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清巨鳄 > 第九百一十七章 大势所趋

大清巨鳄 第九百一十七章 大势所趋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3:01:27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见的易知足未加考虑就反对,沈桂芬丝毫不以为意,不慌不忙的道:虚君立宪,皇权旁落,宗室勋贵甚或是数百万满人之荣辱及身家性命尽皆操于人手,皇太后之所以刻意提出增加这两条,并非只是为了绵延大清国祚,而是为了确保虚君立宪之后皇族宗室依然能安享尊荣。

立宪国之《宪法》,乃是一国至高法,根本法,将这两条明确载入宪法,皇太后、皇帝、所有宗室姻亲、王公勋贵才会安心,如此一来也能顺利推行宪政。”

只是为了安享尊荣?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即便是正式立宪,大清皇帝也仍然是大清帝国的象征、是大清帝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拥有世袭的权力,拥有委任国事、摄政有关国事、任命内阁大臣等权力,不论在礼仪上还是在形式上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在国内、国际的国事活动中,享有无上的荣誉和尊崇。

“这些特权在《宪法》草案上都有明确的条款规定,没有人敢侵犯皇帝的神圣尊严,也没有人敢不尊戴皇帝!难道这些还不够?”

略微沉吟,沈桂芬才开口道:“王爷一再强调,制定《宪法》国体等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国情出发,王爷不会不清楚,大清立国以来,一直是以少驭多。”

易知足听的一笑,“大清统驭华夏二百余年,大清正统早已深入人心,又何必杞人忧天?”

“非是杞人忧天。”沈桂芬缓声道:“虚君立宪,皇权式微,久而久之,难保不生变故。”

看来,慈安太后也是个明白人,知道满族一直都是以少驭多,一旦失势,担心大清国祚不保,想到这里,易知足一脸微笑的宽慰道:“历来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其实质都是争权夺利,虚君立宪,皇权成空,已无争夺之价值,一旦立宪,内阁成为权力中枢,争夺的目标不再是皇位,而是内阁!

而内阁的更迭,无关皇位,也无关国号,争夺英吉利虚君立宪二百年,王位固如磐石,不就是最好的明证?”

听的这话,沈桂芬索性将话挑明,“立宪之后,汉人势大,能不能容得下一个满人皇帝?”

“诸位多虑了。”易知足轻声笑道:“沈大人知不知道英吉利曾经从德意志请了一个王室后裔做国王?英吉利的国王乔治一世就是德国人,连英语都不会说。”

还有这种事情?沈桂芬不由的一呆,对他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压根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尽管清楚对方不会信口开河,他还是忍不住道:“确有其事?”

易知足颌首道:“英吉利在上海在京师都有外交官员,一问便知。”

看来这事不可能是假,沈桂芬沉吟了下,才道:“那毕竟王室后裔......。”

“关键不是王室后裔,而且是利益。”易知足笑着摆了摆手,“这事咱们暂且不提,沈大人回去之后可以打探详细的情况。”

顿了顿,他接着道:“虚君立宪之后,皇帝,国号,都已经无关紧要,谁做皇帝,什么国号,都已经无足轻重,还请转告皇太后,不要过于担心,也无须刻意为之,只要不干涉朝局,不企图复辟,没人会去在意。

大清立国两百余年,正统也早已深入人心,这点自信还没有?况且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推行的是各族平等,宣扬的是民族融合,完全没必要担心。”

沈桂芬强自笑道:“既是无关紧要,何不在宪法中加上这两条,以安皇太后、皇帝以及一众宗室勋贵之心。”

见他纠缠不清,易知足索性干脆的道:“宪法乃是一国之根本法,容不得半分含糊,虚君立宪,皇帝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领袖,这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如何能行?

这第二条皇帝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也是大为不妥,若是皇帝妄图复辟,恢复**,侵犯不侵犯?”

说到这里,他摆了摆手,“这事不用再提,不仅是我这里通不过,资政院也不可能通过。”

见的这情形,沈桂芬心知再多说也是无益,当即话头一转,“每年皇室经费三百万银元.....能否再斟情增加一些?”

听的要增加皇室经费,易知足迟疑了下,斟酌着道:“乾隆时期,宫内一年的开销也就二百万两白银,道咸以来,宫内每年的开销不过一百万两左右,沈大人是否知道,同意支付三百万元,其中二百万是元奇支付的.......。”

沈桂芬讪笑道:“元奇那二百万不是代为经营内务府名下的官庄和当铺的收益?”

“就内务府名下的官庄和当铺,一年收益能够达到二百万?”易知足哂笑道:“他们不会是认为亏了罢?”

“那倒不是。”沈桂芬连忙道:“宫内一年开销甚大,仅是每年维护修缮宫殿、园林、陵园等都需要一笔不菲的开支......,虚君立宪,皇家的体面和尊荣还是要维护的......。”

听的这话,易知足心里不由一动,立宪在即,为了稳住慈安,多多少少是要给点好处的,紫禁城、圆明园、热河行宫、清东陵、清西陵等这些以后可都是难得的历史古迹,让皇室来维护修缮,他还真有些不放心,万一出两个败家子皇帝,不定就荒芜了。

略微沉吟,他才道:“增加皇室经费,此事资政院绝对难以通过,元奇也不能私下多补贴,换个名目罢,皇室一应宫殿、园林、陵园的维护修缮,元奇负责。”

这等于是变相的补贴了,一年至少也要节省数十万银元的开销,沈桂芬不由的一喜,连忙拱手笑道:“谢王爷体贴。”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立宪在即,对于八旗新军,皇太后是何打算?”

见他问的如此直接,沈桂芬心里一紧,试探着道:“王爷是何章程?”

易知足径直道:“兵制革新已筹备数年,如今天下太平,立宪在即,不宜再拖,陆军大臣燕扬天正在制定详细的革新方案,烦劳沈大人征询一下皇太后的意见。”

对于如何妥善安置八旗新军,慈安太后跟他提及过,沈桂芬当即谨慎的试探着道:“如今京师计有八旗新军十二万之众,分驻守两京可成?”

易知足也懒的与他兜圈子,径直道:“如今世界太平,兵制革新之后又将普及兵役制,无须保存数额庞大的陆海军,计划裁撤三成,八旗新军也不例外。

至于盛京,眼下已成为大后方,无须驻扎重兵。京师可以留驻二、三万兵力以做护卫,剩余的兵力可以分驻西北、西南和东南各省。”

京师,紫禁城,养心殿。

醇亲王奕譞脚步匆匆的走进大门,一直到东暖阁外他才放缓脚步,进门叩请圣安之后,他恭谨的在珠帘外跪下,就听的慈安的声音,“免礼,赐坐。”待的他谢恩落座,一个宫女挑帘出来送上一份电报,“这是沈桂芬从上海发来的电报,七皇叔先看看。”

扫了一眼电报,见的是说兵制革新,裁撤八旗新军,奕譞心里一紧,细细看完电报,他随即起身跪下,沉声道:“皇太后,八旗新军是太后和皇上最后的依仗,不能同意裁减,也不能同意分兵驻防。”

形势比人强,如今却是由不得她不同意,慈安暗叹了一声,才轻声道:“大势所趋,容不得我们不同意。”

“皇太后——。”奕譞抬起头来沉声道:“一直以来元奇都极力回避爆发大规模内战,微臣窃以为,可以强硬反对试探一下元奇的反应。”

“此一时,彼一时。”慈安语气里满是无奈,“如今推行宪政已是人心所向,元奇在西北战事已毕,英法两国又指望不上,况且于元奇而言,削减,分化八旗新军,乃是势在必行,断然不会做丝毫让步,又何必试探?”

听的这番话,奕譞一阵无语,仔细想想,目前的情形也确实是如此,从西北腾出手来的元奇随时可以抽调十余万大军北上,法兰西战败,英吉利在波斯湾退让,摆明了不可能再支持朝廷,眼下这情形,元奇会否回避爆发内战都难说。

见他不吭声,慈安接着道:“兵制革新,裁撤三成兵力,多争无益,但京师留驻兵力却是必须争一争的,二、三万兵力怕是难以护得周全,届时七皇叔须得据理力争。”

“微臣尊旨。”奕譞连忙道。

临近年关,尤其是过了小年之后,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重,上海也一日比一日热闹,随着宝山的工厂开始放假,大量的工人涌向上海或是采购年货或是游玩,不论是新城旧城一时间都是人满为患。

黄浦江上,各式各样的船只也分外的忙碌,宽阔的江面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一艘冒着黑烟的蒸汽海船缓缓的溯江而上,身着一袭皂色长衫的黄殿元站在甲板上望着沿岸的景色,颇为感慨的道:“不过数年不见,上海居然已繁华如斯。”

常年奔波于上海和马尼拉的关海生笑道:“这些年上海宝山都是一年一个样,甭说是数年不见,就是咱们经常来的也感觉变化太快。”

黄殿元这些年一直在西洋各国游历,去年元奇出兵波斯湾,他不放心才赶回来,要说这次回国,他感受最大的就是变化太大,不只是上海变化大,葛罗巴、马尼拉、广州、厦门,变化都不小,大清这几年发展之快远不是西洋各国能比的。

关海生接着道:“有容兄这些年游历西洋见多识广,不知道上海与西洋港口城池相比如何?”

笑了笑,黄殿元才道:“能媲美上海的港口城市没几个,如今上海在西洋各国也是鼎鼎有名,但凡是稍稍繁华的港口,大多都听闻过上海。”

好不容易上了岸,黄殿元洗漱了一番更换了一身新衣这才赶往镇南王府,见的大门外空空荡荡的显的有几分冷清,这让他心里生出几分的不好的感觉,果然,递了帖子进去,很快就有门房管事出来告诉他,王爷闭口谢客。

他很快就反应过来,易知足应该是不在府里,就算是闭门谢客,易知足也不可能不见他,有心细问,又觉的不妥,易知足的行踪,府中管事肯定不会随意透露,况且对方也未必知道。

这就让他有些犯难了,天知道易知足去了哪里?若是就在附近还好说,若是去了广州过年,他在这里要等到何时?略微沉吟,他便有了主意,当即上了马车吩咐道:“去严府。”

严世宽新建的府邸距离镇南王府并不远,不过两里路左右,到的严府大门外将帖子递了进去,很快,易知足就亲自迎了出来,一见面他就拱手笑道:“黄当家这些年可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何时来上海的,怎的事先也不来封电报。”

拱手还了一礼,黄殿元才微笑着道:“一到上海在下就前来拜码头了。”

“黄当家的可别折杀在下。”严世宽打着哈哈笑道,说着连忙伸手将其礼请了进去,进屋落座,黄殿元便直接问道:“大掌柜可是不在上海?”

严世宽很清楚对方的身份,自然也没必要遮掩,当即点了点头,道:“大掌柜难得清闲几日,陪着家眷去了杭州散心,明后日就会返沪。”

听的易知足明后两天就回,黄殿元放下心来,语气随意的问道:“预备立宪之期已满,明年会否立宪?”

“应该不会再拖了。”严世宽随口说道:“恭王以及文祥、沈桂芬两国务大臣才回京师没几日,而且总理衙门也即将北迁,应该拖不过明年。”

沉吟了下,黄殿元才斟酌着道:“内阁总理大臣怎的会是恭王?”

严世宽心里清楚对方想问什么,但这种事情他却不愿意多嘴,当即含混的道:“应该是为了平稳的推行宪政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