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清巨鳄 > 第八百八十二章 院制之争

大清巨鳄 第八百八十二章 院制之争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3:01:27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大清从京师到地方的官员不论文武可以说都是推诿扯皮的高手,肃顺身为首席军机大臣对此可谓是深有体会,他也清楚两院制确实存在这些个弊端,但太后以及满蒙官员都倾向于英吉利的两院制。

原因很简单,英吉利的上议院议员是由贵族组成,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终身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且是不经选举产生的,这对于宗室和满蒙勋贵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而更为重要的是,一院制容易出现团体独裁,产生独裁政府,慈安和一众满蒙勋贵都担心日后元奇操纵议会。

肃顺本人也是极力赞成仿效英吉利的两院制的,沉吟了一阵,他才缓声道:“国城兄说的不无道理,但太后和满朝文武基本都是倾向于仿效英吉利的立宪制度。”

易知足态度强硬的道:“这事没有商榷的余地,必须实行一院制。”

见他态度强硬,肃顺也不再纠缠,转而道:“君上大权.......。”

不等他说完,易知足径直道:“君主权利可以参照英吉利女王。”

英吉利是典型的虚君,肃顺苦笑着摇了摇头,“太后这次是诚心诚意的推行宪政,国城兄能否多多少少做出一些让步?如此也好尽快促成朝廷实行宪政。”

“原则上的东西,你让我如何让步?”易知足抬了抬下巴,“审核一应法规需要时间,将我的态度如实奏报罢。”

送走肃顺,易知足缓步踱回书房,英吉利是君主立宪的典范,这些年元奇的大小报纸介绍英吉利宪政制度的文章可谓是连编累牍,堪称是深入人心,如果朝廷坚持要效仿英吉利的君主立宪制度,还真是个大麻烦。

他正琢磨着,赵烈文缓步踱了过来在门口探了下头,见他一副沉思的模样,连忙蹑手蹑脚的退回去,不想易知足却道:“既然来了,就进来罢。”

赵烈文一笑,迈步进房试探道:“肃相出难题了?”

“朝廷欲效仿英吉利实行两院制......。”

“这是情理中事。”赵烈文道:“一院制等于是剥夺了宗室勋贵进入议会的资格,也等于是极大的削弱了他们的权力,他们轻易岂会同意?必然是极力抗争,大掌柜不妨先同意实行两院制,以后再改过来,美利坚当初不就是一院制,后面改为两院制?”

易知足点了点头,“先看看吧,实在不行,也只能如此。”

“一院制、两院制各有利弊.......。”赵烈文连忙抓住机会道:“学生也不甚明白,大掌柜为何执意要实行一院制,只是担心两院互相掣肘,效率低下?”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一院制确实有弊端,但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一院制的益处就很大,避免了很多掣肘,利于国家繁荣昌盛。”

赵烈文道:“那如果政策和方向错误了呢?”

“如果政策和方向错误,不管什么院制也没用!”

“两院制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政策和方向错误!”

略微沉吟了下,易知足才一字一顿的道:“我能保证百年之内的政策和方向正确!”

赵烈文似乎较上了劲,追问道:“百年之后呢?”

易知足不急不缓的道:“百年之后,我国应该已经具备实现真正民主的基础,届时再改回两院制也不迟!”

“难!”赵烈文摇了摇头道:“两院制改一院制易,一院制改两院制难!”

这话透彻,长达百年的一院制极其容易形成独裁局面,要想改为两院制,确实是难,而且不是一般的难,易知足吞的一笑,“能保证百年的政策和方向正确,我国早已傲视全球,百年后即便内乱也不足以动摇根本,咱们何必杞人忧天?”

确实是想的太远了,赵烈文不再与他辩论,转而道:“眼下这一关怕是难过,朝廷绝对不会同意一院制。”

易知足长叹一声,道:“且看朝廷是何反应。”

京师,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

慈安看着手中的电报半晌没吭声,十三个国务大臣名额,元奇要六个,这吃相不算太难看,不过陆军大臣她还是打算要争一争,令她不满的是易知足居然限制满蒙大臣入阁的名额,只给四个!而最让她无法接受的是,易知足不同意仿效英吉利的两院制,坚持一院制!

良久,她才瞥了一眼跪在珠帘外的军机大臣沈桂芬,缓声道:“平身,赐坐。”待其谢恩落座之后,她才接着道:“元奇咄咄逼人,当如何应对?”

“回皇太后。”沈桂芬从容回道:“当据理力争。”

慈安有些意外,反问了一句,“据理?”

“英吉利乃君主立宪之典范,与我国国情也颇为相似,既要推行宪政,自当仿效英吉利实行两院制。沈桂芬不急不缓的道:“再则,美利坚亦堪称宪政之典范,立国之初实行的是一院制,十年之后便改为两院制,由此足见两院制之优越。”

顿了顿,他接着道:“长期以来,南北大小报纸皆不遗余力的宣传介绍英吉利、美利坚两国的宪政制度,朝廷可以引导舆论造势以逼迫元奇同意两院制。”

舆论绑架,慈安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这个据说是易知足发明的新词,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易知足可没少利用舆论来逼迫朝廷,她心里不由的生出一股快意,这法子不错!略微沉吟。她才道:“国务大臣名额呢?”

沈桂芬也不希望满蒙大臣占据过多的国务大臣名额,当即斟酌着道:“十三国务大臣,元奇据其六。满蒙据其四,尚余三,朝廷汉大臣亦不在少数......。”

听的这话,慈安不由的暗叹了一声,确实不宜再少了,眼下这情形必须笼络朝廷汉员,否则那些个汉员必然会离心离德,顿了顿,她才道:“陆军大臣,能否争取过来?”

“回皇太后。”沈桂芬缓声道:“西北扩张既是托词,亦是事实,元奇在西北兴建铁路,扩军备战已非一日,一直在待时而动,另则,北洋水师、八旗新军之战舰军械弹药皆须仰仗元奇供给,铁路运输亦大多为元奇所掌控.......,这陆军大臣,元奇不会放手,朝廷亦争不过。”

即便明知这都是事实,慈安的脸色仍是有些难看,“兵权、财政尽操于元奇之手,总理大臣岂非是形同傀儡?”

一旦推行宪政,便是元奇之天下,这难道还看不透?沈桂芬暗自腹诽了一句,才道:“总理大臣以及内阁之权责,皆出自议会,内阁与议会互为制衡,微臣窃以为,施行宪政,必须实行两院制,不容有丝毫退让!”

慈安微微颌首道:“进行舆论引导,逼迫元奇退让。”

两日后,北方各省大小报纸同时刊载了一篇名为《论宪政之议会制度》文章详细介绍了一院制和两院制,罗列了两种会议制度的优劣,点出大清国情与英吉利极为相似,并指出当今西洋各强国——英吉利、美利坚、法兰西等各国尽皆实行两院制,文章末尾,更是明确提出大清推行宪政必须实行两院制。文章署名,赫然是沈小山。

沈桂芬字经笙,又字小山,本籍江苏吴江,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曾先后典浙江、广东乡试,督陕甘学政,充会试副总裁,门生故旧遍布朝野,这篇署名沈小山的《论宪政之议会制度》一经刊载立刻就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在预备立宪之期将尽之际,身为军机大臣的沈桂芬撰写的这篇文章无疑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信号——朝廷正积极着手推行宪政!一时间,宪政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易知足放下报纸笑道:“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

“舆论绑架。”赵烈文道:“朝廷这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易知足点了点头,“知道进行舆论引导了,有进步。”

“这些年元奇和朝廷介绍宣扬的都是英吉利和美利坚的宪政制度。”赵烈文缓声道:“朝廷此举虽有班门弄斧之嫌,但若真打舆论战,咱们未必能赢。”

“不论输赢,这场舆论战都得打。”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赢了更好,输了也能让世人详细了解一院制。”

赵烈文一笑,“大掌柜这是要亲自上阵?”

“我来抛砖引玉。”易知足笑道:“好长时间没热闹瞧了,报纸的销量都有些下降。”

两人正说笑着,林美莲进来禀报道:“大掌柜,肃相来了。”

“看来是有回音了,咱们去迎迎。”易知足说着起身迎了出去,在院门外一见面,他就明知故问的道:“这沈小山可就是人称‘吴江相国’的沈桂芬?”

肃顺拱手笑道:“班门弄斧,让国城兄见笑了。”

“看来朝廷的决心不小。”易知足说着伸手礼让,肃顺一边谦让一边道:“还不都是国城兄逼的。”

易知足笑道:“打一场舆论战也好,把.民众对宪政的热情调动起来。”

两人进的书房落座,肃顺才缓声道:“太后电旨,推行宪政,必须仿效英吉利实行两院制,没有一丝一毫的商榷余地。”

易知足递了支烟,自个也点了一支,这才道:“其他呢?”

肃顺道:“就这一条!”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这是最关键的一条。”

长叹了一声,肃顺才道:“太后同意仿效英吉利实行君主立宪实属不易,又何必节外生枝?国城兄素来皆是以大局为重.......。”

“我正是以大局为重。”易知足打断他话头道:“我不希望日后反复折腾。”

“事有轻急缓重,当前首务是顺利实行宪政。”肃顺道:“日后若是发现两院制不合适,再尝试改为一院制也不是不可以,何必非要急于一时?若是因此闹僵,岂非得不偿失?”

易知足抽着烟不吭声,肃顺的话不无道理,不过,他现在得抻着,若现在松口,慈安不定会得寸进尺又提出其他要求来。

见他不吭声,肃顺闷声道:“这事总的有一方做出让步,恕我直言,太后压根没有让步的可能,太后转变态度赞成虚君立宪,保皇派已然是群情汹汹,一院制等于是断绝了以宗室勋贵为主的保皇派们最后一点希望,太后若是同意,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不定还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易知足神情肃然的道:“这事我会慎重考虑。”

见他如此表态,肃顺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当即转了话头,“恭王应该快到上海了罢?”

“今天到。”

听的这话,肃顺站起身直言不讳的道:“恭王擅自离倭来沪,暂时还是不碰面的好。”

易知足点了点头,站起身道:“我送你。”

送走肃顺,易知足静心思忖了半晌正打算动笔写篇文章,林美莲进来禀报道:“大掌柜,恭王来了。”

“还真是不经念叨。”易知足轻声嘀咕了一句才道:“请他进来罢。”

不一会,奕?就快步进了院子,见的易知足站在台阶上迎接,他心里暗松了口气连忙加快了脚步,他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就赶来上海,心里多少有点忐忑,担心易知足给他脸色看。

快步上的台阶,他拱手笑道:“青岛居然还有十余艘铁甲舰,国城兄瞒的好紧。”

易知足拱手还礼淡笑道:“本来是准备给英吉利一个惊喜的,却提前暴露了出来。”

给英吉利一个惊喜?奕?讶然道:“与英吉利会爆发战争?”

“进去说。”易知足伸手礼让道,进屋落座,他才接着道:“每一个大国崛起,都会伴随着无数的战争,英吉利在亚洲有着广袤的殖民地和巨大的利益,迟早会有一战的。”说着,他反问道:“有何打算?”

奕?微笑着道:“听国城兄的安排。”

易知足瞥了他一眼,道:“我可没让恭王赶来上海,别藏着掖着,有什么打算说出来听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