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大明镇海王 > 第1769章 总是要有一代人去吃苦受累的

大明镇海王 第1769章 总是要有一代人去吃苦受累的

作者:中华田园牛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3 15:38:20 来源:书海阁

“大家都看看吧~”

弘治皇帝将刘晋的奏疏传给佀钟、王守仁、韩文、杨一清等人,让他们也都看看,然后发表下自己的意见。

几人拿到奏疏也是非常快速的看完,一个个也都沉思起来。

“大家都说说看吧。”

弘治皇帝扫了一眼众人说道。

“陛下,臣以为刘公所献之策正符合我大明当今之时局,乃是为我大明千秋万代之繁荣昌盛的根本。”

“铁路公路的便捷和作用依然无需多说,铁路和公路所到之处,不仅仅商货流通,政令通畅,更是有利于我大明对各地的管理和控制。”

“边境之地尤其重要,黑土省远离我大明本土,而黑土省土地肥沃,平坦开阔,极其适合发展农业,修建铁路,不仅仅可以加强我大明对黑土省的控制,也可以带动黑土省农业的发展,使其尽管成为我大明的粮仓。”

“另外在大明发展的布局和规划上,也是非常正确的,天府之地,自古富庶,但因为交通不便,商货难通,如能够修建一条铁路通往四川的话,则四川必定会成为我大明又一江南之地。”

“湖广和江西随处内陆,但有长江水运之便,只需疏通江河道路,多建港口和码头,这湖广和江西也可以和江浙相比。”

佀钟作为次辅,也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了赞同,这份浩大的计划一旦完成的话,铁路成为连接大明各地的动脉,公路则是成为了血管,大明国土虽大,但也再也不用担心统治和管理的问题了。

“陛下,刘公和佀公所言有理。”

“刘公所提及均衡发展的道理更是非常重要,我大明之富庶不能只富一地,应该是各地都富裕,大明上下都富裕才行。”

“臣以为不仅仅是湖广和江西,辽东地区距离京城很近,又有渤海交通之便,同时辽东资源丰富,又是大粮仓,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重点发展辽东渤海地区和黑龙江下游出海口地区,将其打造成我大明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船只产地和钢铁大省。”

“另外两广地区,维度低,天气炎热湿润,珠江出海口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又有海运之利,同样具备发展的潜力,朝廷也应大力的支持。”

王守仁沉思一会,对刘晋的计划进行一些了补充。

大明现在是有条件、有实力进行整体的大规划和大发展,不是说穷的只能够一个个轮着来,可以同时在多个地方进行建设。

听完老王的话,刘晋也是直点头,辽东和两广,这是刘晋自己所没有考虑到的。

在刘晋的规划之中,辽东那是大粮仓,搞农业就可以了,至于两广,现在是岭南之地,还不具备开发和投资的条件。

但其实辽东地区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煤炭、钢铁、石油、林业资源等等都非常的丰富,交通也是极为便利。

南边这边是渤海,坐船就可以直接到京津地区了,辽河又可以当河运,东边这边是朝鲜,在往上一点就是后世的海参崴,这也是一个大港口。

当然放在毛子的手中显然是有些浪费了,现在在大明帝国的手中,好好的经营下,这里显然也是一个不错的港口,可以依托辽东地区的资源搞搞钢铁冶炼、船舶制造等产业。

两广地区,虽然现在在大明来说不算什么,但两广有两广的优势,临海,天然的优良港口极多,北可以上湖广、江西,往南可以下南洋几省,往东可以往福建、江浙,往西则是大明的西南诸省。

现在大明人的种植园在南阳地区遍地开花,这两广也同样可以发展起来,没道理说比别的地方差。

更何况,现在的琼州有密云铁厂的分厂,有天津造船厂的分厂,已经是有着不错的基础了。

朝廷这边只需要在这些地方投资建造一些港口、城市、修建道路、再将铁路修建过去的话,自然而然,这些地方也都是可以迅猛的发展起来。

当然,刘晋的这份规划,只是限于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后世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后世那还是有大量的政策、资源的大量投入,这才造就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繁华,也是让广东一跃而起成为了第一大省。

但事实上,别说广东,两广加起来在古代也是不如湖广、江西、河南等这些内陆省份的。

不可否认两广的区域地理优势,在海洋时代是非常有用的,即便是大明朝廷这边不进行什么规划,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广地区同样也是能够发展起来的。

“一下子如此大规模的修建铁路和公路的话,我大明财政能够支持的起?”

新的户部尚书梁储想了想说道。

他默默的算了下刘晋所提出来的这项浩大的基础建设规划,单单是修铁路到厚照城这边,需要花费的银子都是需要上亿两白银,铁路太长了,即便是现在铁路已经修到了南云省和中亚省、河中省。

再从这三地修过去的话,依然还有很长的道路,关键是没有什么人愿意投资这些铁路,这里远离大明本土,经济又不行,投钱进去了,猴年马月才能收回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就意味着,所需要的资金大部分都需要朝廷国库来承担了,尽管是为了巩固边防,但投资太大的话,依然会对大明财政造成巨大影响。

更何况,还要同时修前往天府的铁路,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修铁路到天赋去,天知道要用多少银子去铺路。

可能修到欧洲的厚照城去有个几亿两银子就足够了,因为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坦开阔的地区,无非就是路长,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也不需要额外的太多银子支出。

可是要修到四川去,虽然从西安修过去,路程并不算多远,和修到欧洲的厚照城去没得比,但是普通的地方,一里铁路有五万两银子就足够了,这修到四川去,搞不好一米铁路都要花上万两银子,天知道要投多少银子进去,更何况技术难度也太大了。

这都是要花钱的,大明国库虽然现在有银子,但这样花银子的花,恐怕也是经不起的啊。

“完全是可以支撑的起的,我们不需要一次性将所有的银子都拨款到尾,而是一个月、一个月的分批去拨款。”

“一年、两年建不完,我们就分五年、十年来完成这件事情。”

“铁路和公里都是要修的,有些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去计较银子的投入到底划算不划算了,而是要站在整个大明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情。”

刘晋想了想非常肯定的说道。

不管要投多少的银子进去,也不管要修多久的铁路,一定要修,也是一定要发展的,因为铁路、公路对大明来说意义非凡。

“这修往欧洲厚照城的铁路,我估计至少也是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修建完成。”

“修往天府的铁路,可能就需要二十年、甚至于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够修建完成。”

“另外还要从江西修铁路到岭南的广东地区,这可能又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这对于我们大明来说,也意味着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大明宽裕的财政将会变的相对紧张。”

梁储听完,大致的计算了一番之后说道。

“这只是按照我们现在的施工进度来算,所以会觉得需要怎么长的时间,技术是在不断的发展的。”

“以前的时候哪里会想到有一条会有火车,还有汽车、卡车等等东西的出现,但现在有了,对于我们的交通和生产来说都是飞跃式的发展。”

“还有财政问题,在十多年前的时候,我大明一年的国库税银收入不过三百万两,现在我大明一年的国库税收已经超过了12亿两白银,增长是非常快速的。”

“可能再过十年的话,我大明的税银可以达到20亿两也是难说的,现在看起来是会造成不少的困难,会让国库紧张,但在将来来说,或许就不一样了。”

刘晋沉思一番之后也是说道。

“嗯~”

弘治皇帝和众大臣听完,也是纷纷点头表示了赞同。

大明的国库收入增长是非常快速的,而且大明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税收自然增长就快。

“刘公说的有道理,总归是需要一代人去做这些事情的,我们现在不做,将来子孙就要去,现在不去修铁路,将来,子孙就要去修铁路。”

“我们现在将铁路给修好了,子孙后代就可以享福,有困难也是现在的困难,随着经验和技术积累,肯定是可以越修越容易、越简单,费用越低的。”

杨一清站出来表示了赞同,他这个工部尚书当然是最喜欢修路什么的了,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他工部尚书的重要性。

“嗯~”

众大臣听完纷纷点头,梁储见此也不再说话了,他比起周经来,日子就好过多了,不用一文钱扳成两文钱来花。

“那此事就这样定了!”

弘治皇帝见大家意见同意,也是拍板定下来。

喜欢大明镇海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镇海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