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贞观俗人 > 第1365章 圣躬安好

贞观俗人 第1365章 圣躬安好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5-13 16:27:35 来源:书海阁

想三十多年前,圣祖与秦琅他们发动玄武门之变,带着八百秦王府勇士入宫,却也没这么顺利的。

秦俊先前封齐国公,那是靠着父祖功勋门荫,但如今封武安郡王,这却全凭着他自己的本事,毕竟苏家不久前也发动了次玄武门之变,败的可是无比之惨。

苏家虽是文人,但丘行恭可是开国大将,更何况还有名王李孝恭的儿子,以及钱九陇、樊兴等大将的儿子们,可最后不一样败的凄惨无比。

不怕货比货啊。

秦俊有些意外,怎么又改了诏敕?

不是检校侍中、兼检校北门屯营兵马吗,怎么还给加封武安郡王了?

秦俊立即出班,殿上坚辞。

但太子李贤却态度坚决,说昨日情况十分危急,大唐江山社稷都有倾覆之险,秦俊不仅平定了逆贼,还救了皇帝,更别说又有拥立太子之功等等,这些论起来,当然足够一个郡王之封了。

至于说异姓不得封王这个,李贤也拿出武德、贞观两朝封的诸王来说事,这些封王里有些固然是得了皇家赐室列入属籍,但也有没赐姓改姓的不也一样封王了。

更休闲,秦琅也是早封王了的。

所以别跟他说什么异姓不得封王,大唐异姓王封的可不少。

所以他不仅要封秦俊为武安郡王,甚至还要多封几个异姓王。

程处默被封为枢密使,加阶正二品辅国大将军,晋封为东阿郡王,并特许其长子程伯坚承袭其宿国公之爵位。

牛建武授为判枢密院事,加阶正二品辅国大将军,晋为琅琊郡王,并特许其长子牛昌嗣袭其彭国公爵位。

······

昨日参与勤王靖乱的一众将领中,尉迟宝琳、宝琪兄弟俩也都论功行赏,宝琳已经袭了尉迟恭的鄂国公爵,所以是加二品武阶,又授其一子为县公。而宝琪加封为国公,加三品武阶。

秦理秦珪兄弟俩个,皆晋封为国公,授正三品武阶,老七老八老九三兄弟,则皆授为郡公,授从三品武阶。

屈突诠、周伯谕也算是沾光,各由郡公晋升为国公,升从三品。

连高护和刘思恭这两反正的宦官,也分获得从四品的内侍省少监和殿中省少监之职。

太子大封功臣,封了三个郡王,十三个国公,郡公县公县侯、伯子男等一堆,更别说加官晋阶了。

反正就是韦萧郑王这四大家族这次是伤筋动骨,虽然没有被连根拔起,但经此一事后,以后朝堂中枢,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了,甚至没个二三十年,估计他们都改变不了。

开元以后,长孙家、高家、褚家、柳家等倒下后,这苏家、韦家、萧家、郑家、王家又倒了一批。

不过有人倒下,便有人站起来。

大家对此倒也很清楚,中枢的权力斗争向来如此残酷,从当年圣祖宫变夺位后着手清洗首相裴寂开始,这种事情就从来没有停过。

只不过以前圣祖手腕高明,很少搞的家破人亡的那般惨烈,总会留些余地,既打又拉。而开元天子行事,却从来是不遗余地的。

程处默和牛建武当然也都站出来拒不肯接受封王之赏,但太子还是那句话,有功则赏,朝廷不会吝惜赏赐。

而且他劝说他们接受封赏的理由也很新奇,拿出当年孔子批评他弟子的一件事来说,话说当年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到了鲁国人沦为奴隶,那就需要尽努力去帮助他,将他赎买回来,这个赎买费用,鲁国会事后补给。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鲁国人,有次外出就看到一个鲁国人沦为奴隶,于是赎买送回鲁国,但子贡事后拒绝了鲁国补偿的钱财。这事引的人人称赞,但孔子知道后却批评了子贡。

子贡不解。

孔子便说,你买回了奴隶,却不去官府领赏,你这样做以后鲁国的奴隶就没人赎买了。

子贡仍不解。

孔子便告诉他,你不领赏,开了这个头后,以后其它人若赎买了奴隶再去领赏,别人就会指责他不如子贡贤良,解救同胞也只是为了贪图赏赐。如此一来,以后谁还愿意再去做这种吃力而又不讨好的事情呢?

长此以往,鲁国奴隶就再也无出头之日了。

所以子贡的行为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李贤引用这个典故,就是说你们立了功,朝廷就当赏,如果你们现在不肯接受赏赐,那以后别人立了功也不敢接受赏赐,长久以往,以后谁还愿意为朝廷效力呢?

你们不接受赏赐,其实是在破坏朝廷的制度,危害朝廷的安全。

这番话说出来,让程处默他们拒绝都不行了。

太子的理由很充分,一来是你们的功绩够的上郡王之封,二来这是国家制度。毕竟大唐立国数十年,前前后后封的王也不少了,不说开国初的那些归附反王,就是贞观朝封的那些归附的胡人郡王,这些人的功绩,也未必就强过秦俊他们昨日。

秦俊拿当年圣祖玄武门靖乱之事举例,说当年靖乱首功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琅侯君集秦琼等人,也并未封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但李贤还是认为,昨日情况更危急,他们立的功劳也更大,有功于社稷江山,也有功于天子和他。

太子监国第一天朝会,一是封赏二是处罚。

对秦俊等三人封王,封屈突诠等十三国公,大肆封赏,连许敬宗、李义府、李安期等都捡了个加官晋爵。

又犒赏全军。

然后便是处罚了,韦氏废后,萧郑王几妃皆废为庶人,侍中萧沈、枢密使萧嗣业除籍为民,宣徽使高护等死了也不放过,悬首城门示众,其余参与做乱的几个骨干阉逆,处以凌迟之刑。

韦萧等几大家族得太子格外开恩,只追究直系三代,不过份牵连,只要没参与的同族旁宗等,都不牵连,甚至姻亲也不追究。

虽如此开恩,但这次清洗也绝不轻,几家不死也要被扒层皮。

“五品以上要官,若缘兵马要事,出列面陈奏听,其余常务,并令进状。”

随着这声长长的嗓音,朝会也差不多进入尾声。

“有事进奏,无事退朝!”

朔望朝会,本就不是商议日常事务的场所,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只有重大兵马要事的时候,五品以上的省部要官,才能当面奏事,否则一般的事务,都只能按常规进呈奏状,至于说五品以下的官员,这种场合,其实就是来凑个数,连皇帝的面都看不到,站在那远远的广场上,甚至连皇帝的声音都听不到。

他们根本没资格奏事。

而宰辅们一般也不会在这种场合奏事,有事都是直接请求仗下奏对,或是召开内朝议事,重大事务有时直接请开廷议。

越是大事,真正商议决策的人越要少,否则人越多,越难有结果。

吏部侍郎刘祥道出列进陈,请立秦妃为皇后。

中书舍人辛茂将出列弹劾御史大夫崔义玄渎职。

工部尚书阎立本弹劾黄门侍郎卢承庆与萧沈勾结。

殿上当值的侍御史负责朝会纪律,并负责掌握朝会时间、节奏。

旧例,朔望大朝上只允许三名官员当面奏事,并且不允许官员廷上争议,就算是奏事,也有时间上的限制,避免朝会时间过长。

侍御史张大安见还有很多官员想站出来,而且看那架式,也都是想弹劾跟韦萧等关系好,甚至是弹劾天子先前宠信的一些士族出身的官员,如卢承庆崔义玄等。

他连忙站了出来,宣布今天的朝会当面奏事的名额已满,而且还立即对辛茂将和阎立本两人弹劾的行为,表示有违朝会制度,对二人予以一次警告。

张大安只是从六品下的侍御史,级别不高,但这个官职比较特殊,平时日朝是常参官。而且张大安也是军功新贵之后,他父亲张公谨本就是圣祖玄武门功臣,只是死的有些早,所以仕途上远不如秦琅程处默等人。

太子李贤见状,也就顺势宣布今日朝会结束。

因为朝会时间开的较久,已经接近午食,因此太子便按惯例给三品以上官赐廊食。

东西两府的宰执,以及翰林院和转运司那两位被称为内相、计相的,也一起得到了额外的高规格午餐,他们在大殿偏厢用餐,餐食非常丰盛,分餐而食,每人足足十二个菜,按标准,这餐羊就直接用一只的。

太子特意留下来跟这些宰执相公们一起用餐,今天这头一次临朝亮相,李贤挺紧张,但结果还不错,朝会很顺利,没有发生什么意外。

最重要的是,百官对这位昨天宫变后被拥立的太子殿下,表现的都还挺拥护,这让李贤大松了口气。

到此刻,他才真正感觉自己已经成了大唐太子殿下,真正的把握住了大唐的最高权力。

控制住了中枢,得到百官认可,这监国的位置算是稳了,地方上有程咬金、苏定方、牛进达、刘兰成、秦国忠等这些老将们在,应当不用担心有人造反。

这也是昨天与秦俊、许敬宗等人商议后,打算暂时不召这些大将们入朝的原因,地方上现在更需要这些老将们镇守。

所以昨天李贤一面招崔敦礼、来济、裴行俭、上官仪等大臣回朝复相,一面又给程咬金、牛进达、苏定方、吴黑闼、刘兰成、梁建方等这些大将们加官晋爵,授予他们便宜行事的临时大权,让他们镇守好地方。

用餐时,大家都没有跟太子谈什么军国大事,太子刚坐上监国之位,眼下还得给太子一个适应了解的过程,不急着让他早早开始处理这些庶政。

反正就算皇帝瘫着,也没关系,朝廷有一整套的体系,根本不用担心会乱套。

对于太子来说,他现在监国临朝,只要先把重要的人事调整好了,其它的其实都不急。

有政事堂统领三省,有转运司负责税赋钱粮,有枢密院负责军事,完全可以惯性运转的很好。

今天是十月半,一年一度的朝集又要开始了,帝国遥远的边疆地区的军政长官,有些已经动员在入洛的路上了,距离近些的也差不多开始在收拾东西了。

因为如今局势特殊,所以昨天许敬宗就谏议太子,派人通过驿站加急向分封各地的宗藩传旨,命令他们今年暂时不要入京朝集。取消李贤的那些皇叔祖、皇叔父以及一些更远的皇家宗亲藩王们在此时入京,就是避免到时让京中局面更复杂,现在李贤需要的是迅速掌握权力,控制中枢,安稳朝堂。

所以根本不需要那些宗室入京,他们来了,还得分心盯着他们,万一有人野心勃勃,想趁机搞事,到时还得手忙脚乱。

所以干脆命令他们今年都不许入京。

大唐的宗藩这些年,其实折损了许多,高祖二十多个皇子,圣祖也有十几个,但如今还活着的可没几个了,李世民弄死了几个兄弟,儿子都弄死一个,李胤继位这十几年来,弄死的叔父、兄弟就更多了,甚至儿子孙子都弄死了好几个。

老大李象和老二李厥都是李胤亲自弄死的,甚至连两儿子的孩子们都没放过,一了百了,直接国除,心狠手辣无比。

连李孝恭的儿孙们上次也直接搞光了。

还弄死了两个亲叔父韩王和腾王,也是直接把两王的儿孙们直接杀光,除国。

饭后,宰执们各回自己衙门处理公务。

李贤把秦俊留下了。

秦俊现在虽是检校侍中,但他并不去门下省处理政务,也不去政事堂办公,他就专心留在宫中,负责带兵宿卫宫禁,以防万一。

表兄弟俩出了贞观殿,往北直接去了九洲池,皇帝依然还在西洲的凝华殿。

一来是皇帝现在病情不稳,不适合移动,二来也是因为九洲池距离玄武门很近,而且这又是在湖中岛上,利用守卫。

就算是个瘫子皇帝,毕竟还是皇帝,万一被有心人弄走,这会让太子很不利的。

必须得牢牢把皇帝控制在手中。

“圣人今日情况大为好转,左腿已经能抬高,左手也已经能勉强抓握东西,虽然言语还是混乱,但也许很快就能恢复语言·····”

一上西洲,老奉御便过来禀报。

听了这个好消息,太子李贤脸上却并没有什么高兴的神色,而一边的秦俊也皱起了眉头。

皇帝居然病情好转?

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喜欢贞观俗人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贞观俗人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