学。《汉书,董仲舒传》曰: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张安世:“……”

解缙道:“这话的意思是,当我们弹奏琴瑟时如果音律不和谐,特别严重的话就必须解下旧弦,更换新弦,才可以重新弹奏。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如果遇到了阻碍,严重的时候也一定要加以变改,才能治理好国家。”

“所以,自从汉朝夺取天下以来,统治者一直想治理好国家,可是至今一直没有治理好,其主要原因就是应当变革的时候而没有变改。”

张安世恍然大悟。

解缙接着道:“所以中国之法与圣人之学,历来都是顺时而变。譬如孔圣人在的时候,要求君子学习六艺,可此后,人们觉得六艺已无用,因而自然改为了研究经学。自有儒以来,春秋之儒与秦汉之儒不同,秦汉之儒,与唐宋之儒,又有别。而今……我明儒,自然也要有所改变。”

“从前学礼仪,现在学经世致用之学,其实都是符合孔圣人主张的,孔圣人所追求的……乃是王道仁爱而已,只要王道仁爱不失,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百姓们可以得到实惠的礼法,那么……无论读书人学习什么,都是孔圣人所推崇的,这也是一种崇文重教,乃是我大明有别于蛮夷的所在。”

张安世微微张大了眼眸,不禁感慨道:“啧啧啧……还是你们厉害啊,怎么都有理。”

解缙依旧脸色平和,不急不慌地道:“殿下不必出言讥讽,孔圣人还推崇大一统,即诸侯臣服于王室,建立亘古不变的礼法,现在中国的学问已经有所改变,那么诸侯也要顺应时局。只是眼下,各藩国实在没有余力,这才请殿下能够提供帮助。”

顿了顿,解缙继续道:“当然,这对殿下,也有好处,殿下创建各学堂,如今……将自己的学问,传授与四海之内,四海之内的莘莘学子,无不学习殿下的学问,这也是桃李满天下,是值得欣慰的事。”

张安世觉得这解缙说话不腰疼,苦笑道:“这么多藩国,花费的人力物力,可是不小呢。”

解缙这下没吭声了,说实话,大家都知道张安世有钱,张安世这家伙,嘀咕这样的话,实在有点违心了。

张安世沉吟之后,才又道:“不过……若是能帮衬,那自是再好没有了。本王与诸王,本就是同气连枝,总之,本王来想办法吧。”

解缙顿时大喜道:“殿下若能同意,实是利在千秋。”

张安世却是突的道:“解公比其他诸王还是要强一些。”

解缙疑惑地看向张安世道:“噢?”

张安世道:“诸王只个个看着眼前,想着做一个讨债鬼,伸手只想要火器,要战马和甲胄。可解公所想的,却是各藩国百年之后的大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解缙微笑道:“殿下过誉了,此番陛下既是征辟下官入朝,下官又久在爪哇。所以既能忝为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又熟悉藩国实情,自然而然,要建立一套新的天朝与藩国礼法,唯有如此,才不枉平生之愿。”

张安世点头,听了这么多,他大抵能理解解缙的心思了,骨子里,解缙还是一个儒生,而儒生的本质,其实就和周公一样,都希望能够治国平天下,他们可能对于战争不太热衷,却极热衷,建立一套秩序,说穿了,这放在后世,就是所谓的制度建设。

这是铭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就好像基因一样,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样的学问去治理天下,总而言之,这老本行,他们是断不会丢弃的。

张安世此时的脸色显得越加随和起来,感觉眼前的解缙也变得顺眼了许多,不自觉地带着几分关切道:“解公回京,可还习惯吗?”

解缙笑了笑道:“倒还习惯。只是爪哇的一些往事,也不免会有所想念。”

张安世意外地道:“想念?本王还以为解公在这爪哇十余载,度日如年呢?”

解缙却是唏嘘一口气,带着几分真诚实意道:“开始时的确是的。不过殿下可能感受到那种披荆斩棘,而后一步步,先在爪哇立足,此后建立城邦,再之后,一点一滴的开拓出领地,而后,在此基础上,修建出港口,建立起一座座的农舍,播下一颗颗粮种,最终……渐渐有了而今的模样。”

“此中的辛劳和眼里一点一滴的见证,在下官看来,这爪哇,如下官眼里的婴儿一般,如今这孩子已慢慢的茁壮,哪怕它远不如大明,在解某的心里,它也如自己的骨肉一般,难以割舍了。”

张安世看着解缙认真说着这话的样子,他能感受到解缙这些话都该是发自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张安世不禁高看了解缙一眼,叹息道:“解公这般一说,本王也就明白了。”

解缙回以微笑,看了看天色,便道:“好了,时日也不早了,下官需赶紧回京去,明日清早,还要入文渊阁当值。”

张安世和颜悦色地道:“我派人用马车相送。”

“无碍。”解缙道:“下官还是坐渡船回去吧,反正也便利,就不劳殿下了,就此告辞。”

说罢,他行了礼,便头也不回地匆匆而去。

张安世站着目送解缙离开,忍不住道:“这家伙……”

“殿下。”

此时,从隔壁的耳室里,钻出一人来,正是杨士奇。

杨士奇这些时日,一直住在张安世的王府里,解缙入见的时候,他便闪身去了旁边的耳室,方才二人的对话,自是被他听得一清二楚。

张安世看了杨士奇一眼,忍不住带着几分感概道:“这家伙……倒是呕心沥血……哎……真羡慕赵王,有这样的长史……”

杨士奇:“……”

“杨公别误会。”张安世道:“杨公也很厉害,教人佩服。”

杨士奇道:“殿下看到了这解公的目光长远,而臣却看到了解公的高明手腕。”

张安世不禁讶异地看向杨士奇,道:“高明手腕?”

杨士奇道:“入京时,先是雷霆手段,狠狠逞了威风,杀气腾腾。可此后每一步,却都在怀柔,用秀才为官,拉拢有志之秀才。各学堂设分学堂,既交好了诸藩王,又使那些异乡的军民以及读书人受到恩惠,只怕不久之后,这天下除了他重手打击的赃官污吏之外,几乎人人都要受他的恩惠了。”

“可偏偏,在此过程之中,这解公不需付出任何东西。秀才为官,是朝廷的决策,新建分学堂,是殿下花费钱粮,出动师资,哎……解公还是那个解公,一点也没变,永远都能长袖善舞。”

张安世深以为然地点着头道:“本王也看出来了,不过他的倡议,让本王实在无法拒绝。”

杨士奇道:“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张安世笑道:“那杨公得多向解公多学一学才是。”

杨士奇却是立即摇摇头,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臣可学不来。”

张安世哈哈一笑:“好啦,总而言之,咱们新洲,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好处!噢,对啦,往新洲的商团,已经预备的差不多了,此番纠集了各大商行的东家和掌柜有四百多人,到时随你一道往新洲去,你好好接待,无论如何,想办法让他们拿出银子来……入他娘的,跟着本王挣了这么多银子,总要教他们在新洲留下一点什么。”

杨士奇喜笑颜开,此番他逗留了这么久,等的可不就是这个?

喜欢我的姐夫是太子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我的姐夫是太子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