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唐杨国舅 > 第三六八章 罢相

大唐杨国舅 第三六八章 罢相

作者:天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5 15:01:25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李隆基这几天都浑浑噩噩,朝事不加理会,天天跑去玄女观参悟道法。

最初杨玉环不让他进去,或是设置门槛,久而久之杨玉环发现这皇帝脸皮太厚,她一个小姑娘家完全没法招架,杨云不在,也没人向她提供意见。

不过中间倒是有一次得到“玄女”的警示,让她尽量疏远李隆基。

每次提醒都有效,可还是挡不住李隆基天天来,到最后杨玉环好像也放弃抵抗了,任由李隆基随意进出道观。

就在此时,高力士趁着李隆基回贞观殿休息时,向李隆基汇报朝事。

李隆基第一时间便看到张九龄的上奏,以及朝中大臣联名奏疏,心里很不高兴。

但此时他还是相信张九龄的操守和能力,就算张九龄不肯主动退位让贤,他也未加强迫。

“陛下,看来张令公,在朝中的人脉关系……很广泛啊。”高力士进言,开始挑拨李隆基跟张九龄的关系。

李隆基斜着看了一眼高力士,问道:“那以你之见,朕该做什么?”

高力士凑过去小声道:“陛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朝臣不知是该听陛下的,还是张令公的……朝中大事非要您来决断不可。”

没提具体建议,只是告诉李隆基眼下这种情况比较危险。

李隆基犹豫再三,点头道:“朕也不知是否该让九龄下来,不过他能力卓著,将朝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之前北方战事,若朕听从他的建议,何至于出现乱国的征兆,使得上天震怒,显现天机予朕?”

李隆基挂心的并不是张守珪兵败,对他而言,死些个士卒没什么大不了。他在意的是之后体现出胡将乱国的征兆,这让他很难接受,他觉得正是因为高力士和李林甫这样的主战派极力推崇出兵,才酿成苦果。

从这一点出发,李隆基现在对张九龄并未到完全失去信任的地步,最多是对张九龄结党有几分忌惮和不悦。

“可陛下,现在两京有传闻,说是北疆兵败? 乃是张令公阻挠出兵引发,粮食军械等物资,并未按往常年的数目进行补充……”

高力士继续下猛药。

李隆基惊讶地问道:“有此等事?有确凿的证据吗?”

高力士从怀里拿出一份册子? 交给李隆基:“这是河东、幽州等边镇过去几年物资配给情况的文册? 还有户部欠缺北疆物资的亏空数额? 另外有人参劾张令公,施压于户部和兵部军械衙门……”

李隆基仔细看完文册,神色转冷? 之前还只是不悦? 现在就满是愤怒。

眼前这些东西,虽算不上证据确凿,但对李隆基的影响很大? 这些日子参悟道法? 日夜颠倒? 让他判断力方面出现一定偏差? 觉得是张九龄为保持自己清明贤明的形象? 故意克扣边镇军饷和粮草、军械物资? 才造成兵败。

这基本算是违背事实,因为连张守珪自己都承认,是他手下将领轻敌冒进导致后面战败的结果,不然也不会为减轻罪责搞出个押解手下进京受审的戏目,结果却在杨云掺和下翻车了。

但户部物资配给大幅度减少? 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因为大唐看起来繁花似锦? 但内里已出现很多盛世下的隐患? 库房从来都不是按照实数存储? 到调拨时缺少物资,需要张九龄出来协调。

张九龄为了保证北方各州府物资补给,会对局部物资转运进行微调? 做不到完全满足各地需求。

只是因为幽州战败,再加上高力士极力挑唆,把物资缺乏跟战败联系在一起,再把责任推给张九龄,等于是让张九龄无形中吃了个哑巴亏。

李隆基看完后,愤怒将文册拍在桌上,怒不可遏:“朕一直以为,有张曲江在,朝中所有政事都能处理好,但现在看来,他还是太过小肚鸡肠。”

“朕同意幽州出兵,不符合他的想法,他就故意设置障碍,让朕的将士忍饿挨冻,连粮草兵器都得不到补充,如此怎能打胜仗?”

高力士一看目的达成,赶紧问道:“那陛下,此事该如何处置?”

以高力士的想法,最好是皇帝雷霆大怒,直接将张九龄发配出京,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个直接竞争对手。

毕竟张九龄朝野威望很高,既是宰相,又善于结党,门生故旧遍布天下,还总是跟他唱反调,是高力士第一个想铲除的对象。

可到李隆基这里,即便皇帝认为张九龄德行有亏,但还是没法接受严厉惩处张九龄。

“这张曲江,平时对于朝事有独到见地,所做决定恰到好处,之前朕多仰仗他,其能力比之前几位宰辅强得多,若朕只是因为一件捕风捉影之事,而将他逐出朝廷,朝中人会怎生议论?”

李隆基提到如何处置张九龄时,又表现出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高力士马上知道,皇帝不想让张九龄离开朝廷中枢,叹息道:“陛下,不如这样,以张令公为尚书令,不再知政事,仍参与朝中大事,也不枉陛下跟他君臣一场。”

“可。”

李隆基赞同高力士的提议。

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省的主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三者地位相当,但只要挂上知政事的头衔,即为排名第一的宰相。

既然张九龄在左相的位置上,不能让李隆基完全满意,那就让张九龄后退一步,居右相以观后效。

如此一来,不但对张九龄有所惩罚和警示,也让皇帝有面子,将来依然可以对张九龄加以重用,甚至可以让张九龄恢复左相的身份。

“那老奴这就照此……颁旨?”高力士请示道。

李隆基有几分疲累,调换宰相这种事,他甚至没经过朝议,只是通过下面几分奏疏,加上高力士一番话,草草便做出决定。他打了个呵欠,一摆手道:“剩下的事就交给你,哦对了,牛仙客调侍中,知政事。”

说完,就进内殿休息。

小吏出身的牛仙客,因跟高力士走得近,突然一跃取代张九龄,执掌朝堂。

……

……

高力士得到李隆基的授意后,没做别的,第一时间去见了牛仙客。

当高力士把牛仙客取代张九龄出任宰相之事一说,牛仙客惊讶得合不拢嘴,之前他还以为自己毫无进位宰相的可能,毕竟张九龄能力突出,而他不过是边疆军旅胥吏出身,文采学识别说是跟张九龄比,就算跟朝中普通大臣相比也颇有不如。

“你可知,陛下为何对你如此器重?”

高力士心底也看不起牛仙客,私下曾言“仙客本胥史,非宰相器也”,但因为对方在他面前毕恭毕敬,觉得这个人比较好控制,才促成其上位。

本来李林甫上位也不错,但高力士对李林甫始终有防备心理,李林甫别看处理朝事的能力不逊色于张九龄,却不是什么善茬,经营朝廷上下关系时,表现得比他高力士还突出,与杨云联姻便是证明。

牛仙客毕恭毕敬道:“都是高公赏识栽培所致。”

高力士对牛仙客的表现非常满意,笑道:“你可不能乱说,你被提拔,乃陛下皇恩浩荡,以后在朝谋事,多问问有能力之人的意见,别擅作主张。”

这话是提醒牛仙客,但凡有大事便来请教我,别跟张九龄一样结党营私,没事就喜欢跟我搞对抗。

牛仙客先是一怔,随即陪笑:“在下明白。”

高力士不知牛仙客是真的明白还是装糊涂,总之眼下把话带到,算是占了个先机,高高兴兴回宫去了。

……

……

张九龄晚上回府后,突然得到上谕,告知自己被褫夺知政事的资格,且从中书令调为尚书令。

朝中最近风声的确对他很不利,但他从来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更没料到会被皇帝直接降级使用,而他手头亟待处置的政务很多,突然间便做不了主,心里一阵窝火。

“父亲,陛下是何意?您兢兢业业一心为朝廷,怎如此对您?莫不是有宵小在陛下面前进谗言?”

张拯愤愤不平地说道。

张九龄首先想到的便是杨氏姐弟,他们在皇帝面前拥有话语权,可现在杨云不在洛阳,也没听说皇帝又看到什么天机。

而眼下朝中对他的阻力,主要来自于高力士和李林甫等人的攻讦。

至于牛仙客,张九龄根本就没放在眼里。

牛仙客虽然有能力,但仅限于治理地方上,其实张九龄也曾夸赞,称仙客“为国之良,用商君耕战之图,修充国羌胡之具,出言可复,所计而然,边捍长城,主恩前席”,也就是说牛仙客善于做实事,但要让他决策,那绝对是强人所难。

如果牛仙客一直在地方,不失为世之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美誉留名千古,但如今被高力士和李林甫强行推上位,那就是个工具人,一向听命行事惯了的能吏,一下子要让他来做主,哪里能有好点子?

“父亲不进宫找陛下理论?”

张拯觉得,哑巴亏吃不得,必须立即进宫向皇帝说明情况。

张九龄叹息着摇头:“从之前陛下问我话,我便知可能会有今日之事……罢了,罢了,既然陛下已有决断,我何必去质疑陛下的决定?”

“我如今并未离朝,虽降级使用但依然是宰辅,满朝文武看在眼里,能不知我受的委屈?只要牛仙客尸位素餐,无法处理朝事,陛下便知我之前上疏所言非虚,便可纠正错误。为父坚信,只要朝中人心不散,始终有拨乱反正的一天,为父便留在朝廷,静待那一天到来!”

张九龄信心十足。

他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处理朝政都屡屡捉襟见肘,困难非常。

让牛仙客去做决断,肯定处处碰壁。

更进一步说,皇帝不让他离开中枢,可能就是为将来重新让他上位做准备。

既如此,又何必担心?

就当看一场大戏。

总归现在大唐还算国泰民安,经得起折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