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309章:藩王们的焦虑(求订阅,求月票)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大理寺内,一众官员听着太孙殿下关于未来大理寺结构的调整。

朱英最擅长干的事情是什么,就是给人画大饼。

那充满诱惑性的语气,让所有大理寺的官员都开始变得激动起来,仿佛在这以后,大理寺的权力,将会直逼刑部,甚至在很大层面上,要远远的超过刑部。

所有的府城,县城,都要开设大理寺下属机构法院,而且是形成完整的独立系统,只对皇帝负责。

“在这其中,最为关键是律法条款,一定要精细,具体,只有这样,在出现案件,或者相关人员违反大明律法的时候,才能够依法办事。”

“现在的大明律法,个中主要的处理手段,是以严惩为主,现在,需要改变一个方向,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在往后的处罚手段上,尤其是刑法这块,主要便是以劳役为主。”

“对于流放,死刑的处置,当减少。按照犯罪程度不同,判处三年到三十年的劳役刑罚,这个中的多少,就需要大家一同来研究了。”

朱英缓缓说道。

他之所以选择大理寺,而不是刑部入手,也是有所考量的。

现在的大理寺毫无疑问是没落的,已经没了隋唐时期的辉煌。

最早各种刑事犯罪的案件,是交由大理寺审判,然后才是刑部复核,所以刑部尚书高上一品。

到了朱元璋这里,因为六部制的关系,所以审判变成了先是刑部,然后才是大理寺复核。

从流程上看,倒也没什么区别,可这中间关乎人治。

刑部尚书是正二品,大理寺卿是正三品,这一品之差,犹如天壤之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同样的职权下,大理寺已经沦为了类似刑部的下属机构。

当刑部的案件结果出来后,你大理寺敢反对?这岂不是对上官不敬,要不要刑部尚书教你做人。

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至此大理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清闲衙门。

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倒也是正二品。

这般来算,三法司已经无法形成三权并立,只留下刑部和都察院两虎相争。

在清楚这些后,朱英的目光就放到了大理寺这里。

因为像是这种清闲衙门,一般是郁郁不得志的人,才会到这里任职,身世相对来说,要清白许多,身后的宗族背景也不会过于复杂。

更容易掌控的情况下,还可以快速的发展自己的亲信势力进入。

现在朱英所讲解的律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接近了前世律法的根本,把大理寺,或者往后法院的官员独立在现有官僚系统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遏制了官官相护的源头。

其中包括取士,也是要以新科举的方式,而不是通过举荐的方式加入。

这也就意味着,在朱英的安排下,往后所有进入大理寺的官员,只能以通过科举律法考核的形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大理寺的被侵入。

官官相护的本质,还是来源于血脉,宗族间的庇佑关系。

而举荐,就是这个其中最大的弊端。

比方说刑部尚书的儿子,完全可以通过举荐的方式进入朝堂,哪怕他的学问差一点。

官员之间,都会形成一种隐形的世代传承。

这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了,因为通过举荐上来的官员,会很有意识的抱团,对科举上任的官员天然排斥,打压。

有道是你十年寒窗苦读,怎么能与我比过我几代人的努力。

而科举的官员,想要混得好,只能融入到这同样的情况中,而后变成其中的一份子。

这么想来,往后的朝堂,当是多么的可怕。

其实到了大明后期,所谓东林党,还有各种所谓的朋党,就是这么个意思。

科举俨然成了一个笑话,变成这些朋党们吸收成员的工具。

朱英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可能,从源头上给掐灭。

正常的关系不可避免,可大量的成团,那就是危害到整个大明的根基了。

目前这些在大理寺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一些郁郁不得志,或者说性格比较简单直接,遭到排挤却没有反抗的能力。

可自身的学问较高,大部分都是靠科举进入的官场。

在这种情况下,朱英的出现,对于所有的大理寺的官员来说,无疑是一道天大的福音。

“臣等必定谨遵殿下教诲,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完成殿下所交代之事。”

大理寺卿的李廷尉,感激涕零的跪下俯首。

身后一众官员,也是极为激动,甚至不少眼角都留下苦尽甘来的泪水。

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不过半个时辰的时间,没有什么巧言令色,整个大理寺已经被朱英纳入囊中。

朱允炆在旁边全程看着,已经是目瞪口呆了。

“原来大兄,就是这么慢慢建立起势力来的吗,这简直太恐怖了。”

朱允炆对于三法司里的条条道道,当然是看不懂的,他要是能看懂,也不至于在历史上会自己作死丢了皇位,还落个生死不明的下场。

从朱允炆的视角看来,只感觉大哥简直了,似乎带着一股子王霸之气,简单的说了几句,这些大理寺的官员们就痛哭流涕,直感觉遇到了明主。

有点假,好像又有点真。

大理寺在朱允炆看来还是很厉害的,毕竟对于大明来说,大理寺也算是举足轻重的部门。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所有目前的这些大理寺官员,对于大哥已经是死心塌地了。

“妄我曾经还想和大哥斗斗,看来当初的想法真就是不知死活,娘亲说的没错,就我这本事和大哥比起来,当真就是萤火与之皓月。”

“皇爷爷曾经教导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早知道大哥是这样子的,我应该就在第一时间拥护大哥,想必大哥肯定对我很有好感。”

“还是娘亲的话靠谱,打不过就加入,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朱允炆心思扩散,回想起当初的种种不甘,到现在都化作清风散去。

取而代之的是对大哥渐渐升起的崇拜之情。

毕竟怎么说起来,现在的朱允炆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本来大兄如父这种思想,在儒家教育下也是根深蒂固,现在大哥的表现,也是足以让人惊叹。

朱允炆心里的变化,倒也极为正常。

“本宫事务繁忙,不可能经常在这里守着处理律法新订的事情,往后关于律法这块,就让允炆过来负责,还请诸位要好好对待,不可松懈。”

“律法的修订是第一步,也是体现大明法治的最重要的一步,本宫想在座的各位,应该心里都是清楚,只有把这一步完成好,才能铸造真正的法治。”

说完后,朱英又对朱允炆嘱咐道:“允炆,这段时间就辛苦你了,多多熟悉律法,尤其是我先前跟你说过的民法,这个是重中之重,这关乎到我大明六千万百姓生计,可不是什么小事。”

“切记不可掉以轻心,这六千万百姓的担子,我可就放置你肩膀上了。”

朱允炆闻言,心中一震。

原来大哥对我竟然是这么的在乎和重视。

想到这里,朱允炆语气颇有些哽咽,同时又很是坚定的作揖回道:“大兄放心,弟当然不负重托。”

朱英拖住朱允炆的双手,沉声道:“为兄相信你。”

......

燕王府中,朱棣才回来没多久。

对于藩王来说,上完早朝后,这一天基本上就没啥事了。

不过现在的朱棣,自然是非常不爽的,尤其下朝后,晋王朱棡跟他说的那些话。

很明显,虽然这暗中是大侄子的提议,可朱棡并不是很想让自己过去。

“看来大侄子没那么简单把我放走,估计还要在京师里,待不断的时间。”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有些焦虑,现在没了道衍,他在京师如同失去了耳目,很多消息难以打探。

之前的道衍在京师有着自己的人脉,探听消息非常方便,虽说一些安排朱棣也是知道的,可道衍如今已经投靠了大侄子,那些人他自然是不敢用了。

“京师里的事情,倒是无关大雅,关键还是在于宫中,看来我得书信一封,让仪华过来助我。”

思前想后,朱棣想到了自己的夫人徐仪华。

徐仪华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人称‘女诸生’。

而且在很小的时候,徐仪华就入宫陪伺在马皇后的身边,不管是和朱元璋,还是诸多后宫嫔妃的关系都非常好。

深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喜爱。

现如今朱棣能想到的,也只有她过来,对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帮助了。

想到这里,朱棣也不犹豫,唤来马和,道:“你是本王最为信任的人,现在你速去北平,传本王口信,让夫人过来京师。”

马和,也就是后世的郑和,对于朱棣一直是忠心耿耿,听到这话,没有丝毫的犹豫:“请殿下放心,奴婢马上赶去。”

马和离开后,朱棣还在为晚宴的事情有些烦恼。

目前大侄子那边,一点消息都没有,这让朱棣很是被动,只能是隐约猜测跟处置藩王有关。

半晌,连茶水都换了几盏后,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长子。

便就招来燕王府中的管家询问道:“大王子去了哪里,怎得不见踪影。”

管家连忙回道;“殿下,大王子这两天一大早就去了火药司。”

朱棣闻言,怒喝道:“这个蠢货,也不看看自己什么个德行,火器这些,是他能够驾驭的嘛。”

对于长子朱高炽,朱棣越发觉得不省心,原先还说除了身材肥胖外,其他方面倒也还算精明老实,上次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让他都去和朱英接触,好了解一些消息。

结果这货反而跑去火药司了。

想到这里,朱棣忍住怒气下令道:“立马传信,让这个逆子给本王马上回府。”

面对愤怒中的燕王殿下,管家不敢耽搁,连忙下去传令。

“这个孽子,真是蠢得可以。”

朱棣有些烦闷的说道。

而此刻,秦王府中,朱棡也已经到了。

其实不仅仅是朱棣,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包括后面还要来的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蜀王朱椿,湘王朱柏,内心感受也是有些焦虑的。

目前这一批,便就是大明的第一批藩王了。

其中也就是周王朱橚,可能没太多的想法,还有湘王朱柏,大概也是无所谓的。

其他人,心里头的想法可就多了。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也是如此。

虽然他们觉得和大侄子的关系还行,可在君臣藩王这种事情上,有些关系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是以下了朝会后,朱棡直接随着二哥来了秦王府中。

“二哥,你说大侄子突然提出让咱们这些已经就藩的藩王们一起聊聊,I这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朱棡喝了口茶,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在他对面的秦王,面色中也带着一丝丝思虑。

不过单从面相上看,现在的秦王朱樉,可谓是脱胎换骨了。

自从次妃邓氏被处死后,秦王逐渐从悲伤中走了出来,身边没有了恶妇,自然在很多方面朱樉多了自己的想法。

这心底里,朱樉其实对于次妃还是有些舍不得,甚至是念念不忘的,不过人都死了,也没招。

不过现在的朱樉,兴趣慢慢从女子的身上转移出来。

尤其在之前,得到朱英的帮助,安排去了四川,统领大军镇压叛乱的月鲁帖木儿。

朱樉的军事天赋还是很强的,作为朱元璋次子,在教育上也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次妃被处死心中的纠结,所有的怨气直接发到了月鲁帖木儿上面。

过去不到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直接就把月鲁帖木儿给活捉了。

朱樉作为藩王,还是诸王之长,面对月鲁帖木儿的求绕无视,直接处死了事。

而后更是借着叛乱的名义,狠狠的对这些土著泄愤了一番。

最后还是蜀王朱椿过来,这才停止,而后也与十一弟蜀王朱椿,一共返回京师,参加大侄子的册封大典。

经历了这些事情后,如今双眼中透露出精光的朱樉,终于是有了诸王之长的气质。

听到三弟晋王朱棡的话,朱樉微微思索一番后道:“藩王的问题,是父皇,也是大侄子一直在乎的问题,历史上掌控大权的藩王,从来就没有什么好下场。”

“我看这次大侄子的意思,很有可能是想在这方面,和我们好好谈谈,不伤和气的处理藩王问题。”

朱棡闻言后,有些急切的说道:“难道大侄子,是想要收回我们的兵权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