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北颂 > 第0206章 耶律隆绪的手段

北颂 第0206章 耶律隆绪的手段

作者:圣诞稻草人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7:07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刘娥退出了台前,回到了幕后。

手里握着同样的权力,但站在台前和站在幕后,完全是两码事。

站在台前,她可以影响朝政,参与讨论朝政,引导朝政向自己想要的方向走。

站在幕后,她只能对着一堆已经讨论过的朝政,做出评判,而且这个评判权,还不在她一个人手里。

她手里的权力明明没动,但是她对朝政的影响力,却削弱了一大半。

御史大夫以及言官们,因为没能罢黜刘娥,心里感觉不痛快。

可寇准提出的这个办法,是目前为止能够解决他们跟刘娥之间矛盾的最好的办法,他们不得不接受。

待到寇准讲完了自己的意思。

御史大夫率先拱手,道:“臣遵旨!”

其余百官紧跟着拱手,“臣等遵旨!”

自此以后,这垂拱殿的御阶上,就只有赵祯、寇准两人。

赵祯年幼,不能理政,朝堂上的大小事务,均有寇准掌控。

寇准妥妥的成为了权臣。

即便是他没有当权臣的心思,朝野上下也会把他当成权臣看待。

刘娥的事情告一段落。

淮南、江浙一代的粮荒,变成了朝堂上最需要急时解决的大问题。

寇准坐在寇公车上,眉头紧锁着道:“淮南、江浙一代的粮荒问题,诸位同僚怎么看?”

李迪提着朝笏,掷地有声的道:“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王曾、丁谓、王钦若等人齐齐点头。

他们都赞同开仓放粮。

寇准沉声道:“灾民数量巨大,想要让灾民吃饱,唯有开启常平仓。常平仓一开,那些被粮荒饿怕了的百姓,势必会疯狂的抢粮。

朝廷在淮南、江浙一代三年的存粮,很有可能会被一抢而空。”

李迪道:“粮食没了,我们可以再存。不能让百姓们饿着,更不能逼反百姓。”

寇准缓缓点头,道:“那就下令给淮南路常平使,让他开仓放粮。同时,令淮南路安抚使,领淮南路各地厢兵、乡兵,速速剿灭趁机作乱的叛贼。”

有了寇准的决断,满朝文武开始迅速的行动了起来。

原本在大朝会以后,所有官员都会封了各自所在的衙门,回家过年。

如今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也顾不上过年了,一个个都忙着救灾。

寇准在散朝以后没有回府,而是去了资事堂。

寇季自然也没有回府,跟着寇准去了资事堂。

资事堂内。

祖孙二人到了资事堂,资事堂内空无一人,不见刘娥的身影。

赵祯今日在朝堂上坐久了,身子有些僵硬,被陈琳领着去活动筋骨了。

寇准领着寇季,到了资事堂内的座椅上,随手指了一个位置,让寇季坐下。

然后他一边翻找淮南、江浙一代近期的奏疏,一边询问寇季,“你对淮南、江浙一代的粮荒,如何看?”

寇季坐在椅子上,沉吟了片刻,说道:“淮南、江浙一代,今岁并没有缺收,却无故闹了粮荒,肯定是有人在背后作祟。”

寇准翻找到了淮南的一封有关粮食的奏疏,一边阅读,一边道:“老夫自然知道有人在作祟,问题是何人在作祟?

是那些想趁机牟取暴利的奸商,还是朝中有人背地里在谋划什么,在暗自屯粮?”

寇季捏着下巴,细细的分析了一下,晃着头道:“每逢粮荒,必有奸商从中作梗。但奸商实力有限,能影响到的也只有一两个州府,还达不到八个州府这么大的规模。

朝中有人想屯粮,并且借此谋划什么的话,也不可能去搜拢民间的粮食,更不会搞出这么大动静。

他们完全可以借助各地的常平使,从各地常平仓里,不动声色的拿走粮食,凑够他们所需的一切粮食。”

寇准放下了手里的奏疏,疑惑道:“那你说说,是谁在背后捣鬼?”

寇季一时半刻也想不出头绪,索性提议道:“祖父何不翻一翻各地转运使的奏疏。淮南、江浙一代那么多粮食没了,必然会有痕迹留下。

而这些痕迹,很有可能就藏在各地转运使的奏疏里。”

淮南、江浙一代,八个州的粮食没了。

不论这些粮食去了哪儿。

运输起来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不通过各地的转运使。

寇准经寇季提醒,也反应了过来,赶忙在奏疏堆里翻找了起来,又吩咐门外伺候着的宦官,去存放奏疏的地方,把各地转运使的今岁呈报的奏疏,全部送了过来。

等到今岁各地转运使呈报的奏疏全部搬过来以后,满满当当的堆满了一大桌。

寇季陪着寇准,开始翻阅起了奏疏。

祖孙二人从中午一直忙到了下午,終于从淮南路转运使的奏疏里,发现了端倪。

“辽国商人,购粮一百万石……女真部头人,购粮三十万石……”

“最后一笔是高丽商人,购粮五十万石……”

寇季把手里几分奏疏上有关购粮的信息勾勒了出来,誊抄到了一张纸上,细细一算后,一脸惊愕。

“整个淮南,今岁有五百万石的粮食,被人买走了?”

寇准把手里统计出的江浙一代的情况扔给了寇季,沉声道:“江浙一代,情况等同。”

祖孙二人对视了一眼,神色显得有些沉重。

沉吟了片刻以后。

祖孙二人异口同声的道:“粮食是被辽人买走的。”

辽人从大宋买走这么多粮食,为了什么,祖孙二人心里都清楚。

自从辽人占据了燕云十六州,辽国已故太后萧绰在辽国大肆推广汉化以后,辽国有一部分的贵族,开始脱离了马背,选择过上了跟宋人一样的生活。

但辽人擅长牧马放羊,却不擅长耕种。

除了燕云十六州有大量汉人在耕种以外,辽国的其他地方,依然以放牧为主业。

辽人想过上跟宋人一样的生活,单凭燕云十六州那点粮食供给,远远不够。

所以每年,辽人都会从大宋购买一批粮食。

大宋会派人把粮食运送到辽国的幽州城,辽国会派人向大宋交割钱财。

但今年不同于往年。

今年辽皇耶律隆绪先是带领兵马征讨了高丽,随后有带着兵马进了山,准备去攻打西夏,所需要的粮食,自然多了起来。

辽皇耶律隆绪为了掩饰自己攻打西夏的目的,不想让大宋趁机占便宜,必然的瞒着大宋购买粮食。

他借着那些臣服于辽国的小部族、藩属的名义,从大宋一点又一点的买走粮食,最后到了辽国,再汇聚在一起,变成军粮,以助他攻打西夏。

寇季从诸多奏疏中挑出了一份,递到了寇准面前,沉声道:“辽人第一笔购粮,是从七月开始的。也就是说,在七月的时候,辽皇耶律隆绪在征讨高丽快要结束的时候,就有了攻打西夏的心思,也为此开始布局谋划。

此前从辽国传来的增添岁币,以及辽国四皇子耶律吴哥到大宋以后摆出的跋扈的架势,恐怕都是假象。

目的就是为了迷惑我大宋,让我大宋不能插手他们跟西夏之间的战事。”

寇准面色阴沉的点点头。

寇季咬牙道:“辽皇耶律隆绪的谋划,可真深。”

寇准阴沉着脸,低声道:“辽国要征讨西夏,仅凭他们从淮南、江浙一代买走的粮食,恐怕还不够。西夏可不是高丽,不会任他拿捏。

辽皇耶律隆绪要征讨西夏,必然会做足长期鏖战的准备,所要准备的军粮数额,必然庞大。

再查查其他各路转运使的奏疏,看看他们有没有类似的奏疏。”

祖孙二人有了这个猜测,快速的翻看起了其他的各路转运使的奏疏。

很快,寇季翻到了代州管勾常平司公事的奏疏,在里面发现了辽国购买粮食的痕迹。

“代州……”

寇季盯着寇准,沉声说了两个字。

寇准扬起了手里的奏疏,低声道:“唐州……”

“……”

“忻州……”

“……”

“邓州……”

“……”

随着祖孙二人不断的翻阅,一份又一份的奏疏被翻阅了出来。

最终,十一份奏疏,摆在了寇准祖孙二人面前。

寇准盯着这十一份奏疏,咬牙切齿的道:“算上淮南、江浙一代,整整十八个州,整整十八个州的粮食,被耶律隆绪买走了小半。耶律隆绪这那是要购买军粮,根本就是想借机在我大宋闹事,让我大宋无力插手他和李德明的战事。”

“嘭!”

寇准一拍桌子,恼怒道:“从一开始,他就对我们大宋下了狠手。老夫还以为他要跟我大宋和亲,是为了示好。

如今看来,人家分明是怜悯我们。

怜悯我们大宋满朝文武,怜悯我大宋有一帮子蠢笨如猪的文武大臣,怜悯我们到了年关还没发现他的意图。”

顿了顿,寇准又骂道:“还有那些奸商,他们一定是嗅到了耶律隆绪从我大宋抽走粮食,所以暗地里跟着他一起屯粮,趁机谋取暴利。

耶律隆绪抽走的粮食虽然数额巨大,但还不足以让淮南、江浙一代造成这么大的粮荒。”

寇季盯着桌上的十一份奏折,沉声道:“耶律隆绪身边大概有精通商道的人,此人必定熟悉我大宋商人的品行。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敢买走大量的粮食,让那些商人嗅到了赚钱的机会,所以才借机屯粮。”

“嘭嘭嘭!”

寇准恼怒之极,把桌子拍的嘭嘭作响,“眼下只有淮南、江浙一代爆发了粮荒,随后代、邓、唐等十一个州,相继也会爆发粮荒。

十八个州一起爆发粮荒,足以震动整个朝野。

到那个时候,谁还会去关注西夏和辽国的战事。

朝廷纵然要出兵,满朝文武也会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借口,阻止朝廷出兵。”

寇季咬牙道:“祖父,事到如今,不如大气一点,让十八个州,一起开仓放粮,借此稳定朝野上下的人心。常平仓内存的可是朝廷积攒了三年多的粮食。这些粮食要是抛出去了,粮价一定会直线下降。

我们只要借着粮价下降的时候,张榜安民,必然能安抚百姓。

如今正值冬日,辽国境内的道路,皆被大雪封着,耶律隆绪领着大军在山道上行军,速度肯定不会太快。

从上京城,赶到西夏,最少也得一个月。

只要我们能在一个月之内,安抚好十八个州的百姓,到时候辽国一旦跟西夏开战,我们就能腾出手,插一脚。”

“嘭!”

寇准一拍桌子,决断道:“就照你说的办。”

耶律隆绪为了拖住大宋,为了不让大宋在他跟西夏打仗的时候掺和一脚,不惜拿大宋百姓的性命开玩笑,这激怒了寇准。

如今有办法给耶律隆绪添麻烦,寇准自然应允。

大宋有十四个府,二百多个州,区区十八个州遭到了粮荒,还不足以让大宋伤筋动骨。

顶多是灾民们在流窜的时候,会随机向其他州府的百姓释放一些不良的信号,借此给朝廷造成一点麻烦。

让满朝文武以为天下动荡不已。

让那些主和派的官员,在朝廷出兵的时候,以此为借口,阻止朝廷出兵罢了。

只要抚平了民意,安抚了朝野上下的心。

那么大宋还是那个大宋,那个富庶的大宋,不会有太大波澜。

“什么照你说的办?”

赵祯在寇准拍桌决断的时候,出现在了资事堂。

听到了寇准的话,他下意识的询问了一句。

寇准见到了他,拱手一礼,道:“回官家的话,经过老臣查验,发现我大宋受到粮荒的州府,不仅仅只有淮南、江浙一代,邓、代、唐等十一个州,恐怕都会有粮荒出现。”

赵祯惊讶的张大了小嘴,“这么多?”

寇准重重点头,道:“经过老臣查验,发现此乃辽人的阴谋。淮南等地,今岁并没有出现缺收的状况,却无端出现粮荒。细细追查下来,发现这些粮食都流入到了辽国。”

赵祯疑问道:“辽人要这么多粮食做什么?”

寇准沉声道:“为了攻打西夏筹备军粮,为了拖住我大宋的手脚。”

赵祯惊愕道:“辽人要攻打西夏?”

寇准点头道:“不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