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召唤之三国极品帝王 > 第6章 借粮三策

召唤之三国极品帝王 第6章 借粮三策

作者:凉风破晓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2:35:03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刘协见宋濂吞吞吐吐,知道他是有难言之隐,便宽慰道:“宋公但说无妨。”

“哎,也罢,为了满城百姓,便是殿下责罚濂也认了。”宋濂把心一横道:“现在唯一的办法,便是找人借粮。太守府和周邻县城,濂早已派人前去向他们说清情况,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处愿意借粮,濂断定他们是铁了心要自保,恐怕便是殿下亲去,就算能借到也只是杯水车薪。此外有能力借粮的,便只剩下世家了。只是世家最重传承,行事向来以自身利益为重,以我雍丘现在的条件根本没有足够的筹码借到粮食。”

“那岂不是无计可施了?”刘协皱眉道。好你个老头,胡子一大把坏心眼也不少,本来以为一通铺垫能有啥点石成金的妙计,谁知道拐弯抹角的又把自己数落了一番。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

宋濂现在倒也不再纠结,自信一笑,道:“殿下莫急,其实还有一种人有粮,而且是要多少就有多少,那便是商人家族。商人富庶,虽有万贯家财但地位低贱,他们往往世代经商积累财富无数,钱财对他们来说已经不算什么,阶级地位的提升才是他们一辈子的追求。以殿下的身份前去借粮,稍加许诺,必然可成。”

这下刘协反而郁闷了,道:“宋公既然早有良策,为何不早些说出来,害得孤忧心了半天。”

宋濂苦笑,摇头道:“非是濂故意卖弄不肯说,士农工商商人为末,地位下等低贱,濂这计策却是要让殿下屈尊相求于他们,实在是有碍殿下声名。”宋濂政治能力何等之高,自然不会轻贱商人,他这样说只是害怕刘协爱惜面子,不愿屈尊行事。

刘协恍然,士农工商,商业乃是贱业,商人四处经商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与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小农经济大大冲突,因此地位向来不高。就算经营得再好,家业做的再大,也只是庶人,距离世家千差万别,更不要说和刘协这个皇帝亲弟,大汉王爷相比了。不过他来自后世,倒没有这种轻视商业,甚至鄙夷商人的观念,毕竟后世可是一个随口就能叫马云爸爸的年代。

不过刘协还是故作清高,说道:“宋公一片苦心,孤自会体谅。既然能解我雍丘燃眉之急,牺牲些许虚名孤却是不放在心上。此事越早解决越好,宋公既然出此良策,那孤向何人借粮,想必宋公早已了然了吧?”

“要支持我雍丘一城军民数万人三个月口粮,除去我们现在剩下来的三千石,也至少还需要一万石才行。况且远水解不了近火,现在有这个能力的,陈留郡只有一家,那便是襄邑卫家。”

“襄邑卫家,那不就是资助曹阿满招募义兵讨伐董卓的那个卫家么?要不要做得这么彻底啊,我这刚抢了曹阿瞒的陈留雍丘,现在又要去找他的金主卫家资助,阿满啊阿满,不是我诚心要负你啊。”刘协唏嘘不已。不过这种截胡之事,尤其是截胡曹阿瞒这种不世枭雄,他只想说还有下一次么,一次不过瘾啊。

宋濂接着叹声说道:“殿下初到陈留,人生地不熟,行事不便,濂本应该跟随殿下一同前往卫家借粮,只是雍丘事务繁重,实在是离不开濂啊。殿下此去难免不会途生波折,身边正是急需一个能够出谋划策的人才,可怜我雍丘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胜任啊。”

这时候,有亲卫躬身进来说道:殿下,门外有一人自称虞允文,说是殿下洛阳城府上管家,听闻殿下辗转停留在此,故追随而来。”

“哈哈,彬父终于来了,快快有请,不,孤亲自前去接他。”刘协高兴不已,想不到系统小萝莉那么善解人意,自己和宋濂正在忧虑无人可用,这虞允文正好就到了。帅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而我刘协要为这句话代言么?

“能得殿下如此器重亲自相迎的人,想必也是一位大才,濂也想去看看。”宋濂也是起身,跟在刘协后面一起出去。

刘协刚到门外,便见到一个而立之年的男子站在那里,不是虞允文还能是谁。虞允文身体笔直,脸上虽有风尘疲惫之色,一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仿佛能够将人直接看个通透。

“哈哈,彬父,你也来了,孤从洛阳出来,便只有你和定方肯继续追随与孤,孤实在是感动不已。”刘协远远地就大声说道。

“允文惶恐,拜见殿下。今日得见殿下安全,实乃大汉之福”虞允文两袖一挥,就要行礼。

刘协摆摆手将他扶住,道:“彬父何须多礼,来,孤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宋公宋景濂,其治政之才不下古之萧何;宋公,这位是虞允文虞彬父,长于军事,料敌机先,善通能变。”

两人见刘协如此评价对方,都不敢怠慢,连忙相互见礼互道久仰,刘协又道:“彬父是怎么知道孤在此的呢?”

虞允文不急不慢地回答道:“当日允文让定方出城寻找殿下,却不曾想殿下与定方双双不归,便知道事情有变,后来允文使人查探,得知有和殿下定方外貌相似的一中一少两人结伴向东离去,允文就知道殿下看出董卓包藏祸心,明白洛阳并非久留之地,必是往陈留而来。”

“哈哈,彬父果然厉害,单单凭此就能猜到我和定方到了陈留。宋公,你不正苦恼我去卫家身边没有一个智慧之人出力么,有了彬父,那还愁什么。”刘协忍不住狠狠击掌,对着宋濂说道。

虞允文又说道:“殿下前去卫家,可是为了借粮?”

宋濂听了顿时一惊,想不到这虞允文刚进城这么一会就一眼看出雍丘城的关键所在,甚至将将他的对策也猜得**不离十,当真是非同寻常,殿下虽然年幼,可是身边之人,当真没有一个平庸。

宋濂回过神来,微微一笑,说道:“正是,此行有彬父相助,大事可期。殿下只需明日典将军回来,便可动身。”

当下一敲定,刘协邀二人入内,命下人备好酒菜,为虞允文接风洗尘。

第二日,等典韦完成任务后回来,刘协便将雍丘大小事务都托付给宋濂,同时命令苏定方继续练兵,只带着典韦和虞允文以及几个亲卫便低调往襄邑而去。

襄邑作为卫家的根基所在,自然是无比的繁华昌盛,远非刚刚经历黄巾贼祸乱的雍丘所能相比。刘协等人尚未进城,便可以看见商户来往车水马龙,小贩叫卖之声更是不绝于耳,人潮鼎沸,热闹非凡。

几人刚寻了一家客栈住下,虞允文便让亲卫出去打探一下卫家消息。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三人在客栈吃完午膳回到客房,几个亲卫也打听到消息回来了。

亲卫中为首的一人低声说道:“公子,小人们打探发现,卫家的大宅就在城东,卫家家主卫弘前不久刚刚经商回来,这些天一直待在家里不曾外出,而卫家上下不知道什么原因也很少与外界有商业意外的交流,小的们买通下人才知道,最近卫家一直在暗中囤积粮草,购铁造兵,府上门客、仆人、奴隶也都被秘密带到城外庄园按军制进行训练。”

“你们辛苦了,下去休息吧。”刘协听完,挥手让他们退下,神情凝重,暗自不解。卫家这是要做什么,就算是按照历史的惯性卫家也得要两年后才资助曹操招募义兵啊?咦,不对!历史上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陈留,立马就拉起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曹操再厉害,曹仁和夏侯兄弟再善于统兵,也万万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做到。唯一的解释,便是提前就有人在训练军队。现在看来,曹操这黑矮子已经计划好了一切,早早就说通了卫家辅助于他。只是如今多了一个意外,那便是自己阴差阳错也跑到陈留来了。

想通其中曲直,刘协不但没有释然,反而更加郁闷。如果真的是曹操所谋,卫家既然有此动作,自己再向他们借粮不但不可能,更甚至会打草惊蛇被曹操注意,那就得不偿失了。刘协皱了皱眉,看了一下虞允文,问道:“彬父,你是怎么看的?”

虞允文轻抚寸须,眉头紧锁,思索了好一会,才渐渐淡然,说道:“卫家做的这些事,实在是不附合商人作风,就算是召集护卫购买兵器保证商队安全,也断然不会偷偷摸摸,生怕被人知道。依我看来,卫家后面肯定是有其他人在活动。招兵买马,所图非同小可,我们现在横插一脚,多半占不了便宜。不过,我尚有上中下三策可供公子选择。”

典韦在一旁听了脑袋直大,闷声说道:“先生直说就是,何必卖关子,端的是不爽利。”

“额,彬父大才,快快说来听听。”刘协知道古人献策都喜欢弄一出上中下三策,有的人是卖弄才华,而有的人却实在是三策各有得失,取舍由听取之人来决定。如今出师不利,刘协将希望全都寄托在虞允文身上了。

虞允文缓缓道来:“上策,公子大可以直接亮出身份,以大义名分要求卫家出粮救济雍丘,甚至还算不上说是借,到时候也不用还;中策,公子直接放弃卫家,趁雍丘现在勉强还能坚持一个月,再另外找一家大户借粮;至于下策嘛,便是直接将卫家的事情告诉给太守张邈,张邈小肚鸡肠,向来不能容忍别人在他的势力范围动手动脚,一定会有所行动,只是这样太过被动,也不能对雍丘的情况有所缓解。”

虞允文说完,便收身坐下,等待刘协自己取舍。

刘协仔细比较这三策,上策正如虞允文说,只要自己亮出身份并且大肆宣传,大汉姓刘一天,卫家就不得不借粮给自己,甚至白送都有可能。只是这样一来,自己不但落了一个仗势欺人的名头,还直接将卫家背后的曹操给恶了,实在是得不偿失。而下策,不但要看张邈是否有这个决心去和卫家开战,而且即使两家开战,凭雍丘现在的实力想分一杯羹都难。反而是最为中庸平凡的中策,好像更能化解危机。只是现在要再找人借粮,有这个能力又离雍丘近的几乎没有。

“我选取中策,彬父如何教我?”古人献计上中下,其实他们自己最中意的也就是中策,故意藏在中间让你取舍。刘协不再苦思,虞允文既然敢说出来,心里面肯定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公子,我们刚才吃饭时,百姓们都在谈论一件事,明日有一蔡姓大家将要收徒,为此各地有不少青年俊杰都蜂拥而来,希望能够拜入蔡氏门墙。公子可知道,这蔡大家是何人?”

“却是不知道。”刘协自然也听见食客无一不在谈论此事,只是大家都以蔡大家尊称,并不曾提到名讳,具体是何人刘协却是不知晓。

“此人便是《熹平石经》的书写者,公子的经史书法老师中郎蔡邕蔡伯喈。”虞允文一字一句的说道。

“什么,竟然是蔡师!想不到蔡师竟然避居在襄邑。”蔡邕教授刘协经史书法之事,其实发生在前身小时候,刘协记得并不清楚,也不知道蔡邕怎么就跑到这里隐居了。

“伯喈当初直言劝谏先帝远离奸宦,最终被十场侍诬陷,先帝一怒,将伯喈流放朔方。直到后来当今皇帝继承大统,大赦天下,伯喈才得以恢复自由之身。只是沉沉浮浮经历了那么多事,伯喈对于功名利禄早已经心灰意冷,大赦之后便和家人回到陈留老家,一心撰写经史,教书育人。允文向来和他志趣相投,偶有书信往来,才知道他一直生活在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