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六零年代好家庭 > 277.东方红

六零年代好家庭 277.东方红

作者:桃花露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27 16:48:4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六零年代好家庭 !

支持正版, 爱护作者,收藏作者有加更哦*——* 因为丁兰英和张够都要去上工不好带着孩子, 之前是放在大房周诚义家让老婆子给看着。

不知道今儿为什么竟然把孩子放在家里让泥蛋儿看着,菊花四岁, 能下地自己在院子里溜达着玩儿, 另外俩就只能在炕上。她们已经把炕席掀开, 麦秸草全抱走, 铺了一层沙土在炕上, 然后把俩小的放在沙子上拉尿就在那上面。

泥蛋儿倒是听话得很,他娘让他看着弟、妹他就老老实实看着, 两眼瞪得大大的,不得已才眨巴一下,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一开始还好的,等有孩子拉巴巴灾难就真正开始了。他想把巴巴铲出去, 可菊花和拦子儿又在吵闹,然后坷垃儿就玩上了。

泥蛋儿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弟弟妹妹,没有完成革/命任务, 情绪有点低落。

“五叔, 我是不是挣不到工分了?”

周明愈道:“你做的很好,挣不到十分也能挣……你娘说你挣几分?”

“半分。”

周明愈:“对, 你今天足足挣满半分, 很棒!”

泥蛋儿立刻开心起来, “那我有口粮, 饿不死了吧。”

周明愈:“当然, 咱家口粮嫲嫲(奶奶)分配,谁也饿不死。”

他问了问,原来大娘昨晚上为拿耗子挣工分,被板凳绊倒把脚崴了看不了孩子。大房的孩子有小丫头看着,可小丫头也才八岁,大房好几个呢二房的就只能让泥蛋儿看。

莫茹跟周明愈商量,“这两天要割麦子,他们更忙,要不以后我帮忙看着孩子。”

周明愈:“就怕你弄不了他们。”

莫茹笑道:“难道我还不如泥蛋儿,放心好了,晌午就跟娘说。”

看天色差不多了,他们俩就赶紧张罗做饭、喂猪。

家里有昨晚蒸好的菜窝窝头,晌午主要馏窝窝头、烧热水,“闲时喝稀,忙时吃干”,现在都吃管饱的窝窝头。

一个窝窝头加粗粮粉、水、野菜,足有二两,周明愈说他敞开肚皮能吃一小盆……所以说管饱其实就是七分半饱,总不能吃到顶的。

…………

日头越来越高,棉花地里的社员们都已经眼巴巴地望着,竖着耳朵听队长吹下工哨子呢。

他们队长周诚志脖子上挂着一个黄铜哨子,被磨得油亮,他依然在前面弯腰埋头锄地,丝毫没有要吹响的迹象。

他们二队一共有五十多户人家,二百三十来人,整劳动力有七十多人,其中有家里不能出整劳力多,也有像周明愈家出好几个的。

上工的社员们基本是分伙儿的,一般按照性别年龄分,年轻找年轻,老的找老的,这会儿见晌天了还不吹哨子,都有点急了。

女人尤其熬不住,家里还有孩子的就开始嚷嚷说什么时候下工,更有人要急着下工去拿苍蝇蚊子除四害呢,因为大队长说有工分奖励!白天拿不到耗子和麻雀,但可以抓蚊子苍蝇。

分儿、分儿,社员的命根儿,耽误他们挣工分就是谋财害命!

这时候周诚志直起腰板来,回头看了一眼,面色十分严肃。

众人随着他看过去,就见后面陈秀芳低头猛锄呢,也不知道是太累还是不舒服,她腰弯得格外厉害,身子也摇摇晃晃的,手里的锄头更是虚浮无力,这么锄也不知道能不能达标。

一个短头发浓眉大眼的女人忍不了,她喊道:“我吴美英向来有话直说的,陈大小姐,你是锄地还是绣花啊,这样相公相母的什么时候锄到头儿啊。锄到头俺们还得等你老半天呢。”耽误大家功夫!

有人补充道:“她还比咱们少锄一垄地呢。”

“那她是凭什么和我们吃一样口粮的?”

“这些四属户真是讨厌。”有人嘟囔。

一旁的张翠花扶着锄头歇歇腰,看了一眼吴美英又见张够也在那堆人里,她脸一沉对旁边的丁兰英道:“晌天了,你俩看孩子做饭去,还等恁爷家去等饭?”

丁兰英知道自己被连累,也不反驳,小声道:“队长还没说下工呢。”

张翠兰道:“队长又没等你,你说憋不住去上茅房,他还跟着你?”

有记分员一起干活呢,一般大家跟着队长,干多少都是有数的,只要跟上的就不会差太多,当然质量也要检查一下,太差的还是会被扣工分的不乐意也没辙,周诚志就是这个臭脾气。

丁兰英就去叫张够家去。

还有一些家里有孩子等着的也赶紧说一声往家跑,吃奶的孩子等不迭,只有那些不是很忙又好掐尖儿说闲话的还跟在队长后面风言风语。

等陈秀芳好不容易跟上来,队长才拉起哨子用力地嘟嘟一吹。

众人一哄而散。

那几个女人还故意从陈秀芳身旁蹭过去,吴美英自然要刺儿两句,“这些半截户男人在城里赚钱,轻轻松松一个月几十块,却叫个半截子女人在家里挣工分,连个半大孩子都不顶用,年底还不想少分口粮,这不是欺负咱们老实人,让咱们帮着他们养孩子?”

陈秀芳听得身子颤巍巍的,却努力地挺着。

家里五六个劳力干活挣再多工分也不是无限分粮食,而就算一个劳力干活养六七口人,粮食也要给够基本口粮,所以很多人都不乐意,认为是自家替别人养孩子,少不得要风言风语或者干活的时候磨洋工。

要是那户人家的确困难,生病残疾的话,大家还落一个扶贫救困的美名,但是现在困难户其实是男人在城里拿工资女人在家里干活分粮食,他们家有现钱的!所以,很多人就意见很大且有些嫉妒,不患寡而患不均。

吴美英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有人不好意思明说这时候就附和一下,也有和陈家关系不错的道:“他们家也拿钱买口粮的。”

“那也是她应该的,又没有全买上,不是还该着队里那么多账?有人欠账,咱们这些本来能分钱的也分不到,还不是咱们的钱?”

“人家二婶子家被欠的最多。”有人回头朝着张翠花说话。

张翠花呵呵一笑,你以为我乐意让人欠?可必须要欠你咧咧有用?谁给送回来还是怎么着?她家说是每年除了口粮还能分三五十块钱,结果被拖后腿的一平账一分钱也拿不到,最后也只能在分烧火草的时候给点实惠,就这样,村里还有人攀比他们家分口粮和烧火草多呢。

要认真算起来,从前年开始到现在队里也欠她家上百块钱,这些钱也能凑活盖三间房子了呢!今年看样子要继续欠得更多。

“二婶子就是大气,咱们村里我谁都不服,就服二婶子。”吴美英竖大拇指笑道。

说起老周家,很多女人都喜欢说二婶子、二大娘之类的,指的就是张翠花。

张翠花道:“你们也不用夸我,我小儿媳妇傻的不能上工,小五又被人打了闷棍见天儿的头晕,也不能整天上工,你们多担待。”

众人纷纷问要不要紧,是不是得去县里看看怎么的。

吴美英大嗓门道:“叫我说,二婶子家一个人顶有些人一家子,明愈大兄弟身体不舒服休息一下也是应该的。”

张翠花道:“收麦子还是要和大家一起的,不会耽误工夫。”她敷衍了几句,扛着锄头迈着大步就急忙往家去。

她是一点也不想和这些人浪费口水,一上午就喝碗水这会儿可真是要渴死她。想着今天孩子在家里,俩媳妇儿家去肯定扑棱不开忙不迭,估计顾不得先烧锅水给大家喝,还得她回去忙活。

家里有孩子有猪,这也是没办法的,所以她没因此责怪俩媳妇,只是办事不合她心意难免就要吐吐槽怼怼人。当然家里都习惯了,老周家她最大,哪怕在周家庄她要真心要怼人,也没几个能和她怼的。

到了家门口,张翠花一大步跨进去,就见泥蛋儿居然在院子里领着菊花玩儿呢,连坷垃儿和拦子儿也干干净净的在院子里,圈里的猪也没像往常那样饿得嗷嗷地叫唤。

这是怎么回事?

她可不觉得小儿子有这个本事和耐心,那几个泥猴子近不了他身,莫妮儿虽然不傻也就是个七岁孩子能干什么?

那俩媳妇手脚更没这么快,尤其今天孩子在自己家,估计得跟打仗一样,结果居然这样安静?

“娘,你渴了吧,快喝碗水,我都晾凉了。”莫茹看张翠花回来,赶紧捧上一大粗瓷碗凉白开。

张翠花顾不上说什么,接过去咕咚咕咚几口下了肚,不凉不热的,解渴又甘甜,真是舒坦!不像以前那样回来还得自己先烧水,想喝还得倒来倒去凉半天。

很快,周老汉儿和三哥周明光也陆续回来,莫茹直接把汤罐端出来,给他们倒着喝。

张翠花见锅底也不冒烟,狐疑地看了一眼,“老二家的。”

丁兰英从东厢探头出来,“娘,饭都做好了,小五两口子做的。”

不只是张翠花,周老汉儿和周明光也都愣一下,小五两口子能做饭?

莫茹笑微微的,“娘,五哥吃了四个菜窝窝头就去老屋那里,说娘让他把那块地再掘掘。”先斩后奏,只要是周明愈做的,张翠花一般不会生气,且他们昨天就在那里忙活张翠花没说什么,他俩估计这事儿就成了。

不是她故意邀功夺宠啊,实在是为一家人的生存大计不得不表现一下,公婆觉得他们夫妻俩能干,囤材料和粮食的事儿就事半功倍。

果然周老汉儿和老妻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

周明光喝了三碗水,洗把脸回到屋里拿根手巾擦擦身上的汗。

张够朝着他撇嘴,小声道:“你看人家,哪里傻,小嘴儿抹了蜜也没这样的。”

以往这些活儿都是她和二嫂干的,都觉得应该的,也没见哪个来夸一嘴,只有嫌干的不够好可没觉得值得表扬。

周明光对莫茹没感觉,倒是对五弟能干这些活儿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他们老周家虽然穷可男子汉都是有地位的——从来不干家务活!带孩子、做饭、喂猪这些,都是娘们干的。

吃饭照旧是女人带着孩子在自己屋里扑棱,其他人就在堂屋一起吃。

周老汉儿坐在小板凳上吧嗒他已经熄灭的烟袋锅子,还惦记昨天吃的烫菠菜、野菜汤。以往都是菜掺在窝窝头里很少单独做菜吃,虽然他没说过不好吃,可既然吃过好吃的,他就想,不由得撩起眼皮往灶台上瞅了瞅。

竟然没有?

难道还像以往那样菜窝窝头就咸菜?

周老汉儿有点失望。

很快莫茹端了一小盆喷香的小方瓜饼子来,那小方瓜饼子虽然没有加鸡蛋和油,也煎得两面黄黄的,就和在锅边上烀玉米饼子一样。除了这个,还有一盆蔬菜汤,他们没认出来是什么。

莫茹解释道:“这是方瓜藤和嫩叶,我看挺嫩的掐了当菜给大家换换口味。”这东西后世菜场也卖呢,并不便宜。现在没有油只有盐不好吃,所以她放了一点农家酱,做成大酱汤。

饭桌上诸人很满意,周老汉儿吃的连连点头,虽然没夸,表情却比平时松快许多。

张翠花就知道老头子很高兴,再看那咸菜切得都比以往好看,指头粗的葱洗的也格外干净。

以前丁兰英和张够做饭可没这样讲究,丁兰英一堆孩子忙不过来,张够粗手大脚从小在娘家要下地轮不到她做饭,且她厨艺实在太糟糕,本来就难吃的粗粮更难以下咽,所以最后做饭的活儿就落在丁兰英身上。不是丁兰英做的多好吃,是比张够好一些,连丁兰英自己也没多大意见,毕竟她也不想吃老三家做的饭。

张够后来就专门负责鸡和猪食,也不知道那几位对她的厨艺满不满意。

今天猪也喂了,是莫茹和周明愈商量着弄的猪食。

自家配的粗饲料就是地瓜干磨碎的粉,加上一点炼油剩下的豆渣,再加些打碎的地瓜茎叶,冬天可以煮熟的,暖和天就直接吃生饲料,就这样也只早晚喂,白天吃野草。

周明愈觉得还是一天三次吃更好,哪怕每一次量少点。毕竟猪真的不是牛羊,只吃草那就是哄肚皮管饱不长膘,养一年也不会超过一百斤,而低于130斤,收购生猪点是不要的。

既然是儿子主动做的,张翠花并没有异议,还说好呢,又惹得张够生闷气,之前她怎么喂婆婆也没说好,总是一副不求多好别把猪喂死就行的态度。

吃完饭莫茹还想刷碗,张翠花道:“你放着吧,让你嫂子刷。”然后招呼周老汉儿一起去场里看看。

周老汉儿吃完饭,惯例要坐着抽袋烟解乏又舒坦,刚把烟袋锅子在黑乎乎的烟包里装满烟丝,听见老婆子叫他就站起来。张翠花让他不要划火柴,顺手拿了一根草伸到灶坑里,从那堆还没湮灭的灰烬里引火儿出来给他点烟。家里的火柴要花钱买,除了做饭点灯一般不能乱用,也就周老汉儿抽烟有优待。

他们三个一走,张够就去二嫂屋里,“二嫂,你看见了吧,傻子原来真是个宝贝呢。”

丁兰英笑道:“我也觉得。以往大娘没空看孩子的时候,咱俩脚后跟打腚锤子的忙活,拉尿一大摊子,拾掇孩子拾掇炕,还得做饭。不是我说埋汰人的话儿,有一次收拾完炕一看日头来不及,我手都没洗就去做饭。今儿回来家里利利索索的,要是天天这样可好。”

张够撇嘴,“二嫂,你可真好糊弄,要是你不去上工,不是收拾得更好?”

丁兰英笑:“不上工吃什么。”

这是个好办法!

另外到时候他们还可以找一些装土的器具,偷偷栽地瓜,没人就放在院子里,有人来检查就收进空间。所以不管是撒野菜种子还是盆栽作物,他们都需要搬到稍微隐秘一些的地方住!

两人都觉得河边他们家垛草垛那里不错,等吃过早饭再来勘察。

等周明愈收拾菜园的时候,莫茹也忙着采摘一些蔬菜、野菜的茎叶收进空间去。菜园旺季来的时候每天能摘很多根本吃不完,天气热起来蔬菜一两天就变坏,现在有空间收进去,每天按量往外拿就解决很大的问题。

反正以后菜园是他俩管,也不容易引起怀疑。

菜畦的草都薅一遍,架子坏的也修好,莫茹还捉了不少虫子用菜叶包着丢进空间拿回去喂鸡。

她还在菜园幛子外面以及河边、后面河沟岸上草丛里发现了很多云青菜。有去年干枯了的,还有今年新生的。新鲜的采叶子,枯死的正好收获草籽,这些草籽和鸡冠花籽一样,黑色的、一粒粒针鼻大,一小把就能种很多。

等秋天的时候,她可以来收更多草籽。

两人收拾一下拿着家什儿回家吃饭。忙的时候她没觉得,这会儿往家走的路上就觉得热乎乎的已经穿不住棉袄棉裤。

“周愈,今儿几号啊?”也没个日历钟表的,她根本不知道具体日子,真是傻子过年看邻居,也不知道家里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周明愈:“四月十五。”

莫茹有点纳闷,“你怎么知道的?家里有黄历?”

周明愈笑道:“一本黄历要五毛钱,咱娘可不舍得买。”

“别吊胃口,快教给我。”

周明愈一边走一边给她解释,“我听二嫂和三嫂嘀咕昨天谁谁赶集买了块花布,咱们逢四、九赶集,今天应该是五、十,还有四五天就是芒种,今年芒种四月十九,那今天就该是四月十五了。”

莫茹:“……老公,幸亏有你,我自己的话活不过三天。”

周明愈握了握她的手,“晚上教你看灶马头。”

莫茹抬头看看升起来的日头,“我就不懂了,四月十五,这也不是南方,还是早上七点……左右?怎么就这么热呢。”

周明愈看她穿着棉袄棉裤也替她热的慌,之前的周明愈不会这么体贴,而莫妮儿自己不说别人自然也不管,所以她就一直穿着棉袄棉裤。

“去年有个闰月按照阳历现在……差不多6月1、2号吧,当然热了。回去换下来吧。”

两人到家发现静悄悄的连孩子都不见,估计已经送到周明愈大爷家让不上工的大娘帮忙看着。

莫茹欢喜地让周明愈赶紧关门,示意去堵正在墙角吃野菜的那只小芦花鸡。猪圈、鸡窝和西厢那里有个夹角,剪了翅膀的鸡也飞不出去,很快就被周明愈逮着。

莫茹试了试,空间对活物直接选择无视根本收不进去,只能放弃空间养殖动物的念头,又把虫子拿出来喂鸡。看着那些鸡争先恐后地抢虫子吃,她有些望鸡兴叹。

不过空间里面的菜依然水灵灵的,没有一点打蔫的迹象!

保鲜功能强大!

这对她来讲意义重大,能把粮食蔬菜腐烂率降低为零,要知道每年秋天收了很多地瓜,有的擦片晒干还好收藏,那些新鲜的放在地窖或者炕洞里,吃一个冬天开春的时候就开始变坏。最后算下来,烂掉的也得有一小半,在一口食物都不能浪费的年代,这是非常痛心的。

还意味着可以保存种苗!把看好的幼苗、种子都收藏在空间里,有合适的机会就拿出来种,不至于等政策恢复,想种东西都没种子。

有了保鲜空间,万事俱备!

拾掇一下,两人去洗手吃饭。

脸盆也是个黑色的瓦盆,这里人叫“乌货”,非常低档的陶制品,比釉面陶器、瓷器、搪瓷那可是乞丐跟贵族的区别。

“周愈,这是不是洗脚盆?”莫茹问。

莫茹这么一问,周明愈想起来,“二嫂她们洗尿布也是这个。”岂止是洗脚!

那沾巴巴的尿布也要在这里洗,忙起来自然没时间去河里洗,莫茹决定用湿毛巾擦脸就行。手巾各屋自己都有的,都是土布裁的,磨得一片小洞洞,软和和的已经不磨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