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朝为田舍郎 > 第一百九十七章 君臣奏对

朝为田舍郎 第一百九十七章 君臣奏对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5 15:04:45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华清行宫内有亭台楼阁无数,有专门供奉大唐先帝的长生殿,也有专门供李隆基欣赏歌舞的宜春阁,除此之外,还有湖泊池塘水榭长桥,当然还有骊山最大的特色,温泉汤。

宫殿楼台修建之华丽奢靡,气势之恢宏雄伟,犹胜兴庆宫几分。

许多年后,华清宫被毁于战火,后世游人看到的骊山华清宫是重新修建的,不仅格局和建筑上改动了许多,也少了大唐原汁原味的那股气势。

李隆基的晚年生活大多在美色和歌舞中度过的,辛苦了半辈子,天下已安,如何享受余生便成了他最烦恼且最幸福的事。

宜春阁里,李隆基坐没坐相,半瘫半躺靠在软垫上,赤足盘腿发鬓凌乱,阁楼中央,一群舞伎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李隆基已微醺,醉眼迷蒙地呵呵直笑。

乱花迷眼,对酒当歌,人生似乎已没有缺憾了。

一名宦官在舞伎们的婀娜身躯中匆匆穿行而入,神情惶恐地走到殿下站立的高力士身边,附在他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话,高力士原本笑吟吟的脸色猛地一变,急忙凑到李隆基身边。

“陛下,长安有急奏。”

李隆基睁着微醺的眼,醉态憨然地笑道:“所奏何事?交给陈希烈和杨国忠处置便可,莫扰了朕的兴致。”

高力士再上前一步,轻声道:“陛下,晋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右相李林甫,今早辰时……薨殂。”

李隆基一呆,愕然望向高力士。

高力士直视他的眼睛,缓缓点头。

李隆基皱眉,烦躁地挥了挥手,令殿内歌舞停下。

高力士轻声道:“陛下是否起驾回长安吊唁李相?”

李隆基刚待点头,接着神情一顿,缓缓摇头,沉声道:“不合君臣之礼,朕不能亲自前往,可遣太子代朕赴李府吊唁……”

同殿君臣数十载,无论后期李隆基与李林甫之间怎样的明争暗斗,终究有着数十年的君臣之情,李隆基沉默片刻,眼眶很快泛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就是没流下来。

深吸了口气,李隆基憋回了眼泪,神情又恢复了冷漠高傲的帝王模样,沉吟半晌,缓缓道:“李相辞世,朕要有所表示,高将军,传朕的旨,追封李林甫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追赐李府黄金百两,丝帛千匹,可许以亲王礼厚葬。”

高力士躬身领旨,然后缓缓退出大殿。

李隆基盘腿独自坐在殿内,神情依然阴郁沉寂。

帝王都是铁石心肠,李林甫的死只是令李隆基有过短暂的悲伤,情绪很快平复下来,此刻李隆基脑子里想的是朝堂的局势。

右相李林甫告病数月,基本已经不问朝政了,可是麾下的党羽却仍奉李林甫为朝堂派系之首,简单的说,李林甫处不处理朝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只要李林甫活着,哪怕什么事都不干,朝堂的各个派系仍是平稳的。

李隆基谋人半生,所求的无非便是一个“稳”字,朝堂稳了,人心才不会动荡,人心思定,天下事才有可为的前提,朝堂稳,天下才稳。

然而李林甫的薨逝,朝堂原本属于右相的势力顿时土崩瓦解,这派势力极其强大,一度将东宫太子都打压得抬不起头来,李林甫一死,麾下的党羽要么辞官,要么被别的派系拉拢,要么等着太子和杨国忠两派的疯狂清算,可以想象朝堂又将陷入一阵混乱之中。

李隆基如今要做的,便是用极快的速度,将朝堂局势重新平稳下来,朝堂一乱,忙的是他这个天子,谋事太费脑子,做事太耗体力,耽误他安享骄奢淫逸的晚年生活,这可不能忍。

李林甫死后,长安朝堂分为三个派系,其一是东宫,其二是杨国忠的新兴派系,其三是中立逍遥派,除此之外,军方各卫大将军有着各自的小山头,权贵公侯也有各自的小团体,再加上驻扎边境的十镇节度使,期间还有那些不争气的皇子们暗搓搓地兴风作浪,看似风平浪静的朝堂,其实一直暗流涌动,很多不可告人的事都被各方有默契地隐藏在阴暗处。

抛开逍遥中立派不算,如今朝堂最大的两个派系是东宫和杨国忠,李隆基对东宫一直怀有戒心,从册立李亨为太子的那天起,李隆基便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打压抑制东宫势力的发展,毕竟太子是天下唯一一个能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人,李隆基害怕太子脑子忽然不冷静,纠集军队搞出什么“清君侧”之类的把戏,这种事在大唐历代帝王里出现太多了。

杨国忠因为杨贵妃的缘故,李隆基也算信得过,可惜杨国忠能力实在太差了,他所代表的新兴派系委实无法与东宫抗衡,所以前几日李隆基才不得不借由济王圈地一事帮着杨国忠狠狠打击了太子一回,原本只是场边的裁判,可是其中一位选手太弱,裁判不得不出手拉偏架不说,还亲自帮着选手揍另一个选手……

当裁判好累啊,杨国忠不争气,最终还是李隆基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以目前来看,仅仅靠杨国忠是抗衡不了太子的,李隆基左右思量,觉得还应该扶持一个人,然而朝堂虽然人才辈出,但真正能自成一派助李隆基平衡朝局的人却一个都没有,陈希烈虽为左相,但性格失之柔弱无魄力,余者诸如李泌,房琯,韦见素,崔涣等人,要么早已站好了阵营,要么才干胆略有欠缺。

人才不是没有,但李隆基眼里的这些人才,或多或少有缺陷,造福一方可以,左右朝堂局势却不行。

李隆基越想越烦躁,坐在殿内自己斟满了一杯酒,然后一饮而尽,神情阴郁地叹息。

李林甫这一死,实在是给大唐的朝堂添了不少麻烦。

…………

傍晚时分,顾青也得到了李林甫去世的消息。

对于李林甫的死,顾青无悲无喜。严格说来,自从来了长安,他与臭名昭著的奸相却连一面都没见过,但明里暗里有过几次交锋。

此刻顾青心里唯一的念头是庆幸,庆幸自己命大。

以顾青得罪李林甫的次数和力度来看,如果李林甫身体没毛病,有精力有时间的话,以顾青的斤两,大概会被李林甫玩死。

“口蜜腹剑”的称号不是白来的,论谋略论智慧论斗争经验,李林甫比顾青不知强了多少,幸好顾青到长安时李林甫已病入膏肓,就算顾青得罪了他几次,李林甫也没心思跟他这个小人物计较,后来左卫贪腐案算是把李林甫得罪狠了,然而那时李林甫正处于风口浪尖,不敢报复顾青,顾青算是逃过一劫。

再后来,李林甫已然奄奄一息,更没有精力报复了,直到今日李林甫去世,顾青不得不庆幸,自己什么都没干,就这样活活熬死了一个敌人。

所以说,人生在世如果做不到快意恩仇的话,一定要多保重身体,身体强壮了,不但会延长自己的生命,偶尔还能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活活熬死仇人也是很有快感的。

一朝宰相去世,顾青连一丝悲伤的感觉都没有,暗暗庆幸了一番后,马上把这件事抛之脑后。

盘腿坐在自己的屋子里,顾青正无比煎熬地吃着御赐的晚膳。

门外有宦官尖着嗓子轻声道:“顾长史,陛下欲游赏骊山,朝臣当随驾而往。”

顾青叹了口气,朝门口道:“我正在用膳,可以晚一点么?”

宦官彬彬有礼却语气坚决地道:“顾长史,君臣有礼法,没有陛下等臣子的道理,还请顾长史马上出行随驾。”

顾青看了看面前的饭菜,味道委实不怎么地,索性放弃吧,饿一顿死不了的,回了长安天天吃烤羊腿补偿自己。

于是顾青搁下了碗筷,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后,打开门随宦官前往宜春阁。

刚到宜春阁前的广场上,天子的仪仗已徐徐启行。

李隆基身着常服,在两三百名羽林卫的簇拥下,面无表情地朝山上走去。

仪仗的后面,跟着几名朝臣和宦官,众人一声不吭默默随行。

顾青算是迟到,很低调地跟在队伍后面,心中却暗暗腹诽。

皇帝晚饭后散个步而已,居然也摆这么大的排场,累不累?

沿着骊山星辰汤后面的山道缓缓上行,队伍越走越长,前方数十名羽林卫开道,李隆基走在中间,后面跟着顾青等随驾朝臣,仿佛感受到李隆基阴郁的心情,数百人的队伍鸦雀无声。

快天黑时,众人已走到骊山的山腰,四周一片茂密的树林,这里是没被开发的野外,仅有一条小径通往上下。

随驾的高力士见天色已晚,于是上前劝道:“陛下,已天黑了,不如回驾华清宫吧。”

一路上山,李隆基脑子里一直在思考朝堂局势,直到高力士提醒,李隆基才回过神来,往山下一看,不知不觉竟走了这么远,那些随行的朝臣们都有些支撑不住了。

目光随意地在随驾朝臣队伍中一扫,李隆基看到了人群里的顾青。

没办法,顾青在人群里太显眼了,明明年纪最轻,走了半截山道此刻的模样却最为不堪,别人顶多喘粗气,顾青却已是上气不接下气,弯腰扶着膝盖,衣冠凌乱发鬓披散,活像满身大汉刚从他身上下来。

李隆基皱了皱眉,道:“顾青,近前来。”

顾青一愣,但还是一步一步地挪到李隆基面前。

李隆基上下打量着他,摇头道:“顾青,你这身子可不行啊,朕已是六十多岁年纪,走山道仍有余勇可贾,那些随驾的朝臣年纪都比你大,他们也没你这般不堪,年纪轻轻的,为何身子如此柔弱?”

顾青苦笑道:“不敢欺瞒陛下,臣忙着随驾,来不及用晚膳,故而体力不支。再说陛下龙精虎猛,年已花甲仍有食牛之气,您当年也掌过帅印,军伍之中操练打熬,陛下的龙体打下了基础,说您活万岁有点虚假,但臣以为,陛下活一百五十年问题不大。臣没有陛下的荣耀经历,身子哪里敢与陛下比。”

一番解释里居然顺手还拍了几句马屁,身后的朝臣们暗暗鄙夷的同时,李隆基却龙颜大悦,哈哈笑了两声,一整天的阴郁心情随着顾青的马屁也松缓了许多。

“你啊,真会说话,每次你说完逢迎之辞,朕都觉得不赏你点什么未免对不起你的巧言令色。”李隆基大笑,心情愈发开朗了不少。

顾青陪笑道:“臣食君俸禄,不需要别的赏赐,只盼能多为陛下分忧,让臣尽一尽臣子的本分,才不愧对朝廷每年给臣发下的俸禄粮米。”

李隆基叹道:“是啊,世人都想着当官,因为当官有权,当官威风,满朝文武里,真正念想为君分忧者能有几人?”

天色愈发黑了,高力士不由有些着急地劝道:“陛下与顾长史相谈投机,不如下山回宫,与顾长史酒宴上酣谈如何?”

李隆基不在意地挥挥手,道:“让随驾的朝臣们都回去,朕不需要他们跟随,顾青,你与朕在此多赏赏风景,看看骊山日落后的余晖,如何?”

顾青其实也想下山,但李隆基发话,他还是不得不道:“臣遵旨。”

高力士早看出李隆基今日心情不好,于是不敢再劝,转身让随驾的朝臣们都下山,李隆基的前后留了百余名羽林卫随侍。

李隆基转身看着骊山尽头西沉的落日,仅剩了一轮余晖,在奋力抵抗着黑暗的侵噬,渐渐地,天边只残留了一丝黯淡的光晕。

“李相薨逝之事,你听说了吧?”李隆基缓缓道。

“是,臣已听说。”

“你与李相似有恩怨,朕想知道,你如何评价李相其人?”

顾青垂头道:“臣位卑言轻,不敢妄议宰相。”

“无妨,就当闲聊,说错了话朕不会怪罪。”

顾青想了想,道:“李相执宰大唐十九年,行政突出,谋略不凡,但格局有失。”

李隆基饶有兴致地笑道:“‘格局有失’?你仔细说说。”

顾青低声道:“陛下,君权与相权,虽是互辅,但也互相冲突,陛下是君,宰相是臣,君上的意志往往放眼全局,但宰相的意志却不一定,他眼里看到的除了朝政之务和黎庶之祉,他还有私心私利,这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所以历朝历代的宰相,麾下都有攀附他的党羽,党羽势大,羽翼丰满,往往阳奉阴违。”

李隆基的笑容渐渐收敛,目光奇异地打量着顾青。

这是他第一次与顾青正式谈论朝政,李隆基没想到顾青这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年居然对朝堂有这般见识,委实令他吃惊。

“有私心为何会阳奉阴违呢?”李隆基神情严肃地问道。

“因为私心与公义是对立且冲突的。朝中一旦有了党派之争,难免任人唯亲,明明不合适这个位置的人,偏要将他放到这个位置上,那么这个人在这个位置上能做好他本分内的差事吗?结党的人不会考虑那么多,他要的是党羽占住这个位置,掌握这份权力,别的不予考虑,于是就造成了朝中玩弄权术的人越来越多,肯安心在位置上踏实做事的人越来越少。”

“派系越多,斗争越激烈,朝局越复杂,政令无法畅通,延射到地方官府,更是朝令夕改,一塌糊涂,党争之误,误国误君,故而臣以为,李相一生功过只能说是各半,他的格局配不上宰相这个位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