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604章:倭国热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604章:倭国热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1:57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袁容拜见太孙殿下。”

坤宁宫中,袁容被传召过来,脸上现在依然是带着欣喜和激动。

他没想到昨日跟玉英说过相关的事情,今日就能够得到太孙殿下的传召。

当宦官到达他家里,传达关于太孙殿下令旨的时候,毫无疑问整个府里的所有人,都已经是对他刮目相看。

包括他的父亲袁洪,也不由是眼神都有了变化。

虽说算得上是皇亲国戚,可太孙殿下那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到的吗。

袁洪地位不低,虽说是后军都督府佥事,可在太孙殿下这样的储君面前可不够看的。

这也是因为现在的兵权制度,经历过几番改革之后,五军都督府的实际权力正在不断的下降,尤其是大明军事学院对于各卫所的不断冲击,极大程度的扩张了朱英手里的兵权。

且说这样的情况,随着每次大明军事学院学员结业进入到军队之中,还在不断的愈演愈烈。

一些卫所的曾经指挥使更是叫苦不迭,因为麾下的百户千户们,甚至是包括总旗小旗,正在不断被这军事学院结业的学员所占据。

有着大明军事学院撑腰,哪里是某个卫所指挥使能够对抗的,像是五军都督府就更加不同提了,别管是哪个左都督右都督的,也不敢出面去干预。

一些喝兵血的事情,就这样的慢慢消弭。

有一些不甘心的,很快就被打垮,按照大明军纪,要么下台要么降职。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袁洪这些人手头的权力就在一直滑落了。

像是袁洪这样的,谁还不想跟太孙亲近一下,随着陛下的年纪越大,太孙的威视就越发足够。

都能够看出来,现在的大明皇位传承稳固,太孙殿下又是英明之君主,往后更替自然毫无波澜可言。

朱英看着面前的袁容。

难怪说朱玉英会看上,当真是长得一表人才,和李景隆这样的高颜值当然比不上,可也属于很不错了。

“起来吧,说起来,咱们也算是沾亲带故的。”

朱英倒没有敲打其一番的心思,到了他这个地位,已经不需要这些了。

将其召进宫来面见,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威慑。

“谢太孙殿下。”袁容恭敬的起身。

像是他这样暂且没有荫官,也没有功名在身的勋贵后代,不能说是民,但也是要进行跪拜之礼的。

“这次召你进宫,是想问问你如今跟你差不多的勋贵子弟们,于京师是何种情况。”

“你也不必过于拘束,咱们这次就当是朋友聊天一般,我的年纪也不大,便就当同辈聊聊即可。”

朱英看到袁容显然是很紧张,便就笑着说道。

话是这么说,可袁容自然不可能说当真的,不过紧张的心也放松了很多。

磕磕巴巴开始讲述起目前京师这些勋贵二代们的情况。

随着袁容讲述,朱英对于京师现在二代们的情况大致也有了个了解。

嫡长子继承制不仅是在皇帝这边,而是所有人的拥护。

各家的嫡长子们,基本上从小生出来就确定了地位,并且会得到很多的照顾,文武都会学习,更会花费大价钱请名师教导。

而次子就稍微差了一点,但也不会说相差太大,除了一些朝廷这边的爵位继承,或者是荫官之外,其他的也都是差不多。

庶出就完全不同了。

这个具体情况就要看妾室的娘家,娘家稍微好点的话,庶出相对来说就舒坦一点。

但是要跟嫡系子弟去比较的话,可就是相差很大了。

袁容便就是庶出,在说这些庶出子弟的情况时,自然带着不少的主观情绪。

长久在家里的被压制,让袁容多少有几分愤慨。

不只是家里头,哪怕是在外面的圈子里,也有同样的情况。

嫡长子基本上是不可能在圈子里混日子的,按照荫封制度及冠就会荫官,早早的踏上仕途,或者是在那个卫所就职武官。

所以京师的这些街熘子,基本上就是嫡次子,还有庶出们了。

庶出在这里头,又要比嫡次子面子浅上很多。

当然,排位的关键,还是看自家官职大小。

可别小看这些二代的街熘子,他们往往有着很强的人脉关系,尤其是对于普通的商人,或者一般的官员来说。

或许他们可能不能把事情给办妥,但搅黄的话,还是较为简单的。

更是给别人设置出不少的难度。

袁容在朱英的面前,自然是言无不尽,这里头的一些满满的细节操作,比如挣点外快什么的,也全部都给交代了出来。

一来是袁容马上就要成为燕王府仪宾了,也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前程问题。

二来在朱英的面前,也难以说有什么隐瞒的地方。

都不用朱英主动去询问,单单一个眼神过去,袁容就已经把所有底子都给泄了。

其实这些在京师里,也不算是什么秘密,只是不管是文臣武将,还是宫里头这边,一般都很少关注到这些二代们。

包括是锦衣卫也感觉很是麻烦,在没有闹事之前,也懒得去管。

牵扯进去不仅是讨不了好,还一堆的麻烦事。

这般朱英基本上算是都已经清楚了。

听完之后,也没有说别的,关于袁容跟朱玉英婚事的事情,更是只字未提,便就让其给回去了。

朱英很清楚,自己把袁容召进宫里来面见,就已经是代表了自己的态度。

朱棣那边本身也不会有什么反对的意思。

或者说其实朱棣根本对于嫡庶这些没有那般的看重,历史上的朱玉英,也是嫁给了袁容。

现在这一点并没有因为朱英的变化而产生改变。

有了朱英的站台,朱棣那边自然不会说有什么意见,况且对于袁容此子,朱棣也算是知晓一些,虽说出身不行,可也是风评不错。

因为小时候的一些关系,所以朱棣对于出身完全没有在乎。

嫁娶的那天,朱英也过去了。

不会只是露了个脸就离开了,他在那里给了太多的压力,也轻易抢了风头。

朱玉英的回门宴,朱元章特批是在宫廷里举行,这也算是给直接站台。

袁洪当然是高兴至极,他没想到自己这个庶出的儿子还真是有几分本事,竟然可以得到燕王长女,永成郡主的看重。

且连太孙殿下在婚宴上都亲自出现了。

在这段时间里,于大明军事学院,一个单独的课堂出现了。

这个课堂是朱英特地为这些勋贵二胎的街熘子们准备的。

京师之中,但凡世袭勋贵的儿子,尽数可以免试进入大明军事学院特招班。

这就让所有的勋贵大喜。

本来拿着这些儿子们就感觉很是头疼,现在免试入学,虽说是什么特招班,可那也是大明军事学院不是。

只要毕业之后,就可以成为武官。

官职小的没关系,到时候走走人脉,肯定也是能够往上升迁的,而一些分家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

仅仅是这么一个特招班的开展,无形之中所有的勋贵好像都被绑在了朱英的这条船上。

很大程度的笼络了勋贵们的人心。

不管是朱英如何收纳兵权,在没有经历过蓝玉桉的情况下,大明现在有着大量的开国功臣。

这些功臣勋贵是目前大明军力的中流砥柱,可谓整个大明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支持,可以让朱英呈现和朱元章那般执掌朝堂的权力。

.....

年后,大量的人员前往倭国。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几人。

便就是朱樉秦王府,朱棡晋王府,朱棣燕王府,以及朱榑的齐王府。

而也是在这个年头,几大藩王纷纷嫁女。

几乎可以说是只要觉得可以的情况下,连订婚都从简了,直接就是举行婚礼。

燕王长女那边去了,总不能其他藩王那边不去吧。

差不多十来天的时间里,朱英就是在各个婚礼现场露面。

顺便在这个时间点上,也举行了徐妙锦的册封仪式,正式册封为锦妃。

这段时间的京师,当真是叫一个锣鼓齐天,除了一些不好的日子外,几乎天天都在举办婚事。

有官员感叹,这一波下去,好不容易有点的家底全部都给掏空了。

毕竟都是王爷王府的婚事,这礼品自然是不能够走廉价路线,别看这些王爷都去了倭国,可身份摆在这里呢,如果少了,要陛下和太孙殿下怎么看。

且说往后的倭国,大概就是这些王爷们做主了,据说那边多金多银,早点搞好关系肯定是不差的。

“大孙呐,现在的倭国,怕是一个多事之地了。”

“咱的这些个儿子们,咱心里头最是清楚,没一个简单的,从小就是跟着咱在军营里生活,性子骄横就是跟那些**子们学来的。”

“现在一股脑的都奔到了倭国那边,哈哈,咱这心里头还真有几分期待会是怎样的精彩。”

这么多个儿子一起出发,作为当老子的,当然是要送送。

看着这正阳门下的码头上,数十艘不断远去的大船,朱元章语气中带着几分很是明显的开心。

不仅是那些勋贵们,朱元章何尝不是因为这些个儿子们发愁。

真说起来,从老二朱樉开始算,就没一个简单的。

现在全部都凑到了倭国去,给大明开疆扩土,当然是个值得高兴的事情。

朱英笑着回道:“爷爷,有这些叔叔们前往倭国,倭国那边的事情,就几乎不怎么需要我们操行了,只是还是要督促一番,不要闹得太狠。”

唯一还算是走和平路线的朱高炽也不在了,倭国如今就相当于元末群雄争霸一般的场景。

可以想到,几个藩王必然会在倭国大肆的进行一个土地争抢,不断的挖掘矿藏从而填充自身军队实力。

这些藩王,可不是说自己一个人,还包括了大量的优秀将领。

因为藩王的关系,不少勋贵后代,也都是跟着一起去了,可都是奔着军功去的。

为什么说开疆扩土很困难。

主要还是一些小地方过于贫瘠,耗费力气打下来完全没有什么好处,只有亏损。

稍微有点学识的,也都是把那里当做是苦寒之地,去了感觉跟流放般没有体面,还没有未来。

这些缺点才是中原王朝的地盘一直不会说大面积扩张的缘故。

现在就不同了。

倭国热已经形成了风气,商人想去捞钱,文人想去施展抱负,武人想去挣些军功,甚至是世袭爵位。

哪怕是普通百姓,也想着前去倭国做工。

因为按照大明最新颁布的律法,去倭国做工最低可以得到比之大明数倍的工钱。

去了就送田产,且赋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低。

目前在倭国,大明所占据的,不过是九州岛部分。

可能到了今年年底的时候,九州岛就已经是全部都属于大明了。

这些个藩王,哪里可能放过。

倭国最繁华的地方,可不是九州岛,而是倭国王室贵族大量集中的本州岛。

就现在来说,朱英和朱元章都已经不准备怎么去搭理倭国使臣了。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什么和平盟约没有任何的意义。

就看藩王们,怎么来慢慢攻克整个倭国吧。

反观安南这边,局势更加的明朗清晰。

寒冷的冬季对于安南来说,是气候最舒服的时候,总算是没了平常的那般炎热。

出了正月十五,位于安南的明军就开始对整个安南进行扫荡。

至于胡季牦所在的西都清化,便就完全的处于围困之中。

大明水师截断了整个海岸线,让胡季牦根本没有跑路的可能。

仅仅是三月中旬的时候,安南西都清化城下,已经是四十万明军的聚集。

这四十万大军里,有差不多二十万本身就是安南人组成。

胡季牦大势已去,只剩下最后清化这座城池赴欧顽抗了。

“传令下去,大开城门,不用再抵抗了,算是留了最后一分体面吧。”

真正到了这天的时候,胡季牦原本以为自己会死守清化,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这不是说他顾忌什么百姓的身份,而是为自己的家族后代做最后的考虑。

明军消耗越大,死的人越多,那么他的罪责往后会更重,从而牵连到家族所有人。

况且。

这西都城中,早就已经不知有多少势力暗中投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