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梦回大明春 > 【中华大帝】

梦回大明春 【中华大帝】

作者:王梓钧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5 15:09:49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迁都太原的新皇,年号“归运”。

取自汉代班固典引:“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

“归运”即顺时而至的天运,表示皇帝乃奉天承运登基,并非阴谋篡立的伪帝。若非大明已有正统皇帝,估计山西的那帮商贾,会直接以“正统”为年号。

被迎入北京登基的新皇,年号“昭德”。

取自汉代刘向说苑:“天有昭德,宝鼎自至。”同样含有奉天承运之意。

当中央朝廷的君臣,听说山西冒出个皇帝,立即颁布诏书通告天下,将山西朝廷斥为忤逆叛乱之辈,号召全国官民兵将共讨之。

还未正式出兵,朝中就爆发激烈党争。

出自山西豪族的官员,因“勾结伪帝”而下狱,沿海地区官员彻底掌控朝政。

也有跑得快的山西籍官员,麻溜奔往太原,索性在太原朝廷当官。

昭德皇帝传下圣旨,召集大军勤王,其实是想发兵征讨山西。

整个松辽盆地的边军,都只当没接到诏书,那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小冰河时期已渐渐过去,松辽军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没了朝廷盘剥,他们还过得更滋润,都司和总兵都选择按兵不动,借口是要防备北方蒙古入侵。

整个东北地区,王渊执政时是三大营,随着朝廷实控地盘扩大,如今已扩建为六大营。因为之前二十年的混乱,东北六大营分为三股势力,一占辽宁,一占泰宁(吉林),一占原朝鲜北部(鸭绿江和清川江之间)。

前面两股势力,互相攻伐,都想吞掉对方,最后一股势力只求自保。他们都不愿帮朝廷打仗,但也不敢拒绝,张口就要百万两银子的开拔费。

只有山东总兵黄宗德,那是真正的忠义之士啊!

黄宗德带着三万团练大军,不要朝廷一分钱,自费进京听候皇命。

昭德皇帝龙颜大悦,升授黄宗德为后军右都督,冠加三英,赐斗牛服。又命兵部左侍郎王贤,挂总督帅印,带着黄宗德一起征讨山西。

王家与黄家,再度联手。

只不过嘛,王渊是跟黄崇德联手做生意,而王贤则是跟黄宗德联手除叛逆。

二人带着西苑新军一万、山东团练三万、京畿民夫五万,浩浩荡荡的朝山西杀去。

太原的归运皇帝,纯属被赶鸭子上架,但既然已经黄袍加身,也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听闻北京已经发兵,归运皇帝也整军抵抗,对外宣称誓师东征伪帝,拥有北方边军两万余,其中一半属于火枪骑兵,另有数万山西团练和民夫。

双方在代州附近展开战斗,黄宗德的山东团练财大气粗,装备大量新式火枪和火炮,初时打得山西军队差点崩溃。

关键时刻,负责策应断后的西苑新军,莫名其妙的不战而逃,王贤和黄宗德被断了粮道。

王贤以文官总督身份,誓不投降,力战而死。

黄宗德杀出重围,回到北京时,身边只剩数千残兵,而且火炮辎重全部遗失。

黄宗德上疏怒斥西苑新军将领,反被南方系官员反咬一口,说他畏敌不前才导致损兵折将。而西苑新军将领,则是当机立断,保住了朝廷官兵的有生力量。

黄宗德差点因此被下狱,带着满腔怒火返回山东,从此不再理会中央命令。

这属于山东(外加天津)商贾集团,与江浙商贾集团的争斗,双方在纺织行业的竞争已持续上百年。

而为国捐躯的王贤,也因为跟黄宗德交往密切,非但没有被死后追加荣誉,反而被定了个纸上谈兵、指挥不当的罪名,只因已经身死才不予追究责任。

王氏子弟震怒,大部分选择辞官。

一支退回天津组建团练,控制天津的铁路、河港和海港,直接掐断北京的漕运路线。

一支前往湖广,全力资助王元珍。

一支前往贵州,支持王贲扩张实力,王贲是王渊大哥王猛的后代。

朝中的江浙集团官员傻眼了,由于漕运路线被掐断,整个京城粮价暴涨。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将兵部尚书的位子,交给留在朝中的王氏官员。

归运元年,或者说,昭德元年。

归运皇帝再次东征,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王渊的城西旧宅被占领。

山西朝廷兵马大元帅下令:“王太师,圣人也,不可轻侮,不得损其旧第一草一木。”

又把宅中诸多王氏子弟,“请”到北京城下,让负责镇守北京南外城的王皋投降,并承诺升王皋为内阁次辅、加太师衔。

王皋面无表情,下令道:“开炮!”

城楼巨炮调整角度,对着诸多王氏子孙发射,一炮轰死王皋自己的亲孙子。

两军都惊骇莫名,北京守军义愤填膺、士气大振。山西军队则慑于王皋忠义,又念及王渊的圣贤之名,竟然选择围而不攻,还把王氏子孙全部掳去太原,每天好酒好肉的伺候着。

北京城太坚固了,就算带着巨炮,也得打好几个月。

山西军队围城半年之久,城中饿殍遍地,天津王氏终于带兵来救。攻城方粮草不济,把北京周边抢掠一空,终于灰溜溜的选择撤军。

王皋借着保卫北京的大功,开始清洗内阁和六部,急诏素有贤名的南京礼部尚书金芳回京,火速担任内阁首辅。又清洗守城时表现糟糕的勋贵,将他们的土地分给流民和佃户,再拿出王家在北京的钱财和土地,分给西苑官兵补发军饷。

北京朝廷,在京畿地区轻徭薄赋,天津王氏也愿提高商税,终于给中央回了一口血,颇有百废待兴、再造河山的味道。

而山西的归运朝廷,则被山西商贾控制,全面清理山西境内匪寇,保障辖地内的工商业环境。他们不理会已经打烂的陕西,而是出兵攻打河南,因为山西粮食不足,必须占领河南才能回血。

河南地方军阀奋起反抗,但根本不是北方边军的对手,山西朝廷迅速占领河南全境。

昭德三年。

眼见北直隶有些起色,权倾朝野的王皋,突然被皇帝诱捕下狱,竟是昭德皇帝想要收拢大权,不愿做一个受人摆布的傀儡。

王皋悲愤不已,虽然皇帝不敢杀他,只是逼他交出大权。但王皋刚烈异常,自杀于狱中,留下血书遗言:“煌煌大明,国将不国。王氏子孙愧对祖宗,望天下英豪重造乾坤!”

同样被软禁的内阁首辅金芳,听闻王皋的死讯,当晚便吞煤自尽,留下血书:“生不可救社稷,死或能醒人心,吾随岸磊公(王皋)共赴黄泉去也。”

昭德皇帝直接傻眼了,他真不敢杀王皋,这这何至于此啊。

昭德皇帝下令厚葬王皋、金芳,京城内外人心尽失,皇帝得到大权却头疼不已。

天津王氏首领王鳌,愤而传檄天下,喊出“诛暴君”的口号,先是断绝漕运,接着又带天津团练攻打北京。被克扣粮饷的京城官兵,主动开城投降,北京百姓直接攻入皇宫,将紫禁城抢掠一番,将昭德皇帝吊死于午门城楼。

王鳌虽然占领京城,却很快不知所措,麾下也开始争吵不休。

一派喊着拥立王鳌为帝,一派喊着迎奉太原天子,一派喊着另择宗室登基。

王鳌代表着天津、山东商贾利益,属于绝对的既得利益者。他下不了决心自立为王,只想延续大明的统治,最终选择迎奉太原天子。

山西那边,反应很扯淡。

归运皇帝想要去北京,山西商贾却不放人,因为去了北京之后,朝政肯定被王氏控制。

归运皇帝被逼着写诏书,说朝廷早已迁都,让王鳌去太原做官。

而北方边镇的将领,一些支持山西商贾,一些则想去北京的花花世界。被掳到太原的王氏子孙,趁机怂恿将领兵变,口号是“清君侧、迎帝归”。

兵变被镇压,王氏子孙被杀死三十多人,剩下的全部趁乱逃离山西。

山西商贾继而展开清洗,导致攻占河南的边军叛乱,总兵郑越(武进士郑虎后代)自立为河南王。

王皋得知同族被屠三十多人,彻底跟山西朝廷闹翻,也对宗室不再抱希望,自封为直隶总督,苦心经营白骨露于野的北直隶。

经过这些事件,大明皇室权威降到极点,已经没人把皇帝当回事儿了,但同样也没人敢率先称帝,而是出现一堆一堆的地方“藩王”,王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正式形成。

南方沿海最有意思。

昭德皇帝被北京百姓吊死,归运皇帝被山西商贾控制,南直隶的官员和商贾,不再认可北方政权。

徽商和江淮商贾,另立宗室为帝,改元“大兴”,再次出现二皇并立局面。

可是,浙江、福建和广东,却不愿听南京号令,居然搞出三省联合自治。他们设置三省联合议会,又下设省议会、府议会、州县议会,各级官员必须听取议会的意见,否则不能颁布任何法令。

王元珍占据湖广、江西之后,大量王氏族人、大同社成员、物理学社成员来投,可谓人才济济。

而且,由于王元珍强行分地,愿意来投靠他的人才,多出自小地主、自耕农和小市民阶层。

王元珍暂时无力向东南沿海扩张,也没实力去攻打广东。他一边在辖内搞土改,一边派兵去攻打广西。

广西地方势力,需要面对“伪大越国”的兵锋,军队主要驻扎在南方边境。

王元珍在广西势如破竹,广西兵紧急回源,“伪大越国”趁机入侵。广西士绅商贾,由于畏惧被王元珍分地,竟然选择向“伪大越国”投降。

广西济世派大怒,串联掀起农民起义,四处杀官造反、攻略州县。仅仅一年时间,就有十余万农民军,带着三府之地归附王元珍。

王元珍带着军队在广西打仗时,交趾汉人突然派使者来接洽。

交趾设省的时候,已经清洗了一遍地方大族,接着又派遣大量汉人移民。那里的土地兼并程度,其实并不十分严重,反而是幸存的安南旧朝望族,拥有最多的土地,汉人则主要占据工商业优势。

这次起兵自立,宣布建立大越国的,便是安南旧臣阮氏之后。

阮氏打着驱逐异族的旗号,扇动土著百姓,对汉人高举屠刀。交趾汉人分布各地,又没有真正的德望之士领导,竟被阮氏窃土成功。而且,阮氏还手段高明,承诺不侵多汉人商贾的财产。导致交趾汉人当中,真正有影响力的家族,对交趾的异变不闻不问,继续高高兴兴的做生意。

出身交趾小地主阶层的士子,早就在密谋收复疆土,听闻王元珍在广西与阮氏作战,立即派遣使者前来商量联合之事。

双方交流非常顺利。

王元珍承诺收复交趾之后,对拥有2000亩土地以下的汉人,不会强行分地给农民、佃户。超过2000亩的土地,按市价进行官方半价收购。

交趾士子自然愿意,就算超过2000亩也无所谓,大不了选择分家分产。

把土地分给儿孙和族人,总好过被异族虎视眈眈。

归运(昭德)三年,王元珍大破“伪大越国”与广西豪族联军,交趾汉人在“伪大越国”起义。

交趾商贾很有意思,对阮氏自立不闻不问,对汉人起义也不闻不问。只要别妨碍他们做生意,就算打破狗脑子,似乎也跟他们无关。

当王元珍攻入交趾,并与义军合兵时,交趾商贾终于慌了,他们害怕被夺走产业!

这些家伙,居然开始出钱募兵,带着未经操练的私兵,自不量力的跟王元珍打了几场。

凡是参与对抗的商贾,皆被王元珍抄没家产,跑得快的直接驾船出海移民吕宋。

至于各地商人,王元珍并不抢夺他们的浮财浮产,工厂和店铺一律不惊扰。但是,商贾名下的土地,是肯定要拿出来分给百姓和官兵的,不愿分地那就把店铺、工厂一起抄了。

广西和交趾海商,酌情没收其部分船只,用以打造海军部队,顺便用这些船去吕宋做生意,在吕宋购买火枪火炮——佛山军火商,已经不卖兵器了,害怕王元珍买了枪炮攻打广东。

归运四年,王元珍收复交趾,地盘包含湖广、江西、广西、交趾四省。

浙江、福建、广东联省自治政府,表现得非常奇葩。他们组建了火力强悍的私兵,武装商船也称霸中国海域,既害怕王元珍继续扩张,又不敢主动进攻王元珍的地盘。

南京小朝廷,纯属自娱自乐。

王贲已然统一贵州,正在进攻云南。

云南有两大势力,一是黔国公沐家,一是土司岑氏后裔。岑氏早已被改土归流,没有担任土司职位,但依旧拥有巨大的地方影响力。

岑氏自立为王,沐家忠于朝廷,已经互相攻伐好几年。

归运五年,王元珍从广西、交趾,两路分兵进攻云南。正在跟沐家打仗的岑氏,被搞得措手不及,宁远州、蒙自县、临安府、石屏州相继被攻陷。

沐家同样如此,正跟岑氏打得热闹,王贲突然从贵州南下。

沐家、岑氏,选择各自罢兵,回身对付外省之敌。

大量济世派游侠,被王元珍散布出去,宣传“均田地”的思想。岑氏治下农民,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兄弟,纷纷起兵响应,因为他们早被岑氏盘剥得难以生存。

岑氏主力还在跟王元珍打仗,其老窝直接被农民军攻破。

王元珍、王贲、沐勋,三方坐下来和谈。

都是自家人,王元珍和王贲同出一族,沐家当初也跟王渊有旧。谁都知道,王太师征战南北的神兵利刃,乃是乡试期间黔国公所赠。

王元珍势大,王贲和沐勋同意归附。

王元珍也作出承诺,可以让王贲和沐勋先自行分家。把两家的田产,都分给子孙和族人,主宗可保留5000亩地,分支每家只能保留1000亩地,店铺、工厂和金银不会动其分毫。

同时,王贲和沐勋,必须交出军队,允许他们继续带兵,但得安插一些军官进去,并且军队后勤由王元珍负责。

归运七年,王元珍从湖广,王贲从贵州,沐勋从云南,三路并进攻打四川。

四川以前有三大势力,打了二十年,非但没有统一,反而军阀越打越多,已经打出大小藩镇十二家。只用半年时间,四川就被吞并,十二藩镇被逐个击破。

而此时,山东的黄宗德,也灭掉了河南王郑越,正与北直隶王鳌合力进攻山西。

东北六大营,终于养出蛊王,孙顺德自立为辽东王,袁达的后代赵坚被封为平难大将军。两人趁着王鳌攻打山西之机,西出山海关进攻北直隶,逼得王鳌被迫回师应对。

忠心耿耿的黄宗德,此时已经彻底黑化,在缺少王鳌相助的情况下,独自攻破太原城,逼着归运皇帝禅位。

这货称帝了,国号“大顺”,取“顺天应民”之意。

天下皆惊!

就连占据湖广、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交趾七省的王元珍,都不敢擅自称帝,占据山东、山西、河南的黄宗德竟敢做皇帝?

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立即宣布效忠南京朝廷,但依旧享有联省自治权。

北直隶总督王鳌,发檄文怒斥黄宗德,但迫于东北压力,不敢轻易向南用兵。

黄宗德称帝之后,除了招来天下声讨,居然屁事都没有。

恰恰相反,他还主动攻打王鳌,因为夺了北京之后,黄宗德的法统将更加坚固。

王鳌兵败被俘,黄宗德也没杀他,只将其举族流放殷洲,并且霸占王氏的天津工厂。

王鳌带着族人漂洋过来,殷洲各国君主,恐惧王氏名望,既不敢收留,也不敢动手。就像对待烫手山芋一样,全都选择礼送出境,临行前还各种赠与粮食、金银和少量火枪。

王鳌有苦难言,一路乘船南下。

在多方打听之下,得知北殷洲东海岸,还是地广人稀的所在,这些年有大量汉人移民过去。

搞君主立宪的大殷国王,愿意为他们提供船只,穿过大运河北上寻找定居点。

他们很快抵达望乡镇,即另一个时空的休斯顿。

这里约有两千多汉人,跟卡伦卡瓦土著部落和平共处,王鳌觉得此地还不错,而且也没毅力再往前走了。

从天津出发时,王氏族人有八百余,都是主宗或跟主宗关系较近的王氏子弟。途中因为病痛和风浪,足足死了六十多人,就连王鳌的长子都病逝了。

这些王氏子弟,个个能书会算,却根本不懂耕种。

他们跟着当地汉人,学习如何种地,如何防止麻布,一切都要自给自足,甚至只能用涩口的岩盐调味——汉人商船,暂时看不上这里,根本就懒得运货过来做生意。

大顺皇帝黄宗德,耗时两年时间,将东北打得臣服,统一除了松辽盆地、陕西、青海之外的整个北方。

王元珍没有趁机北伐,而是用两年时间,消化自己新占的地盘。

南北二雄并立。

南京朝廷自娱自乐。

东南三省隔岸观火,他们更倾向于黄宗德。若非黄宗德率先篡位,背负着道德骂名,这三省早就宣布归附了。

又过一年,黄宗德誓师南征,三十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襄阳、武昌和黄州。

王元珍主动撤退,放弃长江以北地盘,以长江水师应对北方大军。

黄宗德无奈,吃掉襄阳等城池之后,派重兵驻扎在长江北岸,然后意犹未尽的班师回京。

王元珍也是没法,这几年扩张太快,而且还要“均田地”,各种内政问题让人头疼,根本没有闲心跟北边争天下。

一边处理内政,一边从吕宋订购军火,王元珍在南边又窝了两年。

南京小朝廷和东南三省,对此局势非常满意,恨不得永远保持下去。

就在此时,山东爆发农民起义。

实在是山东的土地兼并太严重,黄宗德自家就占地400万亩,称帝之后族人更加变本加厉。

黄宗德正在忙着平息民乱,东北半独立的军阀,突然选择搞叛乱。

王元珍得知消息,立即出兵。

没有北伐,而是攻打广东!

他先宣布拥护南京小朝廷,又以征讨不臣为借口,指责广东不听朝廷号令。

东南三省大惊,福建和浙江士兵,立即海陆并进支援广东。

济世派游侠,散布于三省农村,跟当地的济世派、大同社合流,一起宣传“均田地”思想。

东南三省土地兼并严重,几乎没剩多少自耕农,90%以上都是佃户。

这些佃户,几乎每年都闹出零星佃变,但缺乏统一指挥,被三省军队轻松镇压。

现在被私下串联,顿时佃农起义四起。

而且,王元珍还派一支偏师进攻浙江。浙江士绅商贾,本来就被佃农起义搞得焦头烂额,又见王元珍派兵而来,紧急调回正在广东作战的浙江主力。

福建兵也回去了,同样是为了镇压佃农起义。

东南三省的工人也闹起来,罢工要求涨工资,因为他们吃不饱饭。

自从王元珍占据湖广、江西以来,东南三省的粮价飞涨,主要从南洋进口粮食。工人们的工资不变,却买不起粮了,大规模罢工是迟早的事。

至于王元珍,或许枪炮没有东南三省犀利,他的金银财货也不如东南三省丰厚。

但是,他粮多!

屋漏偏逢连夜雨,继佃变、罢工之后,三省又出现奴变,家奴们要求取消奴籍。因为他们听说,在王元珍的地盘,私自蓄奴是要坐牢的。

然后,兵变发生了。

福建团练总督被杀,乱兵攻入福州,洗劫了十多家豪商,起因是被常年克扣军饷。

福建乱兵很快流窜进浙江,沿途裹挟数万佃户,浙江、福建两省给搞得一团糟。

王元珍派去浙江的偏师,反而比主力进展更快,迅速攻城略地,占领除杭州、宁波以外的全部城池。

平定东南三省,只用了一年时间,而且没有进行激烈战斗。

三省的团练士兵,听说王元珍的军队,不但能领足军饷,而且士兵都能分地。他们拿着更精良的火器,却不愿意给富人打仗,甚至梦想着早早的投降分地。

西元1727年,王元珍49岁,攻占南京,接受禅让。

不建国号,只称中国,以此区别于海外的其他汉人政权。

南北并立没有持续多久。

黄宗德只是大明的接盘侠,接了一整套烂摊子,特别是其龙兴之地山东,几乎每年都有农民扛租抗税。

他虽然大力整顿吏治,但旧有体系没被打破,整个政权都被“山东—天津士绅豪商集团”把控。

这些人也愿意听黄宗德的话,但前提是不损及自身利益。

王元珍统一南方的时候,黄宗德除了平息民乱和东北叛乱,其余全部精力都用在整顿内部。

然后,黄宗德病死了,他比王元珍整整年长十二岁。

黄宗德长子继位,吏治迅速**,内部矛盾也变得更加激烈。

山东商贾大肆侵占山西市场,抢夺山西商人的基本盘。晋商在黄宗德死后,立即招募兵马自立,把山东商人全部驱逐出境。

更可怕的是,北方连年打仗,山东还在继续扩大产棉面积。山东豪商强行收购河南等省的粮食,以缓解山东的粮食紧张,导致北方各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

王元珍誓师北伐,北方朝廷为了打仗,从南洋购买的粮食不够,只能再次派出官吏征粮。

北方数省,全炸了!

民乱四起。

就这种时候,士绅豪商还在囤积粮食。

黄宗德若还活着,肯定能打压豪强,逼着这些人把粮食交出来。但他的儿子却不行,早被势家大族绑架,几乎成了大明皇帝翻版。

中国再度统一。

王元珍52岁时,出兵攻打东吁,重新夺回澜沧省(老挝)。

遂遣使至吕宋国,承认吕宋皇帝,两国皇室联姻,兵不血刃收回琉球和台湾——吕宋国王僭越称帝,一直得不到大明认可,如今宁愿用台湾和琉球换得皇帝称号。

又出兵朝鲜,喊出“均田地”口号。被奴役百余年的朝鲜百姓,爆发出惊人的革命热情,箪食壶浆喜迎王师。因设朝鲜省。

翌年,编修明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