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清巨鳄 > 第四百二十七章 南洋大臣

大清巨鳄 第四百二十七章 南洋大臣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3:01:27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易知足主提出让各国在上海建立租界,是为了借助各国的资金迅速的建设上海,当然不会在地皮上做文章,那样的话,绝对是得不偿失,但是,县城北郊的土地都是元奇收购的,他也不可能做亏本生意。

当即便含笑道:“租地价格自然是按照是市价,不过得交付押金,每年的租金随市场价格浮动,至于年限......。”沉吟了下,他才道:“可以无限延长,谁先租谁就在同等的条件下有优先权,届时,咱们可以签署一份租赁合约。”

加尼和则济勒都还是头一次听闻租界,见义律如此感兴趣,则济勒连忙问道:“租界是什么情况?”

“跟广州的商馆差不多。”易知足缓声道:“但各国对于租界拥有高度的自治权,简单说,各国租界的内部自治管理——诸如租界的市政建设、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等等职能,都由各国自行决定,我国概不插手。

不过,各国对租界不得驻扎军队,不的向租界派驻官员管理,租界的管理,只能是租界内部成立象市政厅一样的机构。”

加尼和则济勒听的眼睛都是一亮,这可不是广州的商馆区能够相提并论的,很明显,租界与商馆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迟疑了下,加尼才道:“不会是只能局限在租界活动吧?”

“当然不会,《江宁条约》规定的很清楚,不会限制外商在通商口岸的活动自由。”易知足耐心十足的道:“只所以提议建立租界,是因为东西方的宗教文化语言习俗等等存在极大的差别,中外混居的话,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当然,拥有租界,各国在上海的银行、商号和国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也能得到足够的保证。”

义律缓声问道:“租界的地盘有没有限制?”

“当然,必须有。”易知足笑道:“贵国财力雄厚,我担心贵国将外围空地全部划为租界,暂是定以三千亩为限,如果前来上海定居的人太多,有扩张的需要,可以再申请。”

三千亩!这地盘已经不小,毕竟上海也不过是方圆九里的小县城,义律稍一沉吟,便道:“这份地图能复制一份吗?”

易知足笑吟吟的道:“这份地图,我会让人复制,给三位每人一份。”

接下来两天,义律兴致勃勃的沿着黄浦江实地勘察,选择租界位置,对于上海这个通商口岸的潜力,他是极为清楚的,一旦铁路修建起来,这里绝对会成为远东最大最繁华的港口,连广州也没法媲美,因此对于租界的选择,他不能不谨慎。

加尼和则济勒两人也同样是不甘落后,四处勘察,两人都是出席了《江宁条约》的签约仪式,自然知道上海要修建铁路,知道上海的发展潜力,也知道易知足有意招揽欧洲各国商人前来上海商贸。

易知足没有理会义律三人,只是安排了护卫和翻译陪同,他在拟定了江海关的革新方案之后又开始忙于对上海的整体规划,他虽然从来没有接触过规划,但他有着超越这时代一百多年的眼光以及对现代城市的切身体会,尽管不可能做到完善,但绝对不会走很大的弯路。

这天下午,他正在书房忙碌,李旺进来禀报道:“少爷,义律来了。”

“让他今来。”易知足头也不抬的道,待听的脚步声,他才搁下笔迎上前,微笑着道:“有眉目了?”

“初步定了下来,不过,还的商议下,才能最终确定。”义律毫不客气的道:“地方就在北郊苏州河以南那块地,将近三千亩,作为贵国最大的商贸国,那块地方我希望易先生能优先考虑我们。”

“没问题。”易知足爽快的道,英吉利的拳头最大,工业化程度最高,也最为富裕,他岂能不优先考虑英吉利。顿了顿,他才道:“贵国在上海建立租界,有件事情贵国需要考虑下.....。”

“易先生请说。”

易知足不紧不慢的道:“战争的后遗症,贵国因为鸦.片贸易挑起这场战争,曾经攻打洗劫过上海、宝山、嘉定、昆山,而且我国正大力禁烟,上海附近的士绅商贾百姓对于贵国都极端仇视,我希望贵国能够考虑扭转这个印象,否则不利于贵国在上海建立租界和修建铁路。”

英吉利在海外殖民地不少,义律自然也明白这点,微微沉吟,他才道:“易先生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建议?”

“赈济灾民。”易知足道:“阁下也看到了,有数万灾民聚集在上海和宝山,而且这些灾民中的大多数以后都会留在上海,另外,给上海修建一个自来水厂,用水泥修几条街道或是码头,如此一来,必然会博得当地士绅商贾百姓的好感。”

义律皱着眉头道:“这可的花费不少银元。”

“贵军舰队不是收取了不少赎城金,仅是扬州就是五十万银元。”易知足看着他道:“这只是我的一个建议,阁下回国后不妨建议一下,我很希望贵国能够从长远考虑。”

义律感觉似乎又掉进了一个陷阱,而且还是一个很大的陷阱,默想了片刻,他才点头道:“我会认真的考虑易先生的这个建议。”

义律刚刚离开,包世臣就脚步匆匆的赶了过来,递上一份邸报道:“东翁,皇上委任耆英为南洋通商大臣,刚接到快报,耆英已经从江宁启程,不日就能抵达上海。”

“南洋通商大臣?”易知足说着接过邸报。

南洋通商大臣全称——办理江浙闽粤四口通商事务大臣,除了管理通商口岸交涉、通商、海防等事务外,还兼督办海防、训练南洋海陆军和举办工矿交通实业等的钦差大臣。

看完这道任命,易知足眉头一皱,“朝廷要筹建海军和新式陆军?朝廷哪来的银子?”

包世臣哂笑道:“哪还用说,自然是打元奇的主意,否则耆钦差也不会着急赶来上海。”

易知足有些纳闷的道:“这个耆英是什么情况?怎的邸报才到,他人已经到江宁了?”

“东翁可能没留意.....。”包世臣道:“前几个月,邸报就已经刊载了的,调盛京将军耆英为江宁将军,他应该是刚到江宁没几日。”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沉吟了片刻,才道:“耆英,是宗室吧?载铨一系的?”

“耆英全名——爱新觉罗·耆英,正蓝旗,多罗勇壮贝勒穆尔哈齐六世孙,其父是嘉庆朝东阁大学士禄康。”包世臣缓声道:“他是宗室不错,但却是穆党一系,与琦善一样,属于穆党一系核心。”

又是穆章阿一系的大员?易知足忍不住暗自腹诽,这载铨、潘世恩也真是窝囊,户部银库案那么好的机会都没能将穆章阿踩下去,居然还让穆党的大员来担任南洋大臣!两广总督是琦善,南洋大臣是耆英,都是穆章阿一党的,闽浙总督是邓廷桢,两江总督是林则徐,看来,他是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党争之中。

点了支雪茄,易知足才问道:“耆英那么着急来上海,难不成打算将他的钦差行辕设在上海?”

“有这个原因。”包世臣道:“不过,应该还带有封赏嘉奖东翁和元奇众将士的谕旨。”

看来,道光对于如何封赏他和元奇团练也很是头痛的,封赏参加江宁会战的文武大员的谕旨早就下了,唯独他和元奇团练的姗姗来迟,好在他也习惯了。

不过,他还是有些感兴趣,道光会如何封赏他?江宁会战,他当属首功,元奇团练连战连捷,战果辉煌,战绩傲人,但他最后擅自率领元奇团练撤离江宁,而且也没参与最后的和谈和签约仪式,道光心里必然是有几分恼怒的。

见他不吭声,包世臣轻声道:“东翁得有准备,朝廷可能会将元奇团练纳入经制之师。”

易知足拿起邸报,眼落到督办海防、训练南洋海陆军那一行字上面,朝廷既然设南洋通商大臣,并明确提出训练南洋海陆军,怕还真是有可能将元奇团练纳入正式编制,他该怎么应对?

默然半晌,他才轻叹道:“元奇团练若是纳入朝廷经制之师,就等若是废了......。”

听的这话,包世臣颇有些不解,道:“朝廷一年军费开支一千多万,再不济,划拨一二百万养元奇团练还是没问题的。”

“不是银子的事......。”易知足看了他一眼,不愿意多说。

三艘水师战船,一艘官船乘着涨潮之机缓缓的驶进黄浦江,居中的官船船头,五十出头,蓄着长须的耆英脸色阴沉的望着上海县城方向,虽说南洋通商大臣远比江宁将军位高权重,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南洋大臣不好当,他虽说做过理藩院侍郎,做过礼部尚书,但从来没跟洋人打过交道。

商口岸的交涉、通商、海防三事,他可说的全无经验,筹建南洋海军,更是大清未有之事,而且朝廷还不划拨一两银子,完全得指靠元奇,确切的说是指靠易知足,可那家伙并不是一个是好揉捏的主,如果让他选择,他宁愿做那清闲的江宁将军。

“耆大人,快到上海县城了罢?”一个年近六十,有些清瘦,身着一件墨青色长衫的老者缓步踱了过来,随意的问道。

“还早,后半晌才能到。”耆英说着转过身,道:“卓大人也出来透透气?”

卓秉恬笑了笑,道:“耆大人身为南洋大臣,还有着举办工矿交通实业之职,着英夷修建宝山至上海这条铁路,耆大人是何看法?”

举办工矿交通实业确实是南洋大臣之职责,道光在谕旨中写的明明确确,不过,耆英根本就没当回事,朝廷现在可以说的穷的揭不开锅了,还举办工矿交通实业,也不知道道光是怎么想的?反正他是压根没想过。

听的这话,他微微摇头道:“琢磨不透,不知道易知足那小子是怎么想的,换做是我,我会让英夷修建上海至苏州的铁路,宝山压根没有通铁路的必要。”

卓秉恬望向江岸,半晌才道:“易知足出身行商之家,而且眼光独到,让英夷免费修建这条铁路,必然有深意。”

对于易知足,耆英并不了解,他在道光十八年授盛京将军,这几年一直在盛京,这次一路南下,倒是听闻过不少有关易知足的事情,但都是道听途说,不过,他却知道卓秉恬在京师与易知足有过往来,当即便笑道:“看来卓大人对易知足颇有了解。”

“我琢磨着,这条铁路应该是元奇要修建的。”卓秉恬缓声道:“易知足的算盘素来打的精,他岂会不知道铁路连通苏州的好处?”

“元奇为什么要修建上海至宝山的铁路?”耆英不解的道:“这根本没什么意义。”

卓秉恬也琢磨不透,当即转移了话题,“耆大人在上海要逗留几日?”

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耆英才道:“卓大人就没想过我会长驻上海?”

卓秉恬笑道:“上海不过区区一县城,哪容的下耆大人的钦差行辕。”

这明显是话里有话,耆英立时反应过来,试探着道:“卓大人可是在江宁听到什么风声?”

卓秉恬缓缓摇了摇头,道:“易知足年纪轻轻就能掌控元奇,而且在江宁敢于擅自撤军,耆大人若是长驻上海,打算言听计从?”

听的这话,耆英抚了抚颌下长须,他虽是南洋大臣,但朝廷不划拨银子,几乎事事都要指靠易知足,而那小家伙明显是有主见且十分强横大胆的角儿,真要长驻上海,不想被架空的话,两人就必然要闹僵,这事还真的好好斟酌一下。

见他不吭声,卓秉恬不紧不慢的道:“朝廷要筹建海军,上海、吴淞都不适合做军港......。”

耆英看了他一眼,上海不适宜,哪里适宜?广州还是厦门?他这么引导是什么意思?(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