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147章:取缔八股文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朱元璋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

在这个年纪,他心中最为担忧的事情,就是整个大明帝国后继无人。

之前选择朱允炆,那叫无奈之举,算是矮个里面挑高个。

哪怕他之前心目中比较中意的老四朱棣,其实也并不合朱元璋的心意。

在朱英出现后,最初的朱元璋,更多方面是受到个人情感的左右,而并不是说朱英有多强的能力,可以来继承皇位。

但是今天,现在,就完全不同了。

军政分离的建议,这完全是朝着大明千秋万代的思路去想的。

最为主要的,就是大孙的布局,简直让人惊骇,这要是换了别人,朱元璋第一想法就是先弄死再说。

从早前布局安南,到现在掌控高丽,这等行为凡人听之,都会觉得如同神鬼故事一般。

如此大孙,单单就才能上,执掌大明绰绰有余。

朱元璋还有什么好遗憾的。

“爷爷,你别哭啊。”朱英看着先是疯狂大笑,突然就嚎啕大哭起来的老爷子,连忙起身,上前安慰道。

“咱这是高兴的呢。”

朱元璋挥袖抹了抹眼角,情绪波动有些剧烈,朱英轻轻拍打着后背,半晌才缓了过来。

“年纪大喽,总是有些控制不住自己。”

朱元璋有些感慨的说道。

本身他也是一个暴躁脾气,这点几个儿子都很相像。

尤其是在涉及到大妹子,大孙子,儿子的时候,就越发如此了。

“大孙呐,找个时间,你也该去看看你父亲了,回京师这么久了,连你父亲的面都没见过吧。”朱元璋微微叹息,对朱英说道。

“听爷爷安排。”朱英低声说道。

对于自己这个素未谋面的父亲,朱英心中的情感有些复杂,不过人已去世,也再没有交流的可能。

听到大孙的话,朱元璋有些伤感,不过情绪没那么波动了。

毕竟现在还有大孙在,并不算孤苦无依。

子孙再多,但是叫爷爷,叫爹的,唯二两人,现在便是唯一了。

其他的子孙,倒也不是朱元璋不在乎,只是总感觉有那么一层隔膜,尤其是现在年岁来了,每次听到父皇,皇爷爷。

带个皇字,朱元璋总是感觉有些刺耳不是滋味。

“大孙,关于批阅奏章这块,你还有其他的问题吗。”朱元璋随口问道。

不过就朱元璋看来,大孙已然领悟出军政分离这个点,必是到极限了。

最后的这句问话,有些像流程一般。

然而,朱英只是稍微迟疑了一下,说道:“爷爷,其实还有一个方面,孙儿注意到了。”

朱英迟疑,只是觉得今天谈论的事情比较多,一下子全说出来,会有一种消化不良的感觉。

不过看到老爷子面色上的悲伤,他还是决定说出来,至少也能转移一下爷爷的注意力。

况且他要说的问题,也是在于内政的根本,是对大明所有制度的一种非常大的冲击。

如同商鞅变法,其实已经迫在眉睫,越是早点,对于大明就越有利。

朱元璋愣了一下,他随口一问,没想到大孙还真有其他的想法。

于是问道:“是关于哪方面的。”

朱英回道:“是关于内政这块。”

听到这话,朱元璋本来有些萎靡状态,顿时就精神了起来。

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大孙对于很多治国策略,都有着独特的见识。

尤其是上次的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的策略方案,目前在大明多数地方开始实行起来。

因为大孙上次的警告,所以哪怕朝堂群臣都想进行全国推广,但还是被朱元璋给拦了下来。

以工代赈在大孙的口中,如果不能有熟悉的经验和完整的预算方案,一旦全国推广的话,很容易引发贪污成风。

现在以工代赈的施行,需要朱元璋特批,主要针对遇到灾荒的地区。

目前来说,效果超乎想象的好。

大明现在的各种灾荒本来就很多,一旦出现灾情,从灾区上报到京师,最快也是七八天甚至十多天的事情。

然后才是京师下令,从灾区的周边开始调粮进行赈灾。

其中还涉及到军队的调动,毕竟赈灾的灾粮为了防止意外,一般都是由军队押送。

而且饿疯了的灾民,没有大军镇压,保不齐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从筹粮到赈灾这个过程,或者说灾粮发到灾民手里这个时间,少说也是一个月起步。

灾民很难撑到这个时候,是不可能待在灾区原地等死的。

所以灾区的灾民都会进行自我救赎,直接成群结队的向京师所在方向过去,沿路则是各个地区官府进行一定救援。

曾经沿路的救援,主要就是官府出力,什么乡绅勋贵,地主大户,不存在拿存粮出来。

像后世影视里,出来施粥这些,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现象。

一般大户人家,子孙后代,婢女仆从不会少,自家都顾不过来呢,还去施舍别人。

做出这等事情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顶多就是在官府号召捐粮的时候,意思一下。

而且灾民的数量,根本不是几个富户能搞定的。

便是灾民们在路过城池的时候,都是城外施粥,严禁入城。

但是以工代赈出来后,这些乡绅勋贵,地主富户,就开始变得积极主动起来,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夺名额,大打出手的情况屡次发生。

在这样的氛围下,小波的灾民三四个城池就被吸收掉了。

大波的灾民,也顶多路过十几个城池,就差不多了。

根本不会向往常一样,京师外围聚集数万甚至十多万的灾民。

“大孙有何想法,直管大胆言说。”朱元璋有些期待的说道。

朱元璋总有一种感觉,仿佛对他来说很麻烦的事情,到了大孙这里,突然就变得简单起来了。

大明的灾荒,害了多少百姓,几乎可以说是动乱的根源,但是大孙一个策略下来,最近朱元璋都没看到什么灾情紧急的奏章了。

不是灾荒变少了,而是灾民还没开始聚集的时候,就已经被周边的城池给吸收干净了。

曾经被人厌弃的灾民,现在突然有了一种香饽饽的感觉。

因为灾情一开,必定就会有以工代赈活下来,很多乡绅勋贵都想乘此机会捞上一笔。

粮食在地窖放久了,也是会变成陈粮不值钱的。

哪怕是灾荒再厉害,乡绅勋贵们都不会愁吃穿,当然是能捞就捞。

朱英心中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孙儿在查阅奏章的时候,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地方上的官员,对于当官并没有经验。”

“而且郭忠在跟我讲述这些官员的情况时候,我发现这些官员任职的情况非常混乱。”

朱元璋听到这话,不由皱眉问道;“大孙所说的混乱,是什么意思。”

朱英说道:“譬如某个官员,最初为官的时候,先是在户部任职,在户部干了三年后,又去了吏部,再过三年,说不定又去了工部。”

朱元璋听到这里,眉头皱得更深了,因为他没有发现大孙到底说的是什么问题,甚至心里有些不愉快。

“大孙的意思,是说咱让这些官员调动得太过于频繁了吗?”

其实早之前,很多官员在一个地方任职的时间,相对来说会比较漫长,不过朱元璋为了防止贪污,或者结党营私的事情发生。

一般来说每隔几年,都会调动官员的职位,品级越高的官员,调动得就越发频繁。

尤其是六部尚书,几乎是两年到三年就会换一轮。

朱元璋便是以此,来收拢手中的权利,得到中央集权的效果。

朱英闻言,也察觉到了老爷子有些不耐烦的语气,不过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继续说道:

“老爷子,一个官员,从他入仕开始,需要读些什么书。”

朱元璋回道:“自然是四书五经。”

目前大明以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朱元璋取得天下以后,他的目的是要再建封建帝国,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当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和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对封建经济是一种冲击,

所产生的思想和各种“异端邪说”对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冲击。

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前代人的思想,他们在应试的文章中写出了新的内容,里面不仅有诸子的思想,还加入了佛道两教的观点。

应试文章竟然离经叛道,杂入新奇之说,诡僻之论,在朱元璋看来,这怎么能行。

为了迫使当时的学子服赝孔孟之道,制止异端邪说,从而巩固封建**,就必须加强儒家经典的灌输,把人们的思想重新纳入官方思想的轨道上。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把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严格规定,于是朱元璋规定。

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经典《四书》作为标准答案,文章必须以八股文为形式。

这样,读书人就不再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不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然的话,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这一关。

这就是大明真正意义上的应试教育了。

所以朱英在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朱元璋的心里,其实是很不舒服的,甚至有些微微的扭动身体,强行压制自身暴躁的情绪。

毕竟站在他面前的是大孙,还是十年未见,好不容易再次相见最为疼爱的大孙。

或者说现在的朱元璋,还不知道怎么去对大孙发泄怒火。

要是换了大儿子朱标,估摸着现在朱元璋已经抄起家伙什,撵着打了。

老爷子的异常,朱英也感知到了,但是他依旧选择继续问道:

“爷爷也是从贫苦百姓出走出来,当是了解一名,譬如铁匠学徒到成长为铁匠师傅,需要多长的年月吧。”

朱英转弯说道。

朱元璋怎么听不出来大孙言下之意,不过还是回道:“少说三年五载,七八年也是正常。”

朱英点点头,再次问道:“那么老爷子从何认为,一个学子考取功名为官有,怎么能有从官的经历呢。”

到了这里,朱元璋逐渐平静下来,似乎感受到了大孙其中的意味,微微沉吟说道:

“自是有老人带新人,一名官员,先是从辅职做起,当有了熟悉的经历后,通过考校,再成为主官。”

朱英点点头,说到这里,其中的关键也差不多了。

他再次问道:“户部掌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国库。”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其中六部任何一部,一个未尝接触过的官员要熟悉上下,少说也得数年时间才行,仅仅不过一个学徒。”

“当这个学徒刚有些经历之后,就得重新换个地方学习,若是天资聪慧者无须多说,但哪来如此多天资聪慧者。”

“便是有些中规中矩的官吏,就仅仅一个事情,便需用一生来钻研了,如何能更好的发挥出本身的才能。”

“爷爷可是曾看过宋朝欧阳修所处《卖油翁》,万事无他,唯手熟尔。”

朱元璋眉头舒展开来,问道:“大孙的意思,是应当让官员在本身的职位上进行调动,如户部官吏,便是在户部调任,吏部便在吏部。”

“便于官员更好的掌握本身所学,是这个意思吗。”

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其实也是考虑过,所以在官员的任免上,大部分的官员,都是在原本的部门,只有一些大才。

譬如尚书这个职位,主要在于管理官员的职位,才会进行调动,不会影响部门的学习。

在朱元璋看来,大孙的问题,明显还是因为不够熟悉朝堂才导致的。

然而,朱英却是摇头说道:

“自然不是,孙儿的意思,是在科举八股取士外,另开选功名之路,学子所读之书,也不局限在四书五经之内,而是另外编撰。”

取消八股取士,或者说先行压制八股取士,这才朱英看来,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朱英想打造的大明,是一个民智开启的大明。

八股取士对于思想的限制,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于后来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的出现。

早知道曾经书生,可不是手无缚鸡之人。

所谓君子六艺,每个读书人,学武都是必然。

比如一米八六的圣人孔子,其中武力值怕是比项羽还要来得牛逼一些。

毕竟霸王举鼎的项羽,那个鼎只有三百五十斤。

而孔子托举城门,按照春秋当时的情况,最轻的城门都是四百斤朝上了。

甚至于诸葛孔明,三国最为出名的军师。

其个人武力值多的不说,少说单挑四五个大汉没半点问题。

而如今的西方,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思想开放的运动。

朱英想要给大明步入工业时代奠基,就必须解放思想,让更多的思维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最为重要的便是,将工匠的地位进行提升。

想要进行这后续一系列的举动,首先就是需要大量的人才。

这也是当初,为什么朱英在察觉到自己的身世情况后,第一想法还是前往安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