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726章:大明官员体系变法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朱元璋听到这里,其实已经有些心动的感觉了。

不过还是问道:“大孙可是想过,如果官员太多,也不见得能够真的把百姓的事情办好。”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原本一人负责就可以,现在突然几人都在负责同样的事情,其中如若有一人不愿,那么这事情则必然会造成拖延。”

“况且人多了,怕担责的人也会更多,许多人会将此事推脱至于别人的身上。”

“对于百姓来说,章程将会变得更加复杂,一个衙门可以解决的事情,现在要跑几个衙门,还不见得能够解决。”

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朱英发现老爷子果然是敏锐,一下子就正中其中要害。

这样的懒政行为,在后世可最为常见了,也是最普遍的行为。

朱英回道:“爷爷说的这些,是很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问题,因此就不去做。”

“没有完全的体系,现在的体系同样有着许多的缺陷,孙儿所设计的这套,从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将现在官员所负责的政务细致化,章程化,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就等同于稀释了官员的权力。”

朱元璋问道;“那你说说,如何细致化。”

朱元璋兴趣上来了,倒不是说他非常认可大孙的想法,而是这句稀释官员权力,正中了朱元璋的心。

对于官员,或者说大部分的官员,不管是朝堂还是地方,朱元璋都严重缺乏好感。

他总觉得,大部分官员一个个都像是蛀虫那般,不断的啃食大明王朝。

这也是朱元璋先前杀起贪官来,没有丝毫手软的缘故。

朱英心下思索了一番后回道:“以礼部举例,目前礼部总负责的事务很多,在人员上却差别极大。”

“譬如礼部主客清吏司,掌控我大明外交之事宜,然而现在仅仅只是在我大理寺便有十数之常驻外使,如今我大明海运昌隆,万国来明,于外交之事上,礼部主客清吏司仅不过是六人主持。”

“如若遇派遣使臣之事,还需朝廷另外安排人员,这其中涉及到的语言,沟通,习俗等各方面的问题,又要从零学起。”

“孙儿觉得,如今牵连万国,日后于外交之事上,则必然极其重要,因此可将外交事宜单独列出,每一国有专门人员进行对接,及时了解属国之消息,他国之往来,互通有无。”

“现如今,教育是我大明之重,大明未来的发展,是建立在人才的基础上,如若我大明人才够多,那在各行各业,定然可以蓬勃兴盛。”

“亦如户部之赋税,户籍,俸饷,田地等,均由一部之主持,其中但凡有贪污之现象,查探起来尤为困难。”

“这些所负责之事,完全可以进行拆分,单立一部,再立总管。”

“如此细化之后,六部权力将会得到极大的稀释,各部各行其事,无有推脱,则再无宰相之忧,我大明皇权将会得到更高程度上的集中,后世子嗣也无须去担忧出现权臣之事。”

朱元璋本身对于制度就很擅长,听完大孙的话后,立即就感觉到可行性非常之高。

这就相当于变法了,还是**。

“此事推行,动荡朝野上下,不可大刀阔斧,当徐徐图之。”

“其中人员的选定,也是个问题,总不能框架搭好了,全都空缺了吧。”

“咱觉得可以一步步来,大孙你先选着人,有合适的,就把职责进行划分,然后确立衙门总领事宜,尽力做到不劳民伤财,动摇根基。”

自古以来,变法向来鲜血流淌,朱元璋对于变法之事,倒不觉得有太大的阻力。

现在的大明,也没有什么能够阻碍爷孙俩的大臣。

有那不听话的,直接拖出去砍了就是。

爷孙俩谈论间,这事就这么直接给定了下来。

这就是皇权的好处了,根本不需要太过于在乎别人的意见,一言而行。

朱英得到老爷子的认可,心里也放下心来。

其实把后世的体系搬到如今的大明来,朱英心里也有些不确定是否靠谱,但总感觉比现在的大明官员体系要好吧。

现在的官,负责的政务内容太繁杂了,一来是权力太大,二来事务缠身,不是大才还真就很多事情都搞不好。

事实证明,只要不是彻彻底底的文盲,其实在当官上面,不一定要太多的学问才能干好。

只要心里是真正为百姓办事,一般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

翰林院。

这里曾经是天下文人最为向往的地方,可现在随着大明的繁荣,理因更加兴盛的翰林院,却显得有几分荒凉。

“自从太孙介入朝堂之始,我翰林院越发不受重视,如今已然没有多少学士,再能由此而入仕途。”

“谁说不是呢,吏部受到太孙变法,已不再从翰林请官,如今想要入仕,注重基层锻炼,我等已然年岁大矣,这身子骨,哪里还可下乡奔波。”

“徒之奈何,诸位也就知足吧,至少在这翰林院中就任,朝廷可没少给俸禄,比先前倒是生活舒适了不少。”

“唉,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又岂是为了这区区几口饱饭,心中抱负难以施展,每日不过修书撰史,实在是...唉。”

“太孙变法,如今翰林院这养才储望之所,已然是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

翰林院的大堂里,十多翰林聚在一起谈论,都感叹如今的失落。

原先翰林院地位很高,哪怕是各部尚书见了,那也要客气三分。

只因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

除开修书撰史外,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诸多事宜,地位清贵,极其容易成为朝廷重臣。

可如今,首先是吏部上。

除开皇权钦点,现在的官员要按照新的规矩从基层干起。

哪怕是今科状元,也要先行到地方锻炼,还非是主官,得从县丞开始干。

有了政绩,且要满两年红线,才可由吏部考校,再次提拔。

从翰林院直接过渡到朝廷重臣这个路子,现在已经是被锁死了。

这也导致翰林院的地位不断下降。

其中最关键的是建言献策。

以前翰林院的学士们,完全可以就朝会上谈论议事,提出自己的政治谏言,只要得到陛下的认可,从官轻而易举。

现在朝会都已经是三日一开,而太孙下放权力,诸多事宜由各部自行解决,只有无法解决之事,才放在朝廷议论。

哪能有那般多解决不了之事,如今谁解决不了,就要承担责任,影响政绩升迁。

一旦在朝会上提出,首先面对的就是陛下的训斥。

别的不说,一个无能的名头就落了下来。

至于弹劾,现在可不是张口一说就行了。

瞎说可是要受诽谤之罪。

弹劾的章程,是需要足够的证据,然后上交都察院审查,最后才能到陛下那里。

“倘若不能入仕,难道对尔等来说,学问就没有半点用处了吗。”

一道略带低沉的声音从外传入大堂之中。

众人面色微怒,随即突然又转变回去。

那熟悉的声音,让他们知道了来人是谁。

随着脚步声的缓慢响起,一老者走了过来。

“刘老。”

“老师。”

“三吾先生。”

众人看见刘三吾,纷纷躬身作揖行礼。

刘三吾冷哼一声,直接朝着中间的座位走过去。

那里一直空着的,大堂虽有些拥挤,但却无人坐那里。

坐下后,刘三吾训斥道:“千里当官只为财,你看看你们一个个的,现在都变成了什么样子。”

“翰林院是做学问的地方,倘若朝廷暂且没有安排,把你自己的学问做好,等到机会自然能更好的为国效力,为民操劳。”

听着这番训斥,众人皆是低头惭愧。

看着大家醒悟的样子,刘三吾这才满意的点点头,端起茶杯饮了一口,这才不急不慢的说道:“昨日太孙殿下召老夫去了坤宁宫,谈论了关于大明教育的问题。”

“洪武三十一年科考,取消对秀才功名的限制,按照标准答案考卷,如今统计出来,有三十余万考试过甲等分数,得秀才功名。”

听到这话,众人不置可否。

他们负责科举,自然早知道出了三十万秀才,但没有当回事。

因为这秀才水分太大了,那些考卷上的题目,在翰林院的学士们看来,当真是简单。

考卷里四书五经大幅减少,连最重要的策论都被大量削减,反而是加入了算术题。

关键的是,秀才功名没了特权,等于是把秀才这个名头给废掉了。

刘三吾也没在意,继续说道:“这些秀才,大部分都是要进入到衙门里办事的,只是他们的水准,还是有待提高,可当个吏员,自然无有多大影响。”

“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问,达到为国效力的程度,太孙殿下指出要更进一步的深修造化,提出了创办大学的想法。”

“所谓大学,便是如国子监的学府,但只对秀才进行招募,学期三年,分专业方向。”

听到专业方向,众人有些迷糊。

下首一学士问道:“老师,何为专业方向。”

刘三吾看了自己那徒弟一眼,解释道:“人之精力有限,普通人学一道,则足以耗费半生,所谓专一而精,如今朝廷更需要更细致化的人才。”

“如律法,制船,火器,商贸,外交,邸报,修史,等等。”

“学子于大学结业之后,自可进入到对应的衙门为国效力。”

“开办大学,传播学问,正是如今太孙殿下极为重视之处,明日朝会将成立教育部,老朽不才,得太孙殿下看重,为教育部第一任尚书,总管大明境内学堂,教育诸多事宜。”

说到这里,刘三吾原本有些浑浊的眼睛,刹那间变得明亮了起来。

昨日他被太孙召入宫廷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忐忑。

后来听到成立教育部之事,沉寂已久的心脏,跳动得有些剧烈。

刘三吾今年已经八十有七了。

在前几年,太孙掌权后,刘三吾看到大明的逐渐升起的繁华,就感觉到自己跟不上时代。

乞骸骨又被陛下拒绝,也就一直住在京师。

平日里散散步,读读书,心态也逐渐平稳下来。

却没想到,在这临入土之际,还能得到太孙重任。

“恭喜刘尚书。”

众多翰林学士闻言,精神振奋。

这教育二字,一听即懂。

如今单独成部,亦如六部之外第七部,人员匮乏之际,他们都有机会入仕了。

很明显,今日刘三吾过来,就是招人来着。

“同喜同喜,如今部内缺人,章程未立,诸位可愿与我共向朝廷效力。”刘三吾笑着问道。

众人大喜,皆言:“愿为朝廷效劳。”

.....

除开教育部外,朱英还成立了外交部。

至于外交部的尚书,朱英选择了周荣亮。

周荣亮也就是前往撒马尔罕,被帖木儿扣押的大明使臣。

后来奥斯曼帝国跟帖木儿开战,除开奥斯曼的使臣外,周荣亮也就被放了回来。

周荣亮先前朱英没有见过。

查了下户籍文册,才知道这人擅长多种语言,为人正直刚烈。

且出使帖木儿回来,更是增添了不少丰富经历。

当今能与大明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帖木儿了,让他来干这个外交部尚书,显然是很不错的选择。

次日朝会上,朱元璋直接宣布了成立外交部,教育部的事情。

任命刘三吾为第一任教育部尚书。

任命周荣亮为第一任外交部尚书。

虽说有些突兀,不过朝臣们也没什么好说的。

朝廷制度这块就是朱元璋的一言堂,现在多了两尚书,好像也没啥区别。

不过有政治嗅觉敏锐的官员,已经发现了个中不同。

不过更多的人在乎的是新出来的官位。

尚书的下边,可是有左右侍郎,员外郎,管事,主事等等。

这还只是朝堂内的,地方上肯定也要开衙门,这意味着大量的官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