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721章:澳洲开发,上昆仑奴?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蒸汽机的发明,预示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而这个开始,现在已经出现在大明之初。

这简直是个恐怖的故事。

现在的大明,原本在经济上,就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原本来说,因为老朱禁海的缘故,所以海路上的贸易并不发达,虽说官方同样进行的贸易,相当于海面垄断,可实际上明朝的海贸更大的意义在于宣扬国威,而并非是经济贸易。

海面上的大量经济,实际上都被走私海商给吞走了。

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前几次,明面上的数据经常出现了亏本,这是很难想象的。

这自然跟朱棣好面子的关系更大,实际上郑和下西洋,出海贸易固然费用巨大,但是郑和采买的珍奇之物亦是不少,尤其以西洋各国的香料为最。

作为一种奢侈品,香料在西洋贸易中承担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为明初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只是在这个时候,朱棣多次远征蒙古,导致国内的经济发生了倒退的景象,并且由于供给大军,征调兵役,以至于稍微一些灾荒出现,地方官府都没有应对的办法。

军饷和俸禄也是个大的开支,国库在没有开源的情况下,根本难以支撑,因此朝廷也只能更多的发行宝钞饮鸩止渴,这也导致宝钞的通胀更加严重。

比起郑和带回来的那些,收支完全不能平衡,毕竟郑和虽然擅长航海,但他本身作为从小在宫里长大的宦官,对于商贾之事也只是稍微有些接触,并且也没想着来靠航海给国库增加收入。

并非是郑和不想,而是他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商机有多大。

一直到几次后,有了经验,才让下西洋的行动开始有了赚头。

比如在永乐五年第一次郑和下西洋归来之后,明朝就大量的用胡椒苏木折俸发给官民,涉及人数达二十多万,且之后多次以胡椒苏木作为钱钞代替物来给官员士兵发俸禄。

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成化年间,由于后期胡椒苏木大量流入,市价也在下降,后面官员就再也不买账了,所以这种做法在成化年间也就终止了。

后边郑和下西洋,其实已经是收入大于支出了,按理说朝廷应该可以一直推行此事。

不管赚多少,反正是有得赚,而且还能顺带宣扬大明国威,这有何而不为呢。

其实这里头还存在一个底层百姓的因素。

朱棣时期可跟如今的朱英大不相同,他沿用的还是先前历朝历代徭役那一套。

也就是说下西洋的船征发劳役和工匠免费建造,木头从西南征发,运输过来也靠徭役,茶叶丝绸要么实物税要么低价征发摊派,将士都是卫所抽调。

这等于是朝廷在不断的白嫖底层劳动力,所谓的花费巨大,关键还是在于朝贡贸易,朱棣对各国的赏赐。

且这样的白嫖,对于朝廷来说成本低廉,然实际上给底层百姓来到了巨大负担。

然而如果仅仅只是郑和下西洋,这对于明朝来说不算什么。

结果是朱棣在让郑和下西洋的同时,还有许多方面。

首先自然是六次亲征蒙古,其二就是迁都北平,除此外跟下西洋差不多的行动还有李达通西域,海童抵迤北,侯显使西番。

后三个的花费不算大,可前三个,哪个不是单独提出来都能让大明基层动荡,震摇国本之事。

偏偏这三个的每一个,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搞定的。

等于说朱棣在靖难之役当上皇帝后,这三个事情差不多都是一起在搞。

期间还包括打安南这样的事情。

朱棣在前头打蒙古的时候,朱高炽于后方监国,常常为了可能是几十两银子就跟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

老朱抠抠搜搜一辈子存下来的家底,几乎都要给朱棣败光了。

这里头除开经济因素外,还有明朝内部政治因素的关系。

迁都,亲征蒙古,那都是朱棣在搞,以朱棣诛十族留下的威风,虽说朝廷没有怕朱元璋那样怕朱棣,可尽皆都是畏惧居多,偶尔上奏朱棣说不看那就不看,大臣们也就打打嘴炮,实际影响意义不大。

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在于郑和。

郑和,三宝太监,明朝内廷宦官之首。

仅仅如此也就罢了,郑和率两万八千人下西洋,这是宦官负责外交和统兵的开始。

除此之外,宦官还逐渐掌握了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等大权,这一切都是从永乐年间开始。

宦官干政势必剥夺了外府官僚的权力,朝臣的作用和影响开始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朝臣抵制郑和下西洋,就成为对宦官干政的一种抵抗。

你赚钱不赚钱我不管,可你不能影响我的权力啊。

郑和下西洋的行动越是成功,这就让皇帝越发把权力交给宦官。

本身从朱元璋的时候开始,对于官员的不信任度就非常高,认为但凡为求当官,无有不贪者。

朱棣其实是受到了朱元璋很大影响,在各方面行事上亦是如此。

并且因为这皇位不是老爹给的,而是从侄子手里抢过来的,是以朱棣心里总是有很多不舒服的地方,他害怕自己驾崩后,在地下无颜面对老爹。

朱元璋的影响太大了,哪怕是在选择后边继承人的时候,也是因为一个梦,梦到了朱元璋。

在梦境中,朱元璋递给朱棣一个大圭,然后对朱棣说道:“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梦里的朱棣吓得够呛,哆哆嗦嗦接过了那大圭。

梦醒后,朱棣把这个梦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徐皇后。

徐皇后作为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她从小熟读经史,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她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这个梦的理解:“子孙之祥也!”

正是在这个时候,喜讯传来:世子朱高炽的正妃张氏生下一子。

这个孩子就是朱瞻基,朱棣的长子长孙。

本来不喜世子朱高炽的朱棣,登基之后迟迟不立太子,也因为这个事情,而定下朱高炽的太子位。

郑和下西洋的事情,一直在持续,永乐年间虽有上奏,但也没用。

朱棣驾崩,朱高炽就位后,大臣们对于攻击郑和下西游的事情,就越发上头了。

而在暗中,郑和下西洋对于走私海商的打击力度,也是非常之大的。

毕竟禁海的政策一直在,而走私海商的贸易利润巨大,而郑和的船队,可谓是海域霸主,这些走私船怎么能够抗衡。

不仅是船队,朝廷的目光也逐渐的转移到了海上,从许多方面对走私海商的打击力度加大,这其中有着朱棣再次创下锦衣卫的功劳。

朱棣驾崩了,朱高炽本身自然不会有其父朱棣那么强势,本身在成长期间,一直都受到了朱棣的打击。

不过其中,郑和的意义很大。

尤其是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这给朱瞻基很大压力。

郑和,就很关键了。

很多人看到的是郑和七下西洋,却忽略了其身份。

在朱瞻基即位的时候,郑和可谓是三朝元老,而且自朱棣靖难登基后,就是百官之首。

加上朱棣对官员的不信任,宦官干政,这个时候的郑和,俨然已经成为了大明最有权势的太监。

哪怕是六部尚书,那在郑和面前也只能是恭恭敬敬。

其实有明一朝,宦官虽然腐朽,但他们对于皇帝的忠诚是毋容置疑的,哪怕是后世遭万人唾弃的九千岁魏忠贤,那对于皇帝的忠诚也非常高。

魏忠贤虽然贪,可他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至少不会贪图边关军饷。

郑和对于朱瞻基,也同样是忠心耿耿。

因此朱瞻基权力的稳固,郑和在其中是出了不少力气的。

于此同时,郑和也是文官们的心腹大患,只是他们暂时无法对抗。

第七次郑和下西洋,朱瞻基受到了很大阻力,但依然可以实施下去。

可郑和于路上病逝后,就很难再进行第八次了。

其实哪怕是到了这个时候,皇权还是有着很大的统治力,至少朝廷上的意思,朱瞻基有着决定权。

可郑和去世后仅两年,朱瞻基也去世了。

这就让明朝皇权有些尴尬,而朱祁镇即位仅九岁。

主少国疑,明朝的皇权,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顺序的向下跌落。

而文臣集团,自然就顺势崛起。

朱英就不同了。

首先,他来到大明的时候,是个商人,还是个走私贩子。

同时,有着前世的利益,他更加注重的是实际,而非是假大空。

和郑和下西洋的境地不同,李景隆下西洋,政治因素是一方面,可朱英不在乎。

他要的是钱财。

出发的时候就准备了大量的货物。

如果说大明是厂家,那沿海的占城,真腊,暹罗,他们就是批发商。

到暹罗的外商们,就属于经销商了。

欧洲,中亚这些地方,自然便是零售商。

李景隆下西洋,带的就属奢侈品最多,搞的就是抛开中间商赚差价。

朱英的要求很简单,你曹国公带队下西洋,赚钱是第一要素。

这可不算郑和那廉价成本,而是把人工,材料,都计算在内了。

莫说赚多少,要是亏本了,那就治你的罪。

反之,赚得多,也是功劳。

不管怎么说,李景隆带着这么多军队下西洋,即便是首重赚钱,那也是对大明威严的宣扬。

况且现在大明的经济已经开始迈向高度繁荣。

有道是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朱元璋是逮着贪官杀,而朱英呢,则是逮着商人的羊毛薅。

所谓是我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伞撕烂。

小商小贩的,朱英当然不会搞,他搞的就是那些后边有世家支撑的大商。

抓兵权,搞变法,弄工厂,分股份等。

这些手段,放在前世真不算啥,或许其他人要是在朱英这个位置,还能比他干得更好。

一个大的套子,把世家大商套进去了。

羊毛总是会薅光的,所以朱英促进开海,让商人们去赚取海上的钱财,还让大明水师给海商保驾护航,自己也参与了进去,如大明远洋贸易商会。

他放开了所谓的大国之风,在朝贡贸易上,开始对各国进行减少。

朝贡贸易或许有稳定边关的作用,比如大明的影响力,可朱英不在乎。

比如你占城,真腊,我就是不给你朝贡贸易上搞优惠,你还能咋滴,我就是不给大额封赏,你还能打我大明不成?

唯一例外的,也就只有北元了,毕竟那地方是真穷啊。

牛羊肉,皮草这些特产,看起来不错,实际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于整个大明来说,真就那么回事。

唯一能够利用上的,也就只有人力了。

所以朱英大搞北元雇佣协会,为的就是让这些草原的家伙们稳定下来,不要总是打秋风,影响大明边关,搞得大明这里动不动就要打仗。

其实北元雇佣协会搞到现在,国库的支出是很大的,从另外的角度去看,等于是在养肥草原。

其实早有臣子上奏,北元实属威胁,如此壮大之下,一旦翻脸对于大明来说,可谓是养虎为患。

只不过这个建议,爷孙俩都没有采纳。

朱英有信心,在同时发展的基础上,要将草原远远的甩在身后。

亦如现在的蒸汽铁甲船。

这玩意目前不能远航,可对海域诸国,那是绝对的威慑力。

而蒸汽机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

其中对于工业发展,那也是质的提升,是跨越式的进步。

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后,意味着大明的生产力在原本的基础上,是数十倍的提升。

除开蒸汽铁甲船外,蒸汽火车也能真正的开始打造了。

不说大明全境开设的铁路线路,只要把南京到边关的线路打通。

以蒸汽火车的运输能力,你北元,还算个啥事啊。

蒸汽火车最恐怖之处,在于运输兵力的速度。

哪怕是现在拉胯的蒸汽机,其动力也绝非是马力可以比拟的。

最关键的是,它可以十二个时辰不阶段的运行。

当初朱英想搞铁路,可惜最后不了了之。

而现在,蒸汽机,它来了!

蒸汽火车的运行速度,按照后世的计算方式,为每小时大约60公里到80公里,折合大明算法,也就是每个时辰一百二十里地起。

从南京到边关,约为两千四百里地。

而蒸汽火车十二个时辰,可走一千四百多里。

这也就意味着,只需要两天不到的时间里,蒸汽火车就可以把大军直接运送到边关打仗去。

即便算上蒸汽熄火,出点小故障啥的,三天也是稳稳够用了。

当然,如果装上大量辎重的话,可能要慢些,速度上不来,可这速度,也是跨越时代。

这意味着大明朝廷对于地方的统治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加强。

实际上会有些出入。

以大明现在的工业基础,铁路开山过河自然不行,不过关系不大。

这些路段人力直接干,士兵们在火车上闲着也是闲着,大不了多设几段路就行了。

想要完成这些,目前大明还有些难度。

其中铁矿的稀缺是个大问题。

并非是中原铁矿少,而是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的铁矿就被大力开采,导致现在大多数地方的矿藏都很稀少,多数容易的都被挖掘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英首先要做的,就是蒸汽铁甲船的缘故。

因为有了蒸汽铁甲船,意味着海上的距离缩短,运输能力加强,这就能大力对沿海,海岛国家地区的铁矿,运送到大明来。

“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倭国银矿最多,而澳大利亚铁矿最多?”

从造船回来的朱英,就开始打铁矿的主意了。

既然是大航海,蒸汽时代的来临,那么工业化革命的情况下,铁矿那就是重中之重了。

“只是现在的澳洲,完全就是个绝岛吧,如果让朝廷去开发,这个难度可就太大了。”

澳大利亚的地理烂透了,从一个整体来看压根不适合大规模殖民。

澳大利亚北部是面向大明,那里全是荒漠和热带草原。

对于大明来说,要沙漠我在西域就有,要雨林我去越南就好,费那个劲跑去澳大利亚干什么。

且从东亚出发登陆澳洲的话,等待他们的要么是西澳的沙漠,要么就是北澳的雨林。

对大明海商来说,去澳洲还不如去非洲。

距离的长远并非是以地理长度来计算,而是以航行时间。

去非洲,是有成熟的航线与完备的技术的,什么时候乘着信风到东南亚,什么时候乘着季风到印度,然后到非洲,这条航线无数人走过,十分方便。

去澳洲,那可就要麻烦多了,是一条新的航线。

就现在的航线来说,那都是建立在无数前人用性命探测的基础上,想要开辟一条新的航线,可没那么容易。

况且,现在的澳洲,连部落文明都不是,完全是原始社会。

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

朱英想要拿到澳洲的铁矿,以大明朝廷现在的情况,是很难实现的。

“看来,只能是借助外力了。”

苦思冥想下,还真让朱英想到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让大明的百姓去开发澳洲,自然是舍不得的。

可如果是昆仑奴呢?

澳大利亚虽然不适合水稻,但小麦高粱还是能种的,其中草场也比较多,畜牧业也能发展。

这些问题其实朱英也懒得去细想,后世澳洲反正是发展了,总是能种些吃的。

现在他本来就很烦大明昆仑奴的事情,现在也算是有了个好去处。

即便短时间内带不来多大的效益,但等个十年八载的,把采矿技术传播下,优质铁矿自然滚滚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